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法探究古籍文献治疗颤证用药规律

2021-01-21 09:47陈信捷郑春莹雒晓东罗恩丽苏巧珍郑春叶
中国医药导报 2020年36期
关键词:钩藤肉桂医案

陈信捷 郑春莹 雒晓东 罗恩丽 苏巧珍 郑春叶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405;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广东广州 510120

颤证,属于祖国医学“内风”的范畴,古籍记录有“颤”“震”“掉”“摇”之称[1]。震颤[2]是最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症状,表现为身体一部分或全部出现不随意的节律性或无节律性的颤动,其病因分类包括强化的生理性震颤、特发性震颤等[3]。现代医学中对震颤的治疗存在药效不稳定、副作用大、难治愈等局限,而中药被用于颤证的辅助治疗中,具有增强、稳定药效的作用[4-5]。部分临床研究认为中药复方汤剂对颤证的控制效果优于单纯西药治疗[6-8]。中医古籍医家在治疗颤证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本研究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1.7)对其治疗颤证用药规律进行数据挖掘,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颤证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学》[9]诊断标准。

1.2 数据来源

古籍书目选择参考《黄帝内经》《伤寒论》《普济方》《圣济总录》《脉经》等,古籍内容的获取以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省中医院图书馆馆藏图书为主,购买出版物及参阅《中华医典》[10]电子光盘为辅助,另通过广州市各大图书馆、网络搜索系统及古籍文献数据库等进行收集。

1.3 数据信息提取及数据库建立

以Microsoft Office 2019 软件为平台,构建古籍条文诊治颤证(包含颤、震、掉、摇等)数据库,古籍条文数据库提取信息包括病因、病机、症状、治疗、中药、方剂、医案、条文目录、原文等,共收录医案301 例,涉及方剂177 首,涉及中药共计264 味。

1.4 数据录入与核对

将筛选后处方录入古今医案云平台(V1.7),建立“颤证”数据库,录入完成后数据由双人核对,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1.5 数据预处理

在“颤证”数据库中,通过软件模块中的“执行标准化”对处方药物进行规范,《中国药典》[11]对中药名称进行规范。如不同地域命名的同种中药、不同炮制方法且功效不同的同种中药分别录入。

1.6 数据分析

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1.7)进行数据发掘,将数据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V1.7)医案数据库中。古今医案云平台是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研发的专业医案管理与服务软件,具有医案信息的集中储存、管理、标准化处理、数据挖掘、医案共享、医案查询等功能[12]。

本研究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中“数据挖掘分析-用药”模块分别进入“中药统计”“中药配伍”“中药属性”等分析模块,得出中药用药频次、中药关联度、中药性味归经、中药组方规律等结果。在“中药配伍”的“关联分析”设置支持度≥0.13、置信度≥0.68,得到相关关联规则结果。应用平台中“多维分析”模块中“聚类分析”及“复杂网络分析”功能,采用欧氏距离和类平均法[13]筛选前20 个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并在“设置”中调节“边权重”过滤出边权重前15%药物的节点连接,得出核心组合的复杂网络。

2 结果

2.1 药物频次分析

录入符合要求的古籍医案301 篇,合计177 首处方,包含264 种中药。频次≥15%的药物共16 味,分别为人参、炙甘草、白芍、茯苓、白术、当归、生地黄、五味子、黄芪、麦冬、钩藤、半夏、生姜、肉桂、陈皮、天麻。见表1。

表1 古籍医案177 首治疗颤证高频药物汇总(前15%)

2.2 药物属性分析

药物的四气覆盖温、热、寒、凉四大类,结果提示温为频次最高。药物的五味包含甘、辛、苦、酸、咸五大类,结果提示甘味药占主要部分。药物归经根据十二脏腑经络进行分类,其中频次最高的为肝、脾、肺三经。见图1。

2.3 药物关联度分析

对177 首古籍医案处方进行药对关联分析,设置支持度≥0.13、置信度≥0.68,得到相关关联规则结果前3 位为“当归→人参”“黄芪→人参”“五味子→人参”。提升度反映了关联规则中关联药对的相关性。频次分析结果前10 项见表2。

2.4 聚类分析

采用欧氏距离和类平均法筛选前20 个药物进行聚类分析,见图2。可将核心药物组成分为三类。第一类为白芍;第二类包括茯苓、炙甘草、白术、人参;第三类包括半夏、钩藤、天麻、牛膝、当归、地黄、五味子、麦冬、生姜、黄芪、陈皮、熟地黄、远志、肉桂、川芎。

图1 古籍医案177 首治疗颤证药物四气、五味、归经雷达图

表2 古籍医案177 首治疗颤证药物关联规则(支持度≥0.13、置信度≥0.68)

图2 古籍医案177 首治疗颤证药物聚类分析图

2.5 复杂网络分析

对177 首古籍医案处方进行“复杂网络分析”,得到古籍医案数据集核心药物组合的复杂网络。其中核心药物包括白芍、人参、五味子、生姜、生地、炙甘草、肉桂、半夏、当归、陈皮、麦冬、白术、茯苓、天麻、黄芪、钩藤。见图3。

3 讨论

颤证病位在筋脉,与肝、肾、脾等脏关系密切。《医学纲目·颤振》云:“颤,摇也;振,动也。风火相乘,动摇之象。”《黄帝内经》亦记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等,历代医家各种观点多认为颤证虚症多与肝肾相关。脾为后天之本,与胃相表里,为气血生化之源,主肌肉。当代中医学者李鲤[14]、李军[15]认为可从脾虚论治帕金森病等相关颤证症状,并需分为脾阴阳两虚论治。

图3 古籍医案177 首治疗颤证核心药物复杂网络分析图

在药物频次分析中,频次≥15 的包括利水渗湿药1 味(茯苓),补虚药7 味(炙甘草、人参、白术、白芍、麦冬、当归、黄芪),活血化瘀药1 味(川芎),解表药2 味(防风、生姜),化痰止咳平喘药1 味(半夏),清热药1 味(生地黄),温里药1 味(肉桂),收涩药1 味(五味子),平肝息风药2 味(天麻,钩藤)。其中归肝经药物有白芍、当归、生地、钩藤、肉桂、天麻共6 种,频次占876 次。归脾经的药物有茯苓、炙甘草、人参、白术、当归、白芍、黄芪、陈皮、肉桂、半夏、生姜共11 种,频次为871 次。高频药物多以平肝息风、益气健脾功用为主,适用于阴虚风动、脾胃虚弱证。

四气五味及归经是中药特有的性能,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也是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中药,并用以阐明其药效机制的理论依据[16-17]。四气中温频次最高,五味中主要为甘、辛、苦、酸,药物归经频次最高为肝、脾、肺三经。结合药物频次分析结果,酸入肝,白芍为酸味药,有养血柔肝之用;甘入脾,甘性和缓,茯苓、人参、炙甘草、白术皆有甘之性,皆归脾经。进一步归纳古籍判断颤证的病机多为肝血不足,筋脉失养。脾虚不固致气血生化不足,四肢肌肉失于濡养,则振摇而失用[18]。

药物关联度分析中,可以得出以人参配伍为主。人参功效为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有生津、安神之功,并在治疗脾虚不固的颤证中,起到了健脾补中之效[19-20]。常见治疗方剂有人参养荣汤、八珍汤等。聚类分析是挖掘药物间的隐性关系,发掘其共同特性的一种方法[21]。本研究聚类分析得出3 个分组,第一组为单味药白芍,白芍具有疏肝养血、缓急柔筋之效,由此可见古籍医家治疗震颤重用白芍,常见药方包括天麻钩藤饮、地黄饮子、镇肝息风汤等。第二组药物主要组成为四君子汤,本证多由脾胃气虚、运化乏力所致,治疗以益气健脾为主。方中人参为君,甘温益气,健脾养胃。臣以苦温之白术,健脾燥湿,加强益气助运之力;佐以甘淡茯苓,健脾渗湿,苓术相配,则健脾祛湿之功益显著。使以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四药配伍,共奏益气健脾之功。配伍特点为温而不燥,补而不峻[22]。第三组方药成分较多,其中包含当归、川芎、熟地补血养血之剂,钩藤、天麻、牛膝养肝息风之药,此外熟地、远志、肉桂、五味子、麦冬、黄芪等补益肺脾、安神益智药物大体上为地黄饮子方重要组成化裁而来,总体达到平肝息风、养血补虚、助火通阳之效[23]。综合聚类分析三类功效,古籍医家治疗颤证常用方药功效涵盖健脾益气、平肝息风、缓急柔筋、养血补虚等。

复杂网络是数据表达的一种直观表现[24]。由古籍医案177 首治疗颤证核心药物复杂网络分析图可以看出总体用药、治疗思路体现为从肝、脾论治。当前多认为老年颤证基本病机为肝肾不足。肝精不足,肾气衰竭,遂至精亏血少,上不能荣于脑窍,至脑髓失养;外不能灌溉四肢百骸,濡养筋脉,以至经络失用,肢体颤振、肌肉挛急。卜献春教授遵循其肝宜柔而不宜伐的特点,选取酸甘平柔和缓之品治理震颤,以补肝、疏肝、柔肝,使肝木条达,气畅血行,筋脉荣润而震颤之象自灭[25]。复杂网络组成中白芍、当归、生地、钩藤、肉桂、天麻等药皆归属于肝经,虽数量不及脾经药物,但占比稍高,其中涵盖药效体现为补肝柔筋、补血调肝、平肝息风等。周德安教授认为颤证多发于中老年人,主要为阳衰所致[26]。阳衰则火不燠土,脾阳则衰微。又因脾主四肢,而四肢为诸阳之末,中土虚寒,木气内伐,阳气无法调达,阴风内动,则四肢震颤。因而当代医家从脾论治的观点则为治疗颤证提供了新的思路[27-28]。复杂网络分析结果涵盖八珍汤的主要成分,重在健脾益气,补血养虚;其次黄芪、肉桂等药益气固表,补火助阳。因此通过复杂网络进一步归纳认为古代医家治理颤证善用温药,主要由肝、脾论治。

本研究通过古今医案云平台(V1.7)对治疗颤证的古籍医案进行信息化处理,客观反映古籍医家运用中医治疗颤证的用药规律。通过对古籍文献治疗颤证的模块化数据挖掘,本研究为临床治疗颤证提供一定的治疗思路。然而,由于中医个体化治疗的特点,数据挖掘结果只能为中医临床提供一定参考,临床医师仍需结合临床症状,随证治之。

猜你喜欢
钩藤肉桂医案
不同产地钩藤的药用成分含量及不同温度烘干的影响
医案聊斋续篇 吐泻案
医案聊斋续篇 晨泄案
不同肉桂品种光合能力差异分析
正二十面体Au13和Pt13团簇上肉桂醛的吸附
肉桂油纳米微乳的制备
新加香薷饮医案6则
古医籍中刺络放血医案浅析
HPLC测定钩藤药材中钩藤碱、异钩藤碱的含量
钩藤总碱的热稳定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