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建设云南副中心城市的策略研究

2021-01-02 17:31沈凌云朱谷生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曲靖省域云南

沈凌云,朱谷生

(曲靖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云南 曲靖 655011)

2021年4月8日,云南省委、省政府曲靖现场办公会提出曲靖“建设云南省副中心城市,打造滇中城市群东北增长极”的目标定位。曲靖建设云南域副中心城市是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措施,是优化区域空间布局的客观要求,是促进滇中城市群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是培育全省经济增长新引擎的必然选择。建设云南副中心城市是一项战略性重大工程,需要树立正确理念,选择科学路径和策略,本文将从副中心的功能定位、重点任务及对策措施等方面,对曲靖建设云南副中心城市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曲靖建设云南副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

“省域副中心城市是一个省范围内,经济实力较周边地市强大,经济辐射力超出了自身管辖行政区范围,拥有独特优势资源或产业,且与主中心城市有一定距离、未来能够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的大城市或特大城市”[1],规划和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是当今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建设什么样的副中心城市以及要发挥什么功能是曲靖打造云南副中心城市不可回避的关键问题,也是在选择城市发展方向的首要问题。作为云南副中心城市就是要配合省域主中心城市昆明对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发展起好带头作用,要站在全省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上确定自身的功能,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根据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布局的客观需要,结合曲靖自身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曲靖所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一是要发挥曲靖作为入滇出省门户和中原地区进入云南腹地必经之路的区位功能,充当云南链接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经济区、贵安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等区域的陆路枢纽;二是发挥农业资源丰富和农业基础好的特点,发展农特产品加工和生物制造业,创建高端食品生产基地,为云南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提供样板和示范;三是发挥传统能源基地的功能,以光伏产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新型能源产业,推动传统能源向现代绿色能源转化,为云南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牌”提供有力支撑;四是发挥工业基础雄厚的优势,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打造在西南地区有一定影响的区域先进制造业基地,为云南建设面向南亚和东南亚辐射中心提供必要的产业支撑;五是发挥全国养老改革试点和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的功能,推动科考、文体、康养、休闲、旅游一体化发展,为云南打造“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做出应有贡献。

二、曲靖建设云南副中心城市的重点任务

曲靖建设云南副中心城市是一项战略性重大工程,不仅需要国家、省、市规划和政策的强化推动支持,更需要市县区政府、市场主体和社会各界的主动作为。为此,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优化就业创业环境,促进城市人口聚集

人口是城市的灵魂,人口规模与质量是“以人为中心”城市化理念的体现。省域副中心城市实质上是城市人口规模达到100-300万的大城市或特大城市[2]。针对近年来曲靖人口总量减少、净流出人口增多(滇中城市群中唯一的人口净流出城市)的现象,应借鉴河南洛阳等地以城市化加速发展推动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做法和经验,围绕2025年和2035年中心城市人口分别达到105万人和200万人的目标,加快促进城市人口聚集,为云南副中心城市奠定必要的人口基础。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理念,继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进程。按照“登记一批、落户一批、引进一批、转移一批、吸纳一批”的原则,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配套政策,引导和鼓励有能力在城市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加速城市人口聚集;二是积极促进物流业、服务业、旅游业、制造业等就业容量大的产业发展,拓宽农业转移人口就业渠道,提高转移进城人员的巩固率,留住当地人才;三是研究制定吸引外来人口来曲靖落户创业就业的城市化配套政策,将其他常住人口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创新基本医疗保险管理制度,持续推进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为加快云南副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支撑;四是扩大“珠源人才”计划的实施范围,拓展人才引进渠道,着力引进技术、研发、设计等紧缺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才加入曲靖重点骨干企业,推动特色产业振兴和发展。

(二)强化城市产业支撑,增强城市经济实力

综合经济实力是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内核,产业是城市经济的支柱和命脉[3]。曲靖建设云南副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客观上要求构建活力较强、成长较好的现代产业体系。围绕2025年和2035年全市GDP分别达到5000亿元和12000亿元的经济发展目标,应积极贯彻省委省政府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战略部署,以培养5个千亿级支柱产业和转型升级6个百亿级优势产业为重点,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导向、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产业体系,实现城市经济增长的多元支撑。一是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努力运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高新技术来改造煤炭、化工、烟草、冶金、建材等传统产业,创新传统产业发展模式,促使其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精深加工程度,降低能耗,增加产品附加值,从而在传统产业中融入更多的现代元素,使其成为曲靖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着力培育新兴产业。要顺应新型工业化的要求,以科技创新、市场培育、人才培养、项目投资、优化布局为支撑,大力发展绿色硅光伏材料、绿色能源、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不断支持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并积极引导有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的新兴产业向支柱产业迈进,使其成为曲靖现代产业体系的生力军;三是积极发展信息服务、金融保险、技术推广、文化旅游、康养休闲等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水平,促进经营业态的创新与整合;积极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在区域性物流中心建设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使其成为曲靖现代产业体系的活性要素。

(三)创建大学科创中心,激活城市内生动力

纵观“国内外城市创新发展,地位高、作用大、发展快、带动能力强的中心城市,一般都是大学集中地”[4]。在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第一动能的时代,大学以其学科、专业、人才、设施等优势参与城市自主创新,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科学决策的“参谋者”、文化繁荣的“辐射源”,中国领导智库发布的《15个省域副中心城市研究报告(2021)》将拥有普通高等院校数量和在校大学生规模列为评价省域副中心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曲靖在建设云南副中心城市的过程中,应学习和借鉴浙江宁波创建大学科教城和四川绵阳建设国家科技城的经验,实施“大学+科创”“人才+孵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活发展动力源泉,增强城市创新能力。一是促进现有高等院校提质扩容。深入贯彻国家关于普通本科院校创建“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和高等职业院校创建“高水平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的方针,支持曲靖师范学院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创建硕士授权地方大学,支持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曲靖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引导和鼓励现有高等院校围绕曲靖和云南主要产业和社会事业发展需要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开展地方经济社会急需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科技研发、文化创新,参与云南副中心城市建设;二是积极发展新的高等院校。规划建设云南高等职业教育园区,争取省政府把新建的省属普通高校落户曲靖,扩大高等院校数量,研究出台相关政策,引进一批国内知名高校到曲靖设立分校、专业学院和研究机构,同市内相关企业一道构建协同创新体系,开展产业发展中关键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研发,促进产业技术进步[5],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三是创建大学科技创新园区。鼓励和支持市内企业主动加强同国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研发团队的联合,共建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建设科创孵化器和国家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发挥好高等学校的孵化功能,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道路,积极对接地方高端产业,形成良性互动。

(四)建设全国交通枢纽,提升城市辐射功能

国内外经验表明,“中心城市必然是交通枢纽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能量等级决定中心城市的能量等级”。曲靖要建设云南副中心城市,就必须以建设国家级的区域交通枢纽作为首要支撑条件。为此,实施“3+1+2+2”铁路补网工程,落实“建设轨道上的滇中城市群”重点任务,加快渝昆高铁曲靖段建设,规划建设渝昆沪昆深昆高铁连接线、曲靖至六盘水高铁、曲靖至文山铁路,完善快速通达重庆、广东、广西、贵州、四川等周边省市的运输通道;建设“1环3纵5横7联”高速公路网和“613”普通国省道干路公路网,形成内联外通的快速公路网;加快推动宣威民用机场及会泽、罗平等支线机场建设,努力争取昆明第二国际机场落户曲靖,补齐交通运输短板;依托长江水系、珠江水系和水坝、电站,新建一批航道、库区渡口、码头等,构建连接长江经济带、“珠江—西江经济带”的水运网络;从而形成适度超前、功能配套、安全高效、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充分依托发达的立体交通网络,构建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其它优势特色产业为内容,“麒沾马”中心城区为核心辐射源,市域内各县市区为辐射中转,东、南方向为主要目标的辐射系统,提升对周边地区和南亚东南亚的辐射带动能力,并在辐射带动过程中进一步增强云南副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发展能力。

(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在统筹上下功夫,在重点上求突破,着力提高城市发展可持续性、宜居性”[6]。在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发展主题的前提下,曲靖所建设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必然是生态、美丽、宜居的新型城市。曲靖地处珠江源头、长江上游,在国家生态功能定位上是珠江、长江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区,肩负着建设长江上游和珠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历史重任,应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大珠江源”绿色品牌贯穿于云南副中心城市建设发展的全过程,围绕“世界一流三张牌”目标,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大力发展天然气、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认真实施天然林和湿地资源保护、污染控制和治理、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等生态环境改善工程,增强生态环境对云南副中心城市的承载力和支持力,不断扩展城市发展的未来空间。

三、曲靖建设云南副中心城市的对策措施

根据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一般规律,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地区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经验,结合云南和曲靖的具体情况,需要采取以下对策措施。

(一)认真做好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

省域副中心城市实质上是大城市或特大城市,建设云南副中心城市是曲靖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长远性、全局性的重大战略问题,需要把实施大城市战略放在重要位置,作为首要途径。为此,建议组织人员和力量认真研究并制定《曲靖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曲靖建设云南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曲靖市建设云南副中心城市总体方案》等指导性文件,做好顶层设计。明确曲靖建设云南副中心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目标、战略布局、战略步骤、保障措施等内容,用以指导和引领全市各级部门、各单位开展云南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具体行动。

(二)构建形成副中心城市建设有效推进机制

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工作机制,将涉及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指标、重大事项、重点工程,分年度逐级细化分解,明确责任主体和完成时限,及时跟踪督导,狠抓工作落实;建立健全考核奖惩激励机制,按照奖优、治庸、罚劣的原则,把推进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工作成效作为干部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不断激励各级干部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提高工作执行力和落实力,营造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浓厚氛围。

(三)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和中央部委的支持

云南省委省政府曲靖现场办公会以来,全市上下正在曲靖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奋力掀起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热潮。然而,目前存在的一些客观现实条件对曲靖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影响制约较大,需站在全省的角度加以解决和突破。要进一步争取省委省政府出台支持曲靖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配套政策,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大产业布局、重点科技项目、城市能级定位、财政转移支付方面,加大对曲靖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政策扶持力度;争取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围绕壮大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平台打造、重大项目推进、民生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保障等方面,出台关于支持曲靖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意见;协调中央有关部委在综合保税区、城市轨道交通、国际机场、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等方面,给予曲靖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保证曲靖在更高起点上,以高质量高效率推进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

(四)不断拓展开放合作新空间

曲靖要建设云南副中心城市,必须走出“坝子”意识,跳出自我“孤立发展”的思维定势,顺应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极化发展、融合发展、一体化发展的大趋势,自觉融入周边城市群,对接经济圈,在融入中找定位、找方向、找出路、找突破口。一是做好同省域主中心城市的交流合作。主动接受主中心城市昆明的辐射,在产业上错位发展、功能上相互补充、信息上互联互通、资源上互通有无,借力昆明拥有的自贸区、南博会等平台,促进曲靖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积极融入滇中城市经济圈。在完成滇中城市群赋予曲靖建设任务的工程中获取国家和省政府的政策、项目、资金支持,以滇中城市群城际铁路契机,打造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7],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推进社会事业和生态文明共建共享;三是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珠江—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积极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贵安经济区,形成优势互补、经验共享的开放合作新格局;四是实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提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和日韩、欧美、东南亚、南亚等的交流合作水平,进一步畅通进入国际市场的渠道,在开发合作中拓展城市经济发展空间。

猜你喜欢
曲靖省域云南
曲靖师范学院“音乐学专业”介绍
曲靖师范学院“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
曲靖师范学院数学学科
曲靖师范学院教育学学科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江西省初步建成教育省域网骨干网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省域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