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职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2021-01-16 18:43郑芳河南科技学院高职学院
环球市场 2021年35期
关键词:互联网+信息化高职

郑芳 河南科技学院高职学院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除了为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带来能够使其教学效率得到显著提升的丰富多样的信息化教学设施设备与技术之外,同样也加大了其受到过多网络信息干扰的可能性。如何正确看待“互联网+”时代对于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所能够带来的教育意义,做到在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教育优势的同时有效规避可能存在的教育风险,突出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效果,是每一位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师应当潜心思考并积极探究的问题。

一、“互联网+”时代高职经济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践行,部分高职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已经着手对信息化教学融合做出了研究与实践,形式多样的含有信息技术元素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课也已与越来越多的学生见面,并收获了良好的学生基础。像经济管理专业相关课程中电子设备教学、网络平台答疑解惑、电子作业收发以及其他相关网络课程等逐渐成了高职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日常学习的一部分。虽然信息化技术在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中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并不代表全体学生的信息素养实现了同步提升。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来看,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在互联网时代所遭遇的人才培养问题集中表现在:

(一)人才培养认知不足

大数据是热点,并且人才缺口很大,因此部分高校为满足社会需求,在经济管理专业基础上开设了大数据方向。然而,对人才培养认知至少存在以下不足:第一,没有认清人才需求状况。虽然大数据人才需求总量在逐年攀升,但是不同类型人才需求差异却很大。目前,人才市场上主要是以大数据技能型人才为主,而极为缺乏掌握大数据技术与经济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第二,没有确定人才培养重点。对于各种经济管理专业的大数据方向,人才培养的重心不应放在大数据分析技术上,而应以基于大数据进行经济管理决策为核心任务,强化大数据思维能力以及大数据分析与决策能力的培养。第三,没有明晰人才培养出口。由于没有进行充分的人才市场调研,所以在人才培养目标阐述上十分模糊,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上过于宽泛,最终导致学生在选择就业方向时面临难题。

(二)融合创新意识不强

传统经济管理专业设立大数据方向要注重融合创新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这是因为大数据分析技术与工具依然只是解决经济管理问题的手段。不能将传统的经济管理知识与大数据分析技术割裂开,而要将二者深度融合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然而,在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设计等方面,部分高校没有将融合创新落到实处,即经济管理课程与大数据课程是相互分离的,两类课程相融合的创新特色课程很少。另外,在师资配备上,大数据课程师资通常都是来自于计算机学院、信息学院或理工学院,这些教师最大的短板在于对经济管理知识与实践的积累不够,为此很难在授课过程中向学生展示运用大数据分析来解决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因而,为实现人才培养方案顺利落地,应提高融合创新意识,加大融合课程开发与融合师资培养。

(三)学生的信息素养未能与企业达成对接

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对学生的信息素养进行培养,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满足企业对于相关岗位人才提出的具体要求。处于“互联网+”时代中的企业要想获得良好的生存与发展条件,就需要实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所谓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信息技术的运用方面有一定的特色与专业性。当前,绝大多数的高职学生所具备的信息素养未能与企业达成对接,甚至不少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师都没有具备明确的将学生的信息素养结合企业的实际信息化需求进行对口培养的意识。所以就要求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在对学生的信息素养进行提升时要以基础信息技术的掌握为前提,以企业的信息化特征为依据,选取针对性强的经济管理信息技术内容进行教学。

(四)学生在网络中的伦理是非观念较淡薄

由于网络中的信息过于复杂,除了有能够使学生的经济管理专业技能得到提升的有用信息之外,同样也存在会对学生的良好学习行为产生干扰的不良信息。不少高职学生在网络中表现出伦理是非观念淡薄的举止行为,对于所收集的信息,不经过有效处理或随意处理就进行传播,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严重的甚至会演变成欺诈或其他违法行为,这些都是学生在互联网中自控力、自我调节能力以及自律性缺失的典型表现。

(五)资源整合力度不够

虽然高校都进行了资源整合,但在力度上依然未能满足要求。第一,对课程进行了整合,但只限于高校已有资源。如具有什么样的大数据师资就开设什么样的课程。为此,不同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差异极大,这主要是因为各高校资源存在差异。第二,对师资进行了整合,但仅停留于授课层面。由于课程设置中涉及不少理工类课程,所以从校内其他学院聘请了授课教师。不过,这些师资基本都是兼职授课,而没有全职调入经济管理学院,这必然会影响教师投入与教学效果。总体上看,绝大多数高校都没有重视对校外资源的整合,即将相关企业或校友纳入资源整合的范畴。通常来说,企业实践都会先于理论发展,因此更应加大对校外资源的整合,从而更好地推进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师资培养等。

二、高职经济管理专业人才进行“互联网+”时代适应性培养的可行性策略

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为了满足“互联网+”时代的人才培养需求,让学生能够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帮助下顺利解决在经济管理专业相关学习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可以将已有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充分加以利用,为师生构建集信息化辅助功能、信息技术与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整合功能与信息化综合实践功能为一体的“三合一”新型学习平台。

(一)“三合一”平台中的信息化辅助功能的实现

信息化辅助功能具体表现为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能够起到教学辅助以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作用,此项功能能够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实现:

1.对高职院校的信息化硬件条件进行强化

高职院校需要为教师提供完善的信息化教学硬件设施设备,通过多媒体教室的打造为教师对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模式进行多元化的创新保障教学技术手段基础,同时学校还需要建设计算机网络教室,保证学生对于利用互联网进行经济管理专业知识的自主学习需求能够被满足。此外,还需要对学校的局域网进行良好的维护,为师生提供能够进行无障碍交流的网络平台,使经济管理专业的整个教学流程能够更具科学性与规范性。

2.对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资源库进行共享型的改造

“互联网+”时代是信息共享型时代,高职院校需要以信息共享为抓手,改变经济管理相关专业教学资源相独立的局面,努力促成各专业的教学资源共享。不论是经济管理各专业的教学目标、网络课程、课程体系、课程实训还是网络资源库等,都需要在符合学生的经济管理专业知识需求实际的基础上,进行有机的融合共享。只有当经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具备了资源共享的功能,学生的经济管理专业知识终身学习才能够具备平台保障,这是培养出能够抗击“互联网+”时代冲击的高素养专业型人的基本要素之一。

(二)“三合一”平台中的信息技术与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整合功能的实现

“互联网+”时代的一项重要特征就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在过去信息技术只是一项被掌握在小部分信息技术专业群体中高新科技,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技术开始走平民化的路线,更多的非信息技术专业人士也能够将信息技术自如的运用在生产和生活之中,信息技术也因此摘掉了“纯技术”的标签,取而代之的是“社会经济推动剂”的新标签。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经济管理专业人才时需要主动将信息技术渗透到经济管理专业的各项课程之中,通过课程融合来达到提升学生巧妙利用信息技术化解经济管理美容学习难题的应变能力。

1.对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师的职业信息素养进行加强

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职业信息素养,只有当教师率先掌握了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的方法与技巧,才能够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设计出符合学生信息素养提升需求的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过程。此外,教师将信息技术渗透至专业课程的教学行为本质上就是在为学生进行信息处理的方法演示,长期处于有效的信息技术与经济管理专业的融合型课堂,学生甄别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对可用信息的加工再创造能力能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得到提升。因此高职院校需要为经济管理专业教师提供信息素养能力提升的学习平台,以明确的奖惩制度去促进教师主动对职业素养能力进行提升。

2.将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手段进行信息化的转型

高职院校需要为经济管理类专业提供信息化的教学环境,除了需要为专业配备信息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设施之外,还需要对网络教学进行大力推崇,鼓励经济管理专业教师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以及教学内容上合理的利用信息技术去实现教学创新,为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争取更多更好的学习机会与学习条件。除此以外,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师再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进行融合时,需要以尊重信息技术的基本特征以及经济管理专业课程特征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进行合理的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去获取更多有效的经济管理专业学科知识。与此同时,由于经济管理专具有理论性较为突出的学科特征,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化对于经济管理理论的掌握,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的模拟功能为学生创设由真实情境进行虚拟的专业实操环境,让学生能够利用网络进行经济管理模拟练习,这对于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言有着重要意义。

(三)“三合一”平台中的信息化综合实践功能的实现

高职院校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人才进行“互联网+”时代适应性的培养,其最终的落脚点仍然需要回归到经济管理技能的实操与实训上来。只有当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做到了将信息技术充分渗透至学生的经济管理专业学习全过程,才能够让学生真实的具备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经济管理专业技能施展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素养。

1.创设仿真的企业经济管理环境

高职院校可以和校外的相关企业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共同为学生创设能够锻炼经济管理专业技能的仿真企业综合实验中心。在对实验中心的环境以及实验的流程进行设计时都需要在尊重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以及社会企业的真实发展情况的前提下尽可能的保证其真实感。当学生处于真实性较高的实验基地,所表现出的学习状态将与在课堂上表现出的状态有所不同,真的企业经济管理环境能够让学生快速的进入到主动思考的学习状态,并且以真实工作环境创设的模拟工作环境能够时刻提醒学生规范自己的学习动作,使学生能够提前对社会产生一定的认识。

2.对学生的职能岗位进行模拟

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师可以借助相关的专业软件,如国际结算信息化模拟实训平台或者其他具有针对性的信息软件,让学生对企业的不同部门进行模拟感受。当学生经历了在不同的岗位进行工作、独立应对工作中的各种问题以及处理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后,不仅能够对所学的经济管理专业理论知识产生更深一层的理解,并且还能够有效的了解各类不同系统的操作方法,知晓经济管理中各项类型的业务在处理时所需要遵守的具体流程,这对于学生日后步入社会,踏上工作岗位而言无疑是一笔宝贵的经典财富。

三、结束语

“互联网+”时代不论是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还是为教育活动的创新发展都带来了无限可能。在“互联网+”时代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高职院校要想实现充分利用时代优势去达成经济管理类专业优质人才培养的目标,首先就需要充分了解“互联网+”时代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规律,其次才可在尊重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发展实际情况以及学生所掌握的相关专业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对专业教师以及学生的信息素养进行培养。

猜你喜欢
互联网+信息化高职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论述金融管理信息化的创新与应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