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南竹北移”新篇章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21-01-06 12:53李玉敏蓝晓光丁雨龙谢锦忠
世界竹藤通讯 2021年5期
关键词:竹种竹子

李玉敏 蓝晓光 丁雨龙 谢锦忠

(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 北京 100091;2 中国林学会竹子分会 浙江富阳 311400;3 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 210037;4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浙江富阳 311400)

2021 年9 月22—24 日,中国林学会在山东省聊城市举办了“2021 年中国‘南竹北移’ 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学术经验交流会”。会议主题为“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北方竹产业创新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旨在回顾总结“南竹北移”工程的经验与教训,交流和探索新时代“南竹北移”工作的目标和路径,发掘竹产业创新驱动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潜力,打造“产业创新、生态保护”的“南竹北移”新平台。来自全国各省、市林业和草原管理部门、相关科研教学单位、竹子生产企业和林场等的代表70 余人参加了会议。会上有10 位专家分别从“南竹北移”的科研和实践的角度进行了报告交流。

本文汇总了此次会议上各位专家的观点,结合目前已开展的北方竹子引种研究与实践工作,回顾了“南竹北移”的发展历程、取得的成绩与经验,介绍了“南竹北移”工作的最新进展以及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和路径,以期为新时代发挥竹子优势,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及加快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提供借鉴。

1 “南竹北移”历史回顾

中国“南竹北移”始于20 世纪50 年代,是适应当时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采取的一项战略措施,其涉及地域之广、历时之久、规模之大、竹种之多前所未有,为中国北方地区丰富竹子种类和扩大竹子种植奠定了良好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

1.1 “南竹北移”是中国竹业史上最伟大的一项工程

“南竹北移”工程之所以说伟大,因为它不仅范围、历时、规模和竹种等前所未有,有效缓解了北方地区对竹材的需求,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发展,更为今后发展储备了坚实的栽培理论和经营技术。

一是地域之广。涉及范围以河南、陕西、山东、山西、辽宁、河北、皖北和苏北等省、市为中心,辐射北京、天津、上海、辽宁、四川,南方各省共同参与,涵盖了我国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山地、平原和滨海。根据1977 年由南京林产工业学院 (现为南京林业大学) 主持召开的“ ‘南竹北移’ 科学研究第二协作会议”纪要[1],当时有200 多个县、近2 000 个生产单位,开展了“南竹北移”工作。

二是历时之久。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为缓解农业打井、沿海捕鱼和国防“三线建设”等用竹需求,以及南竹北调运输能力不足等,北方一些地方开始自发从南方引种竹子。1958 年5月18 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作出“竹子要大发展”的重要指示,从而正式掀开了“南竹北移”的序幕。从20 世纪50 年代中期开始,一直到21 世纪初,60 余年。

三是规模之大。根据“ ‘南竹北移’ 科学研究第二协作会议纪要”,截至1977 年6 月,河南、陕西、山东、山西、辽宁、河北、天津、皖北和苏北的北方9 省、市共引种毛竹408.9 万株、0.96 万hm2(14.4 万亩);毛竹实生苗685.7 万丛,计1 133.33 hm2(1.7 万亩);杂竹3.03 万hm2(45.5 万亩)。

四是竹种之多。涉及的竹种有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淡竹(P.glauca)、斑竹(P.bambusoidesf.lacrima-deae)、刚竹 (P.sulphreavar.viridis)、筠竹(P.glaucaf.yuzhu)等散生竹,慈竹 (Bambusa emeiensis)、青皮竹(B.textilis)、绿竹 (B.oldhamii)、巨龙竹(Dendrocalamus sinicus)、麻竹(D.latiflorus) 等丛生竹,以及箭竹 (Fargesia spathacea)、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茶秆竹 (Pseudosasa amabilis) 等混生竹,共计近200 个竹种。如北京植物园经过40 多年的引种栽培,截至2010 年该竹种园内共有10 属、59 种竹类植物,其中适于栽培的竹种20 种[2]。

五是引种理论和技术重大突破。“ ‘南竹北移’ 科学研究第二协作会议纪要”显示,1977 年就初步掌握了毛竹、淡竹、斑竹、刚竹、筠竹、慈竹等竹种的耐寒、耐旱、耐盐、耐碱等生态习性,总结出了一套育苗、栽竹、管理和防寒、防旱、越冬的技术措施,初步掌握了斑竹、刚竹、乌哺鸡竹(Phyllostachys vivax) 等开花竹林的无性复壮技术,北方竹种资源的调查和分类研究也取得较多成果[3]。

六是人才和物资有了坚实储备。“南竹北移”锻炼出一支精通业务的技术队伍。“ ‘南竹北移’科学研究第二协作会议纪要”显示,截至1978年,北方11 个省、市有科学试验小组220 个、参加人数近1 000 名,举办技术培训班59 期、培训人员3 332 名。声势浩大的“南竹北移”宣传,以及北方竹历史和文化的挖掘和普及,使北方地区种竹、爱竹和用竹意识深入人心:建立起陕西楼观台“百竹园”、北京植物园竹种园,山东聊城“水竹园”、日照竹洞天风景区、青岛竹子庵公园等散落在华北大地上的大小竹园,它们经过了长期引种驯化,能满足北方发展竹林的需求。

1.2 “南竹北移”是一项富有内生动力的工程,积累了宝贵经验

回顾“南竹北移”60 余年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

一是20 世纪50 年代到60 年代初。为建设新中国,北方各省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大量需要用竹。仅河南、河北、山东、山西、辽宁、陕西等省份每年农业打井、沿海捕鱼和国防“三线建设”等约需毛竹1 500 万支、杂竹30 万t,当时国家只能满足需求量的1/3。此外,根据河南和河北2 省估计,“若国家能完全满足他们对毛竹和杂竹的需要,每年就要从南方运竹子1.5 万个火车皮”。南竹北调运输量大、距离远,对战备也很不利的。建立北方竹子生产基地,就成了解决南竹北调的一项战略选择。因此,北方地区各自为阵、敢闯敢为,掀起了规模宏大的“南竹北移”运动。

二是20 世纪70 年代到80 年代。由于竹子引种理论和实践的缺失,出现了不少有违科学、劳民伤财的案例。原全国供销总社和农林部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确立了以当时的南京林产工业学院为技术牵头单位,进行科学布局,分工协作。1972 年,南京林产工业学院周芳纯教授组织研究人员,先后在苏北、皖北、陕西、河南、山西、河北、山东、内蒙古、辽宁、北京等地的60 多个县200 多个单位进行调査,对北方的气候、土壤条件,现有竹子的生长分布和经营管理,以及外地竹种的引种栽培情况等方面都作了分析研究,提出应把发展乡土竹种和开展南竹北移结合起来,并以乡土竹种为重点,大小结合,长短结合,有利于加速北方竹子发展的建议[4],对于指导“南竹北移”工作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南竹北移”的技术成熟,形成了企业化运作、工程化管理的新局面。

纵观“南竹北移”60 年余来的发展历程,有不少教训,走过不少弯路,但总能顺应市场需求,认真总结经验,及时纠正错误,这是“南竹北移”取得成功的最基本经验。

2 “南竹北移”发展现状

2.1 竹子抗性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在国家及行业等科研项目的支持下,竹子相关研究机构开展了大量竹子引种研究工作,初步摸清了一些竹种的抗寒、抗旱机理,筛选出一批适应不同环境条件、不同用途的竹种,为“南竹北移”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保障。

针对北方观赏竹品种贫乏、种苗繁育技术落后的实际,南京林业大学、国际竹藤中心等单位在国家攻关项目的支持下,开展了“耐寒地被竹选育与容器育苗技术示范”[5-6],筛选出5 种适宜在北方寒冷干燥地区栽培的地被竹:铺地竹(Pleioblastus argenteostriatus)、黄条金刚竹(Sasaella kongosanensisf.aureostriatus)、菲白竹(P.fortunei)、菲黄竹(P.viridistriatus)、鹅毛竹(Shibataea chinensis),攻克了耐寒地被竹的种苗快繁技术,示范推广了观赏和生态地被竹坪的建设和管护技术。通过项目的宣传和推广,在北方一些没有地被竹栽培传统的省份,如山东、河北、北京及辽宁等省份建立了生态与景观竹坪,扩大了竹子的栽培区域,拓宽了竹子的应用范围,对改善北方冬季的景观和节约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山东农业大学和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分别从南京林业大学引种观赏竹种,在山东济南、泰安、临沂、淄博等地开展耐寒竹种的引种驯化和繁育技术研究,筛选出20 余种适合园林应用且具有较强抗寒能力的竹种,可在园林中推广应用[7-9]。

河南农业大学也开展了观赏竹种的耐寒性研究[10],认为长叶苦竹 (Pleioblastus simonii)、斑苦竹 (P.maculatus)、阔叶箬竹 (Indocalamus latifolius)、白哺鸡竹(Phyllostachys dulcis)、罗汉竹(P.aurea) 的抗寒性较强,能抵御-15 ℃的低温,符合园林绿化需求,可将其继续向北引种。山西农业大学从上海、江苏宿迁和山东淄博引入13 个竹种,在山西农业大学苗圃内进行引种驯化研究,结果显示,刚竹属的淡竹、早园竹(Phyllostachys propinqua)、箬竹 (Indocalamus tessellatus) 和苦竹属的菲白竹 (Pleioblastus fortunei) 表现较好,而佛肚竹 (Bambusa ventricosa)、观音竹(B.multiplexvar.riviereorum)和罗汉竹则不适合种植[11]。

2.2 北方竹子引种繁育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

自“南竹北移”实施以来,北方各地的一些生产、科研单位持续开展竹子引种和繁育生产实践,为增加北方竹子种类、扩大竹子种植积累了丰富经验,奠定了苗木基础。

2.2.1 陕西省楼观台国有生态实验林场竹子引种

陕西省楼观台国有生态实验林场竹子引种始于20 世纪60 年代,1965 年国家林业部将林场列为“南竹北移”试验基地,至70 年代末林场已成功引种毛竹、刚竹、金竹 (Phyllostachyssulphurea)、绿皮黄筋竹 (P.sulphurea‘Houzeau’)、寿竹(P.bambusoidesf.shouzhu)、水竹(P.heteroclada) 等竹种,使“南竹”在秦岭北麓成功落户,同时为后来大规模竹子引种试验积累了实践经验,奠定了技术基础[12]。为避免“南竹北移”的盲目性,根据国家“南竹北移”科研规划,林场于1980 年正式建立竹类品种园——“百竹园”。“百竹园”先后进行了4 次扩建,从国内成功引种竹种25 个属260 余种,成活保存20 属180 余种,拥有国内珍稀竹种30 余种,建成北方竹类良种苗圃3 个,大熊猫食用竹基地2 个,已成为我国北方地区最大的竹类种质资源库,先后向山西、甘肃、北京、河北等10 余个省、市或地区推广竹种50 余种,竹苗200 余万蔸,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21 年陕西省林业科学院以林场“南竹北移”科研试验基地为依托成立“陕西省林业科学院竹子研究中心”,发挥“小竹子、大生态”的作用,加强了对竹子良种选育扩繁和“南竹北移”科研工作的支持力度,探索出了“一个中心、四个基地、四个试验点”的科研推广新模式,不断推进竹子北移,目前已在延安南泥湾引种成功,正在榆林设点试验。为提高竹子移植扩繁的成活率,2021 年竹子研究中心在北方地区首次试验大规模竹种育苗,出苗率达30%~40%,达到国内同行竹类植物种子育苗先进水平。

2.2.2 河南省博爱县竹子引种

博爱县地处豫西北太行山南麓、丹河东畔,其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适合竹类植物生长。博爱竹林拥有2 000 多年的历史,现有面积超过867 hm2,是中国北方地区纬度最高、面积最大、历史最久、品种最多的规模产业化竹林,也是中国北方唯一的古竹园遗存和竹文化发源地之一。

博爱县竹子引种工作始于1970 年左右,当时博爱县从河南南部的固始县引进毛竹、淡竹进行栽培试验,其中毛竹成活较好,但长势越来越差;淡竹长势较好,但没有推广应用。2002 年为保护和恢复博爱竹林,博爱县开始建设“太行博竹苑”,2003—2004 年开展了大规模引种工作,分别从南京林业大学、陕西楼观台、河南洛宁及信阳等地引进竹种近70 个(包括种下单位),目前大多数竹种已经适应北方气候条件,长势良好,自2006 年起部分竹种开始向外界供应绿化用竹苗。自2010 年以来,随着绿化用竹苗需求量的快速增加,博爱县又建立了一些竹子苗圃,并引种一些新竹种,使得博爱县竹种资源日趋丰富,丛生竹(孝顺竹Bambusa multiplex)、地被竹从无到有,面积、数量逐渐增加并开始供应北方市场。目前,博爱县竹类资源共有10 属 (刚竹属Phyllostachys、少穗竹属Oligostachyum、业平竹属Semiarundinaria、苦竹属Pleioblastus、矢竹属Pseudosasa、青篱竹属Arundinaria、簕竹属Bambusa、箬竹属Indocalamus、东笆竹属Sasaella、鹅毛竹属Shibataea) 85 种(包括种下单位),其中77 种为历年南竹北移的成果,有近75 种竹子可以在北方省市推广应用。

2.2.3 北京地区竹子引种

竹子在北京的种植、应用历史超过850 年,北京是中国竹林分布最北的地区。北京现代竹子栽植在1949 年以后有了较为详细的引种信息记载,引种单位主要有北京市植物园、紫竹院公园、西南郊苗圃、东北旺苗圃等,至1980 年累计引种竹子6 属38 种,主要为刚竹属、箬竹属竹种。

自1980 年以来,引种单位不断增加,除北京市植物园、紫竹院公园外,北京教学植物园、怀柔区城南公园、清华大学等单位也陆续引种竹子,竹种数量大幅增加。至2020 年,北京有地栽竹子12 属74 种(包括种下单位)。其中,刚竹属40种,占 竹 种总数的54.1%;其次为苦竹属(Pleioblastus,11 种)、箬竹属 (7 种)、矢竹属(5 种)。北京引进的竹种多为混生型竹子。引种驯化、园林造景和苗木生产是竹子引种的主要目的。

2.2.4 山东竹子引种

山东栽培竹子的历史悠久,但由于气候条件的限制,山东竹类资源较为贫乏,面积较小,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全省仅有淡竹林200 余hm2,其中80%以上集中分布在日照、临沭、兰陵3 地。早期竹种也仅限于毛竹、淡竹、刚竹等种类。

20 世纪60—70 年代,大规模的“南竹北移”工作使一些抗性较强的散生竹引种到黄河以北流域,使毛竹在山东日照、崂山、文登一带扎根。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山东农业大学开展了竹子引种研究,先后将20 种竹类植物引种到蒙山地区[13],系统开展了观赏竹和地被竹引种和抗寒性研究,进一步丰富了竹子种类,部分竹种在青岛、日照、济南、泰安、聊城等地广泛栽培应用。特别是日照市,拥有一个总面积超过67 hm2的竹林,包括毛竹、淡竹、斑竹、月月竹(Chimonobambusa sicchuanensis)、紫竹(Phyllostachys nigra)、刚竹、金镶玉竹(Phyllostachys aureosulcata‘Spectabilis’)等100 多个竹子品种,其中毛竹面积超过13 hm2,其他竹子面积超过27 hm2,均为南竹北移的成果[14]。聊城市也是山东引种栽培竹子较早的地区之一,2000 年以后为增加绿化树种种类,陆续引进安吉金竹(Phyllostachys parvifolia)、望江哺鸡竹 (P.propinquaf.lanuginosa)、箬叶竹(Indocalamus longiauritus)、矢竹 (Pseudosasa japonica) 等散生竹、混生竹70 余个品种进行栽培试验,效果显著,近年来在市场需求带动下,已形成了以临清和聊城市区为主的引种栽培基地,取得了良好生态效果、社会效果。

2.2.5 江苏扬州竹子引种

扬州作为“南竹北移”的中间地带,适合许多竹种在此驯化,以便继续“北移”。扬州本土竹种较少,主要是早园竹、乌哺鸡竹、水竹和桂竹(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前两者主要为笋用,后两者主要是材用,用于竹编等手工加工业。在20 世纪50—60 年代全国开展“南竹北移”时引种了许多毛竹,但只在扬州有丘陵地带的仪征市青山镇成林,其他地方只有零星分布。20 世纪70—80 年代,扬州各公园陆续引进观赏竹种植,特别是以竹为名的个园,从浙江、安徽等地引进了紫竹、唐竹(Sinobambusa tootsik)、箬竹、斑竹、金镶玉竹、黄槽竹(Phyllostachys aureosulcata)、罗汉竹等,到21 世纪初,先后引进40 多种观赏竹。

1999 年在南京林业大学竹类研究所规划设计及指导下,在扬州市江都区建设了“大禹风景竹园”,先后成功引种培育了适应长江以北露地种植的130 多种、有较高观赏价值的耐寒品种,以耐寒的散生竹为主,也有少量丛生竹种。目前竹园面积已近33.3 hm2(500 亩)。

3 “南竹北移”开启转型升级新篇章

建设生态文明,践行“两山”理念,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已成为时代发展的主题。新时代,新理念,为“南竹北移”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南竹北移”正向着“南竹北移2.0”时代迈进。

3.1 “南竹北移”转型升级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新时代,继续开展“南竹北移”工作,创新发展北方竹林是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是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及乡村产业振兴等战略,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时代所需,同时也是满足北方人民追求美好生活而对竹材、竹笋、竹制品等物质产品以及竹景观、竹文化等精神产品需求的需要。

北方地区曾有博大精深的“竹子文明”,留下精彩纷呈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密竹复冬笋,清池可方舟。”“对门藤盖瓦,映竹水穿沙。”“野人矜险绝,水竹会平分。”“自闻茅屋趣,只想竹林眠。”这是杜甫在秦州写的咏竹诗,反映出当时秦州的依山傍水处竹林生长旺盛。杜甫还有《铁堂峡》“修纤无垠竹,嵌空太始雪。”《石龛》“伐竹者谁子? 悲歌上云梯! 为官采美箭,五岁供梁齐。苦云直竿尽,无以应提携”,说明当时秦州的山地分布着大面积箭竹林,供朝廷制弓箭、箭竿等。继续推动“南竹北移”无疑肩负着传承和弘扬北方“竹子文明”的历史责任。

“东竹西移”的显著成效为“南竹北移”转型升级提供经验借鉴。21 世纪初开始,借助产业转移和东西部结对帮扶,四川、贵州、重庆等西部不少县市相继从东部或东南部引种雷竹(Phyllostachys violascens‘Prevernalis’)、高节竹(P.prominens)、麻竹和绿竹等笋用竹种,通过林地流转、股份合作、集约经营、精深加工、品牌打造、宣传营销等手段,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强,成为四川省平武、都江堰、彭州、青神、蒲江和重庆市忠县、大足等众多县市的主导产业。“东竹西移”带来的最大启示是,要以农民增收为目的,市场主导,政府支持,不仅引进竹种,更要引进经营理念、丰产技术、加工企业、营销模式等全产业链。“南竹北移”因市场需求而起,并得以蓬勃发展,如今同样可以在市场需求中找到路径,实现转型升级。

3.2 “南竹北移”转型升级的路径

所谓“南竹北移”的转型升级,就是要从资源的引种培育转型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从单纯增加竹种数量升级为高质量发展目标竹种。也就是说,要将先进的竹林经营技术、产品开发、商品生产、营销模式和管理手段等引进北方,结合当地的基础产业和竹文化整合创新。具体有以下4 条路径。

3.2.1 以中型竹材满足工农业用竹需求

南竹北移伊始,主要是为了满足对原竹的大量需要。如今,原来的需求不见了,但这并不意味着需求没了,而是以另外一种原料形态出现。如北方不少省、市纺织工业基础雄厚,竹原纤维以其良好的透气性、瞬间吸水性、耐磨性和染色性等特性,成为众多企业重要的纺织原料。据中国品牌网(http://www.cbrand.com.cn/) 评选排名,在“2020 年竹纤维十大品牌”中,山东、北京、河北的品牌占据一半。再如市场前景看好的竹缠绕复合材料技术,仅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等就已在内蒙乌海、山东临沂、河南淅川等布局了生产基地。生产竹缠绕的原料为竹篾,用竹量大。但是,目前市场所需竹篾和竹原纤维均来自于南方竹产区。篱笆的产生与农业起源及人类的定居生活密不可分,即使在建筑技术发达的今天,篱笆仍然被广泛应用。因为篱笆所起的改善生态、美化环境功能,符合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篱笆的防御功能逐渐升级为篱笆与绿色植物相结合的“绿篱”形式。房前屋后,路旁河边、公园四周,篱笆创造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人居环境和文化气息。因此,在北方发展篾性好、纤维质量高、稳产丰产,以及适宜做篱笆的斑竹、淡竹等竹种,大有可为。

3.2.2 以美味竹笋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

历史上,北方人也有食笋的习惯。《诗经·大雅·韩奕》 曰:“其簌维何,维笋维蒲。”曹魏时,汉中太守王图每年冬天进献大批冬笋。《唐书·百官志》 载:“司竹监掌植竹笋,岁以笋供尚食。”杜甫发秦州,也不忘“密州复冬笋”。唐·李淖《秦中岁时记》 记录了当时京城长安食用竹笋的盛况:“长安四月十五日,自堂府至百司厨,通谓之樱笋厨”。宋·黄庭坚更是赞誉洛阳斑竹笋:“洛下斑竹笋,花时压鲑菜。一束酬千金,掉头不肯卖。”宋·梅尧臣《韩持国再遗洛中斑竹笋》“牡丹开尽桃花红,班笋迸林迟角丰。两株远寄川上鸿,韩郎辍口赠楚翁。便令剥锦煮荆玉,甘脆不道箪瓢空。”2009—2013 年浙江省相继在黑龙江、西安、河南、天津和济南开展了“笋竹行”活动,大厨们现场烹饪了各式各样的美味竹笋,满街的清香,足以吊起当地人的胃口。因此,在北方地区发展笋材两用的斑竹、乌哺鸡竹、早竹(Phyllostachys violascens)、高节竹等竹种,大有可为。

3.2.3 以优美竹景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

历史上,北方著名竹景众多。“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瞻彼淇奥,绿竹青青”(《诗经·卫风》),淇园无愧“华夏第一竹园”;“梁园秋竹古时烟,城外风悲欲暮天。”唐·王昌龄的一首《梁苑》,告诉你梁苑为何又称竹园;“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唐·王维的一首《竹里馆》,辋川竹林从此多了几分禅意。《晋书·嵇康传》 载:嵇康居山阳,与阮籍等七位“神交者”,“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 也。”山阳竹林由此载入史册;宋·张淏《艮岳记》 说寿山艮岳“移竹成林,复开小径至百数步。竹有同本而异干者,不可纪极,皆四方珍贡,又杂以对青竹,十居八九,曰斑竹麓”;北宋李格非《洛阳名园记》 共评述了洛阳20 多个名园,其中有竹景的就有归仁园、董氏西园、富郑公园、独乐园、苗帅园、大字寺园等10多处。如今,走进山东临沂竹泉村,一片绿竹、一泓清泉、一座古村落,一派“静悟竹影摇曳,隔墙聆听清泉”的意境。借助市场化运作,该村成了国家4A 级景区,村民人均年收入由2007 年的不足4000 元增加到2018 年的3 万余元。因此,在北方地区发展金镶玉竹、铺地竹、斑竹、紫竹等观赏竹种,大有可为。

3.2.4 以创意竹品满足人们的文化生活需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竹制品或其功能会不断消亡、演化,但其记载的文化内涵却并不会随之消失,反而会不断地积累,引发人们的美好记忆。在商品生产中,个性化生产不以数量为目标,而是通过创意设计和现代营销模式等手段,以商品的某种特殊意义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这对作坊式生产、工匠化打造、文化底蕴深和生态价值高的传统竹产业来说,尤为契合。这些竹品的需求群体虽然很小,但群体数量却不少,而且需求旺盛,对价格不敏感。活竹酒是对新竹进行创意,将原浆基酒注入竹腔内,采用独特的竹腔二次发酵工艺精制而成。竹眼镜框,曾在海淘上火爆畅销,它的创意就来自台湾设计师和大陆竹艺人的联手。上海永久股份有限公司与龙域设计共同设计开发了“笃行”系列“青梅竹马”竹自行车,续写了现代版的“两小无猜”[15]。2019 年国家会议中心推出企业形象大使“竹福”,它融合了象征中国精神的竹子和北京文化的脸谱;2020 年首批文创产品“竹福”帆布包、“竹福”书签等面市;2021 年为贴合年轻消费者,将推出“竹福”咖啡、“竹福”餐饮、“竹福”客房等。因此,在北方地区以有工艺、有故事、有卖点的传统竹制品为基础,通过创意找到目标客户,个性化开发,大有可为。

4 总结与建议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其核心是实现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和谐发展。从20 世纪50 年代开始的“南竹北移”,正是人类发展和可持续利用基础上实施的一项生命工程,不仅具有收入丰厚的经济效益,更有难以估量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站在生态文明的新起点上,重新回顾和展望“南竹北移”,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沿黄河流域各省、各地正积极谋划,探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开展高水平的“南竹北移”将是一项重要措施。

北方地区发展竹产业、竹生态应紧扣国家战略和民生需求,规划先行,尊重科学,因地制宜,谨慎推广;同时加强引种繁育的人才培养和技术攻关,建设一批竹子种质资源库和种苗繁育基地,为竹产业发展筑牢基础。

猜你喜欢
竹种竹子
不同竹种对淹水胁迫的生理响应
园林绿化竹种生态适应性评价①
广西干热河谷地带引种竹种适应性及其出笋特性
流式细胞术在测定竹类植物基因组大小中的应用
你所不知道的竹子
竹子为什么长不粗
大熊猫吃竹子
大树和竹子
竹子的中间,为什么是空的
簕竹属10个竹种净光合速率和固碳释氧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