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跨界融通,增强劳动教育实效

2021-01-19 21:20林菁
教育家 2021年52期
关键词:融通劳动技能

林菁

劳动教育是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以人文底蕴为基础,科学精神为指导,实践创新为引领,责任担当为要务,关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多个方面的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厦门五缘第二实验学校以党的教育方针为引领,与学生成长需求相融合,注重学段融通、劳教融通、家校社融通、资源融通、五育融通,以学校课程、德育活动、家庭生活、社会实践为载体,跨越学段、学科、课堂、资源、五育边界,切实推动劳动教育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学段融通,构建劳动教育“体系化”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

学校结合地域及学校特色,制定劳动教育总体规划、实施方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遵循知行合一的原则,制定各学段劳动教育目标,设置相应的课程、内容要求、考核办法,构建“劳动技能学习”“劳动与学科融合”“劳动创新培养”等校本课程,实现劳动教育系统化整体推进。例如,在各年段劳动技能的确定上:低年级以自我服务劳动为主,开设“整理小达人”课程;中年级以家务劳动、校内服务劳动为主,三年级开设“家政保洁”课程,四年级开设“种植养护”园艺课程;高年级以实践创新、社会公益服务为主,适当增加“美食烹饪”劳动课程。

劳教融合,实现劳动教育“软着陆”

学校着力推动学科课程与劳动课程的融合,让劳动教育理念在学生心中“软着陆”,推动建设劳动课程和课程劳动。劳动课程是指通过劳动教育和实践,使学生初步掌握简单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养成劳动习惯。课程劳动是把劳动教育和学科教学深度融合,通过全员协同、全过程融通,实现全领域、多角度覆盖。学校深入挖掘各学科中的劳动教育元素,立足项目式学习理念,将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劳动价值观等有机融入全科教学,形成“学科+劳动”的学习方式,确保劳动教育的协同性。

各学科教师认真研读教材,依托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等学科教学,适时进行热爱劳动、珍惜成果、尊重劳动者等劳动教育,例如:语文课以《中国美食》切入,引导学生独立或在家长的协助下做一道美食,并与同学分享;数学《小数的大小比较》一课,教师创设劳动情境,让学生通过计算劳动时长等问题体会劳动的价值;体育课《负重平衡走》一课,以菜园子情景慢跑、挑扁担走等环节,使学生初步掌握负重平衡走的技术,体会劳动人民的辛勤付出……

各教研组结合校园文化园区建设,开辟气象观测站、百果园种植基地、开心农场等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把常态化课程劳动与学科紧密结合,让学生通过亲手种植黄瓜、番茄等作物,了解植物的生长周期,体验劳动与收获的过程。同时,常态化劳动课程也可以与特长兴趣组、社团活动相融合,为劳动教育提供真实情境,让孩子在沉浸式劳动中理解劳动者的辛劳。

各部门积极开发常态化劳动服务课程:德育处开设少先队志愿服务课程,设置礼仪督导、垃圾分类督导、文明督导等少先队志愿服务岗,总务部门设置图书管理员、午餐管理员等岗位,为学生提供校内劳动的机会,使學生通过劳动学会沟通合作,增加劳动体验。

家校社融通,实现劳动教育“全覆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强化综合实施,拓宽劳动途径,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家庭劳动教育要日常化,学校教育要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要多样化,形成协同育人的格局。

要以学校为主导,协同家庭、社会,构建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体系。学校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安排相应劳动作业,通过活动打卡、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推动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评价力求多元,着重考察学生的劳动意向、劳动过程的态度、价值观行为与表现,以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涵养学生新时代劳动精神。

学校与所属社区签订学生志愿服务共建协议,在社区中设立固定的志愿服务点和志愿劳动项目,组织学生定期开展志愿劳动,由社区进行评价,聘请具有劳动技能专长的家长、社区志愿者担任学生的劳动技师,进行技能展示与培训。例如,暑假期间,三四年级的劳动实践作业单包括家务劳动与社会公益劳动两个方面,家务劳动又分为叠被子、整理书桌等必做劳动任务,和洗红领巾、做水果沙拉等进阶劳动任务,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资源融通,提升劳动教育供给与需求的“契合度”

社会是个大课堂,生活处处有教材,应充分挖掘各种社会资源,统筹整合,形成劳动教育合力。学校利用春秋季研学活动,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科技馆、植物园、研究所,以探秘建筑、探秘养殖、勇气考验为主题,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记录研究过程,展示研学成果。四年级组织学生到桥梁博物馆开展“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桥梁工程主题研学活动,让学生通过搭桥实践活动,形成对物体结构和空间关系的感性认识,并进行简单的设计与制作。

学校还利用“假日小队活动”带领学生入农户,下农田,让农民当“劳动老师”,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劳动;通过“企业+”的劳动教育模式,让学生走进企业,了解工作人员的劳动过程;通过“文创+”,让学生了解文创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通过“科技+”,让学生走进研究所,体验新科技下的劳动。还带领学生走进劳模工作室,组织劳模访谈活动,弘扬劳动精神。 五一期间,家长带一小队孩子走进创意农场,学习秧苗的种植方法和技巧,学做蝴蝶书签,绘制包包,让孩子们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学校充分利用各地区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组织冬夏令营,让学生到实践体验基地参加劳动实践,在活动中体验,在实践中感悟。厦门竹坝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为学生们订制了田间播种、小金属制品制作、金工工具运用、泥塑制作等课程,为中学生增加了野外生存体验、职业生活体验、社区服务实践等活动,让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磨炼意志,提高劳动技能。

五育融通,推进劳动教育的“整体化”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要“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也就是说,劳动教育除培养劳动技能、素养的功能外,还具有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益美和以劳创新等功能。学校将劳动教育全面融入校园各项德育课程,如利用国旗下微讲堂开展爱劳动宣传教育,利用班队会课开展“劳动最光荣”主题活动,利用儿童节、春节开展劳动主题的游园活动。学校还把劳动教育融入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等校园文化节中,开展“美好生活,劳动创造”主题征文活动、创意手工作品设计比赛、仿生活劳动技能趣味体育项目比赛……培养学生劳动创新精神。

新时代的劳动,已经从简单的体力劳动进阶为全面的素养,成为人类适应自身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劳动教育要在劳动实践中进行,实现学生对外部和内在世界的认知、学习和重构,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培养学生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提升学生追求幸福人生的能力,为培养完整的人、拥有幸福的人生奠定基础。

【本文系厦门市第五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五缘’幸福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立项编号:X502)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融通劳动技能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联通融通变通,打造精准高效的复习课堂
法国现代学徒制的“多元融通”特征及启示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什么是绥芬河
热爱劳动
拼技能,享丰收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