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西建筑的比较中探析中西建筑设计的融合

2021-01-29 01:03王冠
河北画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中西建筑设计空间

王冠

东北大学艺术学院

一、中西传统建筑的比较

(一)中西传统建筑文化与审美意识的比较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反映的是秩序与艺术结合,除了等级秩序还有儒家思想、伦理次序。除了秩序之外,还有儒家《礼记》中的“中和”思想,“中庸之道”成为儒家的审美准则。“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认为“中和”是宇宙万物最本真和生命力的体现,也是一种最美的状态。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与道家经典《老子》主张的一切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奠定了建筑艺术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基调,儒道两大思想派系决定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内容与形式。

西方文化起源于爱琴海和地中海,希腊神话提出“人神同源”论,创造了以人体为模本的经典柱式。西方建筑将柱式与山花等结构几何形体处理,用科学理性的逻辑组合,对真理的探索上升为抽象和序列,最后按照统一的逻辑思维组织起来,侧重向外探求、发展和改造世界。

(二)中西传统建筑空间组织与空间意识的比较

建筑与空间相互依存,“按照材料、功能、审美可依次围合出结构空间、适用空间、视觉空间”中西建筑空间组织布局的不同是基于中西的自然观、文化环境、思维方式的不同,在空间构成方式、空间思维、空间追求三个层面有着明显差异。

中国建筑是封闭的院落式空间关系,突出中国“和”的思想,塑造“二维”组群空间的美。以多进院空间沿地面铺开,造就了以抄手游廊与主次建筑虚实空间的层次感,同时,增加了建筑群的整体感与聚合度。利用纵深轴线及行走路线的规划,院落空间起承转合,院中建筑首尾呼应,形成自然流畅的整体空间意象,重组群空间、轻实体空间的空间构成意识,讲求内外空间渗透与融通。

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空间,大体量向上扩展,建造成辉宏而富有变化的建筑实体。建筑外观以“三维”雕塑般的形象出现,突出体量感,壮大而刚性美。砖石结构开窗面积受限,厚重的墙体将内外空间明确分隔,用拱券、穹顶、柱式塑造空间序列,反映西方建筑明晰的空间思维。

(三)中西传统建筑材料与结构的比较

中国建筑从原始结构到发展成熟保持着一贯的木构架,被誉为“木头的史书”,书写人的柔情。建筑以梁架承重在造型上侧重曲线美的表达,讲究线条的流动延展,曲折婉转,意韵生动,由斗拱构造出多样的飞檐展示线的魅力。以线传情,以线造型,以线为美,与中国绘画所重视的勾描笔法有相同之处。中国木建筑结构的优越性体现在墙体不承重,门窗面积不受限制;局限性影响建筑在高度上的攀岩,只能在水平向上以开间的数量满足功能需求。

西方艺术表达着与自然的对抗,用石头、混凝土等材料表现出建筑的生硬冷峻,涂抹着理性色彩缺乏人情味,通过围柱表达它的韵律美、人体美和直线美。西方建筑的砖石结构体系承重结构以墙体为主,导致门窗面积受限,内外空间隔绝,但在建筑高度上实现了向上升腾的追求。

二、当代建筑审美趋向的分析

随着全球化发展出现了“国际式”文化逐步取代地域文化的现象,地域文化受到严峻考验,如传统而精湛的木工艺逐渐消失,庭院式住宅被钢筋混凝土堆砌的建筑和集中式的生活起居所代替,建筑决定整座城市的面貌,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往往会成为一种无声的精神力量。梁思成先生曾提出,历史上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它自己的建筑,随着文化而兴盛衰亡。文化是可持续的,建筑同样要继续它的历史与创新,与时代接轨。中西方文化在相互碰撞与渗透,人们开始厌恶那些单一风格的表达,而走向多元共融的道路,民族文化的理性回归成为必然。探寻以中国建筑文化为本,科学吸取西方建筑文化精华,从中西建筑的比较中寻找相互借鉴、继承、融合的设计途径是中华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中西建筑设计的融合途径

(一)中西建筑设计融合的“数”与“形”

在西方艺术领域中自毕达哥拉斯提出“一切皆数”开始,数便成了限定美的手段。建筑的“形”要通过明确的数加以构建,从此西方古典建筑元素与严谨的数字变得密不可分,成为建筑与美的纽带。在西方古典建筑发展的各个阶段,数都有它的特定意义:古希腊时期,数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也表现出对和谐的理想追求;古罗马时期的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强调了数与几何的重要性,并找到了数、几何形体、与人体维度之间的关系;在中世纪美的基本要素仍然被认为是数,圣奥古斯丁在他的《论自由意志》中曾这样写道,“你凭感官或心灵所把握的任何可变之物没有一件不被包含在某种数目中,若将数目取去该物就归于无有了”,物体形式的根源被认为在于数字;文艺复兴时期,崇尚理性日盛,数越来越受到重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目标本身,美需要经得起数这一技术手段的检验,阿尔伯蒂为“美”制定了标准即数字、比例、分布,认为和谐是建筑理论中的关键性美学概念,他将自然法则、美学法则与建筑法则等同了起来。

在对西方数的回溯中提到了和谐,和谐思想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核心体现。但两者却有所区别,中国把和谐作为价值观来看待,而西方的和谐是对理性的追求,纯粹是对数的追求。在中国对于“数”的问题的探讨,即“序”的概念,也就是序列、顺序,例如,主次有序、尊卑有序、长幼有序。在自然界仍有“序”,日夜更替有序、月的圆缺有序、四季变换有序、植物的生长有序等。因此,中西古代的和谐观,中国倾向于意境的、内在的,重天人合一,将对立统一的思想留存于物与物之间或物的内部;西方偏重理性的数字,重求真,美与真、善相统一。

中西方追求的都是美和和谐,只不过外在表现不同。关于中西在此基础上的融合问题,首先还是谈谈“序”这个词,在中国道文化中可以用“阴阳”所替换,“阴阳”本身互为对立又相互渗透共融最终化成一个圆。而圆形在古今都被看作一种完美的图形,“中国圆”就有这样的寓意,从另一个角度又可以理解为万物回归之大道。由此得知,中西对于形式的结果得来的过程不同,中国依靠的是“序”的理解,西方是通过数的计算,但两者本质上却是同一的,是对秩序井然的“形”的追求。中西建筑设计的相融可以尝试将通过科学的计算得到的数附着在有中国文化的形之上得以实现。

(二)中西建筑设计融合的“曲直”与呼应

中国建筑最突出的形式特色莫过于巨大体量的屋顶,与坡顶、正脊和飞檐翘起的柔美曲线,屋顶坡度较陡,下部平缓形成了优美的曲面。其实中国古典建筑也不乏直线只不过藏于内部,如梁、柱、枋,细小的有斗拱中的“斗”;在门窗的处理上会做成四四方方的形状,是直线条,曲直呼应,充满生机。

西方建筑的经典语汇是柱子,一般采用明显的收分和卷杀使建筑显得高耸笔直向空中升腾;柱子的侧脚和角柱加粗的手法,在中国唐宋时期对柱子处理也有相似的手法,体现审美与手法上的共同性。而西方古典建筑门窗的线条处理为半圆或矢状的弧线,在中世纪还有矢状透视门。西方建筑依然是曲直呼应,但突显的是平直美,宏伟静穆之感。

对中西建筑结构线条的曲直分析,了解到处理手法的相似性,即曲直呼应。由于审美趋向的不同,调整了线的主次关系,选择在不同的结构部位表现曲直线条及曲直比例。直线的不同长度和弧线的曲率关系到统一呼应及建筑整体感营造,在中西建筑设计的融合中根据中西审美特征兼顾曲直的呼应将中西独有的结构语汇重组,整体与细节的曲直重构营造出崭新中西融合之美。

(三)中西建筑设计融合的“内敛外放”与色彩引导

中国的农耕文化性格中带有保守、收敛的特点,院在内而房在外,房屋包围院子利用回廊,层次叠进;西方以狩猎为主,海洋文化性格自由外放,院在外房子被院子包围,建筑纵向延伸表现为空间的外拓。

再谈谈中西传统建筑色彩。中国宫殿庙坛建筑的红墙黄瓦,民宅民居的白墙灰瓦,朴实无华,这是中国古代封建思想的写照,红、黄是权力的象征,平民百姓不可享用。西方传统建筑外表重装饰而不重色彩且统一为灰白色。

中西建筑设计的融合可以尝试利用建筑与院落的内外关系体现民族性格,以院中院的方式呈现,即用建筑实体围合出内院,建筑以外是外院,外院包围建筑。用传统建筑色彩作引导明确“内敛”与“外放”的空间关系,用饱和的红黄去调和灰白的暗淡不失其高雅,使表达不同民族性格共生共融的建筑设计得以实现。

四、结语

大众审美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化的趋同设计让人感到乏味,传统文化的把握与传承成了热门话题引起大众的关注。中国文化重融合统摄且讲究并存化一,中西文化的交流使中西文化相融的建筑设计应运而生成为时代潮流。多样化的文化元素的整合带来新的形式,整合的过程并非将中西方传统文化进行“语汇新编”,更不是中西风格简单任意的拼凑和随意的堆砌,而是深入了解中西文化的流变与差异后的继承与创新。建筑形式的创新要有利于文化特色的表达与建构,并通过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实现建筑学的发展,充分思索全球性与地域性、普适性与差异性的问题,对正处于加速发展的中国,建筑的转型与城市的建设具有现实意义,希望中西文化相融的建筑设计为建筑艺术谱写新的辉煌而灿烂的篇章。

猜你喜欢
中西建筑设计空间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建筑防火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配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双栖”画家孙志纯 行走风景 融会中西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