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助益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路径探究

2021-01-01 21:01王广瑞康倩
传播与版权 2021年11期

王广瑞 康倩

[摘要]学术期刊要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立足问题研究,做好选题策划的“内功”,推动学术进步。同时,学术期刊要培养优秀编辑人才,加快数字化建设,拓展传播途径,为解读和研究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提供平台,助益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进一步为传播中国学术、发出中国声音贡献力量。

[关键词]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期刊使命;期刊建设;中国声音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中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

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1]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丰富和完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在具体实践中,加强话语平台和传播载体建设,可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提供有力支撑。其中,有两个方面值得我们关注:“一是思想、理念、原理、观点,理论、学说、知识、学术等;二是研究方法、材料和工具等”[2]。前者内容建设的主力军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內的广大学者;后者内容建设的主力军是以学术期刊、评价机构等为代表的学术成果研发与传播平台。其中,学术期刊不仅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的重要一环,而且是助益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重要力量来源。

一、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与学术期刊建设的关联及原则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在学术研究领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涵盖多个学科,构建多学科共同参与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最具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1]。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的指导地位,是由其自身的理论品质所决定的,“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3]。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1]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1]。

(二)立足问题研究,推动学术进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大了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投入,研究人员队伍愈发壮大,且发表的论文数量一直在增长。据统计,“2006—2015年,在我国6268种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论文达703.8万篇,其中,受各类基金资助论文149.3万篇,受国家基金资助论文35.5万篇。近10年基金论文比从2006年的9%升至2015年的33%,国家基金论文比年均增长率为13.2%[4]。但我们也要看到,在总量巨大且连年增长的学术论文中,真正具有理论创新或者具备解决现实问题、具有实践意义的论文可谓少之又少。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成果尚未具备明显的前沿性和权威性,“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1]。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以真正迫切需要解决的学术问题为对象,以推动学术进步,解决具有实践意义的问题,乃至以为人类社会贡献新理论、新思想为旨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5]如果没有立足于实践需求及学术深层次的问题意识,其相关研究极易流于该学科表面,所得的研究成果也会充满套话或逻辑失误,甚至得出错误的研究结论。对一些与现实距离较远的冷门学科,如古音韵学、古文字学,不仅要求研究者具有良好的学术功底、正确的研究方法,而且要有长期的研究规划和“耐得住寂寞”的研究态度,“短期性的、跟风附骥的研究只会浮于浅表,热炒概念,败坏知识”[6]。只有相关部门和研究者保持较高的学术修养,锻炼扎实的学术功底,用好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发现和解决所研究学科中真正深层次的问题,才有可能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进步,推进其学术体系建设。

二、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期刊使命

(一)学术期刊在信息传播领域的责任与担当

无论是在社会科学领域,还是自然科学领域,学术期刊都是发布学术研究成果、汇聚学术研究人才的重要平台。学术期刊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其担任思想理论和创新学术成果等信息的“集散地”角色,不同学科的核心期刊所传播的学术观点、价值观念,除了能丰富本学科学术体系,往往还能给学界带来直接影响。学术期刊的思想性和传播力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作用明显,如《中国社会科学》《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一些名刊、大刊,可以说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领航者和风向标。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明确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落实到思想理论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各方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7]。学术期刊遵守党和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坚守国家在政治领域、意识形态领域的原则,是开展期刊工作的前提。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更是落实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主阵地之一,肩负传播正确的学术观点、淘汰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的责任。对错误观点要旗帜鲜明地加以反对和抵制,是学术期刊助益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责任与担当。

(二)重视选题策划内功,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尤其是一些名刊、大刊,其经过几十年的积淀,基本形成了自己的办刊特色和办刊理念,而一些创刊时间不长、影响力广泛的期刊也往往具有各自的创新性和闪光点。与其他学术期刊的各具特色不同,目前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越来越呈现研究内容趋同、研究创新不足等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学术期刊应该重视选稿用稿时的选题策划,甄选高质量文章,策划创新栏目,为进一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贡献力量。

选题策划是学术期刊的生命力之所在。有思想、有创新的选题策划是持续提高期刊学术竞争力,保持刊物自身特色的关键。好的选题策划能在学界形成共鸣、引发讨论,助益学术繁荣,并兼顾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经过新中国70多年的进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8]。研究、解读和传播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则需要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广大学者与学术期刊等平台共同努力,对国外学术界、汉学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如我国的“一带一路”建设、改革开放与中外贸易、丝绸之路研究等,期刊工作者需要发现优秀作者,发表优质作品,发出中国声音。

(三)重视人才培养,促进期刊可持续发展

选题策划关乎期刊的生命力,而优秀的编辑人才是优秀选题策划的直接来源。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学科研究愈加深入的今天,期刊社可通过中国知网等数据平台,快捷地获取所关注的学科、学者以及研究统计数据等多种学术信息。期刊编辑只有具备扎实的学术功底、开阔的学术视野、敏锐的学术眼光,才能及时捕捉国内外学术研究热点,发现责编学科内的创新与研究突破,争取优质稿源。结合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的发展现状来看,各大期刊社的编辑普遍具有博士、硕士等高学历,他们在编辑稿件的同时也从事学术研究,一些学者型编辑本身就是所在学科领域内的专家,由这样优秀的编辑人才策划编辑的稿件自然更有学术性优势。并且学者型编辑还能够结合自己的研究心得选取策划角度,组织策划具有原创性、创新性的学术栏目,保持期刊的特色与学术竞争力。

不同期刊社之间的体制机制与发展状况各不相同,选人用人也各有标准。综合学术期刊社工作的共性而言,编辑人才的培养需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第一,“招得来”。期刊社持续提升学术期刊的品牌影响力和号召力,在学术界、期刊界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保持对最优秀学术人才、编辑人才持续的吸引力,这样能够“招得来”人才。第二,“用得好”。人才各有所长,比如刚进入工作岗位的年轻编辑,有的擅长编稿、纠错,但学术研究能力尚浅,选题策划容易流于平庸、缺乏亮点,需要编辑部对其进行长时间的培养,如支持其参加学术会议,增长见识,安排个人进修等;有的擅长学术研究,选题策划、约稿选稿能力突出,但编校水平有不足之处,导致稿件质量存在瑕疵,这需要其细心积累经验,同时编辑部要支持其参加相关编校培训。期刊编辑部要学会发现不同人才的优缺点,并根据人才优劣势制订针对性的培养措施,这样才能“用得好”人才。

三、学术期刊助益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路径

(一)加强数字化建设,融合多種传播媒介,增强传播力

信息技术的进步带领人类社会进入5G时代,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新型数字化出版和传播方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和阅读习惯,越来越多的读者在获取所需的学术资料时倾向脱离纸刊,选用数字化资源。学术期刊社应顺应技术革新的需要,改变经营理念,引进数字化建设人才,或者组织现有人员接受相关数字化技术培训,通过搭建网站、数据库、在线投稿平台、微信公众平台等途径,提高工作效率,拓展传播媒介,增强刊物传播力和影响力。在保证期刊学术质量的前提下,发展壮大数字化平台,是推进期刊“走出去”“走进去”、传播中国声音的有效途径。

(二)学术期刊编辑学习多方面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未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会更加深入,学科体系更加丰富,学术体系更加健全,话语体系更加完善。在繁荣的研究环境和丰富的研究资源中,将中国学术期刊建设成为国际学术交流的主平台之一,应是学术期刊建设面向未来的目标。学术期刊编辑应保持不断学习的心态,跟上时代步伐,开拓自身视野,深入学科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继续进步,我们可以预见未来的数字化学术期刊将会成为学术传播的主流形式。学术期刊编辑掌握必备的数字化应用能力,熟悉数据库平台与数字化期刊的衔接流程,有助于提高自身工作效率,成为沟通学者、读者以及数字化平台的桥梁。

(三)相关机构应给予学术期刊必要的财政支持

学术期刊社价值的彰显主要体现在繁荣中国学术与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无论是顶层还是基层政策机制建设都需要有意识地鼓励有代表性的中国学者和学术成果的对外传播,也需要鼓励中国学术平台打造出自身的全球影响力。”[9]随着信息技术和社会不断发展,学术期刊社面临数字化转型升级、行业竞争压力增加等各种现实,办刊经费缺口普遍存在。国家有关部门也关注到这一现状,以国家社科基金为代表的相关资助部门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在保障学术期刊社良性运转的同时,国家有关部门应构建符合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现实的学术评价体系和期刊评价体系,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数据库。

四、结语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内各学科研究者的共同努力,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结合党和国家的新思想、新理论,融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资源,促进学术创新,持续推出新的学术成果。同时,学术期刊要面向未来,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走出去”“走进去”为目标,培养优秀编辑人才,加快数字化建设,拓展传播途径,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内的优秀作者和优秀成果及时、持续地推送给国内、国际学界,不断传播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发出中国声音。

[参考文献]

[1]新华网.(授权发布)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全文)[EB/OL].(2016-05-18)[2021-10-1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_3.htm.

[2]谢伏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J].中国社会科学,2019(05):4-22,204.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肖宏,张义川,伍军红,等.从文献大数据看近十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发展状况(2006—2015)[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7(01):9-124,128.

[5]求是网.习近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EB/OL].(2019-04-16)[2021-10-10].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19-04/16/c_1124370963.htm.

[6]王波.构建具有中国气派的学术体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3-12.

[7]新华网.(授权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9-11-05)[2021-10-1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11/05/c_1125195786.htm.

[8]新华社.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2021-10-10].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9]刘俊.“三大体系”建设提升中国学术国际话语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10-25.

[基金项目]吉林省社会科学院2021年度项目“学术期刊对中国特色哲學社会科学建设的助益作用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广瑞(1986—),男,山东临清人,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康倩(1986—),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工程学院档案馆助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