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脾胃论治伤科损伤诸证经验撷英

2021-01-06 11:11吴毛王建伟朱庭辰华臻通信作者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40期
关键词:伤科骨伤血瘀

吴毛 ,王建伟 ,朱庭辰 ,华臻 *(通信作者)

(1.无锡市中医医院,江苏 无锡 214071;2.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

0 引言

王建伟教授是江苏省名中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刘氏骨伤疗法”第四代传人,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分会副主委。王教授从事中医骨伤疾病研究30余年,具有丰富的伤科诊治经验,尤以跌打损伤的内治为特色,临证时始终秉承刘氏骨伤疗法之精髓,以气血脾胃论为纲,整体与局部用药相结合。笔者有幸跟师聆听教诲,收获颇丰,现将王教授就伤科损伤诸证的内治经验整理归纳,以飨同道。

1 内治经验

1.1 辨证之时先气血。王教授认为骨伤科疾病,不论骨骼、经脉、皮肉、脏腑器官,都离不开人体气血阴阳平衡的改变。另外气血病症可以相互转化,气血两方面也可同时出现问题,区别只在气多于血或血多于气。《素问·调经论》中记载“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1]。”《难经》从心肺与气血关系的角度阐释了调和气血的机制,中医学认为气血乃是正气之本,气血充盛、运行畅达,邪气不易侵犯人体;然而气血失调则变生百病,是故气血失调为百病之始。气血调和对于骨伤科临床治疗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是治疗伤科疾病的核心内容。当人体受到外力损伤后,气血运行失常,会影响脏腑筋骨之协调平衡,导致一系列病理变化的产生。《医林改错·论抽风不是风》所言“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虚无气,必停留而瘀”[2],将伤科疾病的病理变化归结为气血的正虚亏瘀。直至今日,气血辨证也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气血辨证是治疗骨伤科病症的关键,王教授在诊疗时十分重视气血辨证,同时也非常认同刘秉夫老先生的观点:一旦损伤,不论累及筋骨脏腑,都能导致经脉中断或阻塞,以致气血不能正常运行[3]。气血受损,一般分别为血伤肿,气伤痛,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及血;先肿而后痛者,血伤及气。故治疗上需区别先后轻重,是为先肿者,治血为主;先痛者,理气为主。王教授常言,形体能抵抗外邪,肢体能正常屈伸,都因气的充沛;血液循行周身,滋养经脉骨髓,也有赖于气化。所以,气血兼顾宜以气为先;倘若瘀阻脉络,气行受阻,应活血化瘀,以血为先。损伤时由于气血病机混杂而至,有时难以把握,辨证时须全面具体,根据气证、血证或气血相互为病的个体差异,做到准确治疗。

1.2 气血同调顾兼证。气、血是构成和维持人体基本活动最重要的物质,《不居集》记:“一身气血,不能相离,气中有血,血中有气,气血相依,循环不已[4]。”二者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的关系。《素问·调经论》曰:“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血为气的载体,并给气以充分的营养;气必须依附血,而存在于体内。《医论三十篇》云:“气阳而血阴,血不独生,赖气以生之;气无所附,赖血以附之[5]。”王教授十分赞同,认为气血关系密切,不可分割。气血的病理状态中气虚和血瘀常常是导致伤科疾病加重的重要因素,气虚则无力统摄和推动血液循经运行而导致血瘀;而血瘀及血液的流失又进一步增加了气虚的程度。故治疗上王教授强调气血需同时调理,常在处方中加入补气活血、补血行气的药物,如当归、川芎、黄芪、防风等。

纵观伤科疾病发展的过程,创伤初期,血瘀疼痛,气血逆乱,气随血溢脉外,治宜行气活血、去瘀止痛,常予赤芍、丹参、桃仁、红花、川芎等药物;中期血瘀疼痛稍减,瘀阻血脉,气行不畅,虚象渐生,筋脉不利,故治宜补气养血、接骨续折,常以生地、黄芪、白术、丹参、当归、鸡血藤等药物入方;后期血瘀生新,断折接续,但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故气血亏虚,治应补益气血、强健筋骨,健脾和胃,常配伍使用白术、茯苓、陈皮、香附、杜仲、牛膝、寄生等药物。

同时王教授认为在气血辨证论治的理论上,辨证过程应强调三因原则,针对个体差异灵活实施治疗。对治疗过程中出现发热、身痛、腹胀等兼证也应依具体辨证选择方药,能够增加治疗的针对性,从而提高治疗效果,现简述几例。

发热:临床见低热不退,常见午后夜间发热者,多软组织损伤严重,是因为体内血瘀停聚,经络不通,气机不行,方应行气化瘀止痛。可用当归、枳壳、熟地黄、川芎、桃仁、红花等药。气血亏虚症状严重另加白术、陈皮、龙眼肉以健脾益气补血,此即李东垣《脾胃论》“甘温除热”之法[6],另有部分患者损伤后正气亏虚、邪气侵袭,证见头痛身痛、发热、体温偏高、苔薄白、脉浮弦等。此时应清热解毒、解肌发表,投以柴胡、葛根、金银花、蒲公英、桔梗等轻柔之品,切勿过于发汗,以防损伤正气。

身痛:伤者常感全身莫名酸痛,无具体部位,观其皮肤无明显改变,有时可见头痛、咳嗽、不欲饮食等症状。这是因为受伤后血瘀气滞、气机不顺、清窍失养所致。治疗上可用参苓白术散加减以调理气机,补气健脾,则疼痛渐愈。

腹胀:伤科患者腹胀不适拒按多脐周刺痛,按之痛甚,是由于淤血积于膈下,积久化热最终导致的里热实证,治宜选用加味承气汤加减,祛瘀导滞,行气活血。但应中病即止,以防正气亏虚。

1.3 方药精简重脾胃。骨伤疾病在药物治疗方面拥有众多良方妙药,而王教授在辨病辨证过程中,辨证合理,配伍对证,方药精简,常以经方及“刘氏骨伤”经验方为本,依具体情况加减变通。而在这些药物的运用上,历代医家皆过分强调肝肾,忽视了脾胃于骨伤疾患诊治发展转归的重要性。王教授在广泛学习吸收前世医家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临床实践经验,提出骨科疾患用药方面尤因重视顾护脾胃。《内经》提出“肾藏精,主骨生髓,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清《怡堂散记》中亦说:“善补肾者,当于脾胃求之[7]”,认为补益先天之肾,可从补益后天脾胃得之。肾精充足,骨得滋养才能坚强有力。肾中精气需赖脾胃化生水谷不断滋养才能充盛。因此,骨伤健脾,顾护脾土,并不悖于从肾论治。《灵枢•本神》说:“脾气虚则四肢不用[8]”。强调了脾胃主四肢肌肉运动。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胜衰论》中说:“形体劳疫则脾病……脾病则下流乘肾……则骨乏无力,是以骨痿[9]。”,其认为脾虚及肾是骨痿发生的根本,并提出了脾胃并重、培元固肾的伤科治疗大法。《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亦说:“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9]”。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亦指出胃气是“人之所赖以为生者也”,而脾“具坤静之德,而有乾健之运,故能使心肺之阳降,肾肝之阴升,而成天地之交泰,是为无病之人[10]”。王教授在临证中认为,对于伤科疾病,自身营养状况是决定疾病转归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内在因素,如果患者的体质较弱,平时自身情况较差,一旦骨折筋伤,气血耗损,便易使症情更为复杂,对局部伤损的修复带来困难。因此必须重视治理脾胃,注重脾胃用药,一旦脾胃出现问题,不但气血难以充养运行,气机失调,血无统摄,水湿内停,而且会影响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加之活血行气药物多为金石虫类之品,本身可致胃纳不馨、腹中不适,倘若方中大量使用则会更使得筋骨难以修复。故临证时王教授常常会加入白术、木香、豆蔻、茯苓、陈皮、当归、麦芽、黄芪、山楂等开胃健脾之品,一来制约活血化瘀类药物碍胃之弊,二者促进脾胃功能,提高水谷精微的吸收,先天之本得以充养,正气恢复,血气充盛,肌肉壮实,筋骨续连,身体康复。

2 典型病案

笔者复习近年跟师病案发现,王教授用上述内治经验治疗伤科诸证均疗效显著,兹举两例详细说明。

2.1 案一。患者陈某,女性,1941年生,2019年6月7日就诊。一天前跌倒右肩着地,查X线片示肱骨外科颈骨折,血瘀气滞,肿痛剧烈,不能动弹。平时体质素虚,有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病史10余年,头昏口干纳差,脉细数,苔薄舌红。中医诊断骨折病,辨证为瘀血阻络、肺脾阴虚证。治以化瘀消肿、续骨止痛、滋阴健脾,方拟理气活血汤加减。予当归20 g,黄芪20 g,生熟地黄各20 g,白术15 g,黄精15 g,川芎15 g,郁金15 g,制香附15 g,丹参15 g,陈皮10 g,麦冬10 g,桑寄生20 g。共7剂,外用消肿膏,小夹板固定。

2019年6 月14日二诊,右肩肿痛稍退,活动范围仍受限,头晕,略纳差,口稍干,寐不安,脉细弦,苔略少舌红。再拟活血化瘀,续骨养阴,原方加酸枣仁15 g、茯神10 g、龙眼肉10 g。共10剂,继续外用消肿膏,夹板固定。

2019年6 月25日三诊,右肱骨外科颈骨折基本接续,气血调和,疼痛亦减,头昏,纳差,口干等症具已改善。再拟活血益气、补肾健脾,药用当归15 g,赤芍20 g,鸡血藤20 g,香附15 g,陈皮10 g,党参15 g,茯苓15 g,川断15 g,牛膝15 g,桑枝15 g,甘草5 g。共7剂,去固定,功能锻炼。

2019年7 月12日四诊,右臂肱骨外科颈骨折,接续好,关节经络气血尚未通调,外展后伸略差,拟成药正骨丹2号(我院协定方,由黄芪、茯苓、当归、香附、防风、姜黄、杜仲等组成)调治,加强功能锻炼。

按:本例患者体质虚弱,肺脾阴虚,故在使用活血化瘀药的同时适量添加了滋阴健脾的药物。骨折近关节,但受伤后及时治疗,内治外治相结合,局部小夹板固定,早期锻炼,所以骨折接续较快,功能恢复较好,因宿疾所产生的口渴、纳差、乏力等兼证亦改善。至今1年余,并无后遗病痛,且体质较伤前略好。

2.2 案二。李某某,男性,1979年生,2020年3月5日就诊。患者主诉右肩痛半年余,查体示右肩大结节处压痛,肩外展时更甚,疼痛弧试验阳性,X线示肩关节未见明显异常,MRI示冈上肌水肿。患者曾于外院服用过活血化瘀类中药汤剂,目前稍感胃口不佳,脉弦细,苔薄白舌红。中医诊断伤筋病,辨证为气滞血瘀、脾胃不和证。王教授先予和中汤加减舒筋止痛、健脾和胃,药用葛根15 g,丹参10 g,制香附10 g,陈皮10 g,续断15 g,焦枳壳20 g,防风10 g,五加皮15 g,党参15 g,白术15 g,山药10 g,甘草5 g,共10剂。同时配合理筋手法治疗,后电话随访患者疼痛及活动好转,胃纳大增。

按:本案患者处于慢性进展期,以肩部疼痛为主,并因服用大量活血化瘀类中药,脾胃功能受限,故内服舒筋健脾之剂通络健脾和胃,治疗肩部痛的同时改善脾胃功能。配合局部手法治疗内外兼治,经络通畅,疼痛便逐渐减轻。

3 结论

综上所述,王建伟教授在继承发扬刘氏骨伤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临床实践,反复摸索,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将气血脾胃论治贯穿于伤科疾患诊疗的全过程,尤其在用药上,王教授突破传统补益肝肾治疗骨伤疾患的惯性思维,重视脾胃用药,为临床诊疗伤科疾病提供了新思路。我辈也应当钻研学习,传承中医骨伤内治之精华,发扬精神,造福患者。

猜你喜欢
伤科骨伤血瘀
自拟芪龙头痛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中医适宜技术在骨伤中后期患者社区功能康复中的应用及影响
整体护理模式在老年骨伤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话说血瘀证
论津沽珍本《正骨秘法》挖掘整理对后世津沽伤科推拿的贡献*
观舌头辨血瘀程度
邵氏“芒针心法”伤科临证撷萃
石氏伤科:正骨传奇
骨伤后期肢体肿胀患者采用中医治疗的效果观察
中医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