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北抗日根据地统战工作的主要经验

2021-01-14 23:52刘维荣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苏北刘少奇

刘维荣

(江苏省档案馆 资源开发处,南京 210008)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之一。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新四军领导人刘少奇、陈毅、黄克诚等高度重视、积极开展苏北抗日根据地的统战工作,凝聚起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强大合力,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

1 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为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发展华中的方针,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向中央提出发展苏北的建议。苏北是新四军的战略突击方向,应集中力量向这一地区发展。“如果不解决苏北问题,八路军和新四军就不能打成一片,就不能建立巩固的华中根据地[1]。” 此后,刘少奇、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领导创建苏北抗日根据地的过程中,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这是苏北抗日根据地统战工作取得显著成就的根本保证。

1940年5月2日,陈毅、粟裕致电中共中央,建议新四军皖南部队集中到苏南。5月4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的给东南局及新四军分会的重要指示《放手发展抗日力量,抵抗反共顽固派的进攻》强调指出,“坚决地建立根据地,在这种根据地上独立自主地发动群众,放手扩大军队、建立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统一战线的政权,向一切敌人占领区域发展;应从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出发,同国民党反共顽固派作坚决斗争;正确地估计时局;充分准备应付可能发生的任何地方性和全国性的突然事变[2]。”7月新四军主力挺进苏北,新四军苏南指挥部改为苏北指挥部,陈毅任指挥兼政治委员,从而形成与八路军南北配合、打开苏北抗战局面的有利态势。

当时,国民党鲁苏皖边游击总指挥李明扬被一贯消极抗日、挟其优势兵力积极反共顽固派的江苏省政府主席兼鲁苏战区副总司令韩德勤排挤到泰州。陈毅分析形势后认为,要想削弱苏北抗战主要障碍韩德勤的军事力量,最关键的一环是争取李明扬的中立。陈毅创造性地提出了“击敌、联李、孤韩”的发展方针,并先后三次不顾个人安危进入泰州,亲自做李明扬的统战工作。在陈毅的积极争取下,双方建立了统战关系,极大地减轻了新四军在日顽夹击中的压力。1940年9月,韩德勤率部对黄桥地区的新四军发动进攻,陈毅以高超的策略思想和领导艺术,成功地争取了李明扬部和陈泰运部保持中立,集中兵力歼灭国民党顽军1.1万余人。黄桥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坚实基础,为创建苏北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军事自卫,政治反击”的战略方针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40年10月,刘少奇率中共中央中原局机关进驻苏北盐阜地区。在苏北抗日根据地新四军已经确立初步优势的新情况下,中原局要求中共苏北区党委和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在大力开展根据地建设的同时,进一步更好地继续团结地方实力派及各界人士,尊重其中立态度,注意调节各阶层利益,以便开展统一战线工作。1940年11月15日,在刘少奇、陈毅的指导下,在海安召开的苏北临时参政会,通过了带有明显统一战线性质的尽力改善人民生活、团结一切力量起来抗战、共同为建设新苏北而努力奋斗的决议。会议经过民主选举而成立了有显著影响力的苏北临时参政会和临时行政委员会,选举民主人士、曾任民国初期江苏省省长的韩国钧为苏北临时参政会名誉议长,黄逸峰为议长,管文蔚为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主任。

为了说明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的重要性,在《江淮》杂志创刊号(1940年12月)上专门发表了刘少奇的文章《论抗日民主政权》,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所要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这种政权应该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高形式。通过民主政权的方式,团结争取各抗日阶级、阶层和各界人士,充分调动他们的抗日积极性,巩固并扩大苏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表明中共努力倡导并促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到了一个更新的阶段。

2 牢牢把握统一战线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

苏北抗日根据地创建以后,中共中央中原局(后为华中局)和新四军的领导人在巩固和发展根据地、争取抗战胜利的过程中,牢牢把握统一战线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动员社会各阶层的力量投入到根据地建设和抗日救国大业中。

1941年1月底,新四军新军部刚刚成立,刘少奇等领导人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精神,为了团结广大抗日爱国人士,结成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决定在盐城召开一次盐阜区文化名人和著名绅士座谈会。在会上,听了刘少奇等领导人关于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演说,开明士绅们深感这支清廉的部队和腐败的国民党军队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由于新四军领导人亲自从事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及中共政策感召,苏北抗日根据地有显著影响力的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如李明扬、韩国钧、宋泽夫、计雨亭、邹鲁山等积极参与建设“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并进而在根据地各项建设事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四军各部队普遍进行了民主选举,选出军队代表参加地方政府和参议会。要求这些代表在工作中严格遵守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发扬民主作风,尊重非共产党人士,防止包办代替。华中各根据地政府和参议会的民主改造,更加广泛地团结了各阶层的抗日爱国人士,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41年5月30日,刘少奇主持中共中央华中局发布了《关于组织根据地内人民大多数的意见》的重要文件。文件深刻指出要巩固华中根据地,最中心的环节就是做好群众工作:“切实组织根据地人民的大多数……要使华中根据地成为民族统一战线的模范区[3]。”要求各根据地的地方党组织和部队党组织协同,组织工农、青年、妇女、儿童、劳苦群众的大多数,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来实现组织并团结苏北抗日根据地内广大群众的任务。为此,刘少奇指导苏北根据地要高度关注民生工作,“必须抓紧目前的民生问题,解除民众中若干迫切的疾苦,就成为我们目前发动民众抗日积极性与提高民众民族觉悟、阶级觉悟的中心一环[1]。”在刘少奇亲自领导下,苏北抗日根据地制订与完善了减租减息、组织各级农会及人民抗日自卫队等方针政策,接着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宣传党的团结抗战主张,并按照“三三制”原则吸收开明士绅和部分进步的旧政府人员参加各级政权机关工作,实行“用旧人,行新政”[1],以补根据地初创时期干部之不足。

1158分段1#盘区三分层已经回采结束进路15条,这15条进路设计出矿量为66199t,而参考地测室2012年实际验收报表该15条进路共计出矿76925t,比设计出矿量增加10716t。集中拉底在1158分段1#盘区三分层应用取得了成功,可以适用于一期进路中,但需要工区加强管理。集中拉底方法在1#盘区的应用提高了1158分段1#盘区的资源回收率。

新四军三师师长兼政委、苏北区党委书记黄克诚在中共中央华中局的直接领导下,在苏北根据地广泛开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在充分发动群众,适当调节各抗日阶层的政治利益,健全各级党组织和做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上,苏北各地都建立了“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联合所有拥护中共抗日路线的民主进步人士,团结广大人民群众一致抗日。黄克诚十分重视争取开明士绅和地主支持抗日和根据地建设。1942年10月,盐阜区参议会开幕,出席代表中有前清举人庞友兰、北洋军阀吴佩孚的秘书长杨芷江、知名士绅计雨亭等,黄克诚被共同推选为第一任参议长。1943年春,在日伪军大“扫荡”中,新四军三师师长黄克诚派人将师部的钞票、银元、金条等军饷运到海边杨庄,交给杨芷江保管。杨芷江欣然同意,并叫人妥为埋藏。大“扫荡”结束后,杨又如数把军饷交还给新四军。不仅如此,他还毅然接受共产党、新四军的委托,把邹韬奋、鲁芒、贺绿汀等20多位随军干部和文艺界名人留在家中打埋伏,冒着生命危险,与敌周旋。黄克诚在《盐阜区反“扫荡”》一文中说道:“地主士绅在对敌扫荡中表现亦很好,与我们帮助极多,保护干部,保存资料,埋伏同志,能同生死共患难[4]。”

抗战胜利前夕的1945年2月,黄克诚亲自主持召开第二届盐阜区参议会并致开幕词指出,“参议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权组织,是按照“三三制”的原则产生的。共产党员只有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义务,而无丝毫排斥他人和垄断一切的权利。只有充分发扬民主,集中人民群众的正确意见,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才是做好政权工作的根本保证[4]。”1945年6月10日,黄克诚写信给《盐阜报》,要求报社要站在抗日民主的立场上,设立“批评栏”和“大众意见栏”。

3 突出抓好对党外代表人物的统战工作

刘少奇、陈毅在苏北抗日根据地领导开展统战工作,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功,一方面是正确把握了统战工作“团结大多数”的本质,与此同时也突出抓好了对党外代表人物的统战工作。

被誉为“民族抗战之楷模”的韩国钧,字紫石,江苏海安镇人。民国时期曾先后出任江苏民政长、安徽巡按使、江苏省省长,一度兼任江苏督军。抗战时期,尤其是新四军东进后,他为抗日出钱出力,为团结抗日奔走呼吁。1940年春,陈毅经镇江陆小波介绍,与韩国钧开始信使往来。陈毅要求韩国钧支持新四军抗日,韩国钧对陈毅的文韬武略甚为钦佩,对共产党的政策逐步了解。1940年7月中旬,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改称苏北指挥部,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不断以大军阻击新四军于江边,挑唆李明扬、李长江进攻新四军。为一致抗日,韩国钧奔走于各派之间,往返再三,连连给“二李”去信制止。李长江进攻郭村失败后,他当面责备“二李”进攻新四军之错误,并说明大敌当前,国家危亡,应以团结抗日为要义。

10月9日,陈毅率新四军苏北指挥部进驻海安。韩国钧执意盛邀陈毅等来海安的新四军全体将领“酌酒论文,接席无虚日”。席间,韩国钧亲赠条幅给陈毅,陈毅当即回赠七绝一首。韩国钧对陈毅极为敬佩,盛赞其:“数十年来,在军人中从未见过有如此雄才大略、文武双全的陈将军者。陈将军具有管(仲)乐(毅)之才,共产党如有十个八个陈将军这样的人才,一定能得天下[5]!”由衷地表明了自己坚决拥护民主政府,接受共产党领导的坚定立场。

导致新四军决战黄桥成功的因素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黄桥战役自始至终新四军都不是孤立的。争取了中间势力理解、同情和支持新四军抗战,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激励他们投身革命,热心支援并积极投身抗日斗争,提高了共产党、新四军声誉和地位。如韩国钧等一大批当地深孚众望、在苏北地方有影响的中上层人士联名向社会各界发出呼吁,主持公道,主观愿望或是客观效果是在帮助新四军说话,这开创了一个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直接为一个重大战役的胜利服务的先例。

陈毅清醒地意识到,只有制订并执行有利于抗日的各项政策,才是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有力措施。通过在苏北根据地制订并广泛地实行既减少又必须缴纳租息的惠民经济政策,保障了抗日阵营中的主力军农民阶层收到实惠,全心全意地支持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新四军,一起积极投身抗日洪流之中;同时也兼顾、保护了地主阶级、中间进步分子、爱国的知识分子的利益而使之心悦诚服地认同共产党的领导。这就最大限度地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社会基础,增强了抗日力量的团结,孤立了反共的顽固力量。

为进一步拓展苏北抗日根据地工作的新格局,广邀民主人士积极为抗战建国大业出谋划策,陈毅于1941年秋主动去面晤当地著名士绅庞友兰,激发其投身革命的爱国热情。在交流谈心的过程之中,陈毅措辞诚恳,态度谦恭。经过多次推心置腹的交流,庞友兰从陈毅身上看到了新四军的伟大精神力量所在,遂在陈毅的真诚感召影响下,慨然应允出任盐阜区参议长。

70岁高龄的著名教育家宋泽夫深明民族大义,始终深切赞同中共统战政策,坚决主张团结一切力量来共同抗战,热情投身于抗日斗争,毫不畏惧日伪的恐吓,历任盐城县及盐阜区正副参议长。1942年3月,宋泽夫不幸被捕,指骂敌酋,在狱中不食一粒米,坚持正义且遵从内心的做人宗旨:“头可杀,不可磕,腿可断、不可屈[4]。” 射阳县参议长邹鲁山,出身地主家庭,有着强烈的爱国心,始终同中共及其所领导的新四军站在一起,深得各界人士的拥护。在日军发动第二次盐阜区大“扫荡”的1942年12月25日,新四军领导人纷纷转移到津浦路东淮南抗日根据地、新四军二师地区驻盱眙县黄花塘。行前,陈毅无奈之下只得将幼子交给邹鲁山托管,一直至次年夏天才转交给陈毅的手中。

著名的新闻出版家、爱国民主斗士、救国会主要领导人邹韬奋对此深有感触:“新四军与士绅朋友密切配合,能于生死之际互相信托,于敌伪高压之下毫无背离,此乃中共统一战线政策之伟大成功,绝非谎言,余不到敌后根据地,余亦不信能做到如此成功之地步[5]。”

4 团结吸引广大知识分子建立抗日文化统一战线

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以后,刘少奇、陈毅及时地抓住苏北敌后抗战局面已打开的有利时机,亲自领导与部署了建立抗日文化统一战线的工作。在刘少奇、陈毅的发起和主持下,先后在盐城创办了培养文艺工作者的鲁迅艺术文学院华中分院,及分院解散之后组建的军、师鲁艺工作团,大力提倡开展种类繁多的抗日文艺演出及生动形象之宣传活动,极大地激发了苏北军民的抗日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根据地各项事业的发展。

1941年4月16日,在刘少奇、陈毅的积极倡导下,苏北文化协会代表大会在盐城召开。刘少奇在会上发表了题为《苏北文协任务》的专题演讲,对团结各阶层人民建设和巩固根据地及更好地推动抗日文化统一战线的建立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并对苏北文协提出了三项具体工作任务:(1)保护文化教育事业中一切人员的利益;(2)普遍深入地开展苏北新文化运动;(3)团结和组织苏北全体从事文化教育事业的人员,使苏北文协成为苏北文化界全体的组织。为此,《江淮日报》还专门出了苏北文代会特刊,来广泛宣传这次会议的重要精神。刘少奇的专题演讲对于苏北抗日根据地文化统一战线的建立起了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也相应地对团结社会各阶层人民及政权建设,乃至巩固与扩大根据地的各项事业建设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了文艺更好地反映军队的战斗生活,1941年11月5日,由陈毅倡议,盐阜区发起成立统一战线性质的组织“湖海艺文社”,紧接着淮海区成立分社,通过与社会各界有一定声望的士绅进行诗文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充分地发挥其各自的独特作用进而凝心聚力吸纳其积极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湖海艺文社”通过诗文往来,在联络团结各界知识分子、团结地方进步人士和社会名流,鼓舞根据地军民发扬民族正气和爱国主义精神、推动抗日斗争起到了积极作用。陈毅关心且亲自参与学社活动并大量投稿,从而更有效地推动了苏北文化抗战的蓬勃发展。在“湖海艺文社”成立的基础之上,为充分发挥文化抗战的作用,推进新四军的文化出版研究工作,使文艺更好地反映军队的战斗生活,1942年9月陈毅又在阜宁卖饭曹专门倡导设立了邀请文化界著名人士聚会的“文化村”。

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盐阜区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杨芷江积极参加共产党领导下的参议会工作,1941年2月,他当选为阜宁县及阜东县(即今滨海县)参议会副参议长。杨芷江擅长诗文,而陈毅又是军中儒将,相识不久两人即成诗文密友,时常以诗相酬答。陈毅发起“湖海艺文社”后,杨芷江起草了《湖海艺文社缘起》,号召知识分子“发为文章,形诸歌咏,以抒胸中愤慨之气,以写敌人残酷之情”[5],以利于抗敌和建国。

陈毅在《记韩紫石先生》曾经这样形容自己:“余从军以来,每莅一地,辄乐与当地贤士大夫游[6]。”陈毅能够随时运用自身对于中西文化博大精深的深厚功力,更好地与社会中上层知名的爱国士绅普遍交往,通过其自身的人格魅力将国内外一大批知识分子感召前来参加新四军及根据地内地方政权建设。

5 积极争取海外支持抗战人士共同建立国际统一战线

新四军领导人在苏北抗日根据地把做好国际友人、在华人士的工作,作为巩固抗日统一战线的重要一环,建立起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的强大阵营。

1945年5月,新四军代军长陈毅亲自邀请美国太平洋学会会员、《太平洋事务》驻远东特约记者汉斯·希伯到苏北根据地进行采访。陈毅热情欢迎并周密安排希伯到根据地周边的乡镇、村庄、部队进行采访工作,通过与新四军各级将领、士兵及基层农民等进行多层面沟通与交流。希伯感慨良多,充满深情地写出了《重访新四军占领区》等多篇产生国际影响的著名报道,向整个世界真实而详实地深入报道了新四军坚持敌后抗战的光辉事迹。在希伯的影响和带动之下,整个抗战期间先后有来自海外30多位记者来到苏北,撰写了大量有关新四军的生动报道,从而打破了日伪顽等敌对势力对苏北根据地的舆论封锁。

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通过积极组建新四军的“反战联盟”,诸如“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日本人民解放联盟”,尤其是组织流亡中国的朝鲜人成立“朝鲜青年联合会苏北分会”,对于这些受蒙骗来华作战的官兵在生活上给予国际友人的待遇,在工作上给予认真指导与极大的信任,如朝鲜人李成镐被新四军第三师委任为抗大五分校教育长。通过新四军这个革命熔炉的熏陶与帮助,在苏北工作的朝鲜人王信虎、李成镐、卢希必等人纷纷来到日军据点附近,甚至不顾炮火的危险,靠近阵地前沿喊话。通过他们的不懈努力,使得不少朝鲜士兵倒戈逃跑,成效显著。1944年3月5日新四军1师在车桥战役阵地前展开政治攻势,随攻击部队前进的“日本反战同盟苏中支部”宣传委员松野觉,冒着枪弹进至碉堡旁喊话,瓦解日军,不幸头部中弹牺牲。

奥地利著名医生罗生特参加新四军时,正值皖南事变后不久,新四军新军部刚组建起来,部队中医护人员十分紧缺,特别是像罗生特这样受过专门训练、医术高超的医生更是凤毛麟角。因此,他的到来受到新四军全体官兵的热烈欢迎,陈毅、刘少奇亲自接见罗生特,华中局机关报《江淮日报》刊登了《国际友人罗生特访问记》,并发表了《国际名医罗生特参加新四军工作》的报道,对罗生特参加中国抗战表现的国际主义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罗生特也表示,能和陈军长、刘政委见面,能和新四军的同志在一起工作,感到十分荣幸。他说:“为了打倒法西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我将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技术贡献出来,为救死扶伤,为战地救护服务[7]!”他还根据几天来对新四军医务工作的初步考察,发现新四军不仅缺医少药,更缺医务人才,向陈毅建议尽快培养大批医务人才,最好的办法是办卫生学校。

1941年6月,在陈毅的亲自过问下,罗生特建议创办的新四军军部华中卫生学校宣告成立,第一期就招收学员162名。陈毅在紧张的战斗间隙,亲临卫生学校讲话,与罗生特亲切交谈,并指出,“医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桥梁,对人的治疗,药物方面是属于自然科学,而精神安慰和救护方面,必须借助于革命的社会科学,新四军医务工作同志,与一般医生不同之点在此[8]。”后来,通过反复沟通,罗生特受陈毅邀请对新四军卫生工作进行指导,并在陈毅等人介绍下成为中国共产党特别党员。

猜你喜欢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苏北刘少奇
刘少奇与中国共产党
刘少奇在安源过春节
CSAMT在苏北月亮湾地热勘查中的应用
刘少奇:不忘初心 对党忠诚
刘少奇:求真务实,反对形式主义
秦吉鸟,只为懂爱的人传情
八路军新四军的苏北整编始末
《八路军军政杂志》对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贡献
论毛泽东抗战时期统一战线思想的基本特征
抗战期间任弼时出使共产国际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