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技术在中国科技期刊出版中的研究现状及可能的应用探析

2021-01-01 21:01贺月月李亭亭邵施苗
传播与版权 2021年11期
关键词:版权保护区块链技术

贺月月 李亭亭 邵施苗

[摘要]随着区块链技术在产业创新和经济发展中地位的确立,如何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中国科技期刊出版领域,成为出版从业者关注的热点。本文简要阐述区块链技术的发展背景、定义和特点,并基于学界目前对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期刊出版研究的回顾,提出区块链技术在学术不端判别、版权管理、建立读者和作者画像及期刊内容评价等方面运用的可行性,并展望区块链技术在中国科技期刊出版中可能的应用场景,探讨区块链技术在期刊出版中应用面临的难点和挑战。

[关键词]区块链技术;科技期刊出版;版权保护;期刊内容评价

近几年,区块链技术方兴未艾,其一度成为整个社会讨论的热点。2019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进一步提升了区块链技术在产业创新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1]。

“区块链”一词最早出自中本聪的《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其本质上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应用模式。区块链随着比特币等数字加密货币的日益普及而逐渐兴起,目前,其已经引起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科技企业和资本市场的高度重视与广泛关注。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区块链在金融、医疗和仓配等领域[2-4]都充满了发展前景。在可预见的未来,区块链也将在中国科技期刊出版领域得以应用并产生深刻影响。

一、区块链技术概述

(一)区块链的定义

工信部发布的《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2016)》中明确了区块链技术的定义:区块链技术是利用块链式数据结构来验证与存储数据、利用分布式节点共识算法来生成和更新数据、利用密码学的方式保证数据传输和访问的安全、利用由自动化脚本代码组成的智能合约来编程和操作数据的一种全新的分布式基础架构与计算范式。

(二)区块链的特征

区块链是以区块为单位的链状数据块结构,整个系统具有去中心化、开放性、可追溯性、不可篡改性和安全性等特点。

二、区块链技术在中国科技期刊出版中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学术不端行为

科技期刊出版中的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的剽窃、抄袭或侵占;一稿多投或重复发表;论文数据造假以及发表后的无法复证。目前,学术出版界普遍采用论文查重系统及软件来避免和減少学术不端等诚信缺失问题。但当前的学术不端检测工具存在以下弊端。第一,由于各平台具有不少的独有文献,各平台均无法独立做到对全网文献的查重;第二,检测工具仅局限于正规发表的期刊论文类文献,对自媒体等平台的文献几乎没有覆盖;第三,检测工具尚处于单纯的文字比对,缺乏语义比对,另外其对图片、表格和数据等信息的比对尚不完善。

张夏恒曾建议构建基于区块链平台的学术采编系统,借助时间戳功能和智能合约等技术,优化学术出版机制,预防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5]。李丹、陈晓峰等人认为基于区块链的数据不可篡改性、智能合约、信息可追溯性、去中心化以及信任共识机制等特点,区块链技术可以通过账本功能为每一份出版内容加盖唯一的不可篡改的数字化证明,从而实现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判别[6-7]。

(二)版权管理

区块链用于完善版权保护机制和著作权交易方面,已有很多研究者和行业从业者基于区块链技术,从数字版权交易机制完善、学术出版版权保护的困境与对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8-11]。罗晓银探索了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版权登记、交易、结算等方面,认为区块链可以极大地简化传统版权登记交易和结算流程,实现版权交易和转让的可追溯性和不可篡改性。目前,我国版权管理中确实存在版权登记成本过高、流程复杂,缺乏统一标准,差异化明显,登记前信息隐私易泄露等问题[12]。区块链技术可以运用于学术期刊出版活动的版权管理,其通过时间戳功能、散列函数等对作品进行确权,以证明出版内容的存在性、真实性和唯一性。

(三)基于区块链技术建立读者和作者画像

已有研究将用户画像的概念引入图书馆读者画像研究[13]。用户画像(Persona)的概念最早由Alan Cooper提出,其是建立在一系列真实数据上刻画用户需求和喜好目标的用户模型,意义在于审读了解用户,推测用户的现实和潜在需求,进而向用户推送精准化、个性化信息。

传统期刊文章的录用和发布往往都是“一锤子”买卖,即作者进行一次投稿后,期刊一般仅对作者进行简单的信息记录,如姓名、职业、单位、研究领域等,缺乏对作者研究进展和科研成果的动态追踪。事实上,由于一个作者可能会随着研究领域或者职业生涯的进展和变化,会在不同级别、不同地域、不同语种的期刊上发表自己的成果,单一期刊对作者的动态追踪成本过高,甚至难以完成。

(四)期刊内容评价

李媛、仲伟民等人从学术评价的实质性标准进行探讨,如何做到真正的同行评审,提出如何摆脱唯影响因子论、行政化和人情化等问题,是当前学术评价体系遇到的最焦点问题[14-15]。此外,评审过程不透明,导致作者和审稿人权责不对等而存在公平性和权威性缺失;版权得不到保障,同行公益性评价的积极性不高;作为最终受众的读者在内容评价中鲜少有发言权等情况,也是当前期刊内容评价体系面临的难题。

三、区块链技术在中国科技期刊出版中可能的应用探析

(一)构建全媒体内容系统

笔者以为,基于区块链可构建一个覆盖全媒体的内容系统,数字化证明的内容可以是文字、图片、公式、数据等任何形式。每一位作者,无论是传统期刊纸媒的作者,还是微博等新媒体的创作者,都可以成为区块链中的一个内容创作节点。这些创作者可将自己的创作内容上传至区块链系统,系统会对内容进行即时分析,并基于语义提取文章的内容片段,形成内容特征,而且系统对文章中的图片、公式、实验数据等也可以针对性地进行特征提取。内容特征的提取可充分利用数据挖掘、语义分析等现代信息技术,且得益于区块链系统的强大算力,内容特征的正确性和覆盖面得以提升。在完成特征提取后,我们可利用区块链技术的可追溯性和不可篡改性等特征,为内容提供数字化证明,为每段文字、每个图片、公式或数据加盖唯一时间戳身份证明,其会随着区块链系统同步到每个节点,任意节点都可独立进行内容比对。得益于区块链系统内容的完整性以及特征的高覆盖性,期刊编辑就能在更短的时间获得更加准确的内容比对结果。这种鉴别系统涵盖了全媒体的内容,同时是基于内容而非文字的比对,甚至对不同的语种也可以进行基于语义的查重,且对图片等多媒体内容也具有一定的鉴别能力。

(二)构建版权管理服务平台

笔者认为,可构建基于区块链的数字版权管理服务平台[16],每一个作者在创作新的作品后,作者或受托的期刊就可以上传文章,在区块链里基于时间和内容语义确认这份作品的唯一性后,平台将这份作品的版权赋予原作者。一方面,区块链能够为版权保护、交易和转让提供技术保障,保证整个过程的可信性、可审计和透明化。利用区块链技术,我们可为学术成果提供不可篡改的数字化证明,也可为学术纠纷提供权威的举证凭据。同时,这种数字化证明可以与已有的应用无缝整合,为每一个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加蓋唯一的时间戳身份证明,并交叉配合生物识别技术,从根本上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从而保护知识产权。当发现被侵权的内容上传时,区块链的每个节点(包括原作者)都可以感知到这次侵权行为,系统将侵权行为不可篡改、不可删除地进行全链同步,从而确保证据的锁定,为后续对侵权行为的举证提供便利。另一方面,统一的版权平台也带来统一的版权变现方式,任何人都可以在平台上进行相应的版权交易、版权授权,每一次的交易和授权会快速地同步到每个节点,为后续的版权验证和使用提供便利。良好的版权变现方式,可以极大地提高作者创作的意愿,也为优秀文章的诞生提供了更多可能。

但目前对区块链应用于开展版权保护也出现了不同声音,有学者认为将区块链用于版权保护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由于作品具有创作形式丰富、主体多元、时间随机等特性,与区块链登记的代码化技术特征之间存在矛盾,全面推广区块链技术,用于大范围改造当前版权制度尚不现实[17]。

(三)建立读者、作者及审稿人画像

得益于区块链系统,所有期刊都有可能共同维护和追踪同一个作者的所有科研成果。无论一个作者在何种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其最新的个人相关信息都会被分发到每一个区块链节点中,在合理的权限下能被所有的相关者查询。同时,由于有了每个作者长时间段的研究经历和变化,期刊可以基于区块链存储的原始信息,分析出作者的研究画像,根据作者的研究领域、发表内容、专家评价,以及其发表成果的社会影响和科研成就,分析出作者的价值取向、专精领域和研究优劣。大量的作者画像被不断建立并动态更新,这对期刊发展的诸多方面都具有深远影响和巨大作用。

对学术期刊而言,作者是科研成果的生产者,读者则是消费者。在建立了对内容生产者的研究画像后,对读者阅读画像的建立也有区块链系统可发挥作用的一席之地。传统的期刊发行对读者的触达具有明显的弱势,线下的发行对读者的追踪,例如阅读喜好、关注领域、阅读评价等方面基本是空白。近些年,线上订阅的出现为追踪读者提供了一定的可能,但是也处于初始阶段,各个期刊各自为营,对读者相关信息的记录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区块链系统可以让每一个读者也成为系统的每一个节点,读者可以基于订阅关系在系统内阅读文章、发表评价,并被完整地记录。由于行为记录不再以单一的期刊或期刊群为界限,读者对不同期刊的阅读行为可以被综合分析,通过数据挖掘等技术就可以得到读者的阅读画像,从而分析出读者的阅读喜好、关注领域等要素,并进一步分析出其当前和潜在的需求[18]。基于读者画像,科技期刊可以定向地对其推送内容、调查回访等;期刊也就可以基于大量的读者画像分析,圈定自己的核心受众读者,并对他们进行重点调查,分析期刊当前的优劣势,以便改进。

同样,科技期刊构建审稿人画像就可以分析出审稿人的专精领域、审稿风格等要素,甚至在出现新的研究领域时,期刊就可以基于现代的信息算法分析出哪位审稿人的研究领域与这个新的领域最相关,从而为新领域的研究内容选择最合适的审稿人。

(四)建立评价闭环体系

区块链在期刊内容评价上具有新的应用思路,其在未来可能的最大作用是可以建立一个基于作者/期刊—内容—读者的评价闭环体系。在该体系中,最核心的是对内容的评价,内容的评价因素可以来自多个方面,最重要的是来自读者的广泛评价。正如前文所述,每个符合条件的读者都可拥有区块链的一个节点,读者可以基于自己的态度对内容做出评价,每一个读者的评价都可以被追溯、被综合起来,并基于权重生成读者的总体评价。读者评价实际上也包含了专业审稿人的评价,在传统的评价体系中,他们的权重是非常高的;但区块链闭环评价体系会给予专业审稿人更高但并非决定性的权重。区块链技术的可追溯性,可以包含整个出版过程的全部历史,全历史的数据库存储技术可以保证整个审稿过程的透明化和可信性。区块链基于学术内容本身可对正文内容进行语义分析,对内容中的数据、实验等在人工智能能力范围内进行验证和评价,此举通过大量现代信息技术来对内容进行评价,可以减少人为干预,使得对内容的评价可以更客观、公正。

另外,文章中的参考文献质量也是评价指标之一。每篇文章在录入时,都会对系统里的逐引用进行检查,一方面,判断引用的真实性和相关性;另一方面,通过被引用文章的历史评价计算出新文章的引用质量,从而快速评估该篇文章的参考文献总体质量。在新文章正式发布后,其最终的评价又会反过来影响其引用的其他文章,从而基于区块链形成文章引用评价的闭环。在引用有效性方面,期刊可以利用区块链分布式计算的强大计算能力,结合数据挖掘中的语义分析技术,对文章的引用有效性进行判断,判断一个引用是否与文章内容强相关,从而为每一个引用的评价指标引入权重,提升基于引用进行评价的准确性。

这种系统基于现有的技术已经出现不少雏形,但是这些现有系统都面临一个问题,即在信息、内容爆炸的时代,其无法完成海量数据的全量评价计算。而基于区块链技术,期刊可以充分利用分布式架构,海量计算节点的综合计算能力,完成单一集群无法完成的目标。在基于区块链的评价系统里,评价节点是海量的,每一份评价的权重极低,而且每一个有权评价的节点都需要经过特定的认证,局部的篡改行为并不会影响全局评价。同时,分布式特性使得没有人能够篡改超半数节点的评价,也就无法改变最终的全局评价结果,从而确保了评价的不可篡改性,保障了评价系统的公信力。

四、基于区块链实现相关系统的难点

无论是版权保护,还是评价体系,事实上都是充分利用了区块链的分布式结构设计以及海量节点的特性,但这两类应用的最终实现同样存在难点。首先,虽然区块链本身是去中心化的,但其依旧需要有一个中心推动者去推动该系统或体系的建立,这需要在顶层进行设计,以确保系统的完备性和有效性。其次,区块链需要有海量的节点,每一个节点实际上也是一个计算、存储节点,然而节点的建立并非一个意愿这么简单,还需要有一定的技術门槛;并且就评价体系而言,如何引导海量的内容创作人加入这个系统同样是一个难点。对前者,我们可以从国家层面或行业层面来推动和推广;而对后者,只有让广大的内容创作者切实看到这个系统可能带来的益处,参与才会变得自发和主动。最后,随着国家信息产业技术的发展,每个人在未来可能都会随身携带足够需求的计算存储终端,从而降低节点创建的门槛。

另外,我们也要认识到,区块链技术是从比特币这一应用中衍生出来的技术,相关部门需要投入新的技术研发和应用实践来证明其在期刊出版行业中运用的可行性。目前无论是计算资源,还是存储资源,区块链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区块链的大发展还不够成熟,其在科技期刊出版领域的各项尝试比较缺乏,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科技期刊出版想要大规模运用区块链技术尚且任重道远。

五、结语

事实上,区块链概念被提出已超过10年,但其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依旧处于初始阶段。目前,区块链技术在部分领域,如金融、物流等方面已经初步体现自身体系的优势。我们可以预见,区块链对历史悠久的出版行业同样会带来一场深刻的变革,作为期刊出版的参与者,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和学习新兴技术,跟随时代潮流,促进出版行业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央视网.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重要突破口[EB/OL].(2019-10-26)[2021-09-10].http://www.cac.gov.cn/2019-10/26/c_1573627685044200.htm.

[2]尹召凯,张志强.区块链技术下出版业的融合实践:可能与可为[J].出版发行研究,2019(11):31-35.

[3]中国新闻网.探索“区块链+”航天信息打造省级疫苗追溯监管平台[EB/OL].(2019-12-31)[2021-09-1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4427152126

587339&wfr=spider&for=pc.

[4]袁勇,王飞跃.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J].自动化学报,2016(04):481-494.

[5]张夏恒.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学术不端行为规制研究[J].西部学刊,2019(23):5-9.

[6]李丹,龙会芳,卢艳茹.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学术期刊出版诚信体系构建[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5):116-121.

[7]陈晓峰,云昭洁.区块链在学术出版领域的创新应用及展望[J].情报工程,2017(02):4-12.

[8]薛晗.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版权交易机制完善路径[J].出版发行研究,2020(06):51-56,26.

[9]刘一鸣,蒋欣羽.区块链技术在学术版权中的应用研究[J].出版广角,2019(09):25-28.

[10]王戌源.基于区块链技术下的版权保护的机遇和挑战[J].中国民商,2020(04):84.

[11]陈晓峰,蔡敬羽,刘永坚.开放科学背景下区块链在科技期刊中的应用[J].中国传媒科技,2019(02):21-24.

[12]罗晓银,张安超.区块链在出版行业的应用展望[J].出版参考,2019(10):55-57.

[13]韦良珍.大数据环境下用户画像在图书馆的应用[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8(03):33-37.

[14]李媛.区块链时代的学术评价创新研究[J].出版科学,2020(03):74-80.

[15]仲伟民.关于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评价的几个问题:从学术评价的实质性标准谈起[J].学术界,2014(07):41-52,308.

[16]聂静.基于区块链的数字出版版权保护[J].出版发行研究,2017(09):33-36.

[17]刘祯,马治国.利用区块链开展版权保护的局限与应用路径[J].出版发行研究,2019(09):48-52.[18]潘宇光.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学科服务读者画像[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9(06):30-33.

[作者简介]贺月月(1989—),女,河南睢县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编辑;李亭亭(1992—),女,陕西渭南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编辑;邵施苗(1990—),女,浙江平阳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编辑。

猜你喜欢
版权保护区块链技术
众议新《著作权法》 版权保护覆盖面扩容,期待相应细则出台
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应用产业联盟正式成立
利用区块链技术开展国际结算的探讨
区块链技术对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影响分析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我国央行数字货币的前路展望
区块链技术在电子档案管理中的适用性和应用展望
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及其潜在问题文献综述
浅谈“一带一路”下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
互联网环境下数字出版的发展与版权保护
摄影作品的版权保护及侵权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