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绘画美学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2021-01-23 02:26解学晖
山西建筑 2021年23期
关键词:山石山水画景观设计

解学晖

(许昌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山水画以自然景色为画面表现的题材,其作为中国绘画三大画科之一,源远流长并历久弥新。传统山水绘画中主要表现的形象是山石、植物、水流、房舍、点景动物等,以其客观物象的形态为基础加以主观意识审美的取舍、提炼构成了山水画面的艺术性,形成了可供“卧游”美学之境。城市景观建设的核心要素是人和自然之间的有效融入,从而达到和谐、舒适的生活体验。因此,将传统山水绘画美学融入现代城市景观的设计之中,能够有效满足当代大众对于回归自然、怡情悦性的精神追求[1]。

1 山石营造沉稳坚实之美

国内大部分城市都建于地势平坦之处,在城市景观设计中使用山石元素,能够大幅度增加比较强烈的起伏线,呈现丰富韵味。山水画面中山石形象在整体上追求协调统一、沉稳和谐感,在细节和局部上追求参差错落感的美学原则;将山水中山石形象的美学表现应用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可以有效形成具有苍茫、坚强景观质感和视觉感。

中国幅员辽阔,南、北方一年四季中各地的温度气候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山石在自然界中因为地域的不同也有着明显的变化;同时,自然形成的每一块山石往往在大小、形态上也各不相同。一幅优秀的山水画面在艺术视觉效果中整体的山石形象往往呈现出客观上各地域不同的视觉特征,如南方山石在整体形象上具有温润、平和感,而北方山石整体形象表现出的则是截然不同的险峻、陡峭状;在对画面中每一块山石的处理方面,更多的营造出的是参差韵律的丰富视觉厚度效果。

在城市景观中,山石往往是造景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在石料的选择与安放方面,应遵循整体而变化的原则。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山石可以以城市周边山区出产的石料进行安放堆砌形成景观中的主体,这样既可以有效利用当地自然资源,节省景观构建成本,又传达出一定的本地地域特色。在山石的选择上需要尽量保留山石在开采时的形象,避免进行过多的人工雕琢与修饰,并使其表面形成部分的石皮裸露,呈现出自然之貌和山石本身生涩、坚实的质地与质感。在造景过程中,应借鉴山水画面对近景山石的处理手法,根据实际景观的需要在石块数量上进行增减,可多可少;单块山石一般面积较大,形成区域景色的主体;多块山石集中在同一区域时注意避免出现体积大小和形状样式基本完全相同的情况来突出对比性,而且为了形成山石形象疏密聚散方面的视觉感,应尽可能的呈现山石不同姿态和间距远近的差异化,如采用竖立、倾斜、躺卧的衔接安置的方式,从而达到统一和谐的变化之美。同时,景观中的山石往往和植物、水源等事物同时进行搭配,从而克服纯粹的山石形象独立成景时在视觉上所出现比较明显的单调感。另外,山石的面积需要达到一定的体量,从而避免出现山石形象隐晦或难以被人察觉的情况发生,对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优先选择完整的大块山石进行排布,也可以采用小块山石人工堆砌的方式增加整体的大小面积,达到突出山石景致的目的。

2 植物展示自然与人文之态

植物被誉为城市之肺,入眼的绿色能够带给人轻松和心旷神怡的心理感受。由于植物普遍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自然界植物资源非常丰富,不同植物在形态、花期等方面都各具特色,能够带有并传达出明显的自然气息,因此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山水画面中植物形象在整体上呈现出高低浑然、姿态丰富感,在细节和局部上追求曲折取势、疏密有致的美学原则。中国山水绘画作品中的植物形象往往具有类型多、形态多的艺术特点。多类型是指多种不同种类的植物形象以相伴相生、局部聚集的方式出现,目的是既能够充分呈现自然界植物生长的规律,又能够达到聚散美学的要求;多形态是指多种植物在画面组织的过程中,极力表现出不同的姿态,从而达到画面视觉效果的丰富感。将山水中植物形象的美学表现应用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可以有效形成具有丰富多变、移步换景的视觉效果[2]。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借鉴中国山水绘画美学,可以从植物间的错落、姿态两方面入手,同时需要兼顾对植物在不同季节的色彩与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呈现方面进行考虑。在植物间的选择上,草本植物、灌木植物、木本植物等可间杂种植,从而形成高低相向的丰富层次;同时,植物的四季生长属性也各不相同,因此需要进行有机搭配。如在局部景观的营造上,可以选择数量不同的四季常绿的棕榈树作为主要形象,搭配紫薇和菊花,就能够达到高中低参差错落的层次;同时由于上述植物的形象各不相同,棕榈相对高大直立,具有较强的挺拔感,紫薇的枝干较多扭曲,具有一定的蜿蜒感,菊花的枝干较低,而叶子比较茂盛,呈现出密集感,另外三种植物的花期也各不相同,涵盖不同时节,从而达到时时有新景的丰富的视觉效果。再如以具有观赏价值的樱花作为布景的主体,周边夹杂三三两两的生活中常见的矮竹,地面铺设平整的草坪,就能够达到简洁而饱满的视觉感受,并且在落花时节通过花瓣的朵朵凋零能够形成落花景致,使人感受到生命的真谛与永恒;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主题景观的方式进行布置,如油菜花园、银杏园等,在整体上形成规则、统一的形式美感。另外,对于城市景观中的植物形态还需要注意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一处景观中的植物在整体上应该具有大致相同的外在形态轮廓,种类过多会造成杂乱无章和相互之间缺乏联系的情况;独立的植物形象可以在整体的基础上进行修剪、攀扎等方式形成自身的形态美感,从而达到整体和谐而有变化的视觉效果。通过山水美学对城市景观中的植物的安排与布置,能够达到移步换景、意境悠远的审美效果。中国画的表现有以物喻人的传统,在山水绘画中也不例外,典型表现是植物形象所传达出的人生境界和人生追求。如松柏由于树形比较高大并且四季常青,因此被人赋予坚韧高尚的寓意;竹子带有虚心高节的君子之风,它的形象广泛的深入人心,被誉为“四君子”之首;梅菊由于花季出现在比较寒冷的时节,故有着不畏严寒、坚强谦逊的美誉;荷花代表着人们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德的追求。因此,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应尽力通过相关植物的栽植,传递出其所蕴含的精神属性,使人们在欣赏景色的过程中,达到心灵的升华。

3 水流、建筑构建平和舒适之体验

城市因水而蕴含生机与活力,流动的水流能够使人体会到轻快的节奏和韵律,平静的水面能够使人感受到心境的放松和平静,因此水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被称为“理水”,对提升城市景观的美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山水绘画中的水的形象非常丰富,既有静谧宽广的水面,也有飞流直下的瀑布,还有涓涓流淌的山泉等,画面中水主要运用“静、活”的美学思想构成画面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城市景观中的水景可以分为静水和流水两个方面。静水景观在设计和营造过程中,大多采用人工挖造的方式产生,因此要注意水面的面积不可过小,过小的水面会使人造成压抑感,而宽阔的水片能够使视野开阔,心情放松。静水景观一般可以与水禽动物、喜水植物相互配合,如可栽种一定数量的睡莲、荷花、芦苇等,并在水中放养野鸭、天鹅、锦鲤等动物,使其漫游水中,突出体现水体的宁静感与宽广感以及水禽动物的运动感,达到一动一静、动静相得益彰的效果。另外,静水也可配合舒缓的音乐、灯光等在其中布置一定数量的喷泉,在特定的时间中开放,增加水体视觉的丰富层次。城市中的流水景观可结合人工坡度或山石搭配进行设计与安排,达到水流的鲜活性。流水的水速既可激荡,亦可平缓,如通过建筑材料进行落差较小的高低错落的阶梯状铺设,使水流流于其上,既能够呈现出一定的节奏感,又能够使水流在平缓的石面坡度作用下溅起层层的水花;又如通过土方、大块山石进行错位堆砌,形成与地面落差较高的假山等,通过抽水设施引水其上,达到自然界中多级瀑布的富有韵味的动态美感,同时日光和水雾蒸腾之下形成的彩虹也能够增加水体的斑斓变化。

山水画面表现中自然景色需要建筑物的搭配与点缀,传统建筑的质朴与简洁自然,能够加深对特定的主题、风情、意境的表现,传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学思想。城市景观设计也需要布置一些建筑增加景深与意趣。对于城市景观中的建筑,可尽量采用还原自然的方式,即采用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材料进行搭建,呈现出源于自然古朴质拙的形式美感。如在山石植物所组成的自然景色之中,可使用竹竿进行捆扎搭建成凉亭的立柱和横梁,其上以茅草、芦苇进行编织形成凉亭的棚顶,内部置以石桌石凳,既能呈现出自然的原生态美,又能供人在其中休息歇脚,提供人文关怀,一举两得。又如水面上可以石料或木材以之字形的方式搭建小型石桥或木桥;景观中的小路用碎石进行弯曲状的铺设等,从而运用多种方式增加曲径通幽、移步换景的曲折自然之趣[3]。

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视觉元素如山石树木、水流建筑等既可以单独成景,也可以相互配合形成丰富视觉感官的景观,在造景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安排与布置,这也符合山水画面表现的先确立主题后按需生发的美学要求,从而达到浑然天成、自然生动的视觉效果。传统山水绘画作品集中体现了天人合一、由景抒情、阴阳虚实的美学观念,营造出意境深远、咫尺千里的艺术效果。山水绘画作为中国传统美学中的重要表现形式,其蕴含的美学表现理念和当代的城市景观设计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能够使大众在城市之中体会到景观的自然之美、意境之美。

猜你喜欢
山石山水画景观设计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山水画的写生观及价值初探
雷运华
垂直绿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晒石节”让山石灿烂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孝堂山石祠北魏二题记考论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