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挥民俗摄影在民俗文化中的传承作用

2021-01-15 16:08于波
启迪·中 2021年11期
关键词:融合性民族性艺术性

于波

摘要:在我国历史的长河中,民俗文化有着它独特的魅力。在新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民俗文化渐渐淡出大众的视野甚至不复存在,其传承性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民俗摄影作为一种影像记录的方式,在民俗文化的推广和传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民俗文化的了解和接触也更加全面。本文分析民俗文化传承中民俗摄影发挥的作用,以影像的方式为民俗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提供更好的条件。

关键词:民俗文化 民俗摄影特征 民族性 艺术性 融合性

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非物质的东西。这些民俗文化不仅仅是民众思想的结晶,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基础和动力。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生活的变迁、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保持原有生存风貌的生活习俗的地区越来越少,民俗影像资料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民俗摄影也越来越得到广大摄影人追捧和喜爱。

1、把握民俗摄影的特征

民俗攝影属于纪实类摄影范畴,其性质、使命、内涵、规律、技法和要求等与其他摄影门类都有差异,具有自己的特性

一是民俗摄影的民族性:民俗文化的民族性既包括不同民族的文化存在差异,还包括本民族文化具有的共性。不同的民俗事象,反映出不同的文化内涵,不同的文化具有独特的认识价值与独特的审美价值。民俗摄影要注重民俗文化差异的地理环境因素、民族心理与民族信仰因素、传统文化背景以及社会政治经济背景因素。

二是民俗摄影的真实性:真实性是指图片所反映的民俗事象达到的准确程度,是对民俗文化的客观记录和再现,是以图像的形式将民俗文化定格和保存。民俗摄影的策划选题、拍摄过程和后期处理,都要符合民俗生活的本质真实,要选取典型画面去展现民众生活的本来面目,再现民众生存环境的真实状态以及人物的自然神态。

三是民俗摄影的艺术性:运用摄影形象思维和摄影造型法则来表现民俗事象,运用艺术手段来处理民俗生活的场景,艺术性就是要体现民俗事象本质的美。

四是民俗摄影的融合性:民俗摄影具有极强的学科边缘性,它是民俗学、社会学的组成部分、也和人类学、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地理学,建筑学等学科相关联,而且民俗摄影本身也涉及摄影艺术的许多门类。民俗摄影对摄影者有着极高的要求,既要求具备民俗通识基础,还需要具备摄影专业技能;既要把握民俗事象内涵,具有民俗意识和民俗观察力,又要对具体民俗事象的形成、发展及其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有深刻的理解。

2、把握民俗摄影创作的风格演变

目前,相当多的民俗摄影作品没有深度和影响力,表现手法和艺术语言相对单一,拍摄表层的东西太多,没有把重点放在对民俗文化的内涵上进行阐释。其根本原因是摄影者的创作思路或囿于唯美的艺术而创作,或为了猎奇而拍摄。所以,把握民俗摄影创作的风格类型和演化,对民俗摄影创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写实主义是民俗摄影中最基本的记录方法,摄影家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视点,用不同的视觉语言,长期深入地记录了拍摄对象所处的生存状态和环境,通过镜子般透明的原生态对个体进行辩证思考,摄影成为集体的记忆。

唯美主义风格也是民俗摄影作品最多的部分,无论是表达民俗服饰、婚礼仪式,还是朴素自然的乡村风光,都体现出唯美主义的特色,体现出摄影师主观的再造过程。

艺术式的民俗摄影不满足于纪实摄影式的简单复制,而是加入摄影师的艺术思维,蕴含着摄影师的思想和观念。

3、把握民俗摄影中民俗事象主体和背景

民俗摄影中目前出现的一种现象,把民俗表演作为拍摄的主体。“伪民俗”与“民俗表演”,近年来在各大众化摄影评选中已经成为两个屡受诟病的字眼,在摄影界的评委们看来如此,在实际研究民俗事象的民俗专家眼中更是如此。现在很多地方的民俗已经演变为广场化表演化,许许多多的地方性旅游业甚至为迎合摄影人的消费而变得愈加表演化、广场化。 认知所拍摄的对象,民俗图像需要诠释,注意“我”的在场,坚持“民”的创作立场,都市民俗也是民俗,民俗不是景观,民俗摄影要以抢救民俗为己任.”

4、把握民俗摄影中的“抓拍”与“摆拍”

“抓拍”与“摆拍”历来是纪实类和新闻类拍摄争论最多,分歧最大的摄影方式。民俗摄影既然属于纪实摄影,就不可能不介入这个争论之中。民俗摄影的纪实性并不能代替民俗摄影作品的真实性,要确保民俗摄影的三个真实:地点真实、人物真实、事件真实。

民俗摄影,应该分清场合和事件,辩证地看待和选择抓拍与摆拍。抓拍真实,摆拍唯美。对于过程和事件类型的民俗事象必须以抓拍为主,适度摆拍。比如婚礼过程应该是抓拍,但拍摄其中的合影照,就可以摆拍了。对于人物肖像、形象展示、主题摄影和场景再现这四种类型应该以摆拍为主,抓拍为辅。粗制滥造的所谓民俗事象在很多摄影人的镜头中表现出来,甚至以摆布拍摄的形式,这对于民俗文化的传承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摄影人不要动辄讲究造型语言,这种摆布拍摄并非真正的民俗摄影……摆拍不可避免,表现民俗事象的细节,只有摆拍才能获得更好的视觉体现。当然这要在真实的人文历史环境之下,而且不能张冠李戴。民俗摄影也讲究摄影的语法,像著名摄影家庄老师拍摄的藏族人头饰,像萨尔加多的很多照片,甚至于他对动物、生态的摆布,很多细节的表现就是需要摆拍来呈现。国内外有许多旅游点安排各种传统的“民俗”节目以满足旅游摄影的需要。这些带有表演性质的拍摄,违背真实性记录的原则,失去了民俗事象的本质,不属于民俗摄影,只能当作到此一游的旅游纪念照了。比如黄河边的老汉,霞浦的捕鱼人,杨家溪的老牛,这些都成了公用的摄影模特,这其实是在拍影视。对于这类表演性质的民俗拍摄,严肃地风俗摄影家应该拒绝。

·   民俗摄影的拍摄对象是人或者人的活动,而民俗文化就是建立在民俗的基础上,民俗摄影的很多拍摄题材都与民俗文化相关联,记录了很多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并传播给大众,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中华民族丰富的民俗文化。近年来,不少摄影家以民俗文化为主题进行拍摄和创作,记录下了各个文化的风采。摄影家以独特的思维和角度将民间传统文化传递给大众,记录下各个民俗文化的发展历程,是世界各地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一张门票。民俗摄影是民俗文化走向世界的载体,民俗文化是人文摄影不变的主题之一。民俗文化的多样性是我国在世界舞台上拥有话语权的重要因素,也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和发展的动力,它记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历史的脚印。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拥有的实质性力量,是一个民族深层文化积淀的产物,对社会具有一种凝聚作用。目前来看,民俗文化的现状不容乐观,其可持续发展也成为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所以今天,当我们每一位对民俗摄影怀着虔诚的心态举起相机的摄影人,是否可以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如何才能摆脱传统的民俗摄影规划统一的所谓客观的文献价值的陈列带来的局限,如何以更为人性化的方式观察和捕捉这个世界动态的民俗事象,从而带来更为深刻的启迪?其实,历史的进程是无法逆转的,现代化的触角正以难以想象的推进力度伸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所以,民俗摄影的责任并不是回避这一现实,而是通过你的镜头更好地为历史的进程提供更有价值的引导空间。从视觉文化引导力的角度去考虑,应该选择含蓄而诱发想象的表现手法,而非和盘托出不遗余力地揭示和表现。否则,简单“暴力”的拆解,不仅无济于事,反而适得其反。民俗摄影的最终目的,是留下经典的民俗事象文献 ,要知道民俗是传统文化的承载,最终还是要反应文化属性。一组好的民俗摄影不应该只是沉浸在优美的视觉盛宴中,不能简单停留在单幅的光影构图之中,而应该专注于对文化本身以及事件背后的故事与人来进行拍摄。好的民俗摄影,依旧应该是文化叙事。为民俗文化梳理出叙事,则成为了拍摄民俗摄影的摄影师们此刻最需要面对的功课。

· 参考文献

· [1]刘祖凯.民俗摄影中传统文化的表现探析[J].文化产业,2021(28):56-58.

· [2]贺琴. 用影像传承民俗文化的精髓[N]. 中国摄影报,2020-11-27(007).DOI:10.38306/n.cnki.nzgsy.2020.000927.

· [3]涂浩然,袁蓉.浅谈民俗摄影对文化传承的影响[J].戏剧之家,2020(05):137.

猜你喜欢
融合性民族性艺术性
定格动画中现代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翻转课堂在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实施中的融合性研究
数学课堂提问七要
如何为我们的教学语言插上飞翔的翅膀
日语中授受动词所体现的日本内外意识
Understanding each other
民族性不是票房毒药
狗年说“狗”
论传统雕塑的民族性
论城市雕塑语言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