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带脉论治糖尿病胃轻瘫的思路探讨与针灸实践

2021-01-05 17:10严玉倩耿楠胡慧
环球中医药 2021年12期
关键词:经气带脉枢机

严玉倩 耿楠 胡慧

糖尿病胃轻瘫(diabetic gastroparesis,DGP),是以糖尿病为基础的不伴有机械性梗阻的胃动力障碍疾病,主要症状包括早饱或餐后饱胀,腹痛、厌食、恶心、呕吐、腹泻等,是糖尿病常见的消化道并发症[1]。我国糖尿病发病人群基数庞大,研究显示,33%的1型糖尿病患者及7.5%的2型糖尿病患者会并发胃轻瘫[2]。糖尿病胃轻瘫的研究和防治是目前需要引起重视的公共卫生问题。由于DGP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治疗方面没有明显进展,暂无理想的特效药物,多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使用促胃动力药等,仅可短期控制症状[3]。

根据临床表现,DGP可归属于中医“胃胀”“痞满”“呕吐”等范畴。DGP的发病基础是消渴病,其在病位上与脾、胃、肝、肾关系密切,其中又以脾胃功能失调为主,临床多以脾胃虚弱、升降失调为本,气滞食积、痰浊湿阻等为标,乃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针灸治疗上多选用任脉、足阳明胃经及足太阴脾经穴位,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相结合取穴治疗。中医将DGP与带脉相联系的相关研究较少,然带脉总束诸经,乃上下之枢机,带脉功能异常在DGP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影响不可忽视,治疗DGP应重视带脉的调治,通调带脉以达健脾和胃、理气消痞之效。本文将从带脉理论出发探讨DGP的发生机制,并探讨通调带脉法在DGP治疗上的针灸实践应用。

1 “带脉失调”是DGP的关键病机

1.1 带脉有“总束诸经”之能

带脉乃全身唯一一条横行经脉,有总束纵行诸经之用[4]。唐代杨玄操对《难经》[5]注:“带之为言束也,言总束诸脉,使得调柔也。”理论上而言,带脉对腰腹部纵行诸经有约束联络的作用。其中足太阴脾经“入腹,属脾,络胃,上膈”,足阳明胃经“循腹里”,足少阴肾经“从肾,上贯肝、膈”,脾胃肾三经均纵行过腹,受带脉约束。《奇经八脉考》[6]中载:“带脉者,起于季胁足厥阴之章门穴。”章门乃足厥阴肝经腧穴、脾之募穴,脾气在此汇聚,又受带脉所约摄,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通过章门与带脉联系。“气街者,皆属于带脉之循行”,气街即气冲,乃足阳明胃经之腧穴,胃经通过气冲与带脉相交通。《灵枢·经别》:“足少阴之正……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带脉出于足少阴肾经,与肾相联系。故带脉对脾胃肝肾三经既有约束作用,又相互交通联系[7]。

带脉通调,约束有职,脾胃肝肾等纵行经脉循行无阻,经气流转通畅,所属脏腑气血阴阳调和:脾胃运化有常,纳运相得;肝脏疏泄得宜;肾得封藏,开阖有度[8]。带脉失调,约束失权,脾胃肝肾等纵行经脉气机逆乱无束,“是动则病”,所属脏腑气血失和,气机失常,阴阳失交,产生一系列病证:脾胃受损,运化失调,水谷精微不能运化转输,蕴湿生痰,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可致胀吐痛痞;肾虚不摄,开阖失度,水液代谢失常,可致排泄失常,多尿腹泻。

1.2 带脉有“上下枢机”之用

带脉环绕腰腹,居人体中位,乃上下枢机之所在[9]。《杂病源流犀烛·带脉源流》[10]中载:“是知一身上下,机关在于带。”唐容川在《血证论》[11]中云:“带脉虽系于腰肾,然其脉绕中焦膜网一周,故又属脾土。”中焦脾胃所主范围正被带脉循行所在包含在内,脾胃升清降浊,为气机升降枢纽,带脉环绕腰腹,是上下、阴阳相交之处,为枢机之所在,有协调阴阳,疏理上下气机升降之用。另一方面,带脉汇聚三焦之气。张锡纯指出“三焦”是膜,上焦是心下隔膜及心肺一系相连之膜,中焦为包绕脾胃的膜层,下焦为肾肠的膜层[12]。而带脉的循行范围正环绕三焦膜层,贯通三焦,故可协调三焦功能[13]。《中藏经》[14]中:“三焦者……总领五脏六腑、荣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三焦总司全身气机气化,故带脉通过通行三焦之气,调理三焦脏腑气机。从侧面佐证了带脉的枢机作用。

带脉通调,枢机有常,上下气机升降有度:脾升健运,胃降和顺;三焦之气流转通畅:上焦纳布精微,中焦运化水谷,下焦疏通二便。带脉失和,枢机不利,上下气机升降失职,三焦气机流转不畅,气化功能失司,水液水谷运转失职,脾不能升清布散精微,胃不能降浊排泄糟粕,继而产生湿浊、痰饮、食积等病理因素。

1.3 “带脉失调”引起DGP的病机

带脉居人体正中,为联系上下经络脏腑之枢机,协调维系着诸经络脏腑功能的正常发挥。带脉与纵行诸经在经气流转上相互交通,带脉受损可累及他经脏腑,脏腑经络发病亦可牵连带脉。

带脉因感邪(气滞、痰浊、湿阻、食积、血瘀等)而受损,邪气通过章门、气街、十四椎等交汇处感染遗留至纵行经脉——脾、胃、肝、肾诸经,导致经气滞涩;另一方面,邪气又通过带脉运转的三焦之气,而累及上焦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肾,导致肺燥津伤、脾胃受损、痰湿内蕴、肝气郁滞、肾虚不摄等证候,在上出现多饮、恶心、呕吐,在中则多食、痞满、胃胀、腹痛,在下则多尿、大便异常等。

《儒门事亲》[15]中:“因余经上下往来,遗热于带脉之间。”或外邪侵袭,或饮食所伤,或七情过度,或先天禀赋,导致脾、胃、肝、肾等经络脏腑功能失调,脾气虚弱、胃失和降、肝气郁结、肾气不足等,纵行经络之邪气客于带脉,带脉受邪,经脉受损,经气不利,收束失常,致使纵行诸脉经气流转失常,又失于带脉约束,气机升降失调,脾气不升,胃气不降,水谷精微化生不利,清浊不分,继而出现气滞、痰浊、湿阻、食积、血瘀等病理因素,造成早饱、腹胀、厌食、腹痛等诸多DGP症状表现。此外,由于带脉枢机受损,上下失和,内外欠安,在上气机上逆,则恶心呕吐,在中气机郁滞,则早饱、腹胀、腹痛,在下气虚不摄,则多尿。

带脉失调既是DGP的直接病机,又是脾、胃、肝、肾诸经络脏腑功能失常导致DGP的重要中间环节。由此,带脉失调应为DGP发生的关键病机。

2 “通调带脉”是论治DGP的新思路

《灵枢·口问第二十八》中指出:“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则血气分离,阴阳破散,经络厥绝,脉道不通,阴阳相逆,卫气稽留,经脉虚空,血气不次,乃失其常。”阴阳气血逆乱,经脉不通,百病丛生。“脉道不通”,治当“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灵枢·九针十二原》)”。叶天士也指出:“奇经为病,通因一法,为古贤之定例。”带脉失调,须以“通”来顺其气血,利其经气。针灸“通调带脉”,使带脉经气畅通,功能恢复,进而调畅脾、胃、肝、肾诸经络脏腑功能,使他经及脏腑气机升降有常、气血调和有度,气滞痰浊瘀血渐消,“腹满”渐愈。

2.1 通调带脉,健脾和胃

DGP由糖尿病基础上发展而来。消渴之上消为病,肺燥津伤,子及于母,脾胃受损,运化失调,蕴湿生痰,阻滞气机,胃气上逆,导致痞满、呕吐;或中消为病,脾胃虚弱,水谷精微不能运化转输,痰湿内生,气机不畅,而致胀吐痛痞。其发病均是以脾胃虚弱为基础,治疗当健脾和胃。因脾胃受损,连及所属之足太阴、足阳明经脉,此两纵行经络之邪气随之客于带脉,带脉受邪,带脉不通,收束失职,复致纵行脾胃经脉经气流转失常,气机升降失调。通过通调带脉,进而约束脾胃二经,通过脏腑经络间的连属关系,调理脾胃功能。故通调带脉兼可调理脾胃经气,以祛邪恢复脾胃脏腑运化功能。

2.2 通调带脉,疏肝理气

消渴日久,情志不舒或精神受激,致肝郁气滞,中焦气机失利,脾胃升降失职而使胃轻瘫[16]。治疗当从疏肝理气出发。而因肝气不舒,肝经滞涩,迁延至带脉,带脉不通,复又影响纵行经脉气血运行。通过通调带脉气血,调摄肝经经气,舒畅肝脏郁结之气,使肝之疏泄得复,情志得畅,中焦气机畅行。故通调带脉兼可疏肝理气,以调畅经气,防止病情迁延。

2.3 通调带脉,温阳散寒

消渴久病,脾胃气虚,久病则脾阳亦虚,无以运化水谷精微,后天不能滋先天,则肾阳亦衰[17]。治当温阳散寒,养脾补肾。而因脾肾阳衰,阴阳失调,而带脉居中属脾土,乃上下阴阳相交之处,阴阳失调,带脉受损,枢机不利,气机失调,收束失职。当宜通调带脉兼温阳散寒,以协调阴阳,梳理气机,防止病程进展。

3 从带脉论治DGP的针灸临床实践

3.1 治疗法则

在通调带脉这一总则下,根据DGP临床症状的不同辨证论治。临床上DGP并无统一的辨证分型标准,其病位涉及在脾、胃、肝、肾等多个脏腑,证型多为脾胃虚弱、痰湿中阻、肝郁气滞、肝胃不和、脾肾阳虚等[18-19]。针对脾胃虚弱、痰湿中阻之证,施以通调带脉、健脾和胃、化痰除湿之法,取带脉、足阳明经穴及相应脏腑的俞募穴,以疏通带脉,调理脾胃;对于肝郁气滞、肝胃不和者,施以通调带脉、疏肝理气和胃之法,取带脉、足厥阴经穴,以调畅气机,疏通经脉;脾肾阳虚者,施以通调带脉、温阳散寒补肾之法,取带脉、督脉及相应脏腑的背俞穴,以温补脾肾,协调阴阳。

3.2 带脉治疗DGP的相关取穴

目前,针灸临床研究中,DGP的针灸治疗虽根据不同的取穴规律,取穴或各有侧重不同,但主穴大多是位于腰腹部,正是带脉循行范围内[20],恰有交通带脉与纵行经络脏腑的功能,达到通调带脉之效。依据“通调带脉”这一治疗思路,主穴可选“带脉”“中脘”“天枢”“大横”“章门”等。

带脉穴,带脉经气之所过,可通调带脉;又为天枢之机,可通行纵行经脉,使气机升降有常[21],改善DGP表现。于梦芸等[22]证实针刺带脉穴可降低血糖,改善脂代谢,调节胰岛素抵抗。中脘穴,乃任脉腧穴,位于上腹正中,正处于带脉循行范围内,而傅青主认为“带脉通于任、督,任督病带脉始病”,取之可加强带脉调和阴阳之效,又含“带脉亦得任督之力而收矣”之意;另中脘又为胃之募穴、腑会,属阴中之阳,有调和阴阳、健脾化湿、和胃降逆之效,正对DGP的腹部主症。天枢穴,属足阳明胃经腧穴、大肠之募穴,具有疏调肠腑、理气行滞、消食通便的功效,腹部要穴。大横穴,为足太阴脾经腧穴,别名“肾气”,健脾补肾,有先后天相互资助之意;其穴内气血作用区域范围大,为横向传输气血[23],正合通调带脉之功。章门穴,为足厥阴肝经腧穴、脏会、脾之募穴,又为带脉起始,有疏调肝脾,统治五脏,通调带脉之效。根据“腧穴所在,主治所及”的理论,刺激此5穴,可缓解腹部不适症状,改善胃动力障碍情况。

针对不同临床表现者,可采取辨证配穴。脾胃虚弱者,配以足三里、脾俞、胃俞等[24]:脾俞与主穴章门、胃俞与主穴中脘,俞募相配,可调补脾气,通降胃气,加之胃经合穴足三里,共奏和胃健脾降逆之功。痰湿中阻者,取阴陵泉、丰隆等:阴陵泉、丰隆分别为治“湿”、治“痰”要穴,取之化痰除湿;肝郁气滞、肝气犯胃者,取太冲、阳陵泉等[25]:太冲乃肝经原穴,阳陵泉为胆经合穴,疏肝理气,使肝气平而胃气降。脾肾阳虚者,取脾俞、肾俞、命门等[26]:脾俞、肾俞温脾阳,壮肾阳,加督脉之命门穴,共奏温养脾肾、固本培元之效。

3.3 带脉治疗DGP的相关针灸疗法

针灸治疗DGP的应用广泛且疗效确定,并已得到广泛验证。相关针灸疗法包括针刺、艾灸、温针、拔罐、电针等,多以针刺治疗为主,一项网状Meta分析显示含艾灸的干预方案对DGP的疗效或更佳[27]。

3.3.1 针刺通调带脉 针刺是针灸疗法的一种基本治疗方法,通过针刺带脉相关腧穴,可以激发带脉经气,疏通滞涩的经脉,从而改善糖尿病基础代谢紊乱,提高胃轻瘫患者胃肠道平滑肌的运动,促进自主神经功能的恢复[28]。刘颖教授认为带脉其下的腹部肌肉群形成的腹腔前外侧壁支持保护着腹腔脏器,针刺带脉相应穴位,可刺激肌肉收缩,调节腹压,促进胃肠蠕动,调节胃肠功能,改善消化道症状[29]。李媛媛等[30]研究表明针刺带脉能明显改善大鼠糖脂代谢,调节胰岛素抵抗。宋妍瑾等[31]运用“调理脾胃”法针刺治疗DGP患者,选穴包括中脘、足三里等,明显改善了患者胃轻瘫症状,增强了胃电活动,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3.3.2 艾灸温通带脉 《本草纲目》当中记载艾叶可以“温中,逐冷,除湿” 。《本草从新》中言:“以之艾火,能通诸经而除百病。”艾灸本身便有温通之效。有研究表明,艾灸可降低胃肠道5-羟色胺含量,通过抑制5-羟色胺的合成与重摄取过程,改善胃肠道功能[32]。臧晓明等[33]研究认为,灸疗带脉可通过腹气街将六腑及肝、脾、肾的气血输注体表,灌注至诸脉,增强带脉约束功能。通过循经灸治带脉或于上述带脉相关腧穴进行温和灸,可温通带脉而改善胃肠道功能,进而治疗糖尿病胃轻瘫。林丽华等[34]研究表明,艾灸能改善DGP患者胃排空情况,降低血浆胃动素、胃泌素水平。李悦芳[35]临床研究观察发现针刺、艾灸联合治疗脾胃气虚型DGP能有效缓解消化道症状,改善血糖及胃肠激素分泌水平。

4 小结

带脉失调,脾胃肝肾诸经络脏腑功能失常,导致DGP的发生。带脉失调是DGP发生的关键病机。通调带脉,固束协调诸经络脏腑,使气机升降有常,气血运行通畅,诸经脉经气畅利,各司其职,脾胃运化有司,肝疏泄有常,肾开阖有度,气滞、痰浊、湿阻、食积、血瘀等得以疏散。由此可见,通调带脉是论治DGP的一个临床治疗新思路。

猜你喜欢
经气带脉枢机
基于“开阖枢”理论浅析乌梅丸通利枢机之用
通里穴治疗“支膈”症理论探析*
五谈肝与咳、喘、哮
——肝与枢机密切相关对肺之影响*
贝西•黑德《枢机》中的爵士之声
人体经脉养生律
按摩带脉穴治妇科病
从少阳主“枢”论小柴胡汤治疗荨麻疹的应用
浅论手太阴肺经经气运行规律
人体经脉系脏养生律
6字诀养好带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