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社会消费异化及其警示

2021-01-17 11:54蒋在峰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消费行为异化资本主义

蒋在峰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在经济学范畴上,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环节,其首要目的是满足人的现实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消费问题成为学者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马克思在19世纪初就发现资本主义社会中物支配人的异化现象,并对消费问题提出最初的见解;20世纪基于马克思对消费本身的批判精神,西方涌现一大批学者开始关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中新出现的消费异化问题;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社会伴随科技革命和产业结构的转换升级进入物品丰裕型社会,消费不再是仅仅满足工具性需要的过程,而是各种关系的理念、意义和符号,自此资本主义消费经历了“物的消费阶段”到“消费异化阶段”再到“符号消费阶段”的转变。“消费社会”是西方近百年来经济发展的产物。当前,中国正处于从物质匮乏型社会向丰裕型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面临的消费困境有诸多相似之处,分析研究这类问题有助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兴消费社会。

一、资本主义社会消费异化的表现形式

消费在日常生活中是与生产、交换、分配并列的重要环节,在很长时间内消费仅仅被作为经济活动中的一环。伴随西方百年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结构的变迁,消费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在消费行为中发生嬗变。

第一,消费活动成为满足社会性需要的行为。传统消费观念中人们购买商品的目的主要聚焦于其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但是资本主义社会消费不是真实的消费,不是作为物的商品在功能上对人的吸引力,而是商品背后所象征的符码意义及凸显的价值指向。当某种物品不是被当作工具来使用而是用来当作优越、舒适等要素,此时物品将与某种确切的使用价值分离变成一种符号,在这里物的具体指代将不再重要,因为具体的物是有限的,而符号价值的指向具有无限的意义,某一物品在其具体的外在功能性上可能无法被取代,但是在内涵领域它的使用价值被遮蔽。马克思认为,物品是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统一,这里使用价值就是物品的工具性价值,交换价值则是物品满足人的需要的价值;但是鲍德里亚则认为,在资本主义消费社会中,消费是符号价值跟社会价值的统一体,消费是交换价值向符号价值的转化过程,此时物品满足消费者工具性需要的目的渐渐被褪去而演变为满足消费者包括身份炫耀、地位象征和虚荣心在内的社会性需要,出于这样的目的,这个物品可以被任何具有相同价值的物品取代,只要具有相同的指代意义。

第二,消费品的符码意义成为划分消费群体的标准。在资本主义消费社会中,人们在消费中面对商品的使用价值表面上看起来是平等的,实质上消费俨然是差异性符码之间的交流体系,资本主义“消费社会”更看重商品背后的符号意义。布迪厄认为,人们的社会地位和阶级群体通过不同的消费模式进行区分,因此在消费领域中存在一种“地位性商品”。[1](P405)物品的符号象征意义与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之间建立起一种默契,人们会通过对消费者购买物品的行为解读其背后的附加信息。不同消费者选择不同消费品的行为在他人看来越来越与个人生活方式划等号,通过消费者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表现出的差异性对消费群体进行划分。鲍德里亚认为,人们总是把物(从广义的角度)当作能够突出你的符号,或者用来让你加入视为理想的团体,或作为一个地位更高的团体的参照来摆脱本团体。[2](P41)通过购买特定的商品消费者凸显自己与其他个体间的差异性并突出自身所属的阶层。于是,通过追求消费中的符码价值,消费者建构起内心的满足感,缩短甚至消除与自身所处阶层之外其他阶层间的疏离感,传统意义上多元、多层次意义上的个人身份认同被简单地认定为对某一类特定商品的占有,符号意义与真实认同之间的关系陷入紊乱。从这种意义上讲,对于符号消费突出身份和地位以及建立的是一种分类和等级社会关系的分析,与马克思的充满了阶级冲突和阶级压迫价值色彩的观念相比较,更具有冷静理性的升华。

二、资本主义社会消费异化的技术化根源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3](P32)科学技术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结合促生了西方的现代化。社会的不断演进和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使得科学技术与商品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20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加快科技转换升级,产业革命的发展直接造就了现代机器大工业,催生出社会化大生产,依靠强大的科技支撑和科学的管理体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了技术的转换和产业的升级转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消费,生产企业只有在进行长时间市场调研,在完全掌握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才会规划商品生产。当前,由于掌握先进的数字化网络技术,生产者得以短时间内掌握准确的市场需求,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未来的市场消费走向,而现代化的生产线更使得商品的生产过程趋于模式化与标准化,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物品的丰裕程度极大地满足了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对于资本家而言,追求商品的批量生产和规模效益是首要目的,科技的发展带动生产力的大幅提升,同时造就资本对生产的狂热,扩大物品的生产以获取利润的前提是商品能够被消费者购买、消费,因而增强大众的消费能力是获取利润的前提,这就要求在商品的生产与消费行为之间建构宣传的平台与载体,其中广告是一种杰出的“大众”媒介,其模式已经渗入到一切传媒之中。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指出,今天广告已经取得根本性的胜利,因为“即便消费者已经看穿了他们,也不得不去购买他们所推销的产品”。[4](P152)广告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给人一种引导性与同一性,透过广告“一个符号参照另一个符号、一件物品参照另一件物品、一个消费者参照另一个消费者”。[2](P116)今天,我们发现遍地的广告宣传栏、娱乐影视作品以及各类时尚杂志,大众传媒借助网络等各种传播媒介宣传形形色色的产品,用直接简单的语言让消费者按照预设的符码意义选择消费,这些本身就是他者的欲望(高于自己消费水平的消费)对人的引导,我们从大众传媒中感受到的不是现实的、具体的产品而是以“我并不在场”为前提塑形出的“幻影”。

另外,广告的功能在于启蒙消费欲望,培养特定的消费群体,塑造消费个性。“其唯一目的不是增加商品而是去除商品的使用价值,去除它的时间价值,使它屈从时尚价值并加速更新。”[2](P20)例如,一些商品被人为设计存在“技术缺陷”“技术破坏”,尤其某些过渡产品存在的瑕疵,其本身并不一定存在技术问题而是为正式推出下一代产品,也正如瓦内格姆所说:“不成熟性是可消费物的法则。”[5](P114)这就是说,资本主义生产的更新换代不是根据商品的使用价值决定,生产塑形的目的不是功能性的实用,而是为了取代原有的产品,为了消费而生产。因此,鲍德里亚断言,生产社会已经被消费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和基础已经从生产主导转向消费主导。

整个社会物品的极大丰富,改变了消费的内容,现代传媒利用富有诱惑的信息制造大量的消费欲望,变相引导消费者购买消费,传统意义上,个人财富的多寡是制约消费水平的关键。因此,以往消费需求的不足一度成为制约整个社会财富增长的障碍。科技的发展为消费提供了一种更灵活、方便的形式——信用贷款,信用贷款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冲破了个人购买力的最终限制,放大了个人的财富欲,成为推动社会消费水平的强大推力。但是也在无形中扩大着消费者的消费欲求,这些欲望在马尔库塞看来是“虚假的需求”,事实上这些需求在很大程度上跟人的生活需要无任何相关性,但消费者却乐在其中。因此,马尔库塞认为,现代资本主义集权社会造成了“单向度的人”,这是一种满足于现实、没有任何批判精神、只有肯定面的顺民。

三、资本主义社会消费异化的个体化根源

如果说技术化因素为消费异化提供技术前提,那么个体化根源是消费异化的深层根源之一,消费异化的个体化原因主要表现在消费意识强烈,消费热情高;自我控制欲不强,消费中的盲从心理;个性独立意识强,标榜个体差异性。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于其他地区而言,科技水平高、生产力发达,尤其20世纪30—50年代形成的福特主义,社会实现了对生产的控制,人不仅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而且薪酬水平得到质的提升。约翰·穆勒指出工资收入是消费的源泉,亚当·斯密也认为,居民在市场中的消费行为与其在劳动力市场中获得的报酬存在一定联系,收入的提升使得个人消费意识与消费热情增强,强烈的购买欲与消费意识的觉醒加剧了社会的消费异化。

另外,西方资本主义对“自由”极度推崇,大众思想较开放,消费观念较前沿,部分群体对消费与个人幸福之间的关系缺乏清晰的认识,甚至在消费与个人幸福感之间划等号。财富的多寡、消费能力成为决定是否幸福的尺度,而为了保证幸福感的持续性,消费中不理智、不适度的行为层出不穷。首先,对消费没有合理的、长远的规划,盲目消费、过度消费流行;其次,合理的消费观念淡薄,欲望的驱使让攀比、炫耀消费成风,你拥有的我也要拥有,且要比你的更好。但是,资本主义社会很大一部分群体缺少理财观念,只注重眼前的欲望消费,造成消费观念上的扭曲,此类消费行为又具有很强的惯性效应,尤其是在短期内消费是不可逆的。关键问题在于,针对这样的生活方式,个人并没有感到有任何的弊端,相反却沉迷于这样的生活方式无法自拔。

资本主义社会标榜个性化,个人独立意识强,追求自我展现与张扬个性。自我认同或者寻求他人认同是个体在消费行为中追求的价值导向,是一种可以通过外在的服饰、造型等一系列消费行为直接展现的个体形象,通过一系列消费行为标明差别次序,服饰、造型等一系列消费行为本质是一种交流体系,类似于语言的同等物构成交往的语言,大众通过消费行为注册于社会,通过选择符合自己个性的消费方式、行为实现自己所期望的社会地位和荣耀。相比于中国式的亲情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对淡薄,一个人在社会中的真实地位往往不为人所知,而日常的消费行为作为比较明显的活动具有一定的社交性质,消费何种物品、以何种形式消费无疑是展现消费个性的过程,当前社会各类限量版、定制版产品体现人们个性化、差异化的心理追求,个性化符号逐渐成为大众消费异化的一大诱因。

四、资本主义社会消费异化的警示作用

当今,各国融入全球化的步伐逐步加快,中国社会消费环境处于急剧变革时期,传统的消费习惯、消费方式面临资本主义国家消费文化的侵蚀,中国自然也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西方消费社会所处的困境。从当前社会现实的表象来看,国内的消费观念以及消费行为与资本主义消费社会有诸多相似之处,遍地的广告时尚宣传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与身份、地位、荣誉挂钩的奢侈品的消费逐年提升,持续的消费主义、超前消费热潮盛行,愈演愈烈的消费主义给处于社会变革中的中国带来极大危害。那么,在认清资本主义社会消费异化的前提下,如何构建健康的消费生态成为关注的重点。

首先,培养积极健康的消费观念。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经济总量持续增长成为稳固世界经济的主要动力,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进入物质丰裕型社会。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以及高度的全球化进程,中国不可避免地要面临消费社会的转型,而西方化生活方式的融入使资本主义社会一些“病态”消费观在国内成为主流。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认为,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工业社会中,人们沉浸于经济的繁荣,按照大众传媒的宣传放松、消费、娱乐,一大部分人沉迷于对物质的追逐中丢失了对精神世界的建设。基于此,中国社会亟需培养的恰恰是一种“精神价值”,一种消费观念。弗洛姆倡导积极健康的消费行为,他认为,“消费活动应该是一种有意义的、富于人性的和具有创造性的体验。”[6](P134)中国社会历来倡导“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继续保持和发扬节俭的中华传统美德,保持积极健康的消费观念。

其次,立足现实需要,超越物欲心理。在符号性消费逐渐取代需求性消费的范畴下,人们极易沉迷于商品背后的符码意义,被大众传媒营造的符码引导,丧失消费思维独立性沉迷于物欲心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对物的需求随之丰富、变化、发展,我们之所以愈发感觉生活在被物包围的时代,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消费落后于生产,商品除了满足基本的日常生活需要还有富余,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物欲。国内消费政策在总体上还是鼓励适度的、合理的消费,但超越物欲心理并不是说抛弃物欲,而是摒弃不合理、不健康的物欲。当前日益受到消费主义的影响,甚至某些方面受到它的威胁,但消费者的选择仍是个人自由意志的选择,而非出于强迫。立足于现实需要、有效控制物欲在整个消费行为过程中应发挥积极作用。

最后,营造健康、合理的消费环境。当前,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暂不具备消除商品拜物教的客观条件,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中等收入群体将占据社会总人口的很大比例。而随着科技进步和个人财富的不断积累,在被物包围的奢华与丰盛环境中,人们貌似根据它们的节奏而在不断替换的现实中活着,却忽视了这些所谓的物不过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制约这些物的是价值交换规律而非自然生态规律。消费者的消费选择除了自身的无意识之外,还脱离不了社会环境的塑造作用,那么消费活动能否积极健康的发展还在于社会内部能否形成一种和谐的消费环境。奢侈性消费不仅会营造不良的消费风气,而且奢侈性消费所需要的资本支持会引发社会的腐败之风、享乐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加剧社会中的不稳定因素。

四、结语

当前,对中国是否已经进入消费社会仍有不同的争论,但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中国对于消费社会的认识越来越清晰,资本主义社会在物质生活充裕的同时,也出现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稳步发展经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但是仍存在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消费对于推动经济发展、提高生活水平有促进作用,但也有自身的局限性,适度的消费在我国是有必要并且值得倡导的,这也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生产方式的内在要求。然而,人类要想实现真正的自由与解放,需要保持高度的警觉,发挥人的自律、自觉、自制意识,高度警惕消费社会带来的物欲侵害。

猜你喜欢
消费行为异化资本主义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九零后”大学生消费行为误区和疏导方法
关于消费者对苹果消费行为分析
浅析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
基于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团购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