论青少年法治理念教育与法治知识教育

2021-01-01 02:13胡峻
中国德育 2021年24期
关键词:守法宪法信仰

青少年法治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其目的在于培养青少年群体的法治素养与法治意识,为法治社会、法治国家的建设夯实根基。青少年法治教育有多种途径,如学校法治教育、社区普法教育、送法下乡等活动。学校法治教育活动是对青少年进行法治教育的主阵地,而学校法治教育主要是通过在中小学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使学生在系统的课程学习中接受法治教育。青少年法治教育要通过法治基础理论知识教育,培育青少年群体的法治素养。相较而言,青少年法治理念教育更为重要,法治理念教育是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目的与归宿,而法治知识教育只是法治教育的手段与过程。

第一,青少年法治知识教育服务于法治理念教育。青少年法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经历一个较长时期的“历练”。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法治教育要贯穿始终。在不同阶段,规定了相应的法治教育重点内容,如小学阶段重点是基础法律知识的教育,初中阶段是权利意识与法治基本理念教育,高中阶段则是较高层次的法治意识教育等。不同阶段法治教育的内容都是为了培养青少年群体的法治素养与法治理念,通过法治理论知识或法律法规的教育,使青少年能够知法、懂法、用法、守法、尊法。青少年法治教育是我国法治国家建设中的重要工程,通过对青少年群体进行法治教育,使青少年能够认知法治之于国家的重要价值。

青少年法治教育不同于法学专业教育,两者不仅教育教学内容不同,而且所承担的任务也不同。法学专业教育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一种专业教育;而青少年法治教育是一种国民素质教育,属于人文素养教育的内容。对青少年进行法治教育要注重法治理念、法治信仰的教育,尽管也要对青少年进行法治知识的教育,但法治知识教育只是教育的基本内容,法治知识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是受教育者的法治意识、法治理念是否养成。而法科学生不仅需要培养崇高的法治理念,还必须熟练了解和掌握法治基本知识。对青少年法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核心指标(一级指标)应当是青少年法治理念的养成方面,如权利意识、权力意识、法治信仰、民主意识等。青少年法治理念教育要使受教育者内心养成一种法律信仰与信念,个人内心的法律信仰使其能对法律与法律价值认同与接受,法治理念教育是对青少年进行的价值观、法律精神层面的教育,使青少年从思想上树立正确的法律价值观,从而影响或支配其个人行为,正所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法治知识的教育属于文化知识的教育,文化知识的教育要实现育人、化人的目的,仅有文化教育的目标,青少年法治教育则会变成一种纯功利性的教育。要將法治文化的教育融入法治知识教育之中,通过法治文化教育使受教育者了解法治的历史渊源与法治的发展,为其树立法治信仰夯实基础。

第二,法治理念教育影响青少年个人的行为选择。青少年法治理念教育是法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法治理念教育是对青少年的思想与价值观的教育。青少年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法治观,才能选择正确的法律行为。对青少年进行法治理念教育,其目的在于使青少年的法治意识达到一个较高层次,从而使其选择何种法律行为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而不是盲从的行动。思想意识层面的教育是深层次的教育,只有在思想意识层面发生了改变,其行为选择与具体方式才不会走偏。法治理念教育对青少年学生而言,是受益终身的教育。当青少年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树立正确的法律价值观时,其个人才会不自觉地遵从法律,从而从内心尊崇法律。许多违法者不是因为不懂法而违法,部分人本身是懂法、知法,甚至还是名校法学博士毕业生,但却知法犯法,其根本原因在于其法治理念的缺失。青少年法治教育必须牢牢抓住法治理念教育这个“牛鼻子”,只有法治理念教育落实落地,受教育者才会从法治教育中真正受益。无论法律法规或相关法律制度如何变化,只要受教育者树立了正确的法治理念,其行为就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要让青少年真正做到知行统一,“知”就是让其了解法律、树立法治信念,“行”就是让其在法治信念支配下选择合法、合理的行为方式。

一个人的信仰往往决定一个人的行为选择,青少年在年少时就树立正确的法律信仰,能够决定其今后的为人处世和依法依规处理工作、生活中的具体事件与问题。正如有学者所说:“一个人只有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同、信任和信仰法律,才会自觉地遵守和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青少年法治理念教育应当着眼于法治精神与法治信仰教育,也应当将其贯穿于法治教育的全部过程之中;同时也要用青少年群体所选择的行为来评价法治教育的成效。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要以法治精神教育、法治信仰教育为启蒙教育,使青少年接受教育之初就萌生对宪法和法律的一种特别的信仰与情怀,从而能够正确了解和把握法治、人权、平等、自由、正义、秩序、义务、守法、尊法等法治运行关键词的基本要义。法治精神与法治信仰教育是法治理念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贯穿于青少年法治教育的一条主线。不论是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还是高等学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都应当将法治精神、法治信仰教育置于重中之重,教材中的法治知识教育、案例分析教学、法治实践能力教育、法治文化宣传教育等都应当以法治精神、法治信仰教育为统领。检测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也应当结合青少年个人行为选择是否与学校的法治精神、法治信仰教育相吻合进行综合评价,特别是要对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个案剖析。

第三,青少年法治理念教育应把握关键点。法治理念教育是一个大而空的“口袋”,如果把握不准,法治教育就无法达至目标。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开展必须把握好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而法治理念教育更是如此。针对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际和我国法治国家建设的现状,对青少年进行法治理念教育必须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点。

习近平法治思想教育。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结果,是当代法治中国建设的总指导思想。青少年法治教育活动应当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统领,对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进行修正时,必须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教材内容,并且以专门章节介绍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之后的法治教育内容也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统领。青少年法治教育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基本内容,让青少年懂得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基本内容,了解法治中国建设的中国路径。青少年要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基本内涵、实现路径,对法治中国的关键词——“法治中国”“人民中心”“党的领导”“宪法实施”“关键少数”等有一个明确的认知。不仅通过课堂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也要通过媒体、户外广告宣传、送法下乡、“双百活动”等宣讲习近平法治思想,让习近平法治思想在青少年群体中入脑、入心。

宪法理念教育。青少年法治教育应当以宪法教育为核心,宪法教育贯穿于青少年法治教育全过程。青少年宪法教育不只是让学生懂得宪法法律规范,更应该让学生树立崇高的宪法理念,自觉维护宪法权威,恪守宪法精神。宪法教育内容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占有较大篇幅,其中八年级(下)是对学生进行宪法教育的专册。教师对学生进行宪法教育时,要从宪法价值、宪法历史、宪法信仰、宪法实施、人权保障、国家机构、国家标志等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同时,要明确区分中国宪法与西方国家宪法的不同,告知学生从中国实际出发了解我国宪法的实施。

权利意识教育。权利与义务教育是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本体。权利是法治的根基,也是法治的基石。青少年法治教育要以权利意识教育为中心,不论是私法还是公法的学习,都应当以权利保障为主线。通过法治教育,不仅让青少年知道法律权利,而且必须使其懂得如何尊重权利、捍卫权利,同时,了解法律权利救济的具体途径与方式。权利除了法定权利外,还有道德权利、自然权利、习惯权利等。青少年法治教育中,不仅要告知其法定权利,还要让其了解道德权利、自然权利、习惯权利等,使其养成完整的权利意识。权利意识是法治理念的核心内容,尊重权利、保护权利是法治理念教育的基本内容。

守法意识教育。守法意识教育是青少年法治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遵守法律是公民的基本义务,青少年法治教育要培养其守法的基本信念,要将为什么要守法、守什么法、谁守法作为教育的基本内容。守法意识教育并非只是告诉青少年要遵守的具体法条,而是通过守法观念、守法价值等法治理念层面的教育,使青少年内心树立一种守法的行为自觉。守法意识教育主要围绕以下两方面展开。一方面,权力法定教育。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部分青少年将成为国家各条战线上的领导干部。要让青少年铭记:权力必须法定,行使国家權力不得超越法律规定的界限;不得超出法律规定范围行使公共权力,公权力要依法行使,也要依法承担法律责任;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另一方面,守法不仅是法治运行的必然要求,也是保护自身权益的需要。守法的动机有许多,对于公民而言,守法大多是为了保护自身利益的需要。通过守法,不仅维护法律的权威,保护其他人的法律权益,而且也保护守法人自身的正当权益。

【胡峻,衡阳师范学院法学院,教授】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2020年度重点项目“农村中小学法治教育质量保障研究”(20A074)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守法宪法信仰
信仰
道县:学校宪法宣传教育全覆盖
漫画
2018年3月26日 《光明日报》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推进宪法实施
争做守法好少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四部宪法
伤不起的误判:被“艾滋”10年让老农“生如死囚”
宪法解释机制专题研究
大街上撒满黒钉
换一换“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