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时期青年文化发展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现实启示

2021-01-14 23:52郝苏君姜建芳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话语语境马克思主义

郝苏君,姜建芳

(长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 710064)

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五四运动前后,我国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和革命青年,在追求真理中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勇于打破封建思想的桎梏,猛烈冲击了几千年来的封建旧礼教、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1]。”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青年作为社会中文化创新的先锋力量,他们是先进文化的传承者、开拓者和引领者。近代以来,在历史演进的不同阶段,青年对文化发展都曾作出过不朽的贡献。最具时代意义的当属五四时期的青年文化,以其精神坐标彰显了文化软实力的价值所在,即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青年文化发展的意义不仅在于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和政治觉醒,更在于青年知识分子为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厚植的社会土壤和构筑的时代语境。本文旨在阐述五四时期青年文化作为一个时代的精神标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话语的广泛传播,成为近代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开山”之门,这对于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五四时期青年文化的主要特征

五四时期的青年知识分子不依赖于传统的皇权政治,他们通过报刊与政治的一体化联系,进而实现了其参政议政的目的。知识分子从来都没有离开对政治的关注,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青年知识分子在文化启蒙之中,将解救国家民族于危亡作为其政治参与的根本目的。就如陈独秀在《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一文中所讲:“现在所谈的政治,不是普通的政治……乃是国家民族根本存亡的政治根本问题[2]。”因而,五四时期的青年文化之中,渗透着青年政治文化发展的坚定方向,即为实现国家独立、民族复兴而努力,形成了爱国主义的政治文化话语群。从整体上看,五四时期青年文化发展具有开放性、求真性、实践性和责任性的特点。

1.1 开放性

五四时期,为了寻求“救亡图存”的新思想,当时的知识分子将西方的社会思潮引向中国,一时间各种社会思潮林立,如空想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修正主义、新村主义等[3],这些思想话语体系,在当时的知识青年之中盛行。每个人都抱着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的爱国主义目的,欲冲破封建专制制度的枷锁。毛泽东在早期探索中国该走什么样的道路之时,也曾信奉过无政府主义,但经过种种实践和对比,尤其是十月革命以后,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走上了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道路。因而,五四时期的青年文化发展,吸收了当时各种“新文化”和“新思潮”的话语内容,形成了具有五四时期开放性的文化话语圈,这为日后青年文化运动和发展奠定了与时俱进、包容相济、多元共存的青年文化话语发展格局。

1.2 求真性

在反封建制度背景下,《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向广大青年宣传民主思想和科学思想。因而,在五四时期形成了民主与科学的文化话语群,民主与科学的精神深入广大青年知识分子。他们本着求真之精神,探寻社会发展之规律,试图带领更多的人从封建迷信和愚昧的状态走向科学与真理。这一时期的青年,将求真的精神状态融入其群体文化话语之中,打破了固守的文化“八股”框架,为青年文化发展以及青年运动打开了近代以来的新局面。至此,青年文化发展从话语的表面认知走向了话语的本质探寻。

1.3 实践性

毛泽东在《青年运动的方向》一文中指出:“仅仅在嘴上大讲其信仰三民主义,或者信仰马克思主义,这是不算数的[4]。”五四运动是青年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开始,联系工人阶级,走上了实践马克思主义的阶段。青年文化发展将实践的马克思主义融入其文化发展的内核之中,通过革命运动呈现出来,进一步巩固了马克思主义话语在其青年文化发展之中的指导作用。

1.4 责任性

五四运动打出了“外争主权,内诛国贼”“取消二十一条”“誓死力争”“保我主权”等口号,体现了青年知识分子在五四运动中的担当精神。为国家之主权和荣辱而抗争,体现了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敢于向帝国主义宣战的决心。青年有担当,国家才有希望。五四运动中形成的大无畏的爱国、进步之精神,将近代以来积贫积弱的中国引向革命的浪潮之中,至此,伴随青年运动而产生的青年文化话语群,成为了实现民族独立、民族解放而存在的话语核心承载力。

2 青年文化发展对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把研究五四精神同研究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统一起来,……使之成为激励人民奋勇前进的精神力量。”五四精神孕育出来的五四青年文化,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青年文化发展与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内在关系,就要以五四精神为起点,深入探讨和准确把握青年文化发展对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内在作用。

2.1 五四青年文化是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价值补充

价值系统是文化的核心[5],文化对话语体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其价值系统对话语体系的有效补充之上。青年承担着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青年文化的发展亦是对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补充,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话语体系构建的过程中,文化予以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最为坚实的情感价值补充。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要实现扎根中国文化话语体系,建构符合中国文化价值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因而,必须将青年文化作为其价值补充的重要后备力量。

五四时期的青年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其文化发展主流,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作为真理性的社会思潮,引领着青年主流文化发展;另一方面,五四青年文化发展吸收马克思主义话语内容,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话语内容及表达形式,形成适合青年群体易于接受的话语内容,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作了较为关键的时代文化价值补充。青年文化是社会文化发展的晴雨表,反映了时代在文化发展上的直接需求,因而,五四时期的青年文化成为了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重要价值补充。

2.2 五四青年文化拓展了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话语语境

语境包括“特定话语产生前后的语言,相关人的社会关系、种族、性别、身份,以及文化、历史和体制因素等[6]。”文化作为影响话语语境的重要因素之一,承担着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语境中的文化价值维度获取。文化话语语境是话语体系构建的重要环节,文化模式的碎片存在于人的大脑之中,其他的碎片存在于文化群体的实践和背景。每个词语都与某一文化模式相联系,是对话语理论部分的解释。因而,青年文化通过其群体文化的多元发展态势形成了多样的文化话语模式。在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之中,青年文化便能提供较为多样的话语场域,进而拓展了话语体系构建的文化语境。

五四时期的青年文化发展,在无形之中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设置了文化语境和话语场域。五四时期有其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这些历史背景和文化发展需求,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提供了较为有利的综合环境。一方面,五四青年文化发展的开放性、多元性和包容性,为马克思主义话语提供了较为公平公正的传播环境,拓展了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横向文化语境。另一方面,五四青年文化发展的目标针对性较强,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提供了实践性的文化场域。五四青年文化发展以实现民族独立、民族解放为目标,这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建构了特定的政治文化场域,其以“十月革命”为成功实践的话语优势,成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实践性文化语境。

2.3 五四青年文化激活了马克思主义话语的内在生命力

“话语崛起从来不是单独发生的,而是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等多重力量交汇的结果[7]。”青年文化向来都是文化发展中的活跃因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8]。朝气、活力、梦想是青年的关键词。每个时代的青年都是国家发展的生力军。五四时期的青年知识分子朝气蓬勃,虽然面对着满目疮痍的社会现状,但是他们依然抱着一颗爱国之心,在危难之中为国家未来寻求最为合适的道路。五四时期的青年知识分子面对多种社会思潮和文化的涌入,他们经过各种比对、推求,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他们的群体文化话语与马克思主义话语相融合,逐渐在马克思主义之中生根发芽,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注入了新鲜的话语“血液”,激活了马克思主义话语在中国“生命力”。从中国现实国情出发,五四青年文化发展为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找到了最具生机与活力的传播队伍,延续了马克思主义话语现实生命力。从话语传播时效性看,马克思主义话语借助青年文化话语的广泛流传度,在中国更广泛的人民群众之中生根发芽,深深植入中华文化的历史脉络之中,将马克思主义话语变成了中国话语的主流成分。

3 五四青年文化发展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现实启示

青年一代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青年文化的话语发展与国家的主流文化话语发展息息相关,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话语的创新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不可或缺的文化要素。当前,面对多元文化并存的现状,青年文化发展虽面临重重险境,但依然坚持在马克思主义话语指导之下,向健康有序且推动国家繁荣兴盛的方向发展。青年文化兴盛是马克思主义话语兴盛发展之关键,而今,应该将青年文化话语发展之关键运用起来,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作出应有之贡献。故而,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3.1 以媒体融合发展为传播导向,捍卫马克思主义话语的文化前沿阵地

在五四时期,报刊的通信栏容纳了众声喧哗的多重对话,在宽容和谐的对话语境中,彼此尊重包容,追求理性对话[9]。从而有利于具有真理性的马克思主义话语在对话交流之中得到广泛传播。当下,与五四时期相比,全媒体时代到来,既为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也因此出现诸多困境。例如,现存多元话语主体消解了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价值影响力和凝聚力、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掩盖了传统主流媒体话语传播的公信力和引导力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对媒体融合发展提出要求。因而,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还未充分有效地融合为一体,成为主流话语传播的坚实阵地之前,还需作出努力。

从五四时期的经验来看,马克思主义话语能够迅速有效地得到广泛传播,正是借助于以《新青年》为主导的一批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报刊杂志来传播新文化、新思想。据统计,仅1919年,新创办的报刊约400种[10]。由此可见,报刊杂志作为信息话语的传播载体,为新思想的传播与青年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正因为如此,在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之中形成一股政治文化之风气,让马克思主义话语在青年文化的话语圈之内得以占领一方阵地,为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奠定了坚实的话语基础。在传统媒体日益被新兴媒体取代的情况下,要及时融入新媒体发展的大军之中,借助媒体融合发展之势,将青年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之势牢牢掌握在以马克思主义话语为主导时局之下,将文化话语中政治因素融入到马克思主义文化话语的整体规划之中,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提供充满生机活力的青年文化话语补充。用时代之音的主流青年文化话语,捍卫马克思主义话语的文化传播阵地,构建顺应时代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因而,要着力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着力解决提升话语传播有效性和吸引力的问题。从青年群体来看,话语传播有效性需要注重马克思主义话语在青年文化话语中渗透性,渗透性则需要考察新时代青年文化发展及话语传播文化语境。二是着力攻克媒体融合发展的信息技术方面难题。青年作为新媒体发展的主要受众,其群体文化在网络中的体现较突出,要带动青年文化话语的文化意识形态属性向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靠拢,必须将青年群体接触的较为先进的信息技术融于媒体融合发展之中。如加快实现5G、AR、人工智能等与传统主流媒体的有效整合,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三是加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所需传播学的研究。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任务,更是整个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综合任务,作为研究融媒体发展前沿学科的传播学,理应在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之中发挥其学科优势,为青年文化话语的活力因素与马克思主义话语的科学性架起一座桥梁,推动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创新发展。

3.2 健全青年文化发展的社会体制机制,形成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文化智库

五四时期的青年文化是新文化的象征性体现。青年文化的话语表达及内容传播都有着较为先进的思想领导者作为引路人。虽然当时的文化话语圈并未有特定的规范和约束机制,但其有着天然形成的不同派别来为其所在的核心思想做引领和隐性的规范宣传。如相对保守的《东方杂志》,相对“激进”的《新潮》《新青年》,他们都有一定的青年知识分子作为其忠实受众。通过这些报纸、杂志、书籍等纸媒体来引领其所属群体的思想话语体系。一直以来,青年文化话语发展有其特定的规范,因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的巩固,从而坚定青年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的忠实分支。然而,伴随改革开放的进程,现有的文化发展格局已经产生变化,多元文化与思想并存的局面,将青年文化发展推向了不可控的境遇,因而,需要对其进行一定的规范约束,健全青年群体文化话语发展的体制机制。

青年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应该着力从三方面进行推动。一是着力规范青年文化的话语产生渠道,有效地把握文化话语的议题设置。要通过创设积极的文化语境,确保青年文化话语创新的主流发展方向。话语议题设置,文化语境创设,都是为了进一步提升青年文化话语的预判力,将其话语的时代性发展模式与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结构性话语语境规范相契合。二是着力规范青年文化话语的网络“暗语”,实施文化话语的“积极性”话语平台建设。青年文化是青年价值观的重要反映,对于不利于青年正确价值观形成的网络“暗语”,要进行有效管理,进行制度化的筛查,将带有“迫害”性质的网络不良文化话语扼杀在摇篮之中,塑造风清气正的青年网络文化发展空间,为马克思主义话语补充扫清不良文化话语障碍。三是着力解决青年文化的制度发展问题。青年文化发展是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对其进行制度性话语规范管理,是相关文化部门应该去着重推动的一项事业。青年文化话语是马克思主义话语的智库,为了将青年文化发展中的文化话语精髓有效地融入马克思主义话语发展创新以及其话语体系的构建之中,必须建立一套能够重视且有效规范引导其文化话语发展方向的制度体系,融汇青年文化灵活的话语符号,进行主流话语与青年文化话语的整合发展,共同创新进步。

3.3 继承五四青年文化精神,增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历史文化逻辑

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延续力、融合力和凝聚力[11]。五四时期的青年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同样具有这些特点。近年来,由于“历史虚无主义”“历史终结论”等思想在青年群体中广泛存在,弱化和消解了广大青年的理想信念,且对青年文化话语发展及价值观形成产生了不良影响。因而,唤醒广大青年的历史文化记忆,是进行马克思主义话语在青年文化中发挥引领作用的重要一步。历史文化记忆的唤醒,需要继承文化在历史发展中留存的优秀文化精神。五四运动是青年学生发起的一场爱国主义运动,因而,五四精神也是青年精神,是青年文化的重要发展。在五四运动中,孕育出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核心的五四精神文化话语群,这些话语构成了早期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青年文化话语环境。为青年文化的发展开启了马克思主义话语主导的文化话语体系构建之路。五四以来,广大青年作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主力军,将五四精神以话语的形式贯穿于青年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之中,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以不同的话语形式表达出来,这是青年政治文化话语的核心,也是新时代青年文化话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群融合的关键契合点。正是因为有五四精神作为青年文化话语的历史文化记忆,才能够构筑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群中的历史文化逻辑。

青年文化发展的历史性逻辑是其群体文化心理认同的历史记忆,积淀着其群体的共同文化记忆。五四运动是青年文化发展的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里程碑,因而,弘扬五四时期青年文化精神,有助于唤醒新时代青年文化发展的主流话语群。要在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之中继承五四青年文化精神,至少要做到两点:一是发掘五四文化话语圈中的具有时代意蕴的政治话语,政治文化话语是连接青年文化话语与主流文化话语的关键纽带。比如,五四时期反映青年社会革新力量的文化话语群,如“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等话语,依然是当下青年文化发展与马克思主义主流话语结合的重要内容,诸如此类,那些能够作为政治文化纽带的五四时期青年文化话语还有很多。多数以《新青年》杂志中的文章得以体现,因而,《新青年》作为当时的青年文化话语的“聚集地”,依然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马克思主义话语的早期传播和其话语体系构建的前提条件,也都得力于《新青年》杂志的号召力、影响力和凝聚力。二是要以文化为突破口,建构青年群体的文化话语历史认知,正视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历史正当性和时代必然性。青年作为具有较强逆反心理和自主性的群体,正确的文化心理认知是其群体文化话语得以与主流文化话语结合的关键,亦是其群体文化话语能够承认马克思主义话语引领力的前提。因而,从历史上梳理青年文化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发展源头,是马克思主义话语得以被青年文化话语所认可、接纳,且取得其在话语圈中主导地位和合法性公信力的有效手段。

猜你喜欢
话语语境马克思主义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跟踪导练(三)2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