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审美教育的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策略

2021-01-27 20:05何丽红
求知导刊 2021年50期
关键词:欣赏课审美教育高中美术

摘 要:美术欣赏课的实施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融审美教育于美术欣赏课是实现此目的的重要途径。作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从挖掘审美资源、创设欣赏活动、实施审美评价这三方面入手,详细介绍基于审美教育的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中美术;欣赏课;审美教育;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50-0070-03

作者简介:何丽红(1978.2—),女,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证大中学,中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

引 言

美术是高中阶段的必修课程之一,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极强的审美性,旨在以艺术生动的表现形式引导学生建构审美感知,培养审美能力。《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基于美术学科的教学目的,将审美教育作为美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明确要求教师上好美术欣赏课,让学生在与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的互动过程中,感受其中的内在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高中生正处于强化审美意识的关键阶段,因此,在进行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时,教师要立足《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发展特点,有效融入审美教育,使学生在欣赏“美”的过程中提升审美能力。然而到目前为止,仍有不少高中美术教师忽视美术欣赏课,在挖掘审美教育資源、创设适宜的欣赏活动、实施有效的教学评价方面做得不够,导致美术欣赏课教学效果不佳,严重阻碍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基于此,笔者以日常教学为依托,从教学资源、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入手,着力探究高中美术欣赏课的审美教育策略。

一、挖掘审美资源,夯实审美基础

教学资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审美资源是引导学生进行审美的基础。《课程标准》指明了美术教材和现实生活之于美术教学的重要性。美术教材和现实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资源,教师和学生是挖掘审美资源的主体。因此,笔者在开始美术欣赏课之前,应先和学生一起挖掘审美资源[1]。

(一)教师研读教材,挖掘审美因素

教材为教师提供了实施审美教学的依据。研读教材是教师专业能力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师挖掘审美资源的重要方式。在开始欣赏课教学之前,笔者往往会研读教材,从教材各个栏目和具体内容中挖掘审美因素,并以此为指导,有针对性地挖掘审美资源。

以《象外之境—中国传统山水画》为例。本节课以山水画为欣赏对象,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一创作规律,理解其中蕴含的浓浓的山水情怀,使其受到山水之美和山水情怀之美的熏陶。基于此,笔者将山水之美和山水情怀之美作为审美因素。山水之美和山水情怀之美是以物象为载体的,而山水画和古诗词是物象的重要构成。对此,在实施教学活动前,笔者挖掘中国传统山水画作品及描写山水的古诗词,引导学生边品读古诗词,边欣赏山水画,使他们切实感受到山水画中蕴含的美,加强欣赏课的审美教育效果。

(二)学生走进生活,挖掘审美资源

学生是挖掘审美资源的主体之一。学生挖掘审美资源的过程,正是体验审美的过程,便于自主建立审美感知。所以,在开始美术欣赏课之前,笔者会立足挖掘到的审美因素设计任务,指引学生走进生活,自主挖掘审美资源[2]。

以《书为心画—中国书法》为例。笔法、结体、章法、墨法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要素。笔者设计了“搜集书法演变过程”“分析中国书法的笔法、结体、章法、墨法的特点”这两项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主动阅读教材,利用网络搜集相关内容,获取了丰富的审美资源,尤其是建构了对中国书法的初步认知,为在课堂上深入探究书法的审美要素奠定了基础。

二、创设审美活动,引导体验审美

课堂教学活动化是《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审美活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构成,是学生感知美、欣赏美、表现美的重要载体。因此,在进行美术欣赏课教学时,教师要以审美资源为基础,采取多种策略创设审美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审美。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美

李吉林老师结合情境教学研究成果指出情境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情境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出的教学场景。教学情境具有直观性,便于学生在视觉作用下建构感知。由此,在进行美术欣赏课教学时,笔者会先应用审美资源创设审美情境[3]。

以《华夏意匠—中国传统建筑与园林艺术》为例,中国传统建筑是学生审美的基础。受地域性、阶级性和民族性的影响,中国传统建筑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皇家园林、私家园林等是学生感知中国传统建筑独特审美特征的切入点。因此,在实施课堂导入活动时,笔者直接利用微课,向学生呈现了故宫、苏州园林等传统建筑,自然地创设了直观的情境。大部分学生发挥视觉作用,积极体验情境,自主感受故宫的雄伟壮阔、苏州园林的小巧玲珑等特点,在无形中建立审美感知。立足学生的情境体验情况,笔者提出问题:“故宫和苏州园林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典型代表,它们各自有着怎样的特点?”在此问题的作用下,学生重点探究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为下一步深入感知中国传统建筑之美奠定了基础。

(二)师生互动,有效欣赏美

欣赏美术作品的美是学生参与美术欣赏课教学活动的目的之一。美术欣赏课具有互动性。教师、学生和美术作品互动的过程,正是学生有效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适宜的教学方法是师生进行互动的关键。因此,在进行美术欣赏课教学时,笔者往往应用演讲式教学法、比较式教学法等引导学生欣赏美[4]。

1.比较式教学,发现美

发现美是学生欣赏美的基础。比较式教学是以引导学生发现美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方法。所谓发现式教学,是指将有关美术作品(同一题材的不同作品,同一画家不同时代的作品,同一内容不同处理样式的作品等)置于同一欣赏环境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比较,了解不同作品的独特魅力的教学活动。在比较的过程中,学生会用“发现”的眼光找寻不同之处,借助不同之处深切感受独具特色的美,从而顺其自然地增强审美体验效果。基于此,在美术课堂上与学生互动时,笔者常应用比较式教学法,引导他们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美。

仍以《华夏意匠—中国传统建筑与园林艺术》为例。中国传统建筑具有生活性。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实际上已经与中国传统建筑进行了互动。在课堂教学前,笔者引导学生挖掘本地传统建筑资源,了解本地传统建筑的特点。立足学生的课前活动情况,笔者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北京四合院、广东开平碉楼、福建客家土楼等著名传统建筑的图片及相关介绍,同时鼓励学生展示各自搜集到的本地传统建筑资源并进行对比,探究不同地区传统建筑的特点。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从环境、气候、礼制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传统建筑的地域差异,感知传统建筑的独特之美及地域文化之美,顺其自然地受到审美熏陶。然后,笔者根据学生的发现,有针对性地介绍本地不同传统建筑的特色,使学生在生活经验的作用下建构深刻认知,丰富生活经验,增强审美体验效果。

2.演讲式教学,表达美

表达美是学生审美感受的表达,是学生增强审美感知水平的重要途径。在体验互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感知到美术作品中的美,由此建立个性的审美感知。审美感知为学生表达美提供了便利。表达美的过程是学生继续思考,深入感知美的过程[5]。同时,学生也会因此形成审美“语言”,学会表达美。演讲式教学是学生获得审美感想,表达审美感想,实现“读”“说”一体化的教学活动。所以,笔者应用演讲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表达美。

以《凝神造像—中国传统雕塑》为例。美术作品的艺术特征是学生欣赏美的切入点。例如,兵马俑和霍去病墓中的动物雕塑直观地再现了中国传统雕塑的艺术特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利用课件呈现了兵马俑作品和霍去病墓动物雕塑作品,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和比较,你可以从兵马俑作品和霍去病墓動物雕塑作品中发现中国传统雕塑具有哪些艺术特征呢?”在提出任务后,笔者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小组交流便于学生进行碰撞思维,获得并交换个性化的观点,有利于他们对中国传统雕塑的艺术特征建立个性认知。在学生完成合作任务后,笔者让他们结合具体作品介绍自己发现的中国传统雕塑的艺术特征。然后,笔者则根据学生介绍的内容进行点拨,使他们加深理解。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由浅入深地了解中国传统雕塑的艺术特征,还可以让他们透过艺术特征感知中国传统雕塑独特的魅力。

(三)及时应用,自主创造美

创造美是学生强化美术审美效果的必由之路。《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积极开展美术欣赏活动,使学生在掌握美术知识的同时,感受美术作品的艺术特色、文化价值等,学会用自己的行动传承美术文化价值。创造美的过程正是学生传承美术文化价值的过程。在创造美的过程中,学生会自主地迁移课堂所学知识,继续探究美术作品之美,进而使用合适的方式展现美术作品之美,顺其自然地提高对美术作品之美的认知,同时锻炼创造美的能力。因此,在进行美术欣赏课教学时,笔者立足学生的学习所得,创设相关活动,驱动学生自主创造美。

以《美在民间—中国民间美术》为例。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与剪纸、皮影等民间美术作品互动,了解了中国民间美术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感受到中国民间美术的独特魅力。事实上,学生早在小学、初中的美术课上就已经与民间美术进行了互动,掌握了剪纸方法、皮影制作方法等。基于学生的学习所得,笔者设计了如下任务:与小组成员抽签选择《西游记》中的故事选段,根据故事选段中的主人公和具体情节制作皮影,并演绎皮影戏。接受任务后,学生兴致高昂,自主迁移学习经验,积极动手制作,将美的元素融入皮影中。同时,学生还利用课余时间一遍一遍地表演皮影戏,在强化皮影戏表演效果的同时,感受到皮影戏的独有魅力,从而受到审美熏陶。此外,学生还通过表演皮影戏,切实地用多种形式(如语言、动作等)创造了美,增强了审美效果。

三、实施审美评价,发展审美能力

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是教师进行美术欣赏课教学的目的之一。能力的发展具有过程性,即学生在体验美术欣赏活动的过程中会不断提高审美能力。教学评价是激励学生发展的重要“工具”,以审美为基础进行教学评价,可以使学生了解自身审美能力的发展情况,扬长避短,切实提高审美能力。因此,在进行美术欣赏课教学时,教师要以审美过程为基础,运用合适的方式进行审美评价,驱动学生逐步发展审美能力。

(一)学生自主反思评价

学生是美术教学活动的参与主体,也是美术教学评价的主体。学生在美术欣赏课上能体验到多种多样的审美活动,建立审美感知。自主反思是学生了解自身审美感知情况、发现审美所得和审美不足、及时查缺补漏的活动。因此,笔者尝试在美术欣赏课上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反思,实现自主评价。

以《凝神造像—中国传统雕塑》为例。笔者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比兵马俑和霍去病墓中的动物雕塑作品,使他们自主发现中国古代雕塑特征,同时鼓励他们进行表达。在课堂教学结束时,笔者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对比,思考自己是如何进行对比的、发现了怎样的特征等。实践表明,大部分学生通过这样的反思,不但了解了自己的课堂学习情况,而且牢牢地掌握了发现美术作品之美的方法,积累了审美经验,提高了审美能力。

(二)教师赏识评价

赏识评价是教师评价的重要方式。教师立足学生在美术欣赏课上的学习情况,及时赏识学生,不仅可以使他们更了解自身的发展情况,还可以增强其对自身审美能力的信心。因此,笔者在进行美术欣赏课教学时,把握住时机,尝试对学生进行赏识评价。

以《人性的崛起—文艺复兴美术》为例。在讲解“人性的光辉”这一内容时,笔者引导学生探究《蒙娜丽莎》《大卫》《草地上的至母》这三幅作品的表现手法、人物形象、人文主义特征表现等。在学生探究后,笔者随机选择学生让其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以学生的表达内容为着眼点,及时进行赏识,如赏识学生的表达情况、赏识学生踊跃思考的行为等,使学生获得满足感。

结 语

综上所述,融审美教育于美术欣赏课,有利于实现美术欣赏课的审美功能,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因此,在进行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时,教师要发挥美术欣赏课的审美功能,挖掘审美资源,创设审美活动,实施审美评价,使学生与美术作品积极互动,体验美、感知美、表达美、创造美,逐步增强审美认知,提高审美能力,从而提高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郭才.浅谈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策略[J].学周刊,2020(22):157-158.

颜婷.高中美术欣赏课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知识文库,2020(11):83-84.

伏云.高中美术欣赏课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J].甘肃教育,2020(09):142.

刘伟民.高中美术欣赏课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试题与研究,2020(06):157.

李文武.基于高中美术欣赏课培养学生审美能力[J].新课程,2019(12):282.

猜你喜欢
欣赏课审美教育高中美术
初中美术欣赏课中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美术欣赏课
探讨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新课改后的高中美术教学反思
谈高中美术鉴赏教育中审美价值的研究
民间剪纸在高中美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