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微课 让小学数学课堂走向精彩

2021-01-27 18:59张玲玲
求知导刊 2021年50期
关键词:微课应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摘 要:微课短小精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应用微课教学可以优化教学过程,丰富课外拓展模式;可以帮助学生解答数学难题和易错题;也可以在解决数学问题中优化信息结构,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微课应用;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50-0023-03

作者简介:张玲玲(1992.9—),女,江苏省南通市栟茶镇栟茶小学,中小学二级教师,本科学历。

引 言

什么是微课?微课是一种短小精悍的新型教学模式。从字面意思解释就是微型课程。微课的视频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弱化数学知识的抽象性,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让数学知识变得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微课的时长一般在10分钟左右,且一个微课视频对应一个知识点,针对性较强,学生可以反复观看。

一、利用微课资源优化教学过程,丰富课外拓展模式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资源来自教材、教参、课外资料等。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资源优化教学过程,丰富课外拓展模式,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1]。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灵活设计微课内容,合理安排微课时间,既可以将微课应用在课前的导入环节,也可以将微课应用在课中的难点解释,还可以应用在课后的复习巩固。

(一)利用微课资源优化教学模式

新课程理念提出,要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但是,部分小学数学课堂仍然采用以教师讲解为主或者教师与学生“一问一答”的教学模式。一堂课下来,看似很顺利,但是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常常出现“一听就懂,一问就知,一做就错”的现象。这说明学生没有完全掌握课堂上的知识点,学习流于表面。基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将教学重难点录制成微课,在教学的不同时段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高”这一内容时,就 “三角形底和高的认识和画法”这一环节,教师制作了微课,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三角形底和高的认识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部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较弱,针对这部分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反复观看微课,帮助他们理解相关概念。至于三角形底和高的画法,教师可以先在课堂上进行板演,然后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微课,让学生通过学习微课视频,巩固画法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了解到学生在画钝角三角形较短两边的高时,存在一些疑问—边不够长怎么画?高画在三角形的外面了,这样可以吗?对此,教师可以就“学生不会画钝角三角形较短两边的高”的问题,制作“画高”的微课,将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以及高的画法讲解清楚。而学生通过教师的微课“画图”示范,也能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规范画图。在组织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探究,再播放微课,验证大家的想法。

在上述教学中,教师利用微课资源进行教学模式的优化,将基础概念用微课模式进行小结。当遇到学生无法理解的“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上的高”的问题时,教师利用微课进行细致的讲解。针对需要技巧的“钝角三角形两条较短边上的高”的画法问题,教师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微课验证的模式进行教学,将微课与课堂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

(二)利用微课资源丰富课外拓展模式

微课为教学方式的不断创新提供了新的方向。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数学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内容或者每天解决的数学问题制作“学生微课”。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过程、答题思路等拍成视频。学生通过观看自己的学习视频,可以及时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改进。学生制作微课并不断改进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度思考的过程,这也是充分利用微课资源丰富课外拓展模式的体现[2]。

例如,在教学“植树问题”的知识时,首先,教师可以设计两道对比题:(1)20 m,每段5 m,可以分成几段?(2)20 m,每5 m种一棵树,可以种几棵?在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提出问题:两道题的算式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为什么?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问题。最后,教师追问:你能编一道生活中的“植树问题”吗?你是怎么编的?怎么解决?为什么说这也是“植树问题”?请你将自己的思考过程录制成微课分享在班级群里。教师可以在共享的“学生微课”中,挑选出几个具有典型性的微课进行全班点评和分析,让全班学生一起探讨。这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信心。

在上述教学中,教师利用微課资源丰富了课外拓展模式,用制作“学生微课”代替书面练习,调动了学生参与积极性。学生制作微课前必须先理解什么是“植树问题”,这能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二、利用微课资源解决数学难题和易错题

儿童发展心理学专家指出,课堂上,学生的专注力一般稳定在20分钟左右,学生的有效视觉驻留时间普遍只有5~8分钟。因此,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受学习基础和专注力的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也会有一定的差别[3]。基于此,教师可以将每天的教学重难点制作成微课,分享给有需要的学生;同时,对于数学难题和易错题,教师也可以设计制作成“微课”,让学生反复观看,慢慢理解,解决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师教学进度的问题。

(一)利用微课资源解决数学难题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一些难题。对于这些难题,教师在课堂上只讲一次是不够的。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资源,为学生提供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实现全部学生都能 “听懂”、大部分学生能“理解”的目标,没有理解的学生可以反复多听几次。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教师遇到了这样一个数学难题—学生无法想象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后是什么样子。一般情况下,教师会在课堂上制作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模型,并在课堂上展示,以此帮助学生理解。但这个过程教师一般只会在课堂上演示一次,部分学生理解力较弱,可能需要多看几次才能反应过来。这时,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时边演示边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与此同时将这一过程录制成微课视频,学生有需要可以随时下载。这样录制的微课可以节约教师的准备时间,也能帮助有需要的学生及时巩固所学。而在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探究的过程中,理解什么是表面积、掌握求表面积的方法是学生该课学习的难点。教师可以事先预估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难题,通过微课讲解引导学生攻克难题。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播放微课时,速度要慢,要多放几次,给学生预留思考和理解的时间。在制作“微课”时,教师可以设计得更仔细些,将测量边长的方法也一并进行讲解。

在上述教学中,教师在备课时预估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难点,然后通过微课视频讲解和演示,并将这样有针对性的微课提供给有需要的学生。这种做法帮助学生巩固和理解了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和概念,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利用微课资源解决易错题

利用微课资源不但可以提前预估和解决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难点,还可以用在解决易错题上。教师可以在日常批改作业时收集学生的易错题,利用微课模式进行具体题目的讲解,主要向学生讲明解题思路,以及怎样思考。学生也可以通过微课视频自主检测作业情况,还可以通过模仿微课视频中教师的讲解方法,进行自主说题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在教学“周长”的知识时,有这样一道学生很容易出错的题目:有一个大长方形的长是12 cm,宽是4 cm,把它剪成3个一样大小的正方形,大长方形的周长比3个小正方形的周长总和少多少厘米?错误一,没有厘清求解此题的数量关系式。错误二,计算大长方形的周长时算式“12+4”没有加括号。错误三,对题目中“3个小正方形的周长总和”这句话不理解。针对学生的易错点,教师进行微课设计。首先分析题意—仔细读题,边读题边提取信息,思考题目告诉我们什么。其次,思考解决该题的数量关系式—思考比多比少用减法,就是“3个小正方形的周长总和-大长方形的周长=少了多少厘米”。最后,思考要求大长方形的周长比3个小正方形的周长总和少多少厘米,需要先求出什么。第一步,先求出“大长方形的周长”。长方形的周长怎么求?(长+宽)×2=长方形的周长,算式是“(12+4)×2=32 cm”,从而得到大长方形的周长是32 cm。第二步,要求“3个小正方形的周长总和”应先求“1个小正方形的周长”,即“边长×4=正方形的周长”,算式是“4×4=16 cm,3×16=48 cm”,从而得到3个小正方形的周长总和是48 cm。第三步,根据数量关系式得到“48-32=16 cm”,即大长方形的周长比3个小正方形的周长总和少16 cm。

在上述微课中,教师将易错题讲解得比较详细。除了在课堂上进行集中讲授、播放微课视频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模仿微课视频中教师的说题方式进行说题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利用微课资源优化信息结构,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由于微课视频内容的碎片化和结构化,教师在利用微课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前,要在选题上多花心思,所选的题材要立足学生的经验生长点和知识的逻辑生长点。

(一)利用微课资源优化信息结构

在为录制微课挑选素材时,教师要以贴近生活的案例为主,并分析其特点,对题目描述进行适当改编,优化其信息结构。在遇到复杂问题时,教师可以将问题进行简化、重组,通过微课的形式让学生仔细观看,思考原题与简化后题目的异同。教师在对比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准确提取数学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周长”的内容时,有这样一类题目:有一个长是8 cm,宽是6 cm的长方形,在其中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样剪2次后,剩下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在学习初期,此类题目的难点在于学生不会分析题目,会误解题目意思。为此,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对该题目进行改编:(1)在一个长为8 cm,宽为6 cm的长方形中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后,剩下的是什么图形?(2)剩下的长方形中,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3)在剩下的长方形中,再剪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4)剪2次后,剩下的是什么样的图形?周长是多少?这道复杂数学题的关键难点在 “剪2次”,故教师在制作微课时,在这个地方要慢一点,留给学生充足的時间思考。

在上述教学中,教师利用微课资源对复杂问题进行解析,提取有用的数学信息,再将问题描述得浅显易懂,这就避免了学生因看不懂题目而无从下手的情况发生。教师将这个过程通过微课的形式展示,可以让所有学生都能看明白复杂题目是如何简化的,从而培养学生准确提取数学信息的能力。

(二)利用微课资源提升思维能力

小学生正处于思维的发展阶段,数学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一般比较习惯于按部就班地正向思考问题。但有时这样的思考方式并不能解决问题。这时学生就需要学习一些其他的数学思维方式,如逆向思维。如何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呢?教师可以尝试利用微课资源。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教师制作了一个“倒推法解题”微课,要求学生按照倒推法三部曲将每道习题的解题思路理清楚。倒推法三部曲指:(1)求什么?—思考题目中的问题要我们求什么?(2)怎么求?—说一说求解的数量关系式。(3)知什么?—已经知道了哪些信息,根据题意理一理。教师要通过微课指导学生对“倒推法解题”进行案例研究。如有这样一道练习题:把一张长12 cm,宽4 cm的长方形纸条,剪成一样大小的3个小正方形,这个大长方形的周长比3个小正方形的周长总和少多少厘米?首先教师可以借助微课,边读题边画图,并把已知的数据信息标注出来,让学生通过观看微课养成边读题边思考边标注的习惯。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该题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教师要将这些全部录制进微课,让学生观看身边同学怎么说,激励学生勇敢说题,从而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教师通过微课将“倒推法解题”的方法展示得非常清晰。教师边读题边演示画图、标注图上信息的过程非常形象深刻,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可能。

结 语

总之,微课在教育领域受到颇多关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微课的运用时机,利用好微课资源,把微课用在关键处,使其发挥出最大的作用,进而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资源,促进小学数学重难点问题的解决,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小学数学课堂更精彩。

[参考文献]

李明娟.浅谈微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应用[J].考试周刊,2020(95):67-68.

王庆玲.利用微课培养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J].中小学电教,2020(12):79-80.

包欣欣.微课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应用的实践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28):125-126.

猜你喜欢
微课应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应用微课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可行性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