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中医伤科功法初探*

2021-01-04 07:52上海市静安区中医医院上海0007
中医文献杂志 2021年6期
关键词:魏氏劲力医者

上海市静安区中医医院(上海,0007)

所谓伤科功法,是中医骨伤科医家为提高治伤手法的疗效,而借鉴武术、传统功法中的动作精髓,创编的自我练功套路。医者通过伤科功法的锻炼,在增强自身体质的同时,更可加强肢体的力量与耐受程度,提升对力的运用控制能力,使“气”“力”“劲”三合。同时配合呼吸吐纳之法,调身令柔,调息令和。伤科功法须形成一定的练习规模、历史传承及影响力。

上海伤科功法概况

沪上伤科流派繁多,各具特色、多家争鸣。较著名的是“伤科八大家”,分别为石氏、魏氏、施氏、陆氏、王氏、佟氏、闵-殷氏。此外另有广派余氏、楚氏、许氏等知名流派。纵观沪上伤科流派,拥有功法习练规模及传承的主要有王氏伤科、佟氏伤科及魏氏伤科,其中前两者以“武术伤科”著称。

1.武术伤科

武术伤科,即亦医亦武、医武结合的伤科流派。其医者自身为武行出身或擅长武术,同时又悬壶济世,将武术技法融入医术之中,形成特色。譬如,广东黄飞鸿开设“宝芝林”医馆。上海滩有王子平之王氏伤科、佟忠义之佟氏伤科亦如是。从古至今,传统武术被认为对功法、手法的形成发展以及医者力量技巧、身体素质的提升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1]。

王氏伤科与“却病延年二十势” 王子平(1881—1973年),河北沧州人,回族。自幼习武,擅长查拳与太极拳。1919年在京打败俄国力士康泰尔,后在陆军部任武术教练,与佟忠义并称“沧州二杰”,被誉“千斤大力王”。于济南击败日本柔道家宫本后来上海,以治伤正骨为业,创立王氏伤科。建国后任上海中医学会理事,上海市伤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中医学院伤科研究室主任,上海同济医院、静安区中心医院和体育医院等的伤科顾问。

王氏伤科将擒拿与正骨手法熔于一炉,将武术渗透于练功之中[2]。王子平将武术基础动作与中医骨伤经络腧穴理论及养生学知识相结合,创编功法“却病延年二十势”,与其后继传人共同练习。此后,其徒庄元明医师继承其中要旨,进一步创编“练功十八法”[3]。其每一节的动作均有特定的锻炼部位及适应证,流传及影响甚广。

佟氏伤科与“十二路潭腿” 佟忠义(1878—1963年),河北沧州人,满族正白旗。6岁随父习武,15岁随父兼理医务,善正骨伤科及针灸推拿。1900年在东北怀仁县任正骨伤科医官。1909年在北京南苑清宫禁卫军任正骨伤科医官及武术摔跤教官。曾在奉天、沧洲开设镖局。辛亥革命后,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武术教官。1915年在沧州行医,并举办忠义武术馆,被誉“神腿佟”“跤王”。1920年迁至上海创立佟氏伤科,先后在中华新路、石门一路开设诊所,治疗范围有正骨伤科及针灸、推拿科,并办忠义拳术研究社。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上海市公费医疗第五门诊部伤科医师,上海市伤科研究所伤科顾问。佟氏伤科以手法为主,“十字法”为其家传特色手法。其医者要求习练“十二路潭腿”“七十二把擒拿”“化功拳”等。尤其“潭腿”以拳路为功法,用以增强治伤手法的功力。

2.魏氏伤科与“魏氏功法”

魏氏伤科源于山东曹县,传至第二十一代魏指薪(1896—1984年),于1925年来沪创立。魏指薪虽非武人出身,但因对医者治伤手法基本功的要求极高,故崇尚武术功法练习,曾向王子平学习武术,向内家拳名家、“精武体育会”农劲荪等学习内家功法,在结合自身家传武术后逐渐总结出“魏氏功法”,共五势。通过对该功法的练习,魏氏伤科的手法运用更具功力,使魏氏伤科享誉沪上。上海瑞金医院魏氏伤科至今仍保留练习该功法的传统。

除上述三家外,另有楚氏伤科“三指禅铁板功”[4],因其练习方式更近于推拿手法练习,此处暂不讨论。

功法内容简介

1.却病延年二十势

1958年王子平所著《却病延年二十势》首次出版。该功法共二十组动作[5],分别为山海朝真、幼鸟受食、大鹏压嗉、左右开弓、霸王举鼎、摘星换斗、前伸探海、回头望月、风摆荷叶、转腰推碑、掌插华山、白马分鬃、凤凰顺翅、巧匠拉钻、云手转体、罗汉伏虎、白鹤转膝、屈膝下蹲、四面摆踢、虚实换步。

2.十二路潭腿

“潭腿”,又称“谭腿”或“弹腿”,为“北腿”代表,约五代时期创于山东临清龙潭寺,初为十路,传入少林后又增两路。该拳为典型基础拳腿套路,十分注重下盘根基,久练可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且左右均衡练习、协调发展,为医者治伤手法的提高打下扎实的基础。目前潭腿仍有多种版本传世,虽动作略异,但精髓主旨一致。据我们调查,当下存世的潭腿书籍最早且著名的为民国六年(1917年)出版的何光铣与胡健编辑、徐悲鸿作画、黄炎培题字的《潭腿图说》,此后民国八年(1919年)霍元甲精武体育会编辑的《潭腿》以及民国十三年(1924年)王怀琪编写的《十二路潭腿新教授法》也较为知名。

该套路共十二组动作[6],每组为一路,左右转换,直来直往,分别为冲拳、踢打、劈砸、撑剥、侧搥、单展、双展、敦坐、碰锁、箭弹、上中下、进步横擂。

3.魏氏功法

全国名老中医、魏氏伤科第二十二代传人李国衡先生所著《魏指薪治伤手法与导引》于1982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完整地记载了该功法[7],共五组动作,分别为放功、收功、提功、降功、端功。

三套功法对不同部位劲力训练的统计

清代《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谓:“手法者,诚正骨之首务哉。”治伤手法主要包括正骨手法与理筋手法。通过功法练习,可提升手法的功力。伤科功法及手法都强调劲力的练习与运用。所谓“劲力”,它不同于肌肉的本力,而是技巧之力,是“意”“气”“力”的高度集中和概括,是在意识支配下通过气息吐纳和肌肉舒缩有序化配合产生、经过长期实践锻炼形成的一种灵活而运用自如的弹性力[8]。上述三套功法对医者的各项劲力均有训练作用,但又各有偏重。针对治伤手法的功力训练,一般主要涉及腿力、腰力、臂力、腕臂力、指力五方面。

1.腿力

腿力,可以理解为半蹲、蹬足等运用的劲力,如牵拉拔伸手法中借助的蹬地力、半蹲位的持久力、背法中的猛然蹬起之力等,主要涉及股四头肌等肌群。

扎实有力的“下盘”可增强手法的稳定性与力度,起到“筑其基、壮其体”的作用,也是步法变换所仰赖的基础力量。明确对腿力训练有要求的,却病延年二十势中有8势,占40%,主要通过下蹲、摆踢、下伏等形式练习;十二路潭腿中有12路,占100%,主要通过弓步、马步、仆步、弹踢、跳跃等练习;魏氏功法中有5势,占100%,主要通过做功式(弓箭步)、骑马式、金鸡独立式、跳转等练习。

2.腰力

此处是指施行治伤手法时所需运用腰部屈伸、旋转的劲力,如颈椎扳法、下肢提拉法及一些骨折或脱位整复时的牵拉力等,主要涉及竖脊肌、腹外斜肌、腹直肌等核心肌群。

明确对腰力训练有要求的,却病延年二十势中有6势,占30%,主要通过转腰推(插)掌、运腰涮腰、弓步等形式练习;十二路潭腿中有12路,占100%,主要通过步形转换、腰步拳、抡臂、出拳、推掌等进行练习;魏氏功法中有4势,占80%,通过做功式、跳转、摆肘等练习。

3.臂力

本文暂将手臂抬举、推拉、按压的力量归为臂力,如颈椎拔伸法、运肩法、下肢提拉法等中主要依赖之力,涉及肌肉包括肩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大圆肌、背阔肌等。

明确对臂力训练有要求的,却病延年二十势中有8势,占40%,主要通过推(插)掌、举臂、撩臂等形式练习;十二路潭腿中有12路,占100%,主要通过撩拳、抡臂、挽臂、蒙头等进行训练;魏氏功法中有4势,占80%,主要通过托天式、两臂前伸、鞠躬击拳等而练习。

4.腕臂力

本文暂将医者运用到前臂旋转及腕部屈伸手法时所用之力归为腕臂力,如肘关节旋扳法等。同时腕臂力也是指力与臂力衔接过渡的关键力量,甚至影响到手法的流畅程度与患者的体感,如指揉法、掌揉法需腕部松揉,指按法、掌按法又需腕部灵活且持续稳定。腕力涉及肌肉包括腕伸屈肌群、旋前肌、肱桡肌、旋后肌等。

明确对腕臂力训练有要求的,却病延年二十势中有2势,占10%,主要通过提臂按掌、立掌等形式练习;十二路潭腿中有9路,占75%,主要通过擂拳、劈砸、挑腕、撑拨等进行练习;魏氏功法中有1势,占20%,为在收功屈收前臂时练习。

5.指力

指力,本文是指抓握、手指戳按等所仰赖的力量,如骨折断端复位前的拔伸持续力及整复时的端提捺正手法、弹拨法、指按法、点穴等,主要涉及指伸屈肌群、骨间肌、蚓状肌等。

明确对指力训练有要求的,却病延年二十势中有1势,占5%,主要通过插掌等形式练习;十二路潭腿中有5路,占42%,主要通过勾手、挑掌、架打等进行练习;魏氏功法中有2势,占40%,通过指路势、五指屈收、气贯十指等进行练习。

通观三套功法的动作,其中强调对腿力训练共25势(路),占68%;臂力25势(路),占68%;指力8势(路),占22%;腕臂力12势(路),占32%;腰力22势(路),占59%。可见,伤科功法对下盘及臂力最为重视,也反映出这两部劲力在临床手法中的应用极为重要。

我们通过分析劲力在功法中的占比发现,十二路潭腿对各部劲力的训练比例均高出另两者,这是由其“以武代功”的性质所决定,通常消耗的体力也高于另两者。却病延年二十势偏重养生保健,练习难度相对较低,不仅医者可练,更面向于患者。由于王子平先生本也是潭腿高手,其将潭腿与却病结合练习,也是伤科医生的仿效楷模。魏氏功法最为紧贴骨伤科治伤需要,其中诸多动势看来较为“特别”,但实质上皆服务于临床应用。

在此必须要指出的是,诸多伤科手法动作皆为上述五部劲力的协同作用,环环相扣、不可使用孤力。上述三套功法中诸多动势也是五部劲力同时参与,尤其是上肢臂、腕臂、指三力常协同出现。且三套功法均为双侧对称练习,也是协调性的锻炼。相对另两套功法,魏氏功法存在“静态”的练习方式,亦称静力性收缩(等长运动),即肢体保持在固定位置持续较长时间而进行的肌肉耐力训练,如放功的做功势、收功的骑马式、提功的金鸡独立式。

6.呼吸

三套功法均要求动作配合呼吸进行练习,一般规律是发力时呼气、缓冲时吸气,上提或向外(前)时呼气、下降内(后)收时吸气,以此使劲力得以充分施展,形成“整劲”。却病延年二十势中山海朝真、幼鸟受食等势强调丹田(腹式)呼吸,不仅使呼吸更深长柔顺,同时随膈肌的升降可降低腹压、按摩脏腑。歌诀云:“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心到意到、气到力到。”医者在施行手法治疗时采用动作配合呼吸,是“力”受“意”的指挥并通过呼吸来调节,可使力达病所、深透持久,同时防止自身因屏气而受伤。

讨 论

伤科功法源自武术及古代导引术,又依附于学术流派而形成,须有流派学术带头人将其创编或引入,同时须有相关传世文字及数个学术传承人[9]。佟氏伤科与王氏伤科由于种种原因面临继承不力、后继乏人的问题。其实上海“伤科八大家”中有至少半数面临同样问题[10],功法的习练与传承情况也因此更为堪忧。现今沪上仍对伤科医生有集体集中“练功”要求的仅魏氏伤科一家。

纵观国内,关于伤科医生练习功法的文献报道并不多见,“练功”对医者治伤手法提高影响的相关研究几乎不可见。我们仅能通过推拿专业的相关研究报道来窥测其中功效。实验研究表明,练习功法8个月后推拿专业学生的肩围、臂围、腿围显著增加[11],心肺功能显著提高[11- 12]。郭朝卿等[13]从生物力学角度剖析了功法对上、下肢劲力及脊柱的功效,功法可提高肢体的柔韧性、肌耐力及平衡能力,防止骨骼肌减少、改善体质、提高活动能力[14- 15]。对于医者来说,功法锻炼可以优化手法、提高治疗效果,使手法的力学参数如频率、垂直强度、基强度等明显改善[16]。功法锻炼也可防止繁复的手法操作对自身机体造成损害,避免“职业病”[17- 18]。国外实验证实,功法锻炼可以提高肌肉的力量与耐力,并且降低骨骼肌疲劳的发生率[19- 21]。《灵枢·官能》云:“爪苦手毒……可使按积抑痹……手甘者,复生如故也。”我们认为,无论“爪苦”或“手甘”,更多还需后天专项训练方可达到。伤科手法不仅下手需有力,同时需“稳”“准”“妥”,要通过功力训练使劲力的控制与收放游刃有余。

武术中常说“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各类复合手法的实施,与身形的变换及合理的步法密不可分,上肢与下盘必须协调配合。三套功法均有步法及身形的练习要求,正所谓“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长期锻炼利于医者临床治疗时法从手出,手法也能如步法般轻而不浮、重而不滞。手法的刚柔并济、劲力收发以及身法步法的转换,对于无武术或功法功底的人来说是无法体会的。前述三家伤科均擅长手法,这与其注重功法练习紧密相关。此外,功法修炼强调“形神兼治,心身合一”,长期练功使医者精、气、神高度协调,精力充沛[22],同时也可调摄自身心理,以语言、气场、手法等形式渗透给患者,使其安神定志、移精复气[23]。

综上,伤科医生培养功法锻炼习惯十分关键,对传承中医传统特色来说是重要内容之一,应该引起中医骨伤科从业人员的高度重视。

猜你喜欢
魏氏劲力医者
医者仁心 恩德如山
医者仁心,谱写浓浓“山水情”
我是医者
非常医者
魏氏膏药
魏氏膏药
明朝“辱母杀人案”该不该这样判
咏春拳中“寸拳”技法特点研究
魏氏组织对Q245R焊缝材质状态的影响
浅谈咏春拳中“寸拳”技法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