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建设之思考

2021-01-08 09:13欧志鹏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立德价值观道德

■欧志鹏,陈 磊,刘 夏

(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海南 三亚 572002)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简称《总体方案》)中提出“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1],体现出德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目前,文化软实力是世界各国比拼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我国的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重要论述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我们应该把这种历史文化底蕴作为滋养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利用这一文化瑰宝可在高校立德树人方面做到事半功倍,更易于让高校大学生接受、掌握与理解。信息化时代,受文化多元化思潮的影响,高校大学生在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等方面出现认知上的偏差。只有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在立德树人的教育实践中,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用,才能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国家栋梁。

一、我国高校大学生德育建设存在的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特色鲜明,但近年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仍处于重拾阶段。随着世界多元化进程的加速,文化思潮也呈现多元化趋势。西方舆论媒体对年轻一代思想领域的争夺亦愈演愈烈,道德教育的缺失会引起严重的社会后果[2]。在多元化冲击的影响下,如何占领舆论高地、加强德育建设、发挥传统文化优势是高校德育建设的重要任务,通过德育教育树立文化自信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精神品格培养缺失,道德意识观念不强

作为强调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重视精神品格的养成,儒家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处于首位的是立德。而“君子”“圣人”的理想人格也是儒家作为人格精神的最高追求,如同“真人”“至人”也是道家所推崇的逍遥于天地之间的理想人格。当前教育重知识技能教学而轻德育的现象较为突出,考试作弊、恶意拖欠学费、骗取国家贫困补助、沉迷网络、逃课旷课、论文抄袭等问题在高校时有发生,而对学业要求低、思想懈怠,职业规划不清晰,严重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学风与校风建设也受到影响。在《总体方案》中再次提出“以立德树人为主线”,构建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的人才使用机制,全社会要构建科学的人才成长观和选人用人观。因此,在未来的教育发展中,要始终把德育评价放在重要位置,运用德育评价来规范学生品行的日常表现,要把提升大学生的人格修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从日常学习生活中培养学生对个人言行负责,达到“内行于心、外化于行”的品行修为,要有强烈的道德感和责任感。在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弘扬德治有助于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而“德”正是思想道德领域的“德”,是引领中国人民前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更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保障。

(二)价值观教育弱化,独立思考意识不足

高校大学生处于向成年期过渡阶段,心智相对不够成熟,是非观念具有不稳定性、盲目性与模糊性,自省缺失。“独生子女”政策下成长的大学生自我反省意识淡薄,再加上家庭的溺爱和远离家长的监管等,自我主义、利己主义严重,出现不明事理、师生关系与同学关系紧张等,大学生价值观以多重矛盾性、多端可塑性和多维波动性为特征,正确开展和引导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学生价值观及教育问题是新形势下全社会需要积极关注和主动应对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学生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教育能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作为重要途径和手段,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是把社会主义价值观融入高校学生头脑之中。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受到世界政治格局、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各类价值观问题也频出,对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提出严峻挑战。可以说,高校价值观教育是一个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并重的话题,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成为社会主义价值观实践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尤其是思政教师,要从社会现实出发,让学生辨析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让学生领悟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贡献的多少而非一味地索取,用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个人价值观武装头脑,提高独立思考和自我判断意识,抵制社会上不良的价值观,在人生道路中不断认知世界,在社会进步和发展浪潮中实现自我价值。

(三)微文化影响严重,自我控制能力偏弱

信仰缺失的现象在高校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导致他们缺乏精神支柱,在各种活动中难以焕发青春的活力,现实中的成功则来自信仰,而盛行的微信、抖音等颇具代表性的“微文化”则对高校大学生信仰影响颇深。所谓信仰,是指“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并奉为言行的准则和指南。信仰将关涉整个人生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与价值取向”[3]。我们要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抗“欧风美雨”多元文化的冲击,要主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从而促进多元文化交流、发展与继承,最终达到文化的交融。一些大学生对抖音、微信等自媒体网络与平台过于沉溺,信仰与价值观不断被侵蚀。在校园生活与学习中,常常表现出浮躁、成迷网络、爱慕虚荣、学业不精等现象,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理解不到位,缺乏对当前各种社会现象的判断能力,包括认知能力和辨析能力,正确的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没有完备成型,对错误和消极的社会思想抵制不强烈,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没有达到有效融合[4]。这更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结合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德育引导。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我国高校德育建设的路径分析

在高校德育建设进程中呈现的精神品格缺失、价值观教育弱化以及微文化影响下的自控力弱等问题,是高校德育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与道德规范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倡的观点有着重合之处,都蕴含着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与公民层面提出对价值的要求,它可以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成为中国人民的精神指引,优秀的文化滋养我们的头脑,独特的传统是我们的精神坐标。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诚实守信,道德自觉,知行合一,谨言慎行”等内容,对于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高校生养成言行一致的品质,辨别是非观念,树立人生信仰,提高自控力等具有重要意义,着力把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贯彻到高校大学生的德育工作迫在眉睫。

(一)高校德育建设之“诚实守信”

在《荀子·不苟》篇中有“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诚心行义则理,理则明,明则能变矣”。荀子就是想把“诚”放在儒家修身最重要的地位,呼吁达到“言行如一”的境地。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对诚信的重要性作了多次阐述,为诚信在社会生活、外交关系和时代价值上的体现开启了多维视野,提供了基本遵循。2019年6月,中国已建立全球规模最大的征信系统,它包括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其中的个人信用系统的惩罚机制能够细化,更全面、更精准地对公民个人的信用做出评价。这对于打击诚信缺失问题起到了非常好的震慑效果,通过征信系统可以让公民“不敢失信、不能失信”。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诚信体现出一个人的重要价值,它可以遏制不良行为的发生,既可以保护守信者的利益,更可以维护良好的社会和经济秩序。高校大学生在校养成“诚实守信”的美德,对于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有着积极的意义,也能够降低社会运行成本。可以说诚信是一种品格,可作为安身立命之根本;诚信是一种社会责任,国人应当自觉践行。

(二)高校德育建设之“道德自觉”

道德根植于人内在的主动、自觉,“自觉向上乃为道德之真”[5]。道德自觉需要通过实践行动来践行,大学生作为道德主体,唯有通过反思与慎独,才能真正实现心灵自律和自我超越,在社会生活中践行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大学生既是高校道德教育的主体,又是道德规范的实践者。主观能动性即人的主观意识和实践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则能有效推进高校德育的实施。因此,培养高校大学生践行德育的能动性,是高校进行道德实践的关键步骤。高校德育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实践性,使其成为一个具有道德自觉的人,在校园内形成“道德的生活”,在生活实践中体现自身的道德自觉。如前所述,大学生的是非模糊、自省缺失致使其价值观念具有不稳定性、盲目性与模糊性的特性,在社会转型期又受到多种社会思潮的交叉影响,高校德育工作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集中、主导作用。道德自觉源于主体发挥主动性、自为性的内生力量,生成于主体与文化生态的交互作用中。在高校学生道德自觉的生成进程中,既要根植于当前社会的主流价值文化意识形态,也要立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特征,更要考虑大学生的个性特点,把生活的中国故事与积极向上的文化作为道德载体。

(三)高校德育建设之“知行合一”

高校德育建设中,要注重吸收中华传统文化及美德,要时刻教育大学生做到知行合一。知与行是一对孪生姐妹,要相互映衬,共同前行。知行合一理念,可以解决当前高校德育中的知行脱节问题,是提高德育实践的有效途径。当前高校德育与社会经济发展脱节,大学生知行脱节的情况比较严重。主要体现在大学生有着远大崇高的个人理想与追求,但却难以摆脱社会功利主义的诱惑;个人主义至上,现实生活中的个人举止行为与社会公德要求之间的差异较大,在遵守法纪、见义勇为、文明礼貌上还不能做到现实与公德的一致;诚实守信的认同与弄虚作假的现实矛盾。以上都说明高校德育建设中,还没有帮助大学生做到知与行的同行,存在现实差距。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在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要以“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提高针对性、时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为宗旨,作为当前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努力方向。高校德育建设要关注行为准则与实际行动两个方面。大学生要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其行为必须遵循两个准则:即“知”和“行”。只有在道德思想和道德行为上二者兼顾,才可以称为“有道德的人”。高校学生有着强烈的道德需求和道德愿望,更具有时代特色的道德情感需求,采取诸如幸福教育或快乐教育、自然教育等多种方式来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道德培养,激发他们的潜能和创造力。高校德育的目的是为了使高校大学生能够“知德行善”。德育不同于智育,不仅有开启理性解惑传道的责任,更注重道达实处的实践要求。因此,学生的知行合一的道德追求,也是德育效果的最好体现。

三、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高校的使命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优秀人才更是国家对高校的期待,我们要努力让大学生在高校德育中唤醒道德自觉,进而做到道德实践层面知行合一。以践行和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科学导向。为实现高校为党育人和为国育才的使命,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成效,需要高校逐步完善德育评价体系,才能把高校学生培养成心理素质高、思想道德优、行为习惯好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所在,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着我们不断进步和发展。在高校德育建设中,我们要时刻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吸纳和融入思想道德教育的学科体系和实践育人活动之中。这既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与活力,只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学生的血脉之中,才能不断地滋养高校学生的精神世界,让他们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才能让青年一代为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知识和力量。

猜你喜欢
立德价值观道德
我的价值观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