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后宁波区域社会变迁的实证研究*——以共和国同龄人口述为例

2021-01-03 05:38宁波工程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黄嘉欣陈茹吕瑾
区域治理 2021年47期
关键词:中华人民共和国读书教育

宁波工程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 黄嘉欣,陈茹,吕瑾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历经七十余年,中国的社会面貌焕然一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革。共和国同龄人作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同成长的一代,自出生起便与共和国的命运相交织,直接又完整地经历了重要的历史变迁,这一代人的个人生活史与整个中国的社会变迁密不可分,见证了中国七十余年的风雨征程,因而更有发言权与认同感。宁波作为长三角南翼以及浙江省的经济中心,同时也是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跟随共和国发展历程,同步发生了巨大的社会变化。本文旨在将厚重的中国社会变迁史化繁为简,基于口述调查的分析,以更真实和多元的视角,从普通人的视角出发,立足宁波,正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发展成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变迁史提供独特群体的样本分析与考察案例。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次研究以共和国同龄人为分析对象,通过口述的方式,探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社会变迁。实地受访的13位宁波老人,大多出生于1949年前后。其中:男性占54%、女性占46%;农民占15%、工人占54%、教师占38%、医生占8%。近半数的受访者不止从事过一份职业,有46%的人曾担任过企业或行政机构的领导,他们抓住国家发展的机会,历经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历史时期,通过努力改变命运,用劳动创造财富,自身或家庭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本课题运用田野调查的方法收集材料,访谈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活方式、教育程度、工作情况、婚姻家庭等。同时运用文献调查法、比较研究法、实地考察法等方法分析调查对象在整体社会变化背景下的成长历程,并通过这些个案来窥探七十余年来国家的社会变迁。

二、结果与分析

(一)生活方式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生活从此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土地改革完成后,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为工业化开辟道路。之后由于种种原因,国家也经历了一段困难时期。

那时买什么都要凭票,比如,城镇居民每月每人定量25市斤,厂矿企业工人稍微多一点,机关职工每月定量30市斤。“每月粮食不够吃,阿拉姆妈到月底,东借西借,才没有饿肚子。”金阿香回忆道(为保护个人隐私,本文中口述者均采用化名)。

“有次舅舅来,带了一些树根。奶奶把树根磨成粉,和上一点点面粉混在一起,做成饼垫饥。想想就知道,能好吃吗?”环卫工人贺小英说。

“我们小时候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最多放学了十多个小孩一起跑啊、闹啊,做老鹰抓小鸡、滚铁圈、玻璃弹珠等游戏,中山公园那里老虎洞也去爬过”机械厂工人韩中秋回忆说。

改革开放后,宁波经济发展飞速,生活变化明显,尤其是近几年,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衣食温饱早已不再是问题,中老年人也开始跟上社会发展步伐,用上智能手机。口述对象退休后,有的选择和爱人单独居住,也有选择和儿女共同生活,帮衬带孙辈,从中充分感受到衣食住行的巨大差异,精神文化生活也愈加丰富[1]。

就拿穿衣来说,过去是“新阿大,旧阿二,破阿三”,衣服缝缝补补再穿三年。机械厂工人李陆范说:“现在都是网上买,网上东西多又便宜,我老婆的衣服基本都是网上买的,中老年人的衣服多,看得人眼花缭乱,她基本每个月都有新衣服穿。”

“我上午去菜场买菜,下午五点烧菜煮饭,基本是五菜一汤,海鲜肯定有的。有时候去打打麻将、散散步,比较安逸。节假日孩子会开车带我们出去走走,我们过去都是走路,骑自行车就很风光,头抬得很高,现在地铁、高铁、飞机都坐过了,到北京、上海都很快的。”机械厂工人韩中秋说。

得益于人民艰苦的奋斗,如今的社会生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吃草根、嚼树皮的艰苦时代,到如今衣食无忧、温饱无虑的灿烂时代,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

(二)接受教育

教育是国之大计,于个人而言,是影响人生发展的重要事情。虽然宁波的教育兴起比较早,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教育发展非常落后,教育只对少数人开放,文盲较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向普通大众敞开大门,学校数量增加,城乡各地扫盲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但对于普通家庭而言,上学读书仍是奢望,一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上学比较晚,二是当时认为读书不如学手艺实在,早早辍学后去谋生,三是遭遇学校停课,导致学生被迫失学,所以受访者大多为小学到初中学历,受教学年限在3至8年之间。

“读到6年级就不读了。要读中学的时候教室都搞得一塌糊涂。那个时候没书读,也找不到工作。”工人江通达回忆道。

“我1966年中学毕业的,那时候上山下乡,我是正儿八经的知青。”教师张小辉说。

因为家庭供养能力有限,一般家庭都是优先保证男孩子读书,把有限的资源向男孩子倾斜,认为女性不需要读书或只需要认识一些能应付日常生活的字即可,所以女孩子接受教育就更加困难,相比而言受教育年限更少。

“我哥和我都挺爱读书的,我哥学习成绩好,还跳级一次,继续读下去。我读到小学毕业就不去读了,给人家做工。我妈妈是文盲,说女孩子能认识一般的字就可以了。”女工金阿香就是这样。

由于家庭原因,50%的女性口述受访者被迫辍学或失学,一半女性受访者仅有小学程度。不同的学历便有不同的人生选择,在口述对象中,小学学历的职业选择基本为工人,以从事体力劳动为主。而拥有较高学历,如中专、高中、大学或后来上夜校苦读的口述者则基本选择成为教师、企业干部等。接受较高的文化程度,人生多了选择的余地,从事的工作更多倾向于脑力劳动。

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和高考制度,因为接受教育少、吃过没文化的苦头,这代人对于子女的教育格外重视,就算家中条件不算优越,只要子女有能力,也会倾尽所有让子女继续接受教育,去更高学府进行深造。在他们看来,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所以下一代基本都是高中毕业、大学生,到第三代,读大学、出国留学都成为现实。

“父母一代没有文化,终日奔波,管不到我们读书。但是我们对小孩的教育很重视,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小孩子肯读书,我们尽力供养。”工人江通达

“我们教育子女和以前不一样了,叫他们好好读书,儿子、女儿都一个样,只要会读书,不管读到多高,我们做父母的都会培养。”医生沈佳明说。

通过这些口述,可以管窥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余年的发展历史,其实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教育变迁史,教育水平的不同给了人们在岔路口不同的选择,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未来的人生际遇,整体看代际之间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

(三)工作状态

工作是劳动者的权利,也是老百姓养家糊口的基本途径。大部分受访者的父辈都是农民或无业者,1949年后参加合作社成为社员,也有小手工业者、工人。对于共和国同龄人,就业高峰期恰逢“文化大革命”时期,大部分响应国家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离开城市,或是去农场,或是去插队,成为农村人民公社或边疆农场一员,也有留在城市做工的。

“当时我在郊区一个村插队,参加生产队的劳动,插秧、割稻,什么农活都要干,每天计工分,年底总结算。当时比较流行的计分方法主要有底分活评、底分死记、定额记工等。我们采用定额记工,男的全劳力每天记十分,女的就只有6分到8分。”老师张小辉回忆说。

“当时我做代课老师,一年级到五年级全部都要教,什么课都代,哪个老师请假,我就去代课。1971年我进入现在的工作单位,从厂里普通的小工人做起,做到人事科长,2009年退休。”杨金龙说。

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知青返城,招工就业,职业种类多样化、就业渠道多元化。多数被招工,分配到工厂当工人或学校当老师。大部分一个岗位一干就是一辈子,也有从工厂出来另寻出路的,比如应聘其他岗位或干个体经营。

进入新时期,国家开始鼓励自主创业,从计工分[2]到发工资,这一代人开始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选择不同职业的机会,他们的下一代在毕业后可自主选择是继续深造还是投身社会,选择自主就业还是自主创业,国家给予丰厚的优惠,为大学生提供了大展身手的广阔舞台[3]。

“我儿子1995年高中毕业,考入浙江医科大学,之后到新加坡交流学习。4年后,就留在新加坡工作,十几年前回国自主创业,得到了国家的很多帮助。”沈佳明口述。

由于受教育水平的提高,相较于大部分从事体力劳动的同龄人,子女辈的择业方向偏向脑力劳动,这使得子女辈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实现阶层向上发展的变化,在代际流动中呈现向上趋势[4]。

相比几十年前的职业选择,现今的选择更多、更自由。从“包分配”到“找工作”再到“忙创业”,工作状态的变化体现出的就业自主化更有利于个人才能与职业的结合。

(四)婚恋家庭

婚恋观是人们对于婚姻和恋爱的看法和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婚姻的基础是爱情。不同于当代社会“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的普遍观念,虽然不乏自由恋爱相结合的婚姻,但口述者绝大部分是门当户对、互合眼缘的婚姻,几乎省略了“恋爱”这一中间步骤[5]。“我们是自己找对象的,我一开始做衣服,她(老伴)来找我做衣服,就这样认识了。我们又是邻居,离得很近,很聊得来,知根知底的,就走到一起了。”韩中秋说。

“我们是1971年结的婚,是通过人家介绍的。比如说‘你阿姨认识一个人,那边有个女的,具体条件怎么样’然后把我们俩的条件互相通一个气,如果满意,两个人去看一下。喜欢的,春节的时候吃吃饭,过一段时间就订婚、结婚。”沈佳明说。

“我们年轻时生活多苦,结婚都是与父母、兄弟挤在一起住,两张单人床拼在一起,买热水瓶、脸盆,分一把水果糖就算结婚了。现在年轻人谈恋爱要谈好几年,一结婚就单独住新房,家具、电器都是高级货。小孩子生下来基本是我们老两口带,他们一下班就能吃上热菜热饭,饭后玩手机打游戏,多舒服呀。”金阿香说。

共和国的同龄人经历过物质上的苦难,又受尚未完全开放的社会环境束缚,在婚姻观念上较为保守。大多数经人介绍后相看几面,合眼缘便步入婚姻殿堂,与其说是找寻终生的伴侣,不如说是找寻一个合适的人一起过日子。因为对婚姻本就不抱太大希望,又受经济条件限制,所以大都婚姻比较稳定,“先婚后恋”的模式已经成为常态。但是他们对子女、孙辈的婚姻要求大都强调要“谈得拢”“有感情”,又非常看重门当户对,要求各方面条件相当。婚姻家庭的变迁从“先婚后恋”到“先恋后婚”,从将就到讲究,在思想上也同步经历了保守到开放的过程。

综上所述,参与口述调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同龄人有着不同的人生际遇与人生选择,但他们都共同经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余年的变迁。从他们的经历中可以窥得其中的各种变化,由此也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发展成果,是一部浓缩的社会变迁史。中华人民共和国从粮油短缺到衣食无忧,从文化断层到教育普及,从分配工作到自由择业,从有限选择到自由恋爱,这一切都离不开人民的奋斗与祖国的发展,国家为当代人创造了锦绣繁华,当代人更应该以史为鉴、奋勇向前。

猜你喜欢
中华人民共和国读书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文艺活动掠影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