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融资视角下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分析

2021-01-03 11:18姜茹馨
全国流通经济 2021年25期
关键词:供应链企业

姜茹馨

(吉林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吉林 吉林 132022)

供应链金融是指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由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资金、信息进行管理,并将不可控风险转换为供应链整体的可控风险的金融服务,能够切实帮助产业链上的不同个体企业保持协调发展,获取所需的金融支持。但在实际应用中,也会存在因不确定因素影响导致供应链企业在融资过程无法有序进行,出现资产受损状况。为了避免此类现象发生,首先要进一步强化对供应链金融的深入了解。

一、供应链金融分析

二、企业融资视角下供应链金融存在的相关风险

1.风险类型

(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交易方无法切实履行合同要求按期完成债务缴纳所产生的风险,站在企业融资的角度来看,大多表现为客户的业务量以及产品来源都存在一定的风险性。比如:若客户的商品来源不合法属于走私产品,则商品便会存在被罚收的风险;或者客户不具备产品获取条件,则证明商品属于违法产品,不可进行交易;又或者客户本身存在资信问题,容易引发操作过程中的不良现象,导致商品质量风险产生的可能性大幅度增加。

(2)法律风险

由于我国的相关法律对资产抵押的排他性、适用性等要求过于原则化,并且相关概念较为模糊,导致操作难度相对较高,使质押业务存在一定程度的风险,其具体表现为货物所有权在流动过程中,容易引发不同主体之间产生矛盾纠纷。并且当前有关仓单质押的法规条例不够完善,确少指导性文件,没有详细规定正确的操作程序,造成商业银行、借款人之间经常发生义务矛盾。

(3)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即是指由于金融汇率、市场价格存在一定波动性,会使产品的实际价值在某段时间内产生变化,进而影响质押物的实际变现金额,使相应商品失去作为仓单质押物的相应条件,从而形成市场风险。比如:当商品处在质押期时,市场价格受经济性政策、客观因素等影响,出现大幅下跌现象,此时会出现贷款额高于商品实际价值的情况,以此导致贷款企业萌生赖债思想,为了保障自身经济效益,刻意隐藏实际流动资金量,影响相关业务的有序开展[1]。

(4)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商品监管。由于银行与企业间出现信息不对称或者信息传递相对滞后等状况,导致其中一方决策出错,从而形成监管风险,当前许多企业的管理相对粗放、信息化程度有限,与监管脱节现象较为严重。第二,内部操作与管理。商业银行对人员的管理不够严格,相关系统操作规范性有待加强,经常出现人为操作失误,导致系统程序产生故障,难以保证内部控制得当,并且许多企业内部制衡体系不够完善,控制能力呈逐级递减的形式分布,不利于相关业务拓展[2]。

2018年10月10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部门联合发布了《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8年—2020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针对部分地区乡村旅游外部连接景区道路、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垃圾和污水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历史欠账多,乡村民宿、农家乐等产品和服务标准不完善,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建设意愿不强、融资难度较大等问题,《行动方案》作出了系统部署。

2.风险形成原因

(1)企业间缺少实际联系

一方面是由于供应链企业合作意识相对薄弱,人员归属感不够强烈,如果企业间贸易关系不够紧密,必然会导致供应链过于松散,难以保证其可持续化、稳定发展,因此相关核心企业需要及时将中小型企业归入到管理系统当中,并制定一系列激励措施,促进融资机制的有效建立,实现整体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升。另一方面是企业供应链管理质量较低,对供应链协调的理解过于片面,与商业银行的业务对接不够积极,造成风险产生几率与成本费用支出大大提升,同时还会导致自身在供应链中无法保持协调发展的模式,不利于银行开展相关金融服务[3]。

(2)风控体系有待完善

随着供应链金融模式的参与主体不断增加,以往的风险防控体系已难以有效应对不断出现的意外因素,并且企业融资视角下的商业银行业务越来越庞大相关操作也逐渐复杂与频繁,导致目前的风控体系在风险防控上只能做到形式上的浅层控制,难以有效根除潜在的安全隐患。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及时掌握实际业务运营状况,加强与所有参与主体的紧密联系,保证信息的高度传递与共享,合理、科学的开展互动活动,并积极与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合作、协调,实现风险重点的全面把握与控制。

(3)信息化程度不足

供应链线下金融业务的信息化水平相对落后,部分商业银行对电子商务的理解不够全面,仍在采用人工操作系统完成相应业务办理,不仅使银行自身的经营管理效率大打折扣,导致不必要的成本费用支出,还会使操作风险大幅度提高。为了避免此类现象发生,商业银行需积极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与计算机设备,将原本的供应链业务迅速转换为线上业务,加强借款人的信用评估质量,以此达到高质量风险防控的目的[4]。

(4)缺少针对性的法律体系

随着参与主体的类型不断扩充,对相应法律体系的适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法律法规已难以满足复杂情况的应用需求,当前企业融资视角下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不仅包含核心企业、中小型企业以及商业银行,还有第三方物流机构,导致供应链多样性特征愈加明显,相关融资模式已经不符合应用标准。如果金融业务缺少健全的法律约束与管理,很容易使商业银行在开展融资时面临法律风险,阻碍自身的稳定发展。同时法律体系也是维持供应链主体之间的道德机制,如果法律体系的针对性不强,同样会延缓金融模式的有序开展。

三、企业融资视角下供应链金融风险的防控措施研究

1.构建协作机制

第一,供应链参与主体需要明确,核心企业与中小型企业在本质上属于同一整体,在企业发展时需要由核心企业提供信息、资金、管理上的支持与帮助,由于中小型企业本身是由供应链核心企业在扩展经营规模时产生的,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同样能够推动核心企业在经济市场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只有当同一供应链上的企业实现协作发展,建立稳定的上下游合作机制,才能切实提高整体运作质量与效率,推动产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张。同时也能够帮助商业银行更好的服务于单一供应链,保证各项金融业务的有效开展。第二,为了消除市场风险,需要加强对利率、汇率变化状况的切实掌握,在产品定价前预先进行利率与汇率的变动净幅度评估,提升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了解程度,要求金融人员强化对汇率变更的敏感程度,并在业务中适当采取锁价的控制方式,从而降低市场风险带来的影响。而对于物价变动所带来的风险,则需选择可靠性较高的评估机构完成质押物的实际价值检测,通过采用动产评估法、制定合理的评估频次、结合当前市场的偏好度,确保质押物价值评估结果准确无误差。第三,为了保证协作机制的有效开展,实现供应链信息的有效传递,势必要加强人员的培训质量,要求借贷人员掌握高水平的业务能力与专业技术,能够具备突发事件的应对方法,并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与责任意识,切实履行岗位职责,确保供应链模式的良好运转。同时商业银行也要制定完善的考核机制与奖惩措施,帮助人员时刻认识到自身不足之处从而采取针对性的优化手段,弥补技术漏洞,对于在考核中表现不佳的人员则给予一定程度的督促与惩戒,要求其尽快调整自身状态,避免同类型问题的反复发生。而对于在测评中表现优异的人员,则给予一定薪资奖励,调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工作热情,以此营造轻松、愉悦、廉政的工作氛围[5]。

2.提升风险管理力度

第一,银行要对参与主体进行细致、全面的调查,要对企业的融资金额进行校对,保证企业在发展前期能够具有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还要对企业的存档记录进行查证,确保应收账款、订单交易都已支付完全部的费用,不存在拖欠款项的问题。第二,要对企业团队的综合素质、稳定性、信誉度进行审核,而不是单纯依靠资产报告判断企业的营收比例,同时相关审核结果要由银行监管部门进行二次核查,保证审核过程的公平、公正,提高银行职能部门的权威性。第三,要加强贷后的管理工作,使风险控制工作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在银行将资金借贷给企业后,要定期查看企业的业务报告,了解资金的动态走向,并及时监控风险的变化情况,从而做好针对性的安全保障措施。第四,企业的贷款资金需要银行协助进行共同管理,通过合理分配成本资金和债券比例,规避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一方面银行需要贷款方提供贷款担保,从而确认科技企业是否具有足够的偿还能力,并通过对相关资料进行技术性评估,将产品价值进行详细确认,加强贷前的技术分析,以此降低债券投资风险。另一方面,银行要加强与贷款企业的业务往来,提高信息传递的频率和时效性,进而降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可能性。

3.建立线上金融业务

线上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建立是保证电子商务平台、融资结算平台、金融服务平台、物流管理平台有效衔接的重要前提,能够高效转化资金流、信息流,使其成为线上数据,以此提高业务办理效率,降低供应链业务操作时的人员参与程度,从而达到降低操作风险的目的,避免由于人为操作失误导致金融风险的产生。同时建立线上金融业务的方式也能够在控制风险的同时减少交易金额,降低成本费用的支出,实现金融业务的规范化管理,呈现标准化、合理化的运用特征,帮助相关企业更安全、快捷的开展融资工作,进一步提升企业自身的经济利润。

4.加强金融监管

首先,企业要制定完善的监管策略,以“跟随管理”为战略方针,要求金融管理人员能够全面落实监管政策,对金融风险进行大数据统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潜在的可能性,从而提前做好预防工作。其次,要加强顶层设计,通过资金的第三方监管认证,统一相关运营标准,实现精准监管的目的,并及时进行纠正、改进,确保成本资金能够用在正确的发展方向上,提高企业的经济收益。最后,要严厉杜绝违法、违纪行为,保证企业不会因内部管理问题,出现金融链断裂、资金严重亏空的情况。企业管理部门也要制定严苛的法律条例,对产生贪腐行为的人员,进行严厉惩戒,并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这样不仅能有效提高企业自身影响力,还能使相关对策发挥警醒作用,确保其他人员不会出现相似的问题。同时,商业银行也要在法律层面上对信贷主体权利义务进行明确,起到维护供应链金融良好发展的作用,保证供应链业务得到具有针对性的法律保护。

5.促进金融业务的信息化发展

(1)提升企业黏合度

一是要充分发挥信贷业务的衔接作用,采用公私联动的方式,为供应链核心企业制定适合的金融服务计划,促进商业银行与内部部门间的沟通与交流,强化企业黏性,扩大核心企业数量。二是要改变以往单、散的获客方式,借助数据库与虚拟模型构建筛选程序,挑选符合合作条件的相关企业,并交由客户经理进行主动营销,同时要求银行总部给予相应产品的研发权限,以此推动地方银行根据客户群体特征、区域经济特点与风险特性,合理规划业务发展思路,确保新产品具有个性化和区域特色,以此推动经济效益的增收。三是发展科技金融,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科技企业的占比量越来越高,商业银行自身的智能化应用也在不断升级与创新,为了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紧贴经济发展形势,需要加快金融业务的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实现材料筛选、数据分析、审批放款等服务流程,并运用大数据、云平台等技术,提高服务效率与质量,为产品研发提供全新渠道。

(2)智能识别企业风险

传统的信用体系不仅查询困难,且准确性也得不到有效保障,但智能识别系统具有良好的搜索、查询功能,能够实时掌握企业的动态运营情况。当前大多数企业都采用移动支付、云计算等技术手段,使信用信息不需要通过银行办理相关业务,也能在用户的使用端进行查阅,并且信用体系的建设也更符合实际需求,能够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同时,智能识别系统具有信用信息数据库,可以加快与银行、司法机构的数据合并,实现信息的在线共享功能,降低信息不对称的风险,使外部影响因素能够同时被三方监督、监控。除此之外,商业银行要对企业信息结构进行深入探究,针对不同机构与工作岗位做出风险提示,并确保信贷人员能够在系统操作界面详细了解企业的基本指标,完成关键信息的准确提炼,提高自动标识的合理性,切实掌握信用额度信息、发生金融组织数量与类型等内容。

(3)运用大数据进行风险控制

首先要结合大数据应用,明确企业的经营状况以及行业类型,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给出合理的信贷意见,并通过对业务指标进行分析研究,进一步明确其担保情况。其次要了解企业的还款意愿、能够承受的授信范围,之后依照实际风险状况,对信贷建议进行调整与优化,保证财务、资信、风险缓释等方面得到全面监测。最后,要对录入系统中的相关财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运用自动计算程序进行当前财务指标与以往财务指标的在线对比,或者与同行业的其他企业进行实时比较,明确资产结构是否与行业特点具有良好的适配性,并为金额波动较大的项目进行量化评分。

四、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对企业融资视角下供应链金融存在的相关风险进行分析讨论,阐述企业间缺少实际联系、风控体系有待完善、信息化程度不足、缺少针对性法律体系等风险形成的具体原因,并提出构建协作机制、提升风险管理力度、建立线上金融业务、加强金融监管、促进金融业务的信息化发展等切实可行的风险防控对策,以此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强信息的对称程度,促进自身资金流转,减少经营成本的支出,推动相关企业稳定、可持续化发展。

猜你喜欢
供应链企业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解锁西贝供应链的成功密码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