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传承“非遗”文化

2021-01-18 23:29温馨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37期
关键词:非遗美术教育

温馨

摘要:2021年12月4日“面向未来:国际视觉艺术教育研讨会暨第五届长三角美术教育研究联盟会议”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会议的其中一项专题演讲是《寻文化基因,品非遗之美——江南水乡古镇“非遗进校园”美育路径及其课程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非遗”融入到美术教育当中有利于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笔者就此专题演讲谈一谈收获。

关键词:非遗进校园;美术教育

我国近年来先后出台了多个关于“傳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规和规划,明确提出传承国家和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将其融入国民教育体系,现今,在我国政府的高度推动下“非遗”进校园活动正面向各级各类学校展开。在此背景下,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具有重要价值与深远意义。

一、“非遗”美育课程体系建构与学材编写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强调美术教材是美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对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认知水平、审美趣味、创造能力和个性品质有着直接的影响。而现今却有很多地区缺乏系统的“非遗”美术教材,一方面,应当积极探索,编写具有“非遗”特色的美术教材,另一方面,“非遗”美术课程不能只停留在欣赏·评述领域,要综合多领域多种教学方式建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动手实践过程,从根本上改变“非遗”美术课程的单一性,打造高质量课程。例如,此次专题演讲的“非遗”美育学材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实行差异化+个性化教学并以云课堂的方式将课程推向江南水乡的居民拓宽覆盖面。从真正意义上做到“非遗”美育教学的守正创新。

二、开展“非遗”美育项目化单元课程

项目化学习作为实现深度学习的一种方法,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的教学。项目化学习是带着问题、基于对主题的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并执行项目的教学和活动方法。[2]本专题演讲根据江浙沪三大古镇开展9大单元不同古镇非遗美育课程,是创新型“五育四性”的美育课程,即课程内容交叉性、课程目标科学性、教学方法多样性、成果展示创新性。经过“非遗”美育项目化单元式学习,学生从之前对非遗知识的简单认知逐渐过渡到了解多中“非遗”文化并能物以致用、守正创新。可见,以此方式开展“非遗”美育教学可以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并活态传承“非遗”文化同时增强学生的参与感。

三、结合学习单开展“非遗”美育课程

学习单作为一种学习辅助工具,可以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辅助学生吸收新的知识,同时精心设计的学习单可以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加清晰了解。在“非遗”美术课程学习的实践过程中,学习单以问题驱动、任务导向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新知识,提高课堂效率。例如本次研讨会的课例中,学生结合学习单最终完成浙江乌镇麦杆画作品。学习单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以往的教学模式,一节美术课程时间有限,经过精心设计的学习单更能发挥它的作用,丰富美术课堂的同时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完成“非遗”美术作品,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效率。

结语

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可以让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对同时对学校美术教育具有重要价值与深远意义。我们将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更多非遗进校园的有效路径,丰富校园“非遗”活动的展开,让学生在热爱中传承非遗。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A],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纪海荣.项目化学习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要点与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2021(21):159-160+163.

猜你喜欢
非遗美术教育
非遗视角下探析豫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策略
学生人文精神在高职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谈高校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致力非遗保护,实现文化传承
浅谈小学生的美术教育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
听障儿童美术教育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