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导游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2021-01-14 10:13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文旅导游院校

邓 婕

(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 福州 350100)

引言

2018年,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成立,这说明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旅游资源开发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文旅融合的趋势日益增强。近些年来,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对旅游的要求也在提升,不再仅仅满足参观游览的旅游观感和体验,而是更加重视旅游景观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这种旅游新需求、新趋势对导游人才素养提出新的要求,更加重视多元化和复合型。高职院校导游专业要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培养文化和旅游相结合的复合型导游人才[1]。

一、文旅融合对高职导游专业人才能力新要求

文旅融合是指文化与旅游的融合。随着旅游业态的发展,人们对于旅游的基本动机已经转变为学习、发现、体验和消费旅游目的地物质和非物质文化景观景点[2]。形象地讲,旅游不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个体体验,而是升级为“诗和远方”有机结合的文化体验[3]。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增强游客的文化自信,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文化,也是时代赋予导游的新课题和新使命。文旅融合下导游工作职能发生转变,由传统团队服务变成文化性、综合性的工作。其核心是表达和传播文化,重点在于挖掘和总结文化[4]。导游要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深入挖掘旅游景观景点的文化内涵,撰写文化解说词,忠实表达文化价值。由于游客的文化知识阅历不相同,文化体验需求不一样,导游的文化解说要具有多样性,根据游客需求采取差异化服务,有的文化讲解要通俗易懂,有的文化讲解要足够专业化[5]。新形势下高职导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升级,导游人才要成为精通文化知识和旅游导游服务的复合型人才。

第一、从文化视角而言,导游专业人才应当对不同地区的旅游景观景点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内涵有足够深入的了解。文化涉及的内容非常多,如人文景观本身就是文化景观,只有对其内在文化进行挖掘和解读,游客才能真正有旅游获得感。自然景观虽然以秀丽的风景为主,但也有许多文化景点,如摩崖雕刻、雕像、山中书院等。如福建泉州的三清山,就具有浓厚的道家文化,旅游者能感受“道法自然”的文化精髓。文化内容的丰富性对导游工作提出更大的挑战,提高教学和学习的难度。高职院校导游专业人才培养要按照文旅融合的要求进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重构。

第二、要培养高水平、高质量、实践能力强的导游职业化人才。导游涉及的工作内容非常多,如全陪导游、地接导游、出境领队等,对实践能力要求非常高。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旅游有关的文化知识,还要具备导游讲解和不同层次导游词撰写能力;表达能力要强,能够与不同的游客进行沟通;抗压能力要强,心理素质要过硬,不怕苦不怕累;身体素质要过硬,胜任爬山、解说、帮游客解决吃喝住行联络各项事宜。

第三、随着人民群众旅游需求增加,国际旅游需求日益旺盛,导游要掌握出境领队知识,包括旅游签证、主要国家旅游景点和旅游景观文化。为方便旅游沟通,涉外导游还要掌握一门或多门外语,如英语、汉语、泰语、马来语、法语、德语等。

第四、导游要具备定制旅游能力。现代人旅游,不仅需要增强旅游体验,增加阅历,还需要精打细算,节省旅游支出,在最短的时间进行多个景点的旅游,提高旅游性价比。那么导游人员应当根据游客需要,进行旅游路线的定制、设计和优化。

因此,高职院校导游专业应该按照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培养现代职业化导游人才,加强导游职业教育,大力推动实践教学,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利用工学结合的方式,将现代学徒制、“1+X”证书试点贯穿到导游专业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高职院校导游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导游专业文化课程不丰富

文旅融合重塑导游职业要求,需要掌握文化知识和相关的解说能力。目前高职院校虽然增加相关文化类课程,但整体来讲还不够丰富。无论是文化类课程的具体设置,还是文化类课程的教材编写,都还难达到文旅融合、国际化、复合型要求。尤其是地域旅游文化类课程开发不到位,使导游人才地域文化掌握不丰富,地方就业性不强。对学生文化解说词的培养锻炼也不够,导致文化讲解单一,难以满足不同游客的文化需求。导游专业开设文化课程会遇到不小挑战,不少教师并不是旅游专业出身,自身旅游景观景点文化知识就不丰富,对旅游文化缺乏深度理解,文化课程教学和教材编写能力不够。高职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学习能力欠佳,把文化渗透到导游服务过程中难度较大。这制约着导游文化课程教学效果[6]。

2.导游专业实践教学比重不高

导游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要实际参与导游工作,体验导游陪同、接待、讲解、导览等各种角色,锻炼管理、沟通、协调和文化讲解等能力。目前高职院校多是三年学制,少数院校开设一贯制五年学制。在有限学制内,导游专业的学生难以兼顾校内公共课程、旅游理论课学习和实践学习,导致实践教学课时有限,占比不高。工学结合和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还不够普及,学生并不能在文旅融合的视野下深度进行顶岗实训导游实践,自身文化体验不丰富,文化讲解锻炼机会不足。因此,难以培养学生精通“导游+文化”的复合型能力。

3.导游专业“1+X”证书试点待开发

“1+X”证书试点是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探索。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导下,目前不少高职院校正在根据本校专业设置实际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积极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引导学生掌握多种职业技能。但是导游专业的“X”证书比较缺乏,与导游相关的证书勉强包括研学旅行和邮轮运营服务,缺乏其他证书,使得相关证书的文化含金量不高。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导游专业迫切需要进行职业技能升级,增加文化解说、外语表达、导游管理、导游沟通等技能。而各大高职院校和旅游协会尚未开发有关的“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学生相关职业技能的培养、考核和认证带来不利影响。

4.教学模式难适应文旅融合需要

文旅融合视角下导游工作变得更加复合,教学模式需要进行相应调整。目前高职院校导游专业教学模式还多停留在课堂教学模式上,学生主要通过课堂学习文化知识和人文知识,以及导游基本理论,加上必要的实践教学进行职业体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也引入到导游教学中。虽然教学上取得一定的效果,但“课岗证赛”一体化教学实施不到位,整体上还无法培养实践能力高、文化素养丰富、导游能力复合的人才。学生缺乏旅游景观的文化感悟过程,对旅游景观蕴含的文化缺乏独到和创新性理解,难以让学生获得理想的文化体验。

三、文旅融合视野下高职导游专业教学改革

1.重构课程设置,增加文化旅游课程

根据文旅融合的需要,高职院校导游专业应当进行课程调整,增加文化课程,将文化教育融入导游教学中。首先,应当编写文化旅游课程教材。教材应当从整体上对各地的地域文化和景点文化进行整理和挖掘。编写教材的思路将地域文化和类别文化有机融合。地域而言,国内外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尤其我国不同省份,滋养出别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如福建省就分为福州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莆仙文化、闽东北文化等。地域文化外,还应当按照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园林文化、艺术文化等进行专题编写。教材编写时要将文化介绍和代表性景点有机结合。如龙岩的冠豸山就和客家文化有紧密的联系,苏州的拙政园和园林文化结合。为促进学生地方就业和发展地方旅游,大力发挥地接导游角色,高职院校要加强地方旅游文化教材编写,全方位展现地方文化。其次,应当将文化类课程作为必修课,要求全体学生进行学习。加大文化解说词撰写和讲解锻炼,培养学生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总结提升能力。文化类课程教学要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充分运用,扩大学生文化视野,涵盖各地域文化。其三,要从导游的视角加大文化解说和文化旅游路线策略制定的培养,让学生掌握的文化知识真正运用到导游这项具体的工作上。为提高文化旅游课程教学效果,要大力引进和培养旅游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师文化知识储备,带动学生加强文化学习,增强导游的文化渗透。

2.提高导游实践教学比重,深化校企合作

导游这一职业岗位对于从业者的实践水平有很高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导游专业要提高实践教学比重,引导学生参与校内外各类型实践活动。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高职院校要深化校企合作,建立实践教学联盟,实现产教融合,提高实践教学成效。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意味着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减少,高职院校要对教学模式和运行进行重构。首先,应当和旅行社、景区、博物馆、文化馆、会展旅游服务公司、研学旅行机构等旅游企业进行校企合作,派遣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训。这些企业应当给学生提供真实情景的导游实践机会。导游实践要先从模拟实践开始,引入景区VR系统,打造虚拟实景空间,让学生真正走进场景中体验感受[7]。学生应当牢记旅游景区每处讲解,对其蕴含的文化准确的进行解读解说。除旅游景区提供的现成解说,学生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大相关知识的整理和学习,以便应付游客发散性、好奇性文化提问需要。其次,高职院校应当推行线上教学、周末教学、工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贯彻“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给学生课业学习提供方便。增加实践教学比重,会导致学生不能按照课表进行上课和学习,因此需要探索灵活的教学方式,以留足充实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实践,让实践教学具有连续性。第三,应该将实践教学分散在各学期,既能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文化感悟,又能减少实践教学对正常教学秩序带来消极影响。

3.建立健全导游有关“1+X”证书试点

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目前国家鼓励高职院校开展“1+X”证书试点教育。通过“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助于引导学生掌握导游有关的职业技能,激发学生学习意愿。在“1+X”证书试点教育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当建立健全导游有关的证书,开展相应培训和考核。目前“1+X”研学旅行策划与管理(EEP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初级)认证正在全国推广,并取得一定的教学、培训经验。研学旅行和导游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高职院校导游专业应当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该证书认证。在“1+X”证书培养新趋势下,高职院校要结合导游专业实际,开发更多的“导游+”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如导游(韩语)、导游(泰语)、中国文化导游、东南亚文化导游、地域文化导游、定制文化导游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更好适应文旅融合和职业教育职业化的大趋势。

4.“线上线下+项目”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根据文旅融合需要,结合高职院校学制短,教学时间不足的现状,导游专业应当优化教学模式,采用“线上线下+项目式”相结合的“课岗证赛”一体化教学模式。线上线下教学模式能有效串联课堂教学与课后教学、校内教学或校外教学,从而适应高职院校工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为学生在企业实践时参与学习提供便利。学生可以利用学习通、在线课程等进行旅游理论课、文化课学习。高职院校应加大力度建设云班和在线课程,开展直播教学。为充分培养学生的导游能力,要大力培养实践技能,高职院校导游专业要采用项目式教学,学生以具体的导游项目来熟悉导游的整个工作流程,熟悉各个岗位的业务,加大导游词、文化解说词的编写,参与导游讲解,以及导游团队服务。对于项目式教学,教师要精选项目,引导项目成员合作,发挥学习能动性,加大对旅游景观蕴含的文化理解、挖掘和总结,提升文化感知,通过娴熟的文化讲解带给游客更好的文化体验。此外,要在“1+X”证书基础上,大力推动导游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评教,改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

结束语

文旅融合将旅游由观光旅游深化到文化旅游,导游工作变得更加复合化。导游不仅要有引导游览的能力,还要有文化的传播能力,以及必要的文化教育能力,让游客获得较好的文化体验和文化获得感。高职院校导游专业要按照文旅融合的要求,结合文化旅游需要,加强“文化+旅游”的融合教育,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培养真正适应社会需求的高质量、高水平导游专业人才。

猜你喜欢
文旅导游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齐鲁大地上的文旅盛宴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跟着西安导游吃,准没错
红领巾阵地之小导游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