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式治理降低环境信息公开质量?——实证依据与理论解释

2021-01-10 09:18
南风窗 2021年26期
关键词:建构意义政策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谢孟希,陈玲

本文节选自《公共管理评论》,2021年第2期

随着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政府和社会等利益相关者对于企业环境信息的需求水平也随之提高。为此,世界各国政府开始运用新的环境规制手段,如企业环境信息公开(EID) ,来促使企业减少污染排放。在中国,工业企业作为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 ,近年来受政府EID 政策的影响,开始逐渐向社会公众公开其环境信息,

例如,2013 年年底,中央政府发布了《国家重点监控企业自行监测及信息公开办法( 试行) 》和《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及信息公开办法( 试行) 》, 针对污染企业的排污监测和信息公开做出规定。自上述《办法》发布以来,全国大多数省市的国家重点监控污染企业都安装了自动监测设备,将企业排污数据实时上传至各省市的在线平台公开。尽管如此,上述《办法》的实施并未使工业城市的空气质量出现明显好转。现有研究强调了中央环境政策在地方执行中遇到的挑战,如地方政府被企业“捕获”,或地方政府的选择性执行。

运动式治理被认为是克服上述央地矛盾的有力手段。近年来实施的一系列“中央环境保护工作督察”就是环境政策领域的运动式治理实践。2016 年 1 月在河北省进行试点之后,从 2016 年 6 月至 2017 年9 月,由国家环保部、中共中央组织部和中纪委组成的中央环保督察小组分 4 批对全国 30个省和直辖市进行了环境保护工作的督察,督察内容重点包括突出环境问题及其处理情况,地方党委和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环保不作为、乱作为的情况,以及地方落实环境保护责任追究等情况。环保督察既是“督企”也是“督政”:通过环保督察曝光了地方污染企业污染物监测数据造假问题,并促进地方政府牵头进行监督整改。那么,环保督察是否系统性地提高了企业 EID 的信息质量?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中央环保督察显著降低了污染企业 EID 的信息质量, 表明运动式治理与信息型政策工具之间不相匹配。究其原因,企业 EID 政策具有高模糊性、低强制性和长期见效的特征,在缺乏有效监管和约束力的情况下,企业有主动操控数据的空间。

因此可以看到中央环保督察应用于不同政策的执行成效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与冲突性高、模糊性低的减排降污等政策工具适配性较高,政治压力导致地方企业在短期内强制执行;与模糊性高、自愿性高的信息公开政策工具适配 性较低,政治压力导致企业倾向于利用模糊空间进一步逃避监管,短期内取得负面效果。

这并不是中央环保督察本身的问题,而是其在不同政策工具的执行上存在差异性。本文通过企业 EID案例揭示了这一差异性,补充了运动式治理理论中关于政策工具的讨论,同时为中央环保督察在我国环境治理领域深入发挥作用提供了经验启示。为建立企业自愿服从的环境监管长效机制,只有加大培养社会监督力量,强化企业的环境信用评价,才能保证政策执行落到实处。

本研究仍有不足之处:僅考察了废气排放的情况,未对废水、固废等其他污染物予以关注。未来可进一步拓展到其他污染物排放信息公开质量,以研究不同污染物由于关注度和显示度的差异带来的政策执行差异。但真正最具挑战性的工作还在后面,即深入研究模糊性政策工具的执行过程,从而揭示运动式治理导致信息质量下降的内在机制。以发展的眼光来看,本文所探讨的是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对企业 EID 质量的短期影响,而近两年来随着新一轮环保督察启动和“回头看”整改机制建立,中央环保督察呈现常态化、制度化的趋势。这是否会对 EID 这一长效机制产 生新的影响,也仍有待进一步观察和分析。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罗瑶

本文节选自《比较教育研究》,2021年第6期

当代西方的童年哲学研究从哲学的视角对于童年理论作出了批判性反思与创新性阐释,这些议题恰恰也是儿童教育哲学的一个核心问题,即“何谓儿童”的问题。

如果对当前的教育形态进行细致辨析,可以发现教育仍然是以童年缺陷论为隐含的内在逻辑。这种观点在教育领域的一种显著表达体现在对于教育目的的定位上,如将教育视为根据社会要求、培养社会 (或者是未来社会) 所需要的人的手段这样一种典型观点。

在这种观点下,教育被视为是一种标准化的、将儿童的现有状态朝向应有状态变化的工具。儿童所代表的是成人有机会来实现他的理想,而教育就是成人实现理想的最重要工具。也就是说,成人是教育中基本的立足点,朝向成人是儿童教育的主要方向,塑造儿童就成了教育的主要方式。这不禁让人思考,如果不在塑造童年的逻辑上去思考教育,那么教育的目的与实践又可以依照怎样的逻辑呢?

童年哲学提供了关于童年的新理解,在此基础上,以童年缺陷论为内在逻辑的教育目的论也将随之发生改变。其中,最大的改变在于由指向成人转为关注童年 (儿童) 本身。在童年哲学视域下,关注童年本身意味着不单单将童年视为人生的一个过渡性阶段,而是将童年视为一种人类生活世界的可能性、一股至关重要的力量或是人类经验中的一个开放空间、一种创造性的源泉、一种蕴含了人类经验的潜在性状态。那么,教育领域中关注童年本身也就意味着人们需要关注的并不仅仅是在儿童身上发展出对于成人来说的重要特质,还应关注对于一个好的童年来说必要的、重要的特质,并认识到童年自身的内在力量以及其实现将带来的巨大意义。

广州大学心理与脑科学研究中心, 叶浩生,苏得权;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苏佳佳

本文节选自《心理学报》,2021年第12期

意义建构是自治系统的互动和关系一面。自治并非意味着与世隔绝,为了在不稳定的环境条件下维持自身的同一性, 有机体必须与环境实现热力学交换, 获得生存所需的资源。与环境的互动就是一种意义建构的过程。意义建构过程是认知性质的, 因为它给有机体确立了一个认识世界的视角,由这个视角出发,进行观察,世界就具有了意义。同时,这一意义建构过程又是情绪的和情感的,因为有机体不再以中性的眼光看待环境。

在这个环境中,有些条件是有机体在乎的,有些条件是不在乎的; 有些是有机体偏爱的,有些是有机体厌恶的。“意义建构不仅是认知的,也是一种情感现象。就像我们看到的那样, 意义建构是意义世界的生成。意义世界并不仅仅是有机体与之互动、分化出自身的物理环境……意义世界是从有机体视角所看到的世界。通过意义建构,物理世界被转换为有机体的意义世界。

面对这个意义世界,有机体不再,也不能采取漠然的态度。从概念上讲,意义世界是与有机体关联的世界,它以一种重要意义触动、碰撞和影响着有机体。

意义建构过程涉及了效价和意义,与情绪和情感融为一体。有机体的意义建构并非发生在一个“中性”或“中立”的物理环境之中。依赖于不同的身体构造、不同的能力和需求,环境的不同部分对有机体展现出不同的价值和意义。换句话说,有机体对环境的依赖性意味着环境中的某些方面对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情感价值。

猜你喜欢
建构意义政策
政策
政策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有意义的一天
生之意义
助企政策
政策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