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2021-01-08 09:13■王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亲和力思政课思政

■王 娜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如何建设好、巩固好、发展好思政课,多次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在2016年年底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在2019年春天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2]。因此要完成高校思政课建设任务,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就必须持续深化改革创新思政课,在强化政治属性的同时,提升亲和力吸引力,提高针对性实效性,提升大学生的理论水平,增强大学生的获得感。

一、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科学内涵

通过提升思政课程的亲和力来强化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好教好思政课的重要前提。如何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喜爱思政课、亲近思政课并从中受益,就需要提升思政课亲和力,而什么是思政课亲和力、如何提高思政课亲和力,这不仅需要进行理论研究,也需要实践探索。思政课亲和力可以说是“亲”与“和”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亲”即亲近、亲切,是师生间的认同感与信任感。“和”即和谐,是师生在“亲”的基础上,增进沟通,和谐相处。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认清思政课亲和力不是为了讨好学生而一味地迎合,应该是师生在日常思政课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情感培养,建立的良好互动关系,从而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思政课程的价值和意义,并对其产生信任、肯定和认可。此外还应看到,思政课亲和力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体现,包括思政课教师的亲和力,教学内容的亲和力、教学方法的亲和力、教学环境的亲和力等多方面,需要在日常教育教学和实践中有意识的培养和塑造。

二、影响高校思政课亲和力提升的主要因素

当前,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已取得了较大成效,但还存在一些影响亲和力提升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高校专兼职思政课教师配备不齐

2020年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强调各高校要根据全日制在校生数,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配备专职思政课教师,要建设一支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而目前许多高校还未能达到这一标准,一方面,现有的高校思政课教师中存在着非思政、非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专业人员担任思政课教学的现象,另一方面存在一定比例的兼职教师,导致一些高校思政课教师整体的专业水平不够、理论水平不高的问题,致使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得不到有效解决,教学停留在抽象、枯燥的灌输层面,思政课做不到鲜活生动,因此也很难吸引学生,很难让学生们真心喜爱。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教学内容是思政课的核心,是保持其生命力的关键,是创新思政课的根本依据和重要依托。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项目,是国家统编教材,教材的理论性、系统性、权威性毋庸置疑,但就教学内容而言,还不能完全适应时代要求,不能顺应形势、局势变化,做到与时俱进。与快速发展的国内外形势相比,个别章节上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加上每位教师的专业背景、理论基础不同,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思想困惑无法给出具有说服力的解答,使思政课出现了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脱钩、缺乏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针对性、教学内容空洞枯燥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缺乏创新性

目前,高校思政课一般采用大班(合班)式教学,教学的主要方式是教师讲台唱主角,偏重理论传授,忽视学生主体能动性,大班上课,教师无法顾及所有学生,无法深入了解学生并形成有效互动,因此谈不上因材施教,更谈不上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虽然在教学方法上,利用多媒体、慕课、微课、讲座、实践教学等手段,但多数只是停留在形式上的变化,难以站在学生角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很难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三、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方法路径

增强高校思政课吸引力,改变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不高缺乏亲近感、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教学方式枯燥乏味等现实困境,提升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让大学生真正喜爱,终身受益,打造思政课师生共同体,可从几下方面着手。

(一)切实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配备管理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升思政课亲和力,关键是构建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一是要按照国家规定比例配齐配强专职思政课教师。各高校要制定符合实际的思政课教师招聘、培训、培养计划,提高教师理论水平、专业素养,发挥思政课教师授业、解惑、育人作用。逐步缓解思政课教师不足,超负荷工作,难以精心备课等实际问题。二是要积极培养、选树、宣传、表彰先进典型。树立标杆、激励先进,着力培养思政课“种子”教师,积极推动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建立省级、国家级示范课,精彩一课等,完善思政课教师“三集三提”(集中研讨提问题、集中备课提质量、集中培训提素质),精心打造思政“金课”,培育全国有影响力的思政名师,建设“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同时健全思政课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完善评价机制,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师有效退出机制,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监督考核,对政治素养、理论水平不达标,理想信念不坚定,与党中央不能保持高度一致的教师,应及时退出,打造过硬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三是要注重思政课专兼职教师后备人才队伍的培养。国家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统筹推进本硕博课程及教材体系建设,各高校要完善思政课教师岗前培训、后续培养等制度措施,通过专题培训,增强思政课教师的理论功底,强化师德师风,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培养“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思政课教师。

(二)提升思政课教师整体素质做到“强、精、好”

教师是思政课教学的有效引导者、组织者、实施者,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是提升思政课亲和力的又一重要途径。一是思政课教师政治上要“强”。思政课作为落实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课程,牢牢把握政治性,既是育人的要求,也是思政课的首要属性,因此思政课教师首先要讲政治、顾大局,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错误思潮,做学生的领路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树牢“四个意识”,只有这样,思政课才能永葆政治本色。二是思政课教师业务上要“精”。对教学内容的把握要非常熟练、做到融会贯通,在此基础上要深入研究教学内容,聚焦新时代,在“照着教材讲”的基础上做到“接着教材讲”“自己内化讲”,在讲出“是什么”的基础上,进一步讲好“为什么”“怎么办”。要倡导时代主旋律、弘扬社会正能量,把课程内容讲清楚、讲明白,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讲透彻、讲深入,这样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得到学生们的尊重和信服。三是思政课教师态度上要“好”。在教学过程中,要多为学生考虑,要推心置腹地与学生们交流,关心、关注学生,贴近他们的真实生活、走进他们的真实情感,努力构建“亦师亦友”的和谐关系。对那些学习欲望强,对思政课感兴趣的学生,要有针对性的指导,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对那些认为思政课无所谓,对思政课不感兴趣的学生,要及时沟通,找到问题的原由,并努力设法解决。只有逐步了解学生,主动关心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形成人文关怀,增强人格魅力,才能始终得到学生的尊重、认可和信赖,这样师生间的亲和力自然就会得到提升。

(三)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新时期,社会热点、改革难点、现实与理想、国内与国际问题相互交错,处于青少年阶段的大学生,是人生重要的“拔节孕穗期”,他们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思想活跃,对各种社会问题有认识、有想法、有思考,但因知识结构、社会阅历、实践经验不足,难免会产生种种困惑,这就需要教师们精心呵护、引导与栽培,需要高校思政课在解答他们的种种困惑时,贴近学生,直面他们的心里矛盾和问题,在讲清楚“是什么”“为什么”的前提下,进一步引导他们“怎么看”“怎么办”,要用心帮助他们厘清认识、解开疙瘩,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因此高校思政课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更要引导大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是改变填鸭式、大水漫灌式教学方式。要活用案例,主动搜集和引入本专业领域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等典型案例,生动的案例能够引发学生们的情感共鸣,提高吸引力和感染力。要贴近新时代,让最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总结走进课堂,解学生所惑,给学生所需,让学生们意识到新时代建功立业,要抓住机遇主动学习,努力融入新时代,成为时代新人。要贴近学生生活。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结合生活实际寻找思政素材,尽量用生活化的语言讲解抽象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真实的生活出发,创设教学环境,关注学生的成长,引领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教师可以结合各高校的特色,结合大学生生活,把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他们关心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以及与他们密切相关的学习、爱情、就业等问题引入课堂,将书本知识用生活实际来模拟、演绎、再现,将抽象化、理论化的知识生活化,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的共鸣,真正让学生感受思政课的魅力。二是拓展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随着新媒体新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新科技在高校和大学生之间打开了彼此了解的“通道”,架起了双方互动的“桥梁”[3]。当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许多新颖的教学方法出现在了思政课堂。在此基础上,可以利用微信、微博等信息平台,建立思政课交流群、研习社等,实现课上课下师生间的双向交流互动,还可以让学生们自主创作微课、微电影等,通过真实案例、客观现实,引导他们,教育他们。通过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一定能激活他们的兴趣,使学生们能够真正享受思政课的乐趣,实现“入眼悦耳”到“合意走心”。

(四)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有机融合

理论源于实践,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能进一步指导实践,提升思政课亲和力除了课堂教学外,还需要重视实践教学,通过社会实践打造富有亲和力的“移动”思政课堂,让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一是强化实践教学,深挖思政育人元素。结合教材、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引导学生走入工厂,学习领悟工匠精神;走入社区、街道,体会社情民意;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激发爱国情怀。利用历史文化资源、遗迹、场馆等,通过走、讲、访、唱等多种形式,用鲜活的人和事感染学生,也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践中探索,把探索的过程剪辑制作成“微电影”“微课”等,进而增强实践教学效果,让思政课活起来、亲起来。也可以邀请各行各业“先进典型”“道德模范”“抗疫先进个人”等走上思政课讲台,为师生讲述爱国、奋斗故事,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二是强化实践检验功能,筑牢思想根基。各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顶岗实习、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社会参观和实地调查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体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更好感悟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这有助于学生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践期间,思政课教师要设计好活动方案,全程指导,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三是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在实践过程中要适当增加纪律教育、劳动教育、美德教育、志愿活动、行业调研等内容,并适当选取体现思政课程特点、职业行业特色,有针对性的内容作为课程考核内容,对学生开展思政课考核时除重点进行知识考核、平时考核、实践能力考核外,还应从学生的实践参与度、团队意识等方面进行考核。对那些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高度统一,言行一致的学生要及时表扬鼓励,对一些组织性、纪律性,集体观念不强的学生要及时批评指正,通过加强思政课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增强师生间的有效互动,从而进一步增强思政课亲和力。

猜你喜欢
亲和力思政课思政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Just for today
周毅:做个有亲和力的气质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