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阈下民族地区乡村旅游项目现状与展望

2021-01-03 11:18见政清任正实韩淑媛
全国流通经济 2021年25期
关键词:山东省山东旅游业

见政清 任正实 韩淑媛

(1.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会计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3;2.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在乡村振兴视阈下,乡村旅游能够有效助力乡村振兴衔接,利用旅游业带动民族经济发展,实现乡村富强,与城镇发展相互协调,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策略。对于乡村而言,“农家乐”“生态园”等绿色建设的主题理念发展较好,甚至于超出了诸多的旅游项目。乡村旅游是当前带动乡村经济最直观的模式,不仅能让当地居民摘掉贫困帽子,还能让更多的人知道本地区的旅游项目。乡村旅游项目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督查指导、再三强调亟须落实的项目,乡村经济作为国家经济的一部分,不加以建设将会影响整个国家、民族的发展,而旅游业的开发就能很好地改善这一现状。

一、乡村振兴视阈下的山东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趋势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会议报告对于各民族乡村提出的战略性部署。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山东要发挥农业大省的优势,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1]。同年6月,在视察山东的过程中再次强调山东省的乡村振兴问题,总书记的两次强调,为山东省实施乡村振兴指明了建设方向,提供了战略性策划方案。旅游业是实现民族富强的根本,发展乡村旅游项目能间接性实现“五大振兴”,进一步为打造齐鲁样板增添了新的建设动力。山东民族乡村物产丰富,天然资源取之不尽,是一道天然的风景线,在这样的乡村开发旅游业必定会得到长足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先后在兰陵县、泰安、日照等地根据地理资源进行了相关研究,开发了符合当地发展的旅游业并取得了极大的成效。2019年,全省乡村旅游业总共接待高达5.4亿游客,旅游收入高达2709亿元,创下乡村文化建设新高,成为带动乡村发展的主流力量。山东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国,当地经济历来以农作物为主,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山东旅游业的重点强调,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当地经济在旅游业的建设中得到了发展,也带动了当地的各项产业链,为山东人民谋求了福祉,也为全国人民谋求了福祉。

目前,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国家相关部门也投入了极大的精力研发民族地区的旅游项目。一方面,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巩固乡村发展成果不可脱节,探索当地的民族文化与风土人情打造特色旅游业是为了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山东物质资源丰富,泰山作为象征性景区,也为泰安市带来了经济发展的机遇,作为诗人杜甫笔下的景观,又是五岳之首,这座位于山东的泰山大家并不陌生,泰安市也是在泰山的带动下才有了一定的名气,由此可见,旅游业对于一个地区的影响力是不容小觑的。同理,在乡村开发旅游业也能带动地区经济,扩大地区的影响力,进而实现乡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乡村旅游业的开发必须与当地的地理位置、环境气候、民族特色等相互结合,全方位、多层次地探索开发思路,为区域建设提供全新视角。在国家的政策下,学者对于山东省不同民族展开了战略性部署策划,将贫困山区变成了国家3A级旅游景区,如济南九如山、青岛崂山、日照不负云顶、临沂沂蒙山等景区得到了全面的开发,彻底改变了山东的传统风貌[2]。景区的发展带动了特色小吃、民宿、工艺品等项目,如今的山东少数民族村已经成为了旅游胜地,短短两年时间,国家就将山东各地区少数民族经济通过旅游业带动发展起来,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二、山东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1.地理位置优势突出,交通便捷通畅

山东位于华北平原,淮河之北,是中国南北分界线上节点省份,枣庄更是在抗战时期成为共产党的后援根据地,可见山东地理位置优越,且处于交通的枢纽地段。自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山东各个民族村以来,山东各县的交通基础设施已经逐渐可以与发达城市交通相提并论,交通环境更是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交通是旅游产业最基本的资源,在交通部门事业建设中,构建四通八达公路网,对于高度投资力度远远大于其他城市,建设项目主要是公路加密、扩展通道、提升速度,直至2025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10000公里,省际出口达到30个以上,六车道以上的高速公路达到35%,全面实现县级至少有两条可以直通高速的道路网。全面实施各县、村路面建设工程,打造道路视阈下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相互交织的道路验证了什么是纵横交错、什么是交通枢纽,交通便捷是旅游产业的一把利器,山东各乡村已经实现有路就有车的良好状况,极大地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发展。

2.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

山东省是我国最具特色文化旅游的省份之一,也有较为古老的历史传说,是伟大教育家孔子、孟子出身的地方,是文人墨客相聚之地,是梁山好汉结盟之地,更是台儿庄战役的历史遗留。山东省现有世界遗产两处,分别是泰山、曲阜“三孔”。国家重点文物保护高达379处,具有历史文化遗迹的名城6座,旅游产业世界熟知的城市高达12座,国家著名风景名胜区3处,保护区4处[3]。山东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还具有独特的文化,优美的大自然景观形成了一座天然屏障,丰富着各个民族的生活,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为景观,在国家的大面积建设下,发挥了山东最极致的美。也正是因为这个地方旅游资源丰富,文化旅游又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特色,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更能凸显自身的特点。在发展乡村旅游业时,常常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千篇一律。比如仿古街,在各个城市中都能见到。而乡村旅游也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按照这样的模式来展开,仿古街就是一个标准配置。但其实要真正发展旅游业,让其能够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观赏,一定不能浮于表面,要有一些内涵,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山东省本身所具备的浓厚的文化内涵就能给旅游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帮助,打造文化旅游路线,让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能够感受文化的厚重感,进而实现思想上的升华,在旅游的过程中能够更多的获得感,而不是匆匆忙忙将景点观看一遍。乡村振兴战略在原有的景区上又进行了扩建,对于乡村的建设自2018年以来从未停止,力求将山东省打造成北方的小香港,集旅游、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于一体的现代化最具有特色的城市。在乡村振兴视阈下,山东省各个乡村先后得到了大力建设,截至去年,在国家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打造景点高达上千个,带动山东大部分民族走向了小康,乡村生活也实现了城镇化,这是对脱贫攻坚战成果的巩固。

3.紧抓乡村振兴机遇,旅游产业发展方兴未艾

山东省各民族、各乡村在国家的大力建设下,乡村振兴在旅游产业的带动下政策基本落实。山东是少数民族的集聚之地,高达55个民族成分,占山东省总人口的0.76%[4],居住较为零散,并不集中,这些少数民族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应遵循民族文化,尽可能在保留中改造、利用自然风光,为不同民族打造属于自己的独特旅游产业。乡村振兴为旅游产业带来了发展机遇,旅游产业也为乡村振兴夯实了发展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乡村发展不可脱节的主要组成部分。山东省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相互结合,突出区域建设的资源用之不竭,在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各乡村应紧抓国家创造的这一机遇,开发当地的旅游产业,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崂山为例,在旅游业兴起之时,当地居民纷纷抓住了机遇,根据地理位置的独特性,大范围修建了民宿,提供游客住宿。周边也开了特色饭店,为游客提供当地的特色小食。九如山也是如此,在乡村振兴的战略下,提升了地区的旅游产业水平,与崂山相似,以农家乐、生态化为主,发展上以民宿、特色小吃为主[5]。旅游业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地区经济也间接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当前崂山民宿与九如山民宿在节假日都需要提前预定,有些甚至在假期前一个月就被预订完,其他乡村景点也是如此。由此可见,紧抓乡村振兴机遇,对于旅游产业的发展有极大的帮助。

三、山东省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特点

1.依靠休闲度假景区带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业

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山东省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各乡村的自然景观更是吸引了大量游客,且数值逐年呈上涨趋势。据统计,山东省乡村旅游接待单位高达3000余家,其中农家乐为1900余家,乡村客栈1200余家,特色民宿1000余家。自2018年实现乡村旅游景点建设以来,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地处偏远的村民不再因生活贫苦而外出务工,村里的劳动力集中在了自己的村子,这样一来,既减少了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现象,也为村子的发展带来了便捷。山东各地区的旅游项目极具特色,以旅游度假为主,郝裕村的十里桃花溪头、楮岛村的“生态宜居海上美丽乡村”[6],以天然环境为主,开发了海岛、民宿、农家宴等,利用自然景观,依山傍水,在农家小院的修缮上,也以当地村民原有的造型为主,完善基础设施。此外,食宿方面均进行了完善,彻底将乡村打造成休闲度假景区,不仅吸引了国内游客,外国游客也慕名而来,这不仅带动了乡村经济发展,还进一步改善了乡村面貌,主打自然旅游景观,带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2.站在旅游的角度,打造特色产业链

当前的“旅游+”理念是围绕旅游六大要素打造的旅游产业项目,夯实旅游业的发展,在原有的项目上进行延伸,扩展旅游产业链,进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山东省少数民族齐全,居住并不集中,历史悠久与文化习俗造就了不一样的饮食特色。站在旅游市场的角度,九转大肠、潍坊肉火烧、流亭猪蹄、盘丝饼等饮食项目在旅游产业的带动下也逐渐形成了美食产业链,部分时令水果与电商合作进行销售,如山东知名的墨蓝莓、烟台苹果、马山寿桃、少山红杏等[6]。青岛啤酒更是走向了全国各地,一直是酒业销量上的佼佼者。2018年之前,山东省的旅游特色服务网点并不完整,特色产品也会在电商平台售卖,但是效果并不理想,更不能带动乡村振兴。自国家投资以来,建立在“旅游+”理念上的特色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切实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收入,也为山东各民族、各乡村做出了更好的宣传。农村旅游是乡村振兴最直观的方式,也是带动村民发家致富的主要途径,不同的地区民族具有文化差异性,当地的旅游产业提供的项目也有差距。以旅游特色为载体打造当地旅游产业链,构建精品专项,为游客提供特色服务,提升当地旅游口碑。此外,在发展中不断地拓展旅游产业链,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7]。

3.建设民俗文化,及民族风情于一体

山东是一个农业大省,物产丰富,可以提供开发的自然资源不在少数,可谓得天独厚。山东的原生条件主要以山区、林业、黄河为主,628公里的黄河水流为万亩湿地提供了条件[8]。此外,山东拥有古老的历史文化遗迹,自然资源与人为资源丰富,民俗文化也是山东独有的特色,例如泰山民俗、黄河民俗、沂蒙山与海洋民俗等独具特色,这些文化的存在为打造特色山东提供了平台,建设民俗文化,创建独特的民族风情。山东还是集武术、曲艺、杂技于一体的文化之乡,这些固有的农村资源为旅游业发展打下了基础。同时,山东提出以民俗文化为发展根基的理念是全国最早、最多的省份,例如潍坊风筝会、菏泽牡丹花会、泰山国际登山节、荣成渔民节的特色吸引了众多的游客。这一民俗文化建立较早,为山东省在旅游上打下了一定的名气[9]。自国家投资建设以来,各乡村旅游景点得到了极大的开发,部分生活在旅游景点上的乡村,成为了打造民族风情的载体。民族风情首先在食宿、景区、艺术性三方面落实,食宿与景区存在一定的联系,景点上的农户以建造农家乐为主,提供食宿、娱乐一站式体验区[10]。艺术性源于村子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例如山东的武术、戏曲等,传统文化是打造民族风情的基本元素,山东民族各个乡村应根据自身传统文化特色打造独有的民族风情。

4.优化城乡旅游体系,旅游质量有效提升

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带动下,山东各个民族村经济突飞猛进。在此情况下,各乡村景区应在原有条件下进行优化,例如拓展产业链、增添旅游项目、优化服务事项等。加强食宿上的服务,景区娱乐项目也可适当扩建,加大依附在旅游业上的产业链,改进城乡旅游体系,全面提升特色旅游发展现状,在不断地改进中将游客的质量提升起来,有效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长期生活在城市的居民早已厌倦了钢筋水泥,山区中的空气已经成为遥不可及的梦,特色旅游更是精神的一种寄托。因此农村景点在经营的过程中,尽可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在项目上完善优化,提供广泛的选择平台,让前来旅游的游客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洗礼,与大自然零距离接触,充分享受这种慢生活。由量变转质变,改进的方向是宁可一人来千回,不愿千人来一回,提升自身服务质量,优化特色旅游项目,让自然景观能带给游客不一样的体验,才是特色旅游的开发目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山东省农业经济发展较好,天然资源为农村旅游业开发提供了便利,自国家大力投资建设以来,农村经济在旅游产业链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凸显资源文化特色,创造客观经济收益,在旅游业的推动下,极大增强了当地村民的“造血功能”,在产业链中自给自足。当前,山东省乡村旅游整体上升到了国家景区,逐渐向特色小镇进军,进而呈现出休闲度假、民俗特色等发展特征,基于乡村振兴视域下,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将会在未来的发展中更上一层楼。

猜你喜欢
山东省山东旅游业
山东图片库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山东省德州市杂技团《蹬伞》
『山东舰』入列一周年
眷 恋
——山东省济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对烟台市旅游业发展的探析与思考
山东省即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