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马克思两种“人的本质”思想的再理解
——基于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研读

2021-01-17 11:54王彦容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现实性费尔巴哈本质

王彦容

(同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92)

一、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的本质”的理解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异化劳动”的表现:一是,从生产的结果来看,劳动者的辛勤劳动与他生产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二是,从生产的过程来看,劳动者与他自身的劳动活动相异化;三是,从人的类本质来看,劳动者与他的类本质相异化;四是,从人际关系方面来看,人与人的关系相异化。在阐述劳动者与他的类本质相异化时,马克思对“人的本质”作出了相关的界定。

(一)人的类本质

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劳动是一种生产生活,而生产生活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类生活;劳动是一种生命活动,是产生生命的生活,而生命活动的性质决定着一个种的整体特性和类特性,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就是人的类特性。人通过实践证明了自己是类存在物,并把类看做自己的本质。那么,马克思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探讨“人的类本质”的呢?

第一,从人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根本原因来探讨劳动是人的类本质。众所周知,人由古猿进化而来,最初人和其他所有动物一样,靠着本能生存。但是随着自然的变化,以及人类生命活动的不断加强和变化,人们需要制造工具来采集和狩猎以维持生命,这一系列的生命活动使人们身体构造发生了变化,不仅可以直立行走,而且大脑也在不断发育,有了思想,有了意识,并进行着有意识的自由活动。因此,人能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根本原因还是自由的有意识的劳动(实践)活动。

第二,从人和动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区别来探讨劳动是人的类本质。动物和它本身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它们的生命活动只受肉体需要的支配,而且只生产自身,只会被动的凭借本能获取自然界现有的食物,不会靠意识支配自身进行生产活动。而人从自然界获取生活资料不仅运用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熟练的劳动技能,还有意识和先进理论的指导。人的生产活动是主动的,即使不受肉体的支配也会进行生产;人的生产活动是全面的,人类不只生产自身,还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可见,自由的有意识的劳动就是人与动物维持生命活动最本质的区别。

第三,从人的社会性和动物的群体性区别来探讨劳动是人的类本质。在《人与自然》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同类动物是群体活动的,但是动物群体的联系范围特别狭窄,与另一类群体基本不发生联系;一个动物群体中存在着严密的分工和组织,但是不同的动物群体之间没有组织和分工;动物群体的活动也只是凭着本能来进行维持生命的活动,群体中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联系也是本能的活动;动物群体的特性是亘古不变的。[1]但是在《手稿》中马克思指出:“一般地说,人对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对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2](P164)可见人具有社会性。人类的社会联系范围十分广泛,与不同的群体之间都存在着联系;人类的群体活动不仅仅是为了维持生命,一个群体内部、不同群体之间都存在着分工、协调、合作;人类的社会关系是不断变化、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人类的群体劳动活动都有意识的指导,是能动性的劳动活动。因此,可以说明,自由的有意识的劳动活动是人的类本质特征。

(二)人的发展本质

在《手稿》中,马克思不仅阐释了人的“类本质”,还对人的发展本质进行了探讨。“人是怎样使自己的劳动外化、异化的?这种异化又是怎样由人的发展的本质引起的?我们把私有财产的起源问题变为外化劳动对人类发展进程的关系问题,就已经为解决这一任务得到了许多东西。”[2](P168)人的生命活动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我们还要用发展的眼光来探讨人的本质。

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将人从动物界区分出来,但人的本质是作为人和动物之间、人和人之间根本区别的一个标志,仅仅停留在“类本质”这个静态层面来看是远远不够的。人类自由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不仅仅是为了维持生命和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当人们的基本温饱解决后,就会产生更多的需求,例如在物质条件满足之后,人们会想要追求精神生活的富足,以及追求更大程度地实现自身价值等。因此,人们为了达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会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从而推动整个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不断增长的新需求和一系列的创新,都体现出人的发展需求,折射着人的发展本质。

需求是人的本性,在需求的驱使下人具有发展本质,正因如此,人类才会不断进步,人类历史才会不断向前发展。所以,在探讨人的本质和人的类本质问题时,人的发展本质也绝对不能忽略。

(三)人的类本质与人的发展本质的关系

马克思在《手稿》中对人的类本质进行阐释后,紧接着就对人的发展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所以,在探讨人的本质时,不可将人的类本质与人的发展本质人为地割裂开来,二者有着密切关系。

第一,人的类本质与人的发展本质是在两种状态下人的本质的反映。人的类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这是在静态状态下考察人的本质的描述。而在探讨人的发展本质时,必须进入动态进程来考察。

第二,人的类本质内在地包含着人的发展本质,人的发展本质是人的类本质的必要补充。人的发展本质是对人的类本质的展开和延伸。[3]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都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活动的目的反映着人的需求,人会按照计划的步骤来达到目的,满足需求,这体现着人的发展本质。所有的目的都蕴含着需求,而人的需求和目的不会一直重复进行,一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第三,人的类本质和人的发展本质的有机统一是科学认识人类历史的方法。人的类本质是说明人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根本标志,人的发展本质说明需求是人的本性,人具有发展的本质。所以,人类历史才是不断发展着的历史。

二、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人的本质”的理解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第六条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P501)据此,我们大都认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就是指人的本质。但是,通过研读文本发现,从社会关系角度来看人的本质,是马克思提供的一种方法论,要想真正了解人的本质,还必须回归到实践中去。

(一)对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扬弃

《提纲》第六条中,马克思在阐述“人的本质”时,首先对费尔巴哈的“人的类本质”思想进行了扬弃。首先,马克思肯定了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费尔巴哈把人从宗教中分离出去,开始看到人本身,开始从现实的人出发来看待宗教,这是很重要的进步。也肯定了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颠覆,以及其在批判宗教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尝试。

其次,马克思指明了费尔巴哈在认识人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的缺陷。费尔巴哈由于没有看到实践的重要性,没有从实践出发,所以他把人看成是一种孤立的存在;由于没有认识到实践的作用,所以把人的本质归结为“类”的本质,而且他的“类本质”是预先设定的一种固定的独立存在的东西。费尔巴哈看到了感性的人,但是不了解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不了解实践,所以把人共有的生理特征看成人的特性。

(二)把人的本质放在社会关系中来说明

在《提纲》第六条中,马克思阐述“人的本质”时在前面加上了“在其现实性上”,那么对于这个限定我们该如何理解呢?根据马克思提供的这种探求人的本质的方法论,我们又该如何理解人与社会关系的呢?

第一,正确理解“现实性”。马克思特别提出的“现实性”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方面,人的现实性与抽象性相对应。强调探究人的本质,必须要舍弃费尔巴哈的孤立、静止、抽象的看法,必须把人放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进行考察。另一方面,人的现实性与人的理想性相对应。强调费尔巴哈在考察人的类本质时,预先设想了一种固定的独立存在的东西,警示人们在考察人的类本质时,应该把人放在现实生活中去看待。马克思之所以在前面加上“在其现实性上”,是因为这并不是马克思给“人的本质”下的定义,而是为了强调人的社会性,强调要探究人的本质必须回到实践,回到社会关系,不可孤立、静止的来看待人的本质。

第二,人具有社会性。人通过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从动物界分化出来后,面临着生存的挑战,人类需要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来维持生命活动。但是,仅靠个人的力量无法面对生存的巨大挑战和威胁,所以人们开始“成群结队”活动,只有与他人合作才能面对自然界的挑战,彼此才能生存下去。不仅如此,人们的基本精神需求,例如爱、关怀、归属感等的需求,也只有在社会中,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得以实现。所以,人必须生活于社会才能维持基本的生命活动和满足基本的精神需求。

第三,社会关系是人的现实本质。人类从出生起就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马克思所指出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实际上主要是强调人的现实性,强调考察“现实的人”的途径和方法。“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说明决定人的本质的并不是一种社会关系,而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各种社会关系中,人类结成的生产关系是最根本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生成和发展。我们通常意义上是把“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当作人的本质的定义来看待。但是,马克思在前面加上了“在其现实性上”,所以“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只能是人的现实本质,而不是人的真正本质。要想考察人的本质,我们必须要回到动态的社会关系中,找到能把主客体联系起来的桥梁,那就是实践。

三、人的本质是实践与社会关系的统一

马克思在《提纲》开篇就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是没有看到实践,没有从实践出发,并且,马克思在对费尔巴哈思想进行扬弃的同时,在实践哲学的基础上,对人的本质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且在剩下的十条内容里都没有离开人的实践活动。在《手稿》中,马克思虽然沿用了费尔巴哈“类本质”的说法,但是马克思指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依然没有脱离实践的范畴。可见,实践是理解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关键。

(一)实践是理解人的本质的根本方法

马克思在费尔巴哈哲学的基础上创立了考察人的本质的新的思维方式,即实践的思维方式。如果说把人的本质放在社会关系中来考察是马克思为探讨人的本质提供的重要方法论,那么,从实践出发来考察人的本质则是根本方法。

第一,实践是人的全方位、综合性、多维度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涉及到方方面面,人通过实践活动获取生存资料,得以维持生命活动;实践活动可以满足人的需要本性,反映人的发展本质;人类在实践活动中结成一系列社会关系,使人成为“现实的人”。

第二,实践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人从出生起就处于特定的社会关系网中,实践就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的社会性活动。一个人的实践活动离不开与其他人的联系,离不开全社会的分工和协调。所以,实践活动与社会关系是无法割裂开来的。与此同时,实践活动又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实践活动的特征、规模等都是不断变化的。

人是社会的人,是现实的人,人具有的社会性、历史性、发展性等特性都是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才能反映出来的。所以,实践是理解人的本质的根本方法。

(二)人的本质是实践与社会关系的统一

关于人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国内许多学者做出了阐释,大体有四种看法:第一种观点是从人和自然的关系来看,人的本质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这是人的类本质;从人和社会的关系来看,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人的现实本质。第二种观点认为,劳动本质论和社会关系本质论两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一致的基础是实践。实践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和本质,当然也就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和本质,所以人的本质的更深层、更根本的内容则是实践(劳动)。第三种观点是从马克思的人性观出发来阐释的,人性即人的社会性和主体的能动性,从人的社会性、现实性、具体性、历史性出发,认为人的本质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第四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对人的本质并没有提出一个确切的定义,“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只是一种方法论的表述。

通过文本研读可以发现,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极其重要的观点,无论是在《手稿》中,还是《提纲》中,或者马克思的其他著作中,在谈及人时,都没有和实践相脱离,实践是贯穿马克思整个思想理论体系的一个核心。正是因为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人的本质的研究领域,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摒弃旧哲学的缺陷,创立唯物史观。因为有了实践,人才能产生社会关系,成为现实的人,与动物区分开来;因为人具有了实践特性,所以人才是历史发展的人。所以,人的本质是实践与社会关系的统一。

综上所述,在研究“人的本质”时,一定不能脱离实践来考察,不能单纯的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可以得出:人的本质是实践与社会关系的统一,二者缺一不可。

猜你喜欢
现实性费尔巴哈本质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他者的批判与实践思维方式的创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重新解读
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哲学理论价值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强化学术性和现实性并举
温州城市“拥江发展”的战略性和现实性思考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童年的本质
谈新闻标题的现实性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