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少年闰土》的语用价值

2021-01-02 16:12刘涛燕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1年52期
关键词:捕鸟闰土外貌

刘涛燕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纵观我们统编教材的课文,几乎每篇都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的美文,其语言很值得学生去借鉴。我认为,对语言的学习和借鉴,最重要是教师首先要会解读文本。适度地解读文本,然后引领学生去发现文本的语用价值,去发现文字密码,然后揣摩、仿写。只要平时多引导学生揣摩体会课文中的精彩句段,并多仿写借鉴,相信学生的语言会更丰富。然而,目前一线阅读教学的现状是老师们虽然认同要用课文教语文的观点。但在实际教学中,阅读教学仍难以走出在课文内容上绕圈子的现状……造成此类高效低耗现状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自身文本解读的问题上。所以,笔者以《少年闰土》为例,谈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文本的教学价值解读与运用。

节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的《少年闰土》,是几十年来一直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文章,它确实是一篇好文章的典范,值得学习。

一、景物描写有讲究

“深蓝的夜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边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在哪里   有什么  怎么样  )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 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在哪里    有什么    怎么样)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跨下逃走了。”

这一段是环境描写,旁边配有插图,可以用于对学生进行一个画面或一个具体的景物描写训练的范例。

(一)写景物方法:

1.在哪里,有什么?如:夜空中有圆月

2·它们怎么样?深蓝的 金黄的 一望无际的  碧绿的

3·有时候我们感觉还不够,还需要通过打比方的方法告诉它们什么样子,即:像什么

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 (什么)

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怎么样 )                (像什么)

(二)景物描寫有目的

作者为什么要在开头安排这段景物描写呢?我在解读这一段时,一是觉得,时隔三十年闰土描述的月夜看瓜的画面仍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可见印象之深刻。同时,也觉得作者的景物描写中将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独自置身于这无边的沙地与无边的月夜里,这样一个“无边”与“一个”形成强烈的反差这样我悟出了作者这样的目的是为了突出闰土的勤劳、勇敢品质。由此可见记叙文里的景物描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要为主题服务。

二、外貌描写抓住特征

“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这段精彩经典的外貌描写,能让人物特点更加鲜明。“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一个健康活泼的海边少年形象呼之欲出。

闰土有眼睛、有鼻梁、有嘴巴,鲁迅为什么不写?因为闰土这些部位,和其他小朋友相比,没有什么特别,所以,不写。“紫色的圆脸”,是因为闰土长期在海边,被海风吹的;“小毡帽”写出了绍兴的地方特色;“银项圈”写出了父母对他的爱。寥寥数笔,如此精彩!

所以啊,写人,刻画外貌不能面面俱到,重点刻画某个部位即可,根据表达的需要可以是手也可以是脚、眼睛、皮肤等,只有抓这个人外貌的独一无二之处,才能让人过目难忘。

再看这段话的外貌描写放置的位置,它不像我们同学们写外貌的时候,一开头就写外貌,而是放在文章的中间部分。与用在开头相比,本段用在叙事的过程中,用在“定睛一看”的时候,而且只写了闰土的“紫色的圆脸”,“小毡帽”,“银项圈”,“定睛一看”所看到的外貌特征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深刻印象的细节就值得认真品悟,细细描写,用文字表达出来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实在五年级上册学过的课文《月下桨声》运用“定睛一看”抓住特征写外貌的方法

“第二天一早,院子里传来持久的狗吠(fèi)。我来到院门口,发现那个红衣女孩儿站在门外,提着一只泥水糊糊的塑料袋,被狗吓得进退两难,赤裸(luǒ)的双脚在石板上留下水淋淋的脚印。”

这段的外貌描写,只写了小姑娘提的塑料袋和赤裸的双脚,却突出了打鱼卖鱼的小姑娘挣钱的不易,家境的贫寒,但后来作者多给了钱以后却执意要还回,后又用一把葱补偿多收的鱼款,那种质朴、真诚的品质就展现出来了。

三、动作描写要

文中“雪地捕鸟“的描写,作者用了一连串的词,把捕鸟的情景写得生动形象,给读者再现了捕鸟的场景。一连串的动作,也给人感觉闰土捕鸟的动作一气呵成,动作是那样的娴熟流畅,给读者塑造了一个能干的农村少年的形象。

捕鸟:扫--支起--撒下--看--拉--罩

方法:要把动作写具体,就是要把动作放慢了,分开来写。

据此,笔者建议在教学中可抓住本段的动作描写,让学生在读中悟出如何分解动作,把动作写具体的方法。再举一反三,精选类似的课文片段巩固方法。如,我们可以出示学过的课文《小麻雀》中,妈妈救小麻雀的段落。

“妈妈从树上扑下来。她把普季克推到一边,浑身的毛竖起来,张大了嘴巴,双眼直瞪(dèng)着大花猫。她那凶猛的样子,使大花猫大吃一惊。”

文段中的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就把“救”这一动作分解开来写,从而再现了当时紧张的场面,突出了麻雀妈妈为了救自己的孩子而奋不顾身的伟大母爱。

四、选择事例要关联

《少年闰土》中选择的事例有“雪地捕鸟”、“看瓜刺猹”、“海边拾贝”、“看跳鱼儿”。鲁迅为什么选择这四件事情来写少年的闰土?这四件事情,为什么可以组合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是表现闰土“见多识广、机智聪敏”的海边少年的特点,每一件事都有很高的相似度。再有,这样的事例是与作者往常的朋友的经历完全不同的,正如作者所说的:“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如果中间忽然穿插一件闰土“助人为乐”或“爱打抱不平”的事,这就显得不伦不类了。所以每一个有鲜明特点的人,肯定不止做过一件让人印象深刻的事。写作文之前,可以先把这个人的相关事件“一网打尽”,再细细分析,去发现这些事情的内在联系。留下有联系的,删去没联系的。 是否可以组合在一起,关键,就在于能否寻找到事件和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内在联系”怎么找?当然要看它们的相似点和相关点。只要找到事情之间的相似点或相关点,我们就可以把两件、三件或更多的事联系在一起,写出这个人的独特之处了。

方法归纳:事例要典型,多个事例要有关联。

五、结构安排要合理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跨下逃走了。” (《少年闰土》的第一段。)写记忆中的闰土

作者先写记忆中的闰土的形象,时隔三十年,这是闰土留在“我”的记忆深处的印象。整篇文章鲁迅先生按照“我”与闰土的“相识”、“相处”(四个事例),最后写与闰土的“相别”(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但从此没有再见面。)的顺序来写的,使得文章行文有条理,结构完整顺畅。

结语

我们教师如果在解读文本时,能明确每个单元、每篇课文的训练的要素,多关注表达,这样会引导学生不断去发现文本的写作密码的,有助于学生“潜心会文”、“聆听文本”,进而发现言语表达的“秘妙”,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从这里,学生得到了写作的知识。 ”长期以往学生会把阅读和习作联系起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积累习作方法,最终使语文课不再仅仅是学课文,而是学语文。

猜你喜欢
捕鸟闰土外貌
捕鸟网
奇特的蛇鹫
语文课上的“捕鸟”
写好人物外貌
外貌与内在
关于《故乡》的闰土人物形象分析
鲁迅作品善良人物的形象分析
里耶秦简“捕羽”的消费主题
贵阳市笼养鸟驱动因素的研究
《故乡》的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