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内介入治疗方案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所致主髂动脉闭塞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评定

2021-01-06 20:38谭晓荣宋庆宝党瑜华河南省临颍县人民医院河南漯河46600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5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1年22期
关键词:髋部造影下肢

谭晓荣,宋庆宝,党瑜华(1.河南省临颍县人民医院,河南 漯河 46600;.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5)

动脉粥样硬化若动脉斑块持续增长,则会导致动脉管腔狭窄,引起闭塞[1]。主髂动脉闭塞是非常严重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多会出现大腿和髋部疼痛、肌肉萎缩、间歇性跛行、后期则会出现静息痛、下肢严重缺血及坏死,对患者生活带来极大困扰,威胁身体健康[2]。对于此症,治疗的关键为开通狭窄/闭塞的下肢动脉,以恢复其下肢供血,促进溃疡愈合,传统外科旁路手术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症状,但风险较大、病死率高,预后较差[3]。因此,寻求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案及时进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腔内技术和器材的发展,支架置入、血栓抽吸、置管溶栓等腔内介入治疗逐渐被推广,已成为治疗ASO的重要手段,但本文关于该手术方案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较少[4]。本文随机选择我院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进一步探讨腔内介入治疗方案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随机样本抽样法,于我院(2018年9月-2021年3月)收治的动脉粥样硬化所致主髂动脉闭塞患者中抽取80例,男48例、女32例,年龄平均(66.00±5.12)岁,病程3天-8年,平均(4.01±2.12)年;单纯左侧病变28例、单纯右侧病变25例、双侧病变27例。本文研究符合《赫尔透辛基宣言》。

诊断标准:依据《主髂动脉闭塞症的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5]。

纳入标准:符合诊断标准者;经血管造影检查证实为主髂段狭窄闭塞;具有大腿和髋部疼痛、肌肉萎缩、间歇性跛行、下肢缺血等症状;年龄≥50岁;具有患者均知情此研究且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预期生存时间小于一年;腘动脉、远膝下动脉闭塞病变者;凝血功能障碍;具有精神类疾病或病史者;临床资料不全、依从性不佳者。

1.2 方法 取仰卧位,常规消毒,1%利多卡因行局部浸润性麻醉。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15cm处,以Seldlnger技术行股动脉逆行穿刺,成功后于穿刺部位应用4-6F循序扩张,置入动脉鞘。给予100U/kg行静脉注射,将选择性造影导管置入,行双侧髂动脉、股动脉、主动脉造影,明确血管狭窄、闭塞情况,将导管撤出,以泥鳅导管尝试于真腔内、将髂动脉闭塞段开通,选择适宜规格球囊导管送入血管,至狭窄或闭塞位置,将球囊置于狭窄、闭塞部位的中心处,低压力扩张球囊,扩张持续30-60s。撤出球囊导管,选择适宜动脉支架(超过病变段1-2cm),于road map技术指导下,将血管闭塞段完全覆盖、并精准放入支架。治疗完成,以鞘管行造影检查,确保闭塞病变段消失,并观察是否存在夹层、造影剂外渗等情况。术后常规进行抗凝、溶栓、扩血管治疗,持续5d。对患者持续随访6个月。

1.3 观察指标 分析治疗后手术效果、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远期随访结果。

手术效果判定标准:成功:对其进行造影检查,提示血管管腔通畅、血流速度快,残余狭窄<30%;患者大腿和髋部疼痛、肌肉萎缩、下肢缺血等症状消失。失败:残余狭窄>30%,大腿和髋部疼痛、肌肉萎缩、下肢缺血等症状未改善[6]。

相关指标:记录患者手术所用的时间、术中的出血量、术后至首次下床及住院时间。对患者进行随访,于术后1、3、6个月,应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对患者踝肱指数进行检查。

并发症发生率=切口感染发生率+肾损害发生率+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肺内感染发生率。

远期随访结果:对患者持续随访6个月,统计随访结果。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软件SPSS22.0处理数据,[n(%)]表示定性资料,差异对比以χ2检验,(平均数±标准差)表示定量资料,差异对比以t检验,P<0.05表示数据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手术结果 80例患者中,成功78例、成功率97.50%,失败2例、失败率2.50%;手术所用时间为(119.21±21.21)min,术中出血量为(91.21±12.32)ml,术后至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为(5.01±0.81)d,患者住院时间为(7.21±0.91)d。2例出现切口感染、1例穿刺部位血肿、无肾损害及肺内感染症状,并发症发生率为3.75%。

2.2 随访结果 术后共76例获访,成功随访率95.00%,失访4例;术后1个月,患者踝肱指数为(0.55±0.12),术后3个月为(0.85±0.11),术后6个月为(0.99±0.09);随访期间共6例患者病情复发,4例患者行再次支架置入术,其余2例患者症状较轻,给予保守治疗方案。

3 讨论

主髂动脉是动脉硬化闭塞症最常见的累及部位,主髂动脉闭塞症是临床上常见的动脉闭塞性病,可导致患者出现发冷、麻木、疼痛、间歇性跛行等症状,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极其不良的影响[7]。传统动脉旁路移植术是治疗此症的首选术式,可借助人造血管转流病变血管血流,缓解患者症状,远期血管再通率高[8]。但该手术切口大、游离腹内组织较多,且主髂动脉位置较为特殊,周围组织疏松,若出现出血、腹膜后大血肿等症状,则极易导致失血性休克,危及患者生命安全[9]。因此,寻求一种更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案具有必要性。

目前,腔内治疗技术、器械的不断发展,腔内介入治疗不断被推广,该治疗方式通畅率高,已逐渐成为治疗主髂动脉闭塞的首选方式[10-11]。王振峰等[12]人研究指出,对于髂动脉硬化闭塞症病变患者,采用腔内介入治疗可使手术成功率明显提高。本文研究发现,80例患者手术成功率为97.50%,2例出现切口感染、1例穿刺部位血肿、无肾损害及肺内感染症状,并发症发生率为3.75%。数据提示,腔内介入治疗手术方式成功率较高,且手术安全性可得到保证。患者术后至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为(5.01±0.81)d、术中出血量为(91.21±12.32)ml,提示该种手术方式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且术后恢复较快。研究还发现,术后3个月、6个月的踝肱指数均优于术后1个月,踝肱指数是评估患者动脉缺血程度的有效指标,数据提示经腔内介入治疗后,患者踝肱指数得到了明显改善,且时间越长,水平越平稳。通过术后随访,可及时发现患者不良事件,及时采取针对性干预方案,改善患者术后情况。

综上所述,对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动脉闭塞患者,采用腔内介入治疗方案,手术成功率较高,并发症少,安全性高,且患者术后恢复较快,价值显著,可继续推广。但值得注意的是,腔内介入治疗成功的关键与入路选择、开通技巧、支架的选择等多种因素相关,术前应充分了解适宜入路、增强开通技巧等,保证手术的顺利、安全进行。

猜你喜欢
髋部造影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高频超声联合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超声造影在鉴别诊断胆囊壁弥漫增厚性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共沉淀法制备YOF:Yb3+,Er3+造影颗粒的发光性能及正交优化
居家运动——髋部练习(高级篇)
居家运动——髋部练习(初级篇)
居家运动——髋部练习(中级篇)
逍遥散加味降低髋部骨折老年患者术后谵妄效果观察
输卵管造影疼不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