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质量观

2021-01-19 14:27赵蒙成
职业技术教育 2021年31期
关键词:质量观特性以人为本

赵蒙成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高质量发展成为当下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然而,在贯彻政策意图的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路径依赖。2015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规定,衡量职业教育质量的标准主要包括如下维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工作技能习得、经费投入、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招生与就业以及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当下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行动依然沿循这些路径。这样的工作进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方案体现的是以外部的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企业需要为标准的质量观,其根本缺陷是忽视质量提升中“人”的需要,根源是对“职业教育质量”理论的片面认识。因此,亟需匡正对“职业教育质量”的理论认识。

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2015年版《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中的定义,质量是“实体的若干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特性”是指可区分的特征,“要求”是指明示的或隐含的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程度”是指对功能用途相同的实体按照不同质量要求所做的分类或分级。以此类推,职业教育质量可以定义为“职业教育的若干固有教育服务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从此出发,必须深入探究如下关键问题:其一,职业教育的特性是什么?其二,職业教育应满足谁的需要?其三,由谁来决定职业教育的特性以及是否满足了需要?在流行的外部质量观视域中,职业教育质量主要是由专家、政府有关部门的管理者以及企业有关人员定义的,其关键标准是能否养成学生的工作技能以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这种“见物不见人”的质量观是对职业教育质量的偏颇解释。明显的事实是:职业院校的生源质量差,学生学习投入度低,对学习和生活的满意度低、体验差,职业教育事实上沦为“兜底”教育;教师工作的满意度和投入度同样不容乐观,尤其是工作的情绪心理较为消沉。因此,职业教育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质量观,将对学生、教师的激励作为当下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特性,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石。

“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质量观就是以满足学生、教师的需要为基点的质量观。职业院校师生的需要是复杂多样的。对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被关爱、认可、尊重是最强烈的需要。职业院校应强化“三全育人”,将关怀、爱护学生作为出发点;优化对教师教育教学方法的培训,帮助教师在教学中切实贯彻“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建立并科学运用学生评教的考核方式,将“教师是否关心、尊重学生成长的多方面需要”作为评教的重要指标;政府、社会、职业院校等还应积极营造对职业院校学生友好的社会舆论,引导公众改变对他们刻板、负面的形象认知。对于教师而言,有关政府管理部门应率先垂范,出台各级各类政策,充分关注、尊重教师的利益诉求;职业院校应积极打造民主、平等、尊重教师的治理文化,努力增强职业院校教师的认同感、归属感、尊严感。概言之,具体策略应当因地制宜,基本方向必须指向确立以师生需要与核心关切为本的质量观,这是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能够落地生根、行稳致远的必要前提。

(作者系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质量观特性以人为本
茶树吸收营养物质的特性
摩擦力三个特性的应用
基础教育质量观“三问”
Quick Charge 4:什么是新的?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现阶段我国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机会公平问题的思考
“以学习为中心”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及其路径分析
大学生素质教育所要求的质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