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研究报告

2021-01-01 02:13吴安春王艳芳刘巧利
中国德育 2021年24期
关键词:中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

吴安春 王艳芳 刘巧利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对引导学生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21世纪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断加强,取得了显著成效,对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良好品行、增强文化自觉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从实际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建构有待完善,重讲授、轻践行的现象有待破解,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升,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问题的研究和思考。

摘要:为落实党中央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总要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所开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调查研究,以充分了解我国中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基础水平。为使研究科学严谨,课题组研发了《我国中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测评框架》三级指标体系,并据此研制研究工具,面向全国10个省(市)开展调研。调研发现:中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程度非常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认识得也比较深刻,但目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仍然存在结构不够均衡、效果需进一步提升等问题。

关键词:中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

作者简介:吴安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艳芳,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巧利,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作出重要指示,为新形势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动力。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强调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14年3月,教育部制定并发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并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总要求。为了解我国中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基本情况,更好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18~2020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所课题组面向全国10个省(市)中小学生开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调查研究。

一、基本情况

(一)调查对象

此次调查研究面向北京、辽宁、河北、四川、广东、黑龙江、重庆、吉林、山东、河南等10个省(市)展开,覆盖东、中、西部的城市和乡镇学校,共抽取小学四年级学生14,189人,初中八年级学生16,443人。

(二)调查工具

本次调查研究研发工具2套,即《全国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调查问卷》和《全国中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调查问卷》。调查问卷采用客观题与主观题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客观题60道,含单选、多选两种题型;主观题4道,均为填空题。

(三)调查实施

调查采用自评形式,以线上问卷的方式发放给学生,由学生在网上填答。问卷由课题组统一回收并进行数据汇总和统计。调查问卷统一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5及SPSS 18.0进行数据分析。测试结束后,由课题组对问卷进行评阅和分析统计。

二、调查工具研发

为使调查研究科学有效,课题组研制出《我国中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测评框架》,作为调查工具研发的主要依据。

(一)框架研发思路

框架研制过程中,课题组坚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研究思路。一是对《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内容进行深入解读和分析,对其中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和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的内涵进行了思考。二是对全国正在使用的中小学教材中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进行了详细梳理。本着将国家顶层文件要求与已有教育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课题组拟定出《我国中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测评框架》。

(二)框架内容

《我国中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测评框架》分为三级指标,一级指标主要包括传统文化知识素养、传统美德素养、传统文化认同素养、民族风俗素养、国艺素养、传统体育素养、国医素养等七大指标。

二级指标是对一级指标的具体化,主要有:(1)传统文化知识素养包括祖国语言文字、蒙学与经典教育、传统文学、古诗文、历史、科技发明与遗迹;(2)传统美德素养包括传统价值观、君子人格、民族精神、民族团结;(3)传统文化认同素养包括热爱传统文化、理解与认同传统文化、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4)民族风俗素养包括传统节日、民族习惯礼仪、民俗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5)国艺素养包括民族艺术形式、民族艺术的代表作品、民族艺术表达;(6)传统体育素养包括热爱民族体育、民族体育形式;(7)国医素养包括历史上的中医名人、国医经典、认识国医等。

三级指标是指依据二级指标确定的具体考察重点。以传统文化知识素养为例,三级指标有5个考察重点:(1)祖国语言文字。包括汉字的创造与发展;熟练书写正楷字,理解汉字的文化含义,体会汉字优美的结构艺术;了解各民族古代文字和方言等。(2)蒙學与经典。诵读、理解《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幼学琼林》《韵律启蒙》《孝经》,初步学习和掌握《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等四书五经的核心内容和价值观;了解和学习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现代六艺(琴、棋、书、画、花香、茶道)等。(3)传统文学、古诗文。小学四年级诵读古诗词80~100首,中学八年级诵读古诗词300首与古文50段或篇;理解作品大意,体会其意境和情感;学习和记诵文选《楚辞》《文心雕龙》《古文观止》等。(4)历史知识。了解华夏始祖神农氏(炎帝)、轩辕氏(黄帝)、精卫填海、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等人物或故事;了解北京猿人、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等;了解壮丽山河,长江和黄河;了解历史人物与成就,诸如孔子与《论语》、老子与《道德经》、《庄子》、《墨子》、《贞观政要》、《吕氏春秋》、司马迁与《史记》、李时珍与《本草纲目》、《资治通鉴》、《齐民要术》、《天工开物》、《梦溪笔谈》、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秦始皇、清乾隆皇帝、张衡、祖冲之、徐光启、徐霞客、郑和等。(5)中国古代发明与科技。了解蔡伦与造纸术、毕昇与活字印刷、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古代著名纺织革新家黄道婆;丝绸、刺绣、玉器;陶都宜兴,瓷都景德镇;灿烂的青铜文化;北京的长城、天坛、故宫、颐和园,陕西秦始皇陵和兵马俑坑,敦煌莫高窟,西藏布达拉宫,山东曲阜孔庙、孔林、孔府,苏州古典园林,武当山古建筑群,四川乐山大佛、都江堰,重庆大足石刻,山西平遥古城,云南丽江古城,江西庐山,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等。

三、主要调查结论

从调查的总体情况看,多数中小学生对测评框架中的传统文化知识素养、传统美德素养、传统文化认同素养、民族风俗素养、国艺素养、传统体育素养、国医素养等七个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

1.中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程度非常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认识得也比较深刻。从调查结果来看,有96.77%的小学生和94.89%的中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示喜欢。中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认识比较深刻,有90.62%的中学生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以及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结构上存在着不均衡现象。一是绝大多数中小学生对传统美德、传统文化知识、传统技艺等的支持度和了解度占比都是比较高的,但是对传统体育和国医知识的关注度比较低。在调查的小学生群体中,认为自身具备传统美德和古诗文等传统文化素养的比例分别为79.94%和69.84%;在调查的中学生群体中,二者的比例分别为79.6%和73.56%。但只有33.49%的小学生、31.92%的中学生认为自身具备传统体育(含太极拳、空竹、围棋等)素养,17.69%的小学生和17.39%的中学生认为自身具备国医知识文化素养。二是有相当数量的中小学生对历史人物与著作的知识相对薄弱,反映出当前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结构性偏差问题,导致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出现结构性失衡。学生对《史记》《本草纲目》《庄子》《道德经》等的了解度和辨识度还是比较高的,但是对一些涉及古代科学、农学方面的著作比如《天工开物》《齐民要术》《梦溪笔谈》等的了解度是比较低的。

3.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水平仍有待提升。一是缺乏系统的内容研究。近三分之一左右的中小学生表示学习过的传统文化课程主要限于《弟子规》《三字经》等蒙学课程,其它经典鲜有涉及,初中以后从教材中才能接触到更多的传统文化内容。从学习的内容看,当前并没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究竟包括哪些内容”有系统的研究和回答,这也成了制约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问题。二是学习结果不明显。主要表现在:古诗文背诵和积累的数量不够、中小学生的书法知识素养不高。多数中小学生古诗文背诵数量仍有较大提升空间。83.86%的小学生背诵的古诗只有20首左右,只有33.34%的中学生能背诵80首以上。书法教育虽然进校园了,多数学校按要求开设了书法课,但合格的书法教师还很缺乏,书法教育质量无法得到完全保障。中学生对古代书法知识应有所了解,楷书“四大家”本是书法中的基础知识,但是从实际统计数据来看,仅有34.65%的中学生能给出正确的答案。书法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被继承和弘扬,如果只是将书法作为一种技艺而不了解背后的文化知识,那么书法课程的设置就背离了课程的目标和要求。

4.中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度仍需进一步提升。一是有相当数量的中小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了解不清楚,分别有54.3%的小学生和44.4%的中学生认为华夏始祖是“秦始皇和蚩尤”。二是对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了解程度不高。仅有16.32%的小学生和14.54%的中学生知道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造纸术、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除造纸术之外,学生对其它发明的了解程度并不高。对这些基础而核心的传统文化知识不了解,就很难对传统文化产生情感上的认同,没有情感的认同,就更难谈及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三是对我国历史上一些著名的人物缺乏了解。大多数中小学生认同英雄精神、家国情怀等中华民族精神,但严重缺乏对中华民族历代仁人志士的了解,其中53.8%和69.52%的小学生不知道岳飞和文天祥,同样的问题也在初中出现,其比例分别为62.71%和54.81%。

5.中学生对传统价值观的认识不够深刻。调研发现,中学生对传统价值观的认识更为关注的是道德、善的品质,而对于天人合一、和而不同这样的传统价值观理解得并不深刻。有88.1%的中学生认同的传统价值观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53.52%的中学生认同的传统价值观是上善若水,34.45%的中学生认同的传统价值观是和而不同,33.23%的中学生认同的传统价值观是天人合一。以上相关思想涉及传统文化对于世界本质、人与世界关系等一系列核心问题的回答。通过此项数据可以发现,中学生对于传统文化中哲学终极问题的关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也说明传统文化素养教育还有着值得努力的方向。

6.中小学生对传统民俗文化的认识不够均衡。一是对传统节日和节气的了解不均衡。90%以上的中小学生对重要传统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习俗表示比较了解,但只有60%左右的中小学生对二十四节气的知识表示比较了解。二是对少数民族节日的了解程度不太一致。中学生对泼水节、火把节、开斋节等节日的了解程度比较一致,均在70%左右,而小学生则不太均衡,有75.63%的学生知道泼水节,55.15%的学生知道火把节,40.01%的学生知道开斋节。

7.中小学生对传统体育的认识需进一步提升。一是对传统体育项目了解不足。绝大多数学生对传统体育项目如十八般兵器、太极拳、冰球、围棋、摔跤、柔道、空竹等了解不足,仅限于放风筝和踢毽子这种常见的体育活动。二是传统体育项目能培养什么素养品格,学生对比认识不够深刻。这个题目测试的是学生对传统体育项目功能的了解,属于传统文化认同素养的内容。从统计数据来看,学生认为传统体育项目可以增进团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坚强意志、强健体魄、培养服从意识。虽然增进团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坚强意志、强健体魄也是传统体育的功能,但是“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才是最能体现传统体育以及传统文化特色的地方,学生反倒知道得不多。这说明在现行的体育教学中,可能仍然存在着对传统体育项目不够重视、对传统体育项目的精神理解得比较肤浅的情况,在教学中需要加以改善。

此次调研是对当前中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一次探索性研究,尽管课题组研发的测评体系仍然有值得探讨和完善的空间,但从已经获得的信息看,无论是测评框架还是调研工具都贡献了一定的价值。广大中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程度非常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识也比较深刻,这为我们开展系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当前非系统的、碎片化的传統文化教育仍然有很多有待完善的地方,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四、对策和建议

针对本次调研发现,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中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跟踪研究。随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等文件的颁布,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正在逐步系统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也会逐渐显现。因此,需要加强对中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跟踪研究,建立中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跟踪研究机制,以机制建设推动持续研究。可以固定每年对中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进行重点区域抽样调研,每三年进行全国范围的抽样调研,从而在整体上把握中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变化情况。

2.针对关键问题开展深入研究。本次调研发现了一些关键问题,如中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结构不均衡、对传统文化认同度需进一步提升等,在后续的研究过程中,要以解决这些关键问题为引领,持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还要及时发现优秀经验与典型个案,通过经验的分享与推广解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的实践问题。以本次调研中发现的中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结构不均衡问题为例,可通过加强高校和科研机构等不同层级主体专题研究的力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结构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努力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效果的落实。

3.利用实验区、实验校开展实践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与当前课程改革过程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已有的实验区、实验校,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研究机构的引领下,持续开展试点研究,凝练研究成果,搭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经验交流平台,开展定期专题研究,以分享实践经验,研究解决实践问题,推广实践成果,促进中小学师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

*本文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19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研究”(GYG12019005)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中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要素库及权重分析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陪读现象产生原因及其利弊分析*
浅谈凉山彝区中小学“学困生”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