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治理视角下高校学生党建的创新思考

2021-01-17 04:45滁州学院音乐学院安徽滁州239000
关键词:网络空间高校学生工作

房 燕 (滁州学院 音乐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随着互联网全面步入人民视野,网络空间成为意识形态斗争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然而,受到开放性、匿名性以及广泛性等特点影响,网络空间充斥着多元文化与思潮,使得互联网信息内容鱼龙混杂,导致缺乏判断力的青年大学生沉迷于网络,受到不良信息干扰[1]。为营造良好的网络空间环境,充分发挥互联网实际价值,网络空间治理成为党中央及国务院重点关注对象。网络空间治理具体指通过制定与实施相关政策与规则,对互联网空间主体、客体、价值以及结果等要素进行治理。在2016年开展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中,习近平提到:“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2]”

现阶段,针对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的研究较为丰富,论著从不同角度对学生党建进行探讨。其中,吴健在其论文《创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思考与实践》中从思想、组织以及作风建设等方面对高校党建工作进行梳理,探讨学生党建工作的作用,并以湖北中医药大学为例进行具体实践思考[3]。方芳学者在论文《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析》中通过分析网络环境下学生党建工作的特点,提出要适应环境、转变思维地运用网络媒介进行学生党建[4]。李亚青在《为高校党建工作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中探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党建工作的推进方式,提出以“互联网+”的思维进行党建创新[5]。游敏惠与覃优军等人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研究》中指出互联网时代对高校党建的冲击,并强调高校要遵循互联网发展与党的建设规律进行融合[6]。马婷与卜建华在《新媒体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的应用探究》论文中提出,新媒体对高校大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影响,指出高校要发挥新媒体优势从理念方法、平台建设、内容建设以及工作模式等角度开展学生党建工作[7]。李颖在其论文《网络空间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创新发展研究》入探讨的文章并不多,本文以网络空间治理为出发点探讨学生党建工作具有一定现实价值。

一、网络空间治理视角下高校学生党建的价值取向

网络空间治理的根本目标是为亿万民众营造良好的互联网精神家园,促使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9]。青年大学生作为网络空间的原住民,极易受到受互联网环境影响,是网络空间治理工作的直接受益者。且高校学生党建作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组成部分,是影响学生思想发展、观念塑造的关键。因此,在网络空间治理视角下,高校学生党建要充分参与其中,从自身角度出发,通过线上思政教育、引领意识形态发展以及丰富党建渠道等方面探索党建工作与网络空间治理的价值取向。

(一)坚定马克思主义思想观,引领网络空间意识形态

互联网作为二十一世纪新兴科技产物,在我国发展时间仅有20余年,但依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学习以及工作的必备工具,成为人们生存空间新的组成部分。在互联网互联互通特性的支撑下,国际各国间交流越发密切,文化、思想呈现多元碰撞的态势。与此同时,网络空间具有匿名性与广泛传播性,任何网民均能通过网络获取或传播各类信息,这使得多元化思想与内容肆意传播,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主流意识形态与西方非主流意识形态碰撞频繁,导致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愈发激烈,虚拟世界思想政治对现实生活影响显著提升[10]。网络空间治理的核心是根据互联网发展新情况,针对互联网生态恶化问题,坚定把握党在网络空间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力,进而营造符合中国人民利益的优良环境。长期以来,党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斗争时,一直坚定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确保主流意识形态引导人们日常生活。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党建在参与网络空间治理时,要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引,通过引领学生思想观念发展,把控网络空间意识形态主导权,在虚拟空间与现实世界中夯实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主流意识形态。

(二)打通高校线上思政教育,拓宽网络空间治理范围

网络空间作为中国亿万民众的精神家园,与各行各业链接密切,其覆盖范围已然波及社会各个角落,对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以及军事领域均产生了深远影响[11]。因此,网络空间治理是一项工作量巨大且难度极高的任务,不仅要做到公共网络空间干净整洁,还需确保各个领域专业网络安全可靠。而仅靠宣传部门、网安部门以及信息部门进行网络空间治理,难以达到全面覆盖的格局,会使得部分隐蔽的互联网空间得不到有效管理,进而无法全面净化网络环境。学生作为互联网忠实用户,其不仅会在公共网络环境中活动,还会在校园网络、社交网络以及学术网络等空间活跃。因此,在网络空间治理视角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可针对大学生日常上网活动进行思想引领,从而对学生参与的网络空间进行间接治理工作,达到拓宽网络空间治理范围的目标。具体而言,高校在进行学生党建工作时可从线上思政教育着手,在校园网络以及学生社交网络中广泛传播社会正能量与核心价值观,并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与坚定成熟的思想,从而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空间,为网络空间治理活动贡献力量。

(三)发挥学生党员时代价值,增强网络空间治理活力

新时代大学生成长于二十一世纪初期,是互联网的原始民众与忠实用户。受到网络与移动通信设备的长期影响,大学生已然形成互联网思维,其信息搜索、知识获取、思维习惯以及日常生活均会映射到网络空间中,是最了解且最依赖互联网的群体。然而,受到隐匿性、开放性等特点影响,大学生极易被互联网良莠不齐的信息干扰,产生错误的思想观念[12]。网络空间治理工作即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产生的,其本着对人民负责的思维,旨在建设拥有良好生态的互联网环境,并且重点面向青少年群体,为其搭建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网络空间。因而,网络空间治理与大学生群体间有着必然关联。学生党员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先锋代表,其具有一般大学生的固有特点,即具有网络思维与信息化能力,能够在互联网空间中有效地传递信息,与此同时其还能够为学生党建工作贡献力量,在学生群体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因此,在网络空间治理视角下,高校学生党建要以学生党员为基础,发挥当代大学生个性特点,促使其主动参与到互联网环境净化活动中,从而为网络空间治理提供源动力。

(四)丰富高校学生党建渠道,加强基层组织党的建设

网络空间实时互通的信息传播特点为党建工作提供更多便捷服务,是提高党建工作效率的有效方法,但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党建与网络间融合不够密切。而网络空间治理作为党中央现阶段重点关注的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成为党建工作与互联网融合的桥梁,其不仅能通过发挥基层党组织广泛影响力提升网络空间治理效力,还能依托网络空间治理为党建提供新工作形式。因此,在网络空间治理视角下,高校学生党建可以依托治理活动丰富自身工作形式与内容,从政治建设方面夯实党在网络空间的领导力,从思想建设方面增强马克思主义对网络空间的影响力,从组织建设方面夯实党组织网络服务,从而有效提升党建工作效率,达到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目标。

二、网络空间治理视角下高校学生党建的现实困境

(一)网络空间思想碰撞激烈,学生党建话语权有限

互联网作为现阶段人们生活、学习与工作的新空间,逐步发展成为公共服务平台,成为广大民众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的有效渠道,对人们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受到互联网隐匿性、互通性以及便捷性等特点影响,网络空间中充斥着海量信息,蕴含着各色各样的思想与文化,不仅包含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主体的主流文化,还涵盖以西方文化、二次元文化以及嘻哈文化为核心的非主流文化,各类思潮相互碰撞、相互冲击,促使网络空间呈现出多元文化态势。然而,受到前期疏于监管以及技术层面困难等问题影响,当前网络空间中存在着虚假、诈骗、攻击、谩骂、色情以及暴力等负面思想,使得整体环境乌烟瘴气、生态恶化,无益于广大网民的利益,对缺乏判断力的青少年影响尤为明显。网络空间治理的根本是优化互联网环境,促使网络内容积极健康,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流的网络文化,引领网民群众明辨是非。在网络空间治理视角下,发挥学生党员力量具有突出价值,但是学生党建工作在社会以及网络空间中的影响力较小,缺乏突出话语权,对多元思潮干预能力不足,无法有效扼制舆情传播、网络诈骗以及信息泄露等不良行为,不能达到理想监管效果。

(二)互联网工作机制更新快,党建工作者技能欠缺

随着互联网科技不断走进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科技创新与研发成果层出不穷,促使互联网迭代速度愈发提高,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云计算等高新科技使得互联网不断变革。因而,现阶段相关部门在开展网络空间治理工作时,需培养自身互联网思维,不断提升应对的技术能力,灵活运用高新科技提升网络空间治理效力。而党建工作通常由辅导员或专职党务人员负责,其受教育经历以及思维习惯偏向于文科,对信息技术掌握程度不足,在开展党建工作时容易出现技能缺失的现象,进而导致党建工作与互联网融合不密切,使其在参与网络空间治理工作时出现捉襟见肘的现象。此外,网络空间治理通常需要面对舆情事件以及突发事件等,对工作者在应急反应、逻辑思维以及危机能力方面有特殊要求,需要其能够及时跟进网络公共安全维护工作。然而,由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者通常以校园为主体,开展的工作与互联网相关度不高,使其缺乏网络工作经验与相关技能,对舆情引导、危机处理等事件反应迟缓,往往要在上级通知或文件下达后才能进行调整,不能自主通过学生党建活动诱导互联网事件走向,对网络空间治理工作贡献不足。

(三)网络党建平台过于多样,治理工作效率难以提升

为跟进互联网时代发展,党中央以及各地区党委均依托计算机技术开展网络党建平台建设工作。然而,由于受到科技更新快、缺乏系统规划等因素影响,网络党建平台呈现出形式多样、联接不密切、关注度不足等问题,导致其无法有效发挥效力,不能精准服务于网络空间治理。具体而言,其一是网络平台多样化使得受众群体分散。由于各地区、各部门都有自身网络党建平台,这使得互联网空间中充满各色各样官方媒体,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党的影响范围,但这会使得网民无法重点关注某平台内容,使得党建平台关注度不足,导致互动与交流频次下降,从而降低党建活动对网民的影响力,无益于网络空间治理活动。其二是网络党建平台未能形成合力。多样化的网络党建平台使得工作量增多,以校园学生党建平台为例,微信公众号、微博以及抖音短视频等平台宣传形式均有差异,其内容发布无法同步进行,不能够在网络空间中形成联合影响效果,进而使得网络空间治理效率受影响。其三是各类平台缺乏联接。网络空间治理是面向互联网全体网民的活动,需要极广泛的覆盖面,而各类型党建平台缺乏统一分配与调度,使得党建工作无法形成协同效应,未能在网络空间中共同发声。

(四)学生党建工作内容固定,缺乏网络治理融入途径

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以及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等相关文件规定,学生党建工作内容主要为组织领导、教育培养、发展党员、党员管理、作用发挥以及条件保障六个方面。其中,组织领导、发展党员以及条件保障等工作无法参与至网络空间治理中,仅能够通过互联网技术提升自身工作效率,探索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与网络空间治理需从教育培养、作用发挥以及党员管理等角度着手。然而,在长期党建工作实践过程中,学生党建已然形成固定的形式与内容,缺乏活动创新与方法创新,例如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主要以三会一课的形式进行,在作用发挥方面主要以志愿者活动等内容为主。而传统固定的党建工作内容与网络衔接不密切,会影响网络空间治理效果。因此,在网络空间治理视角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要透过互联网环境发挥影响力,需要探索思政教育等活动开展形式并进行内容创新,主动克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内容固定问题,探索网络治理融入途径。

三、网络空间治理视角下高校学生党建的创新路径

(一)紧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空间治理走向

在网络多元思潮冲击下,人们对国家、社会、工作以及生活的看法会产生转变,把握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是确保网络空间治理走向正确的关键。一方面,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要紧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蕴含着现代化国家建设目标、美好生活的生动表述以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三个方面内容,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引领。在网络空间治理视角下,高校党建要确保学生群体思想观念引领与道德素养培养,促使大学生群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在参与网络活动时弘扬正能量。另一方面,高校学生党建可通过弘扬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空间治理走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滋养功能,能够对网民思想观念起到转变认知的作用,高校在开展学生党建工作时,可利用互联网空间、可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加强正面宣传活动,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有效引领网络空间价值观走向。

(二)完善互联网学生党建机制,强化思政教育网络影响力

相较于现实社会,互联网此类虚拟空间工作形式具有特殊性,对党建工作机制要求有所差异。因此,在网络空间治理视角下,高校学生党建需要完善互联网工作机制,以网络党建平台为基础进行制度重构,进而有效发挥党建工作影响力,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空间中的影响力。首先,构建高校学生党务管理机制。学生党建工作的重点工作为发展党员、思政教育以及党员管理等。高校可通过互联网将积极分子培养、发展对象指导以及志愿书提交等流程工作程序化,减轻党建工作压力,并帮助党务工作者及时掌握学生党员思想状况,从而进行针对化思政教育。其次,搭建高校舆情引导机制。舆情控制是网络空间治理的关键性工作,需要广大党员齐心协力,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内容导向。大学生作为互联网主要用户群体,能够在舆情控制中发挥关键作用,高校学生党建要搭建舆情监管机制,通过发挥学生优势引导舆论走向,从而达到网络空间治理目标。最后,建设网络行为监督机制。作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会花费大量时间在网络空间中,有效地监管是确保其免受不良思想干扰的必要环节。高校学生党建可通过建立网络行为监督机制,对学生网络行为进行监管,及时扼制恶意传播、造谣等不良行为,从而为网络空间治理提供本源帮助。

(三)加强党建队伍能力建设,提升师生网络空间治理意识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者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党建经验,还需具备互联网基本思维、网络信息传播意识与相关技术能力。因此,在网络空间治理视角下,高校要注重学生党建队伍建设,通过进行在职培训提升党务工作者的信息能力,并促使师生群体养成网络空间治理意识。一则,高校要组织党建工作者进行定期培训。长期以来,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务工作是维护党对院校领导的关键,高校党建工作者普遍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而在网络空间治理下,高校学生党建要进行革新与突破,对党建工作者能力提出新要求。为此,高校要组织相关员工进行定期培训,通过开展网络思维教育、互联网技能学习以及新时代信息传播特征认知等主题课程,不断提升党建工作者网络技能,从而为学生党建与网络空间治理夯实队伍基础。二则,高校要主动进行网络治理意识宣传。学生党建由教师主体主导,主要面向学生群体,在参与网络空间治理时需要师生共同献力。高校要对师生群体进行网络空间治理教育,使其主动认识到互联网环境净化的重要性,从而养成网络空间治理意识,在日常上网过程中传播正能量,主动举报网络不良行为,从而使学生党建工作为治理工作助力。

(四)丰富学生党建工作形式,拓展网络空间治理新阵地

互联网作为时代新兴技术,是各行各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党建也要与时俱进地引入信息科技手段,从而丰富学生党建工作的形式与内容,并为网络空间治理开拓新阵地。其一,高校要科学规划网络党建平台。高校在开展网络党建工作时要以“两微一端”平台为基础,科学规划党建平台,避免出现样式繁多带来的效力不足问题,从而为学生党建工作打造专业网络平台,为网络空间治理提供可靠阵地。其二,高校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优势。在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刺激下,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等新型网络科技逐步走入大众视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可依托上述新科技,对网络信息进行整合与分析,从而有针对地进行思政教育等党建工作,促使网络空间治理更为高效。其三,高校要依托网络丰富党建形式与内容。在长期实践过程中,高校学生党建形成固定套路,网络空间治理为党建工作提供了新视角与革新契机。高校可依托网络对党建工作进行创新,例如开展“青春我出彩”短视频竞赛、“社会正能量”网络征文等活动,从而有效地拓展学生党建活动思路与样式,使网络空间治理有机地融入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

结语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网络空间对现实社会影响力日益增长,多元信息逐步改变人们日常生活。为营造良好网络环境,为青少年提供风清气正的互联网空间,习近平在会议中注重强调网络空间治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本文以网络空间治理为出发点,探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发展与创新。首先,本文根据网络空间治理特点与学生党建工作规律,提出四个方面价值取向,为党建工作创新发展提供方向。其次,本文以网络特性为基础分析高校学生党建现状,归纳出当前学生党建存在的不足与问题。最后,本文以价值取向为指导,根据现阶段发展困境,提出网络空间治理视角下高校学生党建创新路径,为学生党建创新发展提供新思路。

猜你喜欢
网络空间高校学生工作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不工作,爽飞了?
网络空间“云作战”模型及仿真分析研究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