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密克戎来袭,各国不同调

2021-01-10 09:15陶短房
南风窗 2021年26期
关键词:德尔塔奥密克世卫

陶短房

在经历了两年新冠疫情及其应对措施煎熬后,许多人曾憧憬,“穿透力”很强的德尔塔变异,将是该病毒最后一种具备“威慑力”的变异。

刚刚进入2021年三季度时,在全球绝大多数地区,疫情曲线似乎正在迎合人们的期许:10月到11月中旬的世卫组织数据显示,除了欧洲,其余各大洲新增确诊和新增死亡两大关键数据均呈明显回落态势;许多国家纷纷放松防疫管制措施,以便让精疲力竭的商业、旅游业喘口气,让期待已久的人们有个好心情过年。

但“奥密克戎”变异的横空出世,打乱了这一切。最具“爆炸性”的年末长假将至,而被福奇等多位专家指出“需等待2-3周才能确认”的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毒性、传染性等关键参数细节也陆续揭晓,接下来如何应对,将是对各国行政及卫生部门的又一严峻挑战。

2021年11月11日,新冠病毒B.1.1.529变异株在南部非洲国家博茨瓦纳首先被发现;3天后,它又在南非被发现;22日,其数据被录入国际数据库GISAID;24日,该变异由南非卫生部通报给世卫组织;26日,世卫组织将该变异株按最新命名规则,以希腊字母命名为“奥密克戎”(Omicron)。

短短几天内,欧洲、北美洲、亚洲和大洋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发现了奥密克戎。世卫组织12月10日数据显示,如今除南极洲外,每一个大洲都发现了奥密克戎确诊病例,涉及国家和地区多达近60个。

奥密克戎变异最大的特点,就是棘突突变特别多,高达50个,其中关键棘突蛋白突变有32个。棘突突变越多,病毒穿透免疫系统和人际传播的能力越强。奥密克戎棘突突变比此前最可怕的德尔塔变异还多得多,所以许多专家担心它比德尔塔传播性更强,更担心现有的疫苗和已感染后形成的自体免疫对它无效。

12月11日,英国卫生安全局(UKHSA)一份基于581份奥密克戎和数千份德尔塔病例数据的研究成果显示,牛津-阿斯利康疫苗针对奥密克戎变异的有效性“急剧下降”,而两剂辉瑞疫苗针对奥密克戎变异的有效性也“显著下降”,仅有应对原始病毒有效性的约1/40、应对德尔塔变异有效性的约1/20。甚至,已接种两剂辉瑞疫苗者再接种第三剂(加强针)后,针对奥密克戎变异的有效性也仅剩75%,较对付此前公认穿透力最强的德尔塔变异株,有效性也大幅下降,且有效性持续力存疑。这些都足以印证早些时候专家们的猜测与忧虑。

上述英国卫生安全局的报告指出,由于对奥密克戎病例的收集有限,这一数据仅具参考价值。另外两种欧美常用疫苗——莫德纳和强生,缺乏足够数据供分析,但“相信情况也大同小异”。

在奧密克戎全球快速传播的最初几天,最早发现并通报这一变异的医学专家之一——南非医学协会主席安琪莉可·库切就表示,她在过去10天里见过30名这样的患者,他们“未住院就痊愈了”,这些患者无一例重症,且症状主要为“倦怠感”,这“似乎表明新变异毒性较轻”,至今为止各国搜集的病例似乎也在证实这一点(重症率低,且疫苗对抑制重症有效率仍然较高);但库切同时也表示“原有抗体对奥密克戎变异可能无效”,因为感染病例中不乏完成两剂接种和感染过其他变异株后又痊愈者,这一特点如今也在世界各地被越来越多的病例印证。

12月8日,疫苗供应商辉瑞承认,两剂接种对奥密克戎变异“明显效果较差”,但“加强针可能会提供重要保护”;稍早,另一个疫苗供应商莫德纳也给出了基调相近(或毋宁说更悲观)的预测。

到12月上旬,美国至少已有半数(25个)州发现奥密克戎确诊病例,新增新冠确诊病例数从11月22日的平均每天近9.5万,攀升至平均每天近11.9万,住院人数较前一个月增加25%,平均日新增死亡人数又恢复到1月份的数值,即近1600人——这意味着2020年4月由《最致命的敌人:我们与杀人病菌的战争》一书作者、明尼苏达大学传染病研究与政策中心主任迈克尔·奥斯特霍尔姆所作的“全美18个月内因新冠而死亡的总人数将突破80万”之预言,将注定提前成为残酷的事实。

事实证明,60%左右的“完全接种率”并不足以有效抑制美国疫情。尽管疾控中心数据显示,接受“加强针”的美国人已达近4800万,且12月第一周有多达1250万次接种,创下5月以来最高值,但美国的疫苗接种率很难进一步快速提高,因为剩下的约四成美国人口不是不适合接种、就是抵制接种者。

将这些都归咎于“奥密克戎”是不公平的:绝大多数11月22日后新增的确诊病例,都是“德尔塔”惹的祸;专家们普遍认为,疫情反弹的更主要原因,是寒冷天气、室内聚集增多、感恩节聚会和假期旅行,以及公众对防疫限制措施的厌倦,等等——但这被认为是更糟糕的一件事,因为接下来北美将进入一年中最重要的年终长假,上述导致疫情加剧的因素,每一件都将有增无已。

正因如此,乔治城大学法学教授、世卫组织国家和全球卫生法合作中心主任劳伦斯·戈斯汀,将新冠疫情比作山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You can clear a forest of the shrubbery. But if you leave some shrubs and trees standing, the fire will find them)。

对于“奥密克戎”潜伏境内,美国大概是最无动于衷的国家之一。尽管国内已出现越来越多感染该变异株的病例,且包括该变异株和“德尔塔”在内,各项疫情相关数据都在快速反弹,但自11月24日“奥密克戎”被正式通报至今,美国联邦及各州基本未出台新的防疫限制措施,仅由疾控中心等公共卫生部门出面,发出了非强制性的“建议”,包括在“可能出现严重社区传播”的场所戴口罩、注射疫苗加强针(强生接种后至少两个月、辉瑞/莫德纳接种后至少6个月)。一些美国航空公司一度中断了若干南部非洲国家往返美国的航班,但很快又纷纷恢复。

显然,美国防疫早已“师老兵疲”,人们对经济、就业和景气值等的担忧和对“限制自由”的防疫应对措施的不耐烦,远远盖过了对疫情的恐惧。而看似“杀伤力弱”的“奥密克戎”即便“穿透力强”,也不足以扭转上至行政当局、下至普通美国人的这一心态。

时至今日,即便福奇、奥斯特霍尔姆等曾坚决主张“防疫不可放松”的专家,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口气——前者在“奥密克戎”出现后除了敦促“加强针”外别无他言,后者则干脆表示“针对南部非洲的旅行禁令徒劳无功”,因为“新变异恐怕早已在被发现之前蔓延到各国了”。

在欧洲,早在“奥密克戎”被发现前的10月底至11月中旬,所谓“第四轮疫情”就已将这里变成地球上防疫形势最紧迫的大洲。11月下旬,世卫组织发出警告,称“照此趋势,至2022年3月,欧盟地区因新冠死亡的人数可能超过200万”。

急速反弹,乃至迭创新高的疫情数据,迫使一众欧洲国家匆匆收紧了前不久刚刚大幅放松的防疫限制措施,并普遍采用了禁止未接种疫苗者进入公共场合和公共交通工具的措施。而奥密克戎变异的“横空出世”,让更多一度犹豫不决的欧盟国家下定决心,甘冒得罪许多选民的风险和牺牲“年假红利”,在年末假期到来前夕,更坚决地落实各项限制和管制。

12月9日,欧盟委员会建议修改欧盟“疫苗通行证”规则,将有效期定为9个月,其用意是兼顾防疫和旅行方便——因为数据显示,现有疫苗抗体有效期基本为9个月。

个别欧盟国家如奥地利,甚至立法强制成年人接种疫苗,进而引发了抗议和骚乱。德国也于12月10日通过一项法案,规定自2022年3月中旬起,医疗机构和养老院工作人员必须持已接种疫苗或感染后康复的证明,或持无法接种疫苗的医疗证明,才能上岗。

在“脱欧”后的英国,直到11月中旬,该国政府和防疫部门还对欧陆的“第四轮疫情”隔岸观火、幸灾乐祸,坚信“风景这边独好”,认为“无需大惊小怪”,但大概由于奥密克戎变异源自英联邦国家的缘故,英国在11月下旬以后成为该变异在非洲以外的“重灾区”。UKHSA估计,至12月中旬,英国一半以上新增确诊病例感染的将是奥密克戎变异株;不仅如此,倘疫情增长轨迹保持当前“坡度”,至12月底,英国日新增确诊病例将突破10万例。

因此,英国应对奥密克戎的态度戏剧性大变:从12月10日起,进入英国室内公共场所被重新要求戴口罩,且自13日起,只有出示疫苗通行证者,方能进入夜总会、餐厅、酒吧和大型活动场地,而“尽量居家办公”的要求也被重新提出。

但这些“强化措施”很大程度上是政治操作,是“政治危机公关”,而非真的出于防疫意愿。一个例证是,12月18日,英国首相办公室举办了盛大的、超越当时防疫限制的节日派对,首相鲍里斯·约翰逊的资深顾问、通信总监杰克·多伊尔和内阁新闻秘书阿莱格拉·斯特拉顿等高官,被传出席。媒体最初揭露此事时,斯特拉顿矢口否认,当12月8日媒体拿出视频佐证后,斯特拉顿被迫引咎辞职。灰头土脸的约翰逊首相,不得不匆匆作出“重视防疫”的姿态塞责。

这种姿态恐怕是违心的——12月11日内阁紧急委员会会议后,主持会议的英国住房、社区及地方政府事务大臣迈克尔·戈夫,一方面承认“英国正面临令人深感担忧的局势”,另一方面则继续强调:“迄今为止,内阁所采取的防疫措施都是‘相称’的。”

欧美以外,许多国家针对奥密克戎变异采取了旅行限制,其中以色列、日本、摩洛哥等国实施或计划实施类似“封国”的措施,禁止外国人入境;英国、荷兰、新加坡、印尼、沙特、科威特等,则采取了对南部非洲“奥密克戎”疫情较严重国家之往返航班“定向限制”的应对措施;甚至离南非不远的非洲国家安哥拉,也暂停了往返南非等三国的航班。

不过对于这些措施,南部非洲各国表现出激烈的不满。南非总统拉马福萨称“旅行限制缺乏科学依据,也无法有效防止变异毒株传播,唯一能做到的就是进一步损害受影响国家的经济,并削弱其应对能力”,从而呼吁各国“在對我们的经济造成任何进一步损害之前”解除旅行禁令。马拉维总统查克维拉,则将西方国家“定向关闭边界”形容为“非洲恐惧症”。

对被普遍“限行”的南非等南部非洲九国而言,其经济严重依赖国际市场,一旦被定向限行,本就被疫情重创的经济将雪上加霜,反应激烈情有可原。但平心而论,在第四轮疫情席卷欧洲,奥密克戎变异又这么吓人的背景下,各国在闻讯之初严防死守,也是某种争取时间的办法。

世卫组织的态度也在悄然起变化:其虽然继续强调“应重点确保不发达国家的‘第一针’”,也照例反对针对南部非洲国家的“定向断航”,但已不再坚持反对“第三针”;相反,12月初世卫组织官网上出现了“接种第三针有利于应对奥密克戎变异”的措辞。

在新冠病毒被发现两年后,新的变异株“奥密克戎”表明,新冠疫情远未丧失引发严重冲击的能力。新变异看似比德尔塔变异更具传染性,且有较大概率穿透疫苗免疫。如果疫苗的改进跟不上,迄今为止所有结束疫情的努力都可能严重受挫;即便奥密克戎的毒性只是让世人虚惊一场,新变异仍然发出一个严重警告,即在数以十亿计的人尚未完成疫苗接种的情况下,具有新的危险特性的变异随时可能出现。

此次科学家迅速发出警报,多国政府反应速度较以往更快,第一时间对南非等几个非洲国家实行旅行禁令的措施至少赢得了一点时间,但发达国家应该认识到,旅行限制会给发展中经济体带来特殊困难,并应准备提供援助:首先是迅速加快对这些国家的疫苗供应;其次,如果事实证明新变异带来的额外风险比担心的小,就应迅速取消限制。

越来越多分析家认为,科学的快速应变所能争取到的时间窗口很短,阻止新变异株的全球传播并不可能。人们应充分利用宝贵的时间窗口确定风险系数,加强疫苗接种,考虑改进现有疫苗;一旦确定风险系数,就应迅速调整限制措施以相适应。而在一切未明朗之际,采取诸如公共场所戴口罩等措施,也是稳妥的办法。

任何更严重的疫情,都可能在微妙时刻到来。世界经济正在复苏(特别在发达国家),但供应链紧张,劳动力短缺正加剧通胀,重新实施旅行限制会恶化这一趋势,各国央行也不得不重新考虑货币政策平衡问题。

分析家们还认为,加快向低收入国家提供疫苗迫在眉睫,因为奥密克戎变异表明,发展中国家疫苗接种缓慢不仅存在道德问题,也可能促成新冠病毒更多潜在的抗疫苗突变,并由此迅速从发展中国家蔓延到全球。“疫苗公平对全世界赢得人类与疫情的长期消耗战,至关重要。”

猜你喜欢
德尔塔奥密克世卫
某方舱医院收治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无症状感染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迎战奥密克戎
严防“德尔塔”病毒来袭
反抗德尔塔的一件小事
猪德尔塔冠状病毒S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世卫:仅戴口罩是不够的
世卫组织宣布非洲根除脊髓灰质炎病毒
世卫组织建议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摄入
美国德尔塔公司的仿真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