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科研人员科普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2021-01-20 07:55于慧丽
科技创业月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科研人员转基因科普

于慧丽

(西安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21)

0 引言

转基因技术应用能够为医学、农业、生态、食品等领域带来光明的前景。世界上很多国家将转基因技术应用作为保障本国粮食安全、改善民众营养需求的重要举措。转基因科研人员比其他群体向公众科普转基因更具有优势,但其优势未充分发挥,因此探讨提升转基因科研人员科普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样本选取

首先界定转基因科研人员的范畴。转基因科研人员,即从事转基因技术研究和应用人员。包括转基因自然科学研究者,也包括转基因社会科学研究者。转基因自然科学研究者掌握丰富的转基因理论知识,精通转基因机理,了解转基因技术应用的前景。转基因社会科学研究者,掌握一定的转基因知识,能够结合自身专业背景论证转基因技术应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转基因科研人员具体包含转基因技术实验室科研人员、转基因技术应用的推广者和实施者、生物安全等相关专业教学人员、从事转基因社会科学研究的科研人员。

本文设计针对转基因科研人员科普能力的调查问卷。向北京、陕西西安、新疆塔城等地的转基因科研人员发放问卷,回收47份。主要涉及三类专业背景(见图1)。

图1 问卷对象专业背景

2 转基因科研人员科普责任

转基因科研人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向公众科普转基因的具有重要意义。无论从传播转基因知识的专业性,还是提升公众对转基因的认同度方面都有着其他群体不可比拟的优势。

2.1 转基因知识专业性

转基因科研人员专业知识储备丰富。调研结果显示,38%非常了解转基因知识,49%比较了解转基因知识;36%非常了解转基因技术应用;55%比较了解转基因技术应用;28%非常了解转基因潜在的风险;57%比较了解转基因潜在的风险。

转基因自然科学研究人员职业的特殊性使其宣传转基因更具科学性,转基因技术发展前景如何,他们更具有发言权。除此之外,从事转基因自然科学研究的人员能够从专业角度向公众解读转基因技术与杂交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的区别。

从事转基因社会科学研究者,虽然没有转基因自然科学研究者掌握的转基因专业知识渊博,也没有从事转基因实验操作,但是经过多年的科研累积,他们了解转基因机理,熟知转基因技术与其他技术的区别和联系,了解转基因技术合理应用的科学性。从事转基因社会科学研究者通常在某一社会学科领域具有深厚的学术背景,因此可以从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法学等众多学科视角提出转基因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能够提出有针对性的合理化建议。与此同时,转基因社会科学研究者逻辑思维缜密,参与社会活动较多,能够以浅显易懂的语言描述深奥的转基因知识,并以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使公众更易接受。

2.2 提升公众信赖度

首先,提升公众对转基因本身的信赖度。转基因技术是一门新兴的专业性较强的技术。由于转基因深奥的内在机理,公众不一定全面了解。与此同时,公众很容易受到网络中有关转基因负面报道甚至不实信息的影响[1]。转基因科研人员掌握丰富的转基因知识,在科普过程中能够清楚明了地向公众解读转基因机理、转基因技术应用的优势等,从专业角度开展科普。

其次,提升对科研群体的科普信赖度。科研人员科普相对来说信赖程度更高,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一定程度上能够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创新力量。可促使公众人切身感受到转基因技术应用的益处,并理解转基因科研群体科学推广转基因的意义。

3 转基因科研人员科普能力提升的现实困境

转基因科研人员向公众科普转基因技术及应用前景具有职业优势。转基因科研人员科普能力提升还面临着困境。

3.1 公众对转基因缺乏全面了解

笔者于2015年对陕西和山西部分地区进行调研发现,公众对转基因存在不同程度认知偏差。经查阅,学者近几年研究我国公众对转基因认知和态度的科研成果可知,部分公众对转基因缺乏全面了解[2-3]。有学者认为,公众抵触转基因的重要原因在于,公众关于转基因知识水平较低。如果增加公众的转基因知识储备,会提升对转基因的认可度[4]。近几年,有学者关注到除了转基因知识储备影响公众对转基因的态度之外,转基因负面信息、偏见等因素影响公众对转基因的态度[5]。

3.2 转基因科研人员科普积极性不高

当前,转基因科研人员参与科普活动的频次较低[6],科普能力有待提升[7]。从图2可以看出,转基因科研人员发布转基因主题频次较低,只有26%的转基因科研人员经常向他人科普转基因,70%的人偶尔向他人科普转基因,4%人从未向他人科普转基因。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转基因科普人员科普的积极性还不高。

图2 转基因科普人员科普频次

(1)转基因认知偏差影响科普人员的热情。公众获取转基因信息的渠道多样化[8]。部分公众将转基因发展中科技问题转变为对生物安全的质疑。影响了转基因科研人员科普的热情。如科研人员辛苦科普并未得到认可,科普热情将降低。调研结果显示,9%的转基因科研人员科普积极性受公众影响大,45%的转基因科研人员科普积极性受公众影响比较大。

(2)对转基因科普人员的激励措施不足。调研中,78%的转基因科研人员认为科普中缺乏奖励或鼓励,19%表示有相应奖励,但认为目前奖励不足,仅有2%的人认为奖励到位。

3.3 科研人员的科普技能有待提升

通过调研发现,49%的转基因科研人员认为在转基因科普时,受众有非常强的求知欲。然而,由于转基因科研人员科普技能还不强,在转基因科普中遇到的困难比较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科普内容枯燥,形式单一。如转基因科研人员将深奥的转基因机理、具体转基因实验室操作规程告知公众,动则几千字的文章,还有复杂的实验数据,公众没有耐心了解。其二,部分转基因科研人员文字表达功底不深厚,语言表述能力不强。其三,热情有余,基本功不扎实。部分转基因社会工作者具有转基因科普热情,但对转基因机理、转基因技术应用掌握的还不是十分准确,在向公众科普时,容易出现知识盲点,从而影响公众对转基因的理解。

4 转基因科研人员科普能力提升策略

4.1 提升转基因科研人员的科普责任意识

提升转基因科研人员的科普责任意识。深入一线向公众科普转基因是转基因科研人员使命担当和社会责任。转基因技术是一门新兴的技术,自转基因技术诞生以来,各国不断地将其应用在医学、食品、生态等领域,并取得了显著成效。除了转基因科研人员自身加强科普责任意识之外,应为营造转基因科研人员开展转基因科普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4.2 自觉遵守科研道德和科学规范

掌握转基因知识量与其对转基因态度并非呈稳定的正相关性,重要原因之一在于知识受制于心理认知机制[5]。转基因科研人员的整体形象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公众对转基因的心理、态度和认知。在科普转基因的社会活动中,转基因科研人员的职业素养尤为重要。转基因科研人员的品格良好,行为端正,开展的转基因技术应用符合道德规范和法律规定,则公众信任度提升。如果违反科研诚信,甚至违反法律,会给科普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转基因科研人员的科研行为首先应立足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遵守相关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使转基因技术研究和转基因技术应用始终在道德与法律的范围之内进行。转基因科研人员应加强自我约束,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遵守科学道德和科学规范,强化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4.3 提高转基因科研人员的科普技能

首先,选定科普内容与范围,回应公众关心的话题。让他们真正全面了解转基因。如公众了解转基因技术科学知识,会对转基因食品具有积极明确的态度[10]。转基因科研人员既要向公众科普转基因技术发展的进程和现状,还要科普转基因内在机理,对公众的健康、生态环境和国家发展的意义。其次,学习一些社会心理学和逻辑学的相关知识。此外,注重科普形式。在科普过程中,转基因科研人员应当主动与公众建立互动,加强与公众的沟通,找到有效方式[12]。目前,科普方式通常采用学术文字、媒体字面报道形式,可以采取成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达到更好的科普效果。此外,转基因科研人员可以走进校园、社区、公共领域,与公众面对面交流。

4.4 建立转基因科普考核和奖励机制

转基因科研人员所在单位是否重视科普工作,能否对科研人员的科普工作给予鼓励支持,很大程度上影响科研人员的科普积极性[13]。为了更好地激发科研人员的科普积极性,可在职称评审、岗位评聘和年度考核中提高科普工作量所占比重,适当减少项目申请和论文发表的比例。激发转基因科研人员的科普积极性,项目管理部门可根据具体情况增加转基因科普项目,并在研究经费中给予支持。

猜你喜欢
科研人员转基因科普
探秘转基因
科技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
科研人员揭示油桃果实表皮不长毛的奥秘
转基因,你吃了吗?
科研人员破译黑猪肉特征风味物质
科普达人养成记
企业科研人员激励问题及对策研究
科普漫画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