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核心素养下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策略探究

2021-01-20 04:33陈雅娟
教育界·下旬 2021年12期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策略思维能力

【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在《金字塔》一课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以限时任务调动学生的思维敏捷性为学习活动热身,以提取信息、整合信息、勾连信息为方法指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并通过制作金字塔名片、绘制思维导图、表格等形式来呈现,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可见可感,进而得到发展与提高。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思维能力;提升策略

作者简介:陈雅娟(1983 .10-),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侨英小学,一级教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将“思维发展与提升”具体表述为:“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接下来将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20课《金字塔》为例,谈谈如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限时任务,激发兴趣,调动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敏捷性是指学生对问题做出的快速反应,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交流信息,激发积极性

一提到金字塔,就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有很多未解之谜等待着人们去揭秘,学生为此充满向往。在以往的知识储备中,学生了解了关于金字塔的相关信息。本课一开始,就让学生交流对金字塔的认知。学生的积极性瞬间被点燃,有的分享金字塔的历史,有的分享金字塔的主人,还有的分享金字塔的未解之谜等。不同学生的发言得到了其他同学的补充或遭到反驳,学生间产生了思维的火花,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这是开启思维活动的基础,热身是为了让思维更活跃。

(二)发现不同,培养敏感度

本文是统编教材第一次在课文编排中出现的非连续性文本,但是学生对这一文本并不陌生。因此,在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篇文章与以往课文的不同之处时,学生能结合已有的学习经验马上发现这篇课文由两则材料构成,第二则材料里除了有文字,还有立体图、地标指示图、地图和批注。发现这些形式上的不同,学生马上就判断出这篇课文是非连续性文本。有了已有经验这一抓手,学生马上进行联系,做出判断,有利于提高对文本的敏感度。这也给了学生心理暗示,在本课的学习中,要关注这些有价值的信息,为接下来的快速阅读做了铺垫。

二、提取信息,制作名片,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灵活性是指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解决问题,并提出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的思维特征。

(一)提取信息渠道多样,选择灵活

第一个教学环节是为胡夫金字塔设计名片,要求学生默读第一则短文《最大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在文中画出相关信息,再完成胡夫金字塔名片。

交流时,学生发现,制作一张名片可以从文中的不同地方提取信息,有的从文字中提取,有的从图片中提取。例如,同样的“身高”信息,既可以从金字塔立体图中提取,也可以从图片下面的文字介绍中提取。“头像”信息,有的学生选择立体图;有的选择《金字塔夕照》的课文插图;有的选择地图。交流后,学生明白了信息的提取渠道应该是灵活多样的,选择也是多样的。

(二)对结论进行发散,提出新思路

完成第一个任务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提取信息的方法。学生发现,在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中不仅要关注文字信息,而且要关注图片、图标等信息。这也是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方法,在接下来的学习任务中应该继续带着这种方法来阅读。借助制作名片这一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灵活提取信息的能力,并在接下來的学习任务中迁移运用,改变以往阅读连续性文本只在文字中提取信息的思维方式,学会举一反三,也就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整合信息,绘制导图,培养思维的系统性

金字塔不可思议在哪呢?文中的信息无处不在,这就需要学生能从不同的地方提取信息,将信息归类梳理,并从整体上把握这几个方面之间的联系,才能揭示其不可思议之处。本环节教学过程如下:

师:再次默读“最大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先画出文中让你感到不可思议的地方,再用思维导图呈现出来。

(自主学习后,投影展示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

师:你的思维导图画得很清晰,你是怎么想的呢?和大家分享下吧。

生1:金字塔很大,有50层楼高,由230万块砖砌成,每块就有2.5吨重,让我觉得不可思议。

师:关于这一点信息其他同学也找到了吗?对于不可思议的想法你有补充吗?

生2:在几千年前,当时没有起重机之类的机械,只能靠人力,一块砖就有2.5吨重,他们是怎么运的呢?塔高有146米,最上面的部分他们又是怎么搬上去的呢?这个让我觉得不可思议。

师:你联系到了那个年代背景,一块石头就有一辆小汽车那么重呢,还要把它搬到146米的高度,没有任何机器,怎么办到的?这让你感到不可思议。

生3:当时也没有先进的设备,没有计算机、卫星,他们是怎么测量出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的?而且还把塔高正好建成了146米。这太不可思议了!

生4:我通过查找资料还知道了金字塔的塔高平方等于塔面三角形面积,塔底周长与塔高的比等于圆周与半径的比,塔距离地球中心的距离和距北极点的距离相等。这些数据也太巧了吧,我觉得很不可思议!

师:现在你还认为这一切都只是巧合吗?不是巧合是什么?

生5:说明当时的古埃及人已经测算出了地球到太阳的距离,而且根据这个数据有意地设计了金字塔。

师:讲得太好了,你们都说到点上了。在没有现代设备的条件下竟然能建出这样规模宏大、工艺精湛、数据巧合的金字塔令人感到不可思议。如果是在今天,在我们边上建一座这样的金字塔,你还会觉得不可思议吗?

师:老师发现,通过同学们间的互相补充,你们的思维越来越清晰,把不可思议之处讲得越来越清楚。这个过程你们的思维越来越严密,真了不起!老师也和大家一样,从这几个方面梳理了信息。金字塔的规模大、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数据巧合,当这些信息单独存在的时候并不足以让我们感到不可思议,只有当这些信息整合在一起才会让我们惊叹在当时的条件下建造出这样的金字塔真是不可思议。所以,在阅读时我们不仅要提取信息,梳理信息,而且要把这些信息整合起来思考,理解才会更深刻。

本环节教学以绘制导图这一学习任务为载体,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提取关键信息,并分类梳理信息。学生在互相补充中进一步发现,只有当这些信息同时指向那个年代背景才会让人感受到金字塔真的不可思议。学生能从不同方面梳理信息,并将这些信息综合起来思考,理解才能更深刻,从而进一步培养思维的系统性。

四、勾连信息,大胆猜测,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学生能通过表面现象,深度思考,发现问题的本质。第二篇短文是《不可思议的金字塔》,如何让学生对“不可思议”有更深刻的理解,本环节教学做了以下尝试:

(一)关注批注,质疑“不可思议”

文中的批注是作者在阅读时的思考,引导学生关注批注“为什么在几千年的时间里,一直没有出现比它更高的建筑呢?”“当时的人们是怎么修建金字塔的呢?”“如此精湛的工艺,几千年前的工匠们是怎么实现的呢?”“这难道是巧合?”不难发现,作者的疑问正是我们的疑问。针对文本提出问题,是发现学习的第一步。有了疑问,学生才有了解决问题的驱动力。

(二)前后勾连,解释“不可思议”

通过阅读第一、二则材料,我们发现前面提出来的疑问在第二则材料“建造金字塔时的古埃及”中可以找到相应的信息来说明。但是,很多学生缺乏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也缺乏关联文本信息的能力,所以无法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前后勾连文本信息,学生很快就有了以下发现:

生1:我从“建造金字塔时的古埃及”中知道了古埃及在天文学、数学、几何学、地理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测量出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并且依据这些信息精心设计了金字塔的相关数据。

生2:我从“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给河两岸带来肥沃的淤泥”这处信息推测出,淤泥可能是建金字塔的材料。上文中提到“石头中间没有任何水泥之类的黏着物”“每块石头都磨得很平,至今仍很难用锋利的刀刃插入石块之间的缝隙”,那么当时的人们很可能就地取材,把这些淤泥倒入模具中,再通过太阳晒等手段变成平整光滑的建筑石块。

生3:我从“古埃及人掌握了精湛的造船技术,这些船能在尼罗河上航行”和“在尼罗河的上游,考古学家发现了古埃及人的采石场遗迹”这两处信息了解到尼罗河上游有采石场,并且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精湛的造船工艺,这就可以推测出人们运用船只从上游的采石场运石头,再送到尼罗河岸建成金字塔。

生4:我从“除了金字塔,古埃及人还有石窟陵墓、神庙等多种令人惊叹的建筑成就”这处信息看出当时的建筑水平已经非常高了,所以建造出这样的金字塔也很正常。

师:看,有河,有船,有采石场,这就为建金字塔奠定了物质基础。天文学、数学等方面的成就,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古埃及人早就测算出了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这146米并不是巧合。当时的建筑成就如此之高,为建金字塔提供了技术支持。勾连这些信息发现,当时的古埃及在政治、经济、建筑工艺、天文地理、数学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这些都说明当时的古埃及已经具备建造金字塔的条件。

通过前后勾连,学生一一对应信息,也就能一步一步揭开金字塔神秘的面纱,对于前面教学环节中的质疑也有了合理的解释,对于“不可思议”的理解也就更深刻了。

(三)再次勾连,推测金字塔的建成

这次阅读,学生有了上一次经验,马上就能关注到“尼罗河岸有肥沃的淤泥,上游有采石场,古埃及人掌握了精湛的造船技术,古埃及人在天文、数学、几何学、地理学等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这些信息,从而大胆推测古埃及人在上游的采石场开采了很多石头,通过船只运送到尼罗河西岸,并在这里根据测算出的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精心设计金字塔的高度,还用精湛的建筑技术建成了金字塔。

在这个环節,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批注,质疑“不可思议”引发学生的思考,又通过前后勾连,引导学生阅读文本,从文本中查找对应的信息进行勾连,从而理解“不可思议”。在阅读勾连信息的过程中,学生展开大胆的猜测,对于“不可思议”的理解也就越来越深刻。学生抓住“不可思议”,运用前后勾连的方法,展开大胆的推测,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

五、个性化赏析,培养思维的独特性

思维的独特性是指学生对问题的评价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语文学习中,对观点的评价、文章的赏析等方面,学生应该有自己的独特体验,而不是人云亦云。本课的导读中提出:“两篇短文用了不同的方式写金字塔,你更喜欢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要求学生对不同文本的表达方式有自己的评价。

在学习了两篇短文后,教师引导学生借助表格对比两篇同样描写金字塔的文章,进行个性化赏析。喜欢哪一篇文章,学生可以凭直觉给出判断,但是为什么喜欢,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问题。表格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想法落实到语言文字上来表达。通过对比两篇文章在体裁、呈现方式、语言风格等方面的不同,就可以引导学生把自己对文章的喜爱表达得更加具体可感。学生在交流中分享的评价如下:

生1:我喜欢《金字塔夕照》,因为这篇文章的语言非常优美,第二自然段中反复提到“金色的”为金字塔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把我带入美好的幻想中。

生2:我喜欢《不可思议的金字塔》,因为作者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更直观有趣,让我们对金字塔的规模大小、位置等一目了然。

生3:我喜欢《不可思议的金字塔》,因为它的内容更丰富,不仅介绍了金字塔的规模、地理位置,而且介绍了金字塔不可思议之处,让我对金字塔有了更多的了解。

师:《金字塔夕照》主要以连贯的文字介绍金字塔,语言优美,蕴含情感,能把读者带入作者描写的情境中。《不可思议的金字塔》用图文结合介绍了金字塔的信息,语言简洁,信息量大,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金字塔。两篇文章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功能性的不同。

阅读是学生个体的学习行为,因为背景不同,学生的阅读感受有所不同,对于不同文章的喜好也就不同。所以教师在两篇文章的选择上并没有限制学生的个人喜好,而是通过表格的对比帮学生把自己的喜好讲清楚。这样,在达成本课教学目标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综上所述,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具体来说,要以学习任务为引擎,以学习方法为抓手,让学生的思维过程有“法”可依,还要通过文字、语言等形式来呈现,让学生的思维有迹可循。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相信有了科学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不断地实践,学生的思维能力将一步步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策略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关于师幼互动的文献综述
公司信息化管理与经济效益提升研究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