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生活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
——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

2021-01-02 14:21
凯里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生活化

李 祥

(凯里市第十中学,贵州凯里 556000)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主要分为两个不同的部分,分别是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前者是为了强化初中生的道德品质,让学生懂礼仪、明是非、知荣辱;后者则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让学生知道如何利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知道什么事可做,什么事不可做,什么事必须做,使学生知法懂法守法,积极履行好自己的责任义务。

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生活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对道德和法治的理解还不全面,极容易产生错误的思想,发生错误的行为,产生严重的后果。积极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但为学生道德观的树立和法治思维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还能够促进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拥有优良品质和良好习惯的优秀人才。在新课改理念的引导下,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掌握课程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培养学生法治思维,提升教学效果?本文就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策略的有效应用进行探讨。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开展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17世纪30年代,捷克伟大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提出“教育是生活的准备”的思想。18世纪以后,法国著名思想家家卢梭提出了教育应“立足自然”“回归生活”的观点。他认为教育应当尊重少年儿童的自然天性,遵循他们的自然生活、生长规律。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著名论断。在我国,陶行知先生是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集大成者。“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既是对教育本质的诠释,又是其对生活本质的领悟,着重强调了生活的教育意义。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是初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素质的提升、人格的健全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这门课程的许多内容比较抽象,一些法律条文和基本理念对初中学生而言,过于枯燥无趣、艰涩难懂,学生容易对该课程失去学习兴趣。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因此,在新课改理念的引导下逐渐改进教学模式,通过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化教学符合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也符合初中生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生活化教学模式的运用对拉近课程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带动学生回顾生活情境,展开积极的生活思维,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和道德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培育学生核心素养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现状

在教育改革浪潮的推动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都在积极创新求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较之以往都有了较大的改变,教学效率也大幅度提升。许多初中教师将生活化教学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综合来看,当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沿用传统授课模式的现象依然存在,即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从而出现课堂氛围较为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不足,不愿意参与到课程教学中,不能积极配合教师教学等问题。教师将生活化教学模式运用于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的力度不够大,有的教师虽采用生活化教学的模式,但却流于形式,效果不好;有的教师选取的生活案例不恰当,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有的教师的生活化教学形式不够多元化,容易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进而失去学习兴趣等。

三、运用生活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初中道德与法治兴趣的策略

(一)提出有趣的生活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生活化教学就是将生活与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知识,在学习中感受生活。所以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多提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生活问题,这就能消除学生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隔阂,促使学生在思考生活问题时找到学习的乐趣,在思考中探究学习的价值。

比如教师在讲述《揭开情绪的面纱》这一节内容时,要让学生学会正确认识情绪,包括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如贪嗔痴恨、喜怒哀乐。让学生正确认识每一种情绪之后,教师就可以教授学生如何管理情绪,如何释放情绪等。教师可以就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举例提问,让学生想象在不同的情景中,学生会有什么样的情绪,如果是负面情绪,又该运用什么样的方法去缓解释放?教师可以假设即将考试时,学生的情绪会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恐惧害怕,一类是欣然面对、跃跃欲试,剩下一类学生的情绪波动不大。这时,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提问,让学生分析自己或同学是基于什么样的心理才会产生这些不同的情绪?这些不同的情绪对自己的考试成绩和学习有什么样的影响?之后教师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是第一类人,在听到考试后变得焦急恐惧,该怎样才能释放情绪,促使学生能够以良好的心态看待考试这个问题。如果是第三类人,应该怎样强化学生对考试的期待值,让学生喜欢考试,愿意利用考试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再如《亲情之爱》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出一些能够唤起学生生活记忆的问题。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春运”的情境,让学生思考这些人在路上会经历什么,他们的方向指向哪里?家对人们的意义是什么?接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趣味实践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一下自己的家在哪里,小家和大家(国家)的区别,自己可以为小家和大家做些什么事?通过思考和讨论,学生对家庭、亲情的含义有了新的认识,能够列举出更多的身边的例子,并深刻地感受到自己对家人、对父母的感激和敬爱之情,在今后的日常点滴中可以做到孝敬父母,关爱家人。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人类是典型的群居动物,具有社会性,害怕孤独。教师可以利用这个人类普遍存在的心理需求,在讲解《在集体中成长》时可以为学生多创设一些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促使学生能够在情境中感受友谊,体会情感。

比如教师要让学生明白集体的重要性,就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学生通过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也可以转移阵地,将教学场地从封闭狭小的教室转移到宽阔的操场上,通过组织引导学生开展集体运动项目,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感受集体的力量。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拔河比赛,这能够体现出集体的作用。因为如果同一队伍的成员不能把劲朝一处使,或是成员只想个人偷懒、不愿为集体出力,最后这个队伍一定会飞速溃败。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接力赛,让学生能够直观地展现出集体配合的作用。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军人训练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感受互帮互助的作用。再比如在《珍视生命》这一课的学习中,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导入一些与青少年有关的社会时事热点来让学生产生共鸣,比如某一中学的学生由于考试不理想,学习压力过大,不堪忍受压力并留下遗书后,选择了跳楼,结束了自己正值花季的生命。学生看到这种事件后产生什么样的感触,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出来。教师可以在倾听学生观点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掌握班级学生心理发展动态,从而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存在的压力和问题。借助课堂教学契机教师可以引领学生理解生命的内涵和重要性,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生活方式和思想行为习惯。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模拟演练一些突发意外而进行急救的活动,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救方法,避免学生做出错误的行为,在学习中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这一系列的方式都能够让学生对集体这个概念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也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开展生活实践,增强学生应用能力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学会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要让学生具备浓烈的爱国情怀,使学生能够以天下为己任,努力成为民族先锋、国家栋梁,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故而教师可以积极开展生活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法治魅力,树立法治意识,强化应用能力。

比如在《走进法治天地》中,教师要让学生知道生活需要法律,法律是生活的基础保障,教师可以以“遵守交通规则”为主题进行讲解,通过实际案例进行解释说明,还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上下学的过程中,留心观察车与人过红绿灯时的情况,然后在上课时,可以让学生根据所见所闻谈一谈自己的感想。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收集国外的资料信息,以“某些国家持枪合法”为切入点,对比阐述我国法治的重要性。如果条件允许,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去法院旁听,这更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再如学习完《遵守公共规则》这一课后,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例开展讨论会、辩论会、主题演讲等实践活动。比如2018 年,由蚌埠南开往广州南站的G1747 次列车在合肥站停车办客时,一名旅客以等老公为名,用身体强行阻挡车门关闭,铁路工作人员和其他乘客多次劝解,该女子仍然强行扒阻车门,造成该列车晚点发车,事后铁路公安介入调查处理。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完整视频,讨论该名女子是否在正确行使权利,讨论自由和权利的关系以及社会规则的意义。在课后作业的设计中,教师可以多布置一些实践性较强的作业,要求学生做到自己能力范围内遵守规则的行为,如主动帮助父母分担家务,上公交时自觉礼让排队,不攀比吃喝穿戴,文明绿色上网,低碳环保生活等等。只有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地践行遵守规则的行为,才可以让学生真正消化所学理论知识,明白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将其作为约束自身行为规范的准绳。故而,初中教师在采取生活化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时,就应该将生活化实践融入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中。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道德与法治这一门学科非常重要,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为了有效发挥这门课程的教育作用,初中教师就要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征和初中生的心理状态出发,积极采用生活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提出生活化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也可以为学生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促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感觉到乐趣;还可以开展一些生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实践,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让学生可以进一步感受到学习的魅力与价值,让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真正回归我们的生活,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充分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初中生学习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这门课的热情,让他们对这门课程充满探究欲,产生持续不断的学习推动力,教学目标自然就会水到渠成,教育教学效果也会节节攀升。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