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腔中心静脉导管穿刺引流联合白介素-2对癌性胸、腹积液灌注治疗的疗效观察

2021-01-18 10:09毛学文杨乾俊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64期
关键词:双腔癌性穿刺针

毛学文,杨乾俊,涂 丹

(遵义市第五人民医院,贵州 遵义 563000)

笔者选取本科室于2018年09月~2019年012月收治的45例癌性、胸腔积液患者。其中肺癌18例,卵巢癌13例,乳腺癌6例,肝癌5例,结肠癌3例。将其按照治疗方法划分为两组,治疗组:23人,对照组:22人。治疗组23例患者接受双腔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腹腔积液穿刺引流灌注治疗;对照组22例患者行常规反复多次单纯穿刺抽取胸、腹腔积液。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09月~2019年07月科室收治的45例癌性、胸腔积液患者。将其按照治疗方法划分为两组,治疗组23例患者接受双腔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腹腔积液穿刺引流并行灌注治疗;对照组22例患者接受常规反复多次单纯穿刺抽取胸、腹腔积液治疗。治疗组23例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9例,年龄为34~77岁,平均年龄为(60.4±6.1)岁,对照组22例患者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为37~78岁,平均年龄为(62.3±5.5)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差异不大,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分析。

1.2 方法

治疗组患者治疗方法:先通过B超对患者确定其穿刺部位,胸腔穿刺点多定位于腋中线至腋后线部位,腹腔穿刺点多定位于左、右下腹,便于操作,更方便病人活动、卧床。操作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取坐位、半卧位或卧位。充分暴露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巾,严格无菌操作。穿刺点实施局部麻醉。行胸、腹腔积液穿刺时,左手将实施穿刺点的皮肤进行固定,右手沿穿刺点将带有配套注射器的穿刺针垂直刺入进针(胸腔穿刺沿肋骨上缘进针,避免损伤肋间神经及肋间血管)。确定进针抽到积液后,左手对穿刺针实施固定,右手将导丝穿入侧孔约15~20 cm,固定好导丝,将注射器以及穿刺针拔出。而后在导丝尾端将扩皮针套入,将其扩张到皮下即可,退出扩皮针,从导丝尾端将导管推进,导丝穿出后,右手固定导丝尾端,左手将导管前端和导丝一并推穿刺腔,缓慢将导丝拔出,将导管用管夹夹住,退出导丝,将引流袋和导管用乳胶管进行固定,将引流袋放置到低于穿刺点的位置,打开管夹后引流,常规留取积液标本送检常规、生化及脱落细胞,最终选择脱落细胞阳性病例入组。需注意的是引流速度不宜过快,尤其是胸腔积液,首日引流量一般不超过700 ml,防止复张性肺水肿。后期每日引流量可逐渐增加,待引流尽积液后夹闭主管,将白介素-2按体表面积80万IU/m2+生理盐水20 ml沿副管滴入灌注入胸腔,再予以生理盐水冲管后夹闭副管。为减轻白介素-2毒副反应,灌注前后分别予以地塞米松5 mg静脉注射。灌注完毕夹闭副管后并嘱患者进行体位转动,仰卧、俯卧、左、右侧卧位四个体位至少30分钟以上,有利于药物在整个胸、腹腔均匀分布、药物能够浸润整个胸、腹膜腔。后打开主管,使注入胸腔液体能够引流出,减少人为积液。

对照组治疗方法:根据B超定位实施反复胸、腹腔穿刺抽液,因一次穿刺抽液量不宜过多,需多次进行穿刺,待反复穿刺无法抽取积液时给予腔内药物化疗。

1.3 疗效判定

参照2 0 0 9年修订版的实体瘤评价标准RECIST(version 1.1)进行评价。治愈:治疗完成后胸腹腔积液彻底消失,保持时间在4周以上;有效:治疗完成后胸腹腔积液有所减少但在50%以下;无效:治疗结束后胸腹腔积液没有明显减少,甚至可能增加。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有效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两组总有效率对比,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 讨 论

癌性胸腹腔积液是恶性肿瘤疾病晚期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容易引发患者严重呼吸困难以及腹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仅仅通过穿刺抽液或引流抽取积液的方式复发率较高,有研究发现1个月内积液复发率在90%以上[2],传统的胸、腹腔反复穿刺抽液后灌注治疗,因单次抽液不宜过多,需反复穿刺,因穿刺针为直线,常规穿刺进针应垂直于皮肤,胸、腹腔积液往往形状不规则,穿刺针为锐器,操作不慎易损伤邻近器官,尤其对于相关、肺组织及腹腔脏器,锐器损伤后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对于位于穿刺点平面以下积液无法抽取,不能随便调整穿刺针位置,抽液往往不充分。根据“种子—土壤”学说理论,癌性胸、腹水反复穿刺会增加肿瘤细胞种植及转移风险[4]。而予以双腔中心静脉导管实施胸、腹腔穿刺置管引流、灌注治疗则较为有优势:①只进行一次有创性操作,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n(%)]

通过治疗病例收集及对比,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65%,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68.18%,两组总有效率对比,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在癌性胸、腹腔积液的治疗中,使用双腔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腹腔穿刺引流联合白介素-2灌注治疗,治疗效果明显,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且操作简便,创伤小,并发症少,费用低廉,对患者日常生活影响小,易于被患者接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双腔癌性穿刺针
一种新型套管针用穿刺针的设计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的选择:单腔还是双腔?∗
双腔中心静脉导管冲封管连接器的制作与临床应用
槽型鞘脑穿刺针的设计及动物实验初步结果
EBUS-TBNA中不同型号穿刺针对纵隔淋巴结肿大诊断结果的影响
华蟾素胶囊治疗癌性疼痛患者的临床观察
改良后的清洗流程在髂骨穿刺针清洗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空气系统双腔模型的压力动态特性分析
耐高压双腔P1CC导管在恶性肿瘤患者化疗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措施
麝蟾镇痛膏治疗150例癌性疼痛的系统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