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商业性浅析

2021-01-29 01:03辛子龙
河北画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商业性公共性场所

辛子龙

河北美术学院

互联网与科技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与行为进行了再定义,其中对商业行为的影响重大,自古以来商业活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商业活动对城市产生巨大的影响,所涉及的购物、餐饮、娱乐等行为渗透到了城市的各个角落,在便捷的商业行为中建筑、景观、标识等性质发生了转变,其中商业性场所作为展开公共性活动的建筑功能涵盖了售卖、餐饮、娱乐等,作为城市中使用最为频繁的公共空间,在城市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在空间复合化的商业建筑中公共艺术的存在不仅承载着其信息传达、公共互动的职能,更要担负起商业职能,对空间氛围的营造与公共性职能的发挥有着重要影响。

一、商业性公共艺术的概念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改变,以经营活动、赢得商业利益为目的的场所,包括百货商店、购物中心等俨然已经成为城市的活动中心,其业务除了商品售卖,还是餐饮、娱乐、商家活动的聚集场所,在功能上、布局上逐渐模糊广场与建筑的界限,强调其整体性和氛围营造,以及承担起在城市中的公共职能,商业性场所的不断发展和影响力的扩大对城市面貌的影响也在逐步增强,变成社会文化体验场所,商业场所的目标人群不仅是消费者,开车经过的司机和乘客、遛弯的行人、在其公共空间休闲驻足的人等都是潜在的客户,因此,商业场所的注意力逐步从消费品转移到空间体验感,休闲轻松舒适的娱乐环境往往能吸引消费者,人们更加注重体验感,随着体验感和交流的需求增加和发展,互动性的需求成了必然趋势。公共艺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来契合商业性的需求,通过公共艺术的形态、色彩、影像、声音、意义等来传达信息引发大众的情感共鸣或情绪引导,如日本的松屋银座建筑翻新需要在工程进行时使用围栏板,围栏板面向银座大街按照城市管理规定,这个板不能作广告用途,最终在围栏板上设计了一个巨大的白色拉链,随着工程的进行而展开,哪里完工拉链就拉到哪里,随着工程的进行拉链一点点拉开让人们充满了期待,这个项目不仅通过这种方式来传达银座翻新的信息而又冲击着人们的思维定式,吸引着大众进行体验与感受,艺术家或者设计师通过某种手段使大众与场所产生交互关系,互动性作为作品、公众、场所的连接点又体现了公共艺术的“公共性”。

城市公共空间是在城市中提供大众休闲、娱乐、公共交往的开放性场所,与商业性场所有着本质的区别,商业性场所虽然有着相同属性即服务大众,但更注重信息的传达与更强的交互性与引导性,商业场所作为人流较多、交流最频繁的公共空间,其功能性与媒介属性都有着公共性特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与消费理念不断提升,大众文化俨然成为当代主流文化,艺术从神坛走下面向生活,商业从单纯的盈利上升到对整体空间的塑造,用于更好地服务他人。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交互美学的影响还有新媒体技术介入让公共艺术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从商业的角度来分析公共艺术的作用,将信息技术、传播媒介与公共艺术结合起来可以为公众参与互动性的商业行为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艺术介入生活已经是常态化,依靠公共艺术可以做到更高效的互动性,为商业空间增加活力,在公共空间促成更好的互动交流。

二、公共艺术的理念

(一)艺术从精英、贵族走向大众

纵观艺术史,艺术在18世纪以前基本只服务于贵族与宗教教会,雕塑、壁画、油画、建筑等都是在贵族、宗教、神学的背景下进行创作的,例如,大卫、最后的晚餐、哥特式的建筑等这些耳熟能详的留世经典之作。艺术不是大众艺术是“精英艺术”“贵族艺术”“宗教艺术”,艺术表达有意识地脱离大众,在空间与心理上与大众拉开距离。但在当代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对艺术进行探索与思考,使艺术逐渐地走向大众,从“精英艺术”的高雅与自赏到与大众的对话交流产生了更多机会,使艺术源于生活,服务于大众生活。

自14世纪到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苏醒的开始,提出了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的缔造者与主人,人文精神的强化促使着艺术的发展,艺术逐渐从宗教权贵转移到生活、到人的身上,这场运动很有启示意义,以至于影响到新艺术运动和工艺美术运动。20世纪现代主义的出现,让艺术在社会承担的职能有了根本的改变,这些改变包括社会职能、艺术的评判标准、艺术界限,等等。达达主义的“反艺术”否定生活与艺术的距离,提出“生活即艺术”的艺术思想,为公共艺术的思想提供了基础。

(二)公共艺术的定义

1.公共艺术的空间属性

公共空间顾名思义是开放性,可供任何人观看、游览的空间,与私密性正相反,但公共空间最重要的性质是自由与交流,在公共空间里没有特定的条件限制来约束人们,提倡人们自由地进行交流与互动,广泛地参与没有限定人们参与的行为,是“广泛的公开”“共同的拥有”。在这个平台上所关注的并不是某个人或某集体的问题,而是大多数人的共同问题与社会问题。随着新媒体、数字技术的发展,对公共空间的内涵不断外扩,虚拟空间、数字空间也被纳入空间概念,例如,互联网、新浪微博、物联网、游戏等,人们可以在微博空间里各抒己见,了解新的动态,或者与他人聊天等这些行为促成了人们在虚拟空间里的交流,而游戏作为最好的交互体验方式也在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与行为,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空间的一部分。物质和非物质的两种空间如同自行车上的两个车轮,如何使这两个车轮行得稳是现代面临的挑战,当现实物质空间被虚拟数字媒体、互联网、物联网等介入,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共同构成了当代公共空间,同时,也影响了人们在公共空间的生活和行为,如何理解、把握这两个空间交织的公共空间是公共艺术品也是创作者面对的新挑战。

2.公共艺术的概念

公共艺术发展到现在一点也不意外,它见证了人们认知的转变,从宗教到人文主义的觉醒,从个人再到公众,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综合产物,放在家里或展馆、画廊的艺术品不是公共艺术,公共艺术不是“私人”的,它放置在公共空间,但绝对不只是“公共”与“艺术”的简单组合,公共不只是所说开放性的空间与场所,它有公共性与开放性,具有“共同享有”“共同协作”的性质,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与交流性。公共艺术不是艺术家自我的表达,也不是一个政府或某一团队的意愿,它是以艺术为载体,凝聚了大众共同的意愿,鼓励大众参与去促成这一艺术品,不同的观众对作品有不通的观点,这些观点会反馈到作品上影响其形态与理念,再通过艺术家来解读问题表达形态。因此,公共艺术与以往让人被动欣赏的艺术品有着本质的区别,公共艺术是有着多层次、多维度、多形式的综合概念体系。人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理解公共艺术:首先是社会性,公共艺术虽然源于传统艺术,以艺术为载体来解决社会问题或者完成社会课题,它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其形态表现各异但根本的目的是构建人与社会的关系,公共艺术作品为人、空间、社会构建出一个平台,通过在公共空间里的活动形成秩序,演变成大众用于交流、互动的公共场所。其次是文化属性,基于在地域文化历史脉络的挖掘,公共艺术的创作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只有在对应的场所公共艺术的公共性才得以舒展。例如,主题雕塑的创作,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入口的雕塑《家破人亡》,它是吴为山创作的《南京大屠杀》组雕中的其中一组,雕塑高达12.13m,震撼的尺度加上写意的雕塑手法让进入纪念馆的人在视觉上受到冲击,母亲怀抱着死去的孩子,仰天长啸,让人从视觉转换到内心,伤痛的感觉由心底升起,仿佛进入这里的每个人都有了感同身受的能力,去体会这一让中国人伤痛的历史,用公共艺术中雕塑的表现方式,与建筑、环境融为一体,厚重的民族情感展漏无疑。最后是美学角度,公共艺术不是单纯地为了审美或格调去融入环境,而是在特定的场所里能发挥最大的公共价值,不是私人收藏或者随意安放的。它有强烈的地域性和人文性,以一种开放的形式来容纳、表现当地地域与人文,人、环境、观念、文化参与其中,大众作为参与者与解读者,受艺术的观念影响,反馈这几者的关系,其表现方式多种多样,题材有壁画、雕塑、公共设施、平面设计、动态影像、表演或民俗等活动。公共艺术在近些年发展迅速,并且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但学术界一直无法对公共艺术的概念给出一个统一、具体的定论,是因为公共艺术涉及众多的学科和有包容的综合性,使得公共艺术的含义不断扩张,与其他的学科的界限日渐模糊。

(三)公共艺术的公共性表现

“公共性”与“互动性”作为公共艺术的两个基本特征,核心价值是“公共性”,人类生活、法律道德说到底是大众共同意识的结果,公共性也是大众沟通的渠道。在古代,在封建专制的统治下,人民没有公共性可言,“天命皇权,金口玉言”,新皇帝登基人民要对当代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进行避讳,人民连自己的名字都要改,更何况其他的事情,这种政权专制的下人民被剥夺了自由的权利。在近代,提倡“人权”的声音遍布全球,而公共艺术的“公共性”的提出就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思想基础上,每个人都有平等发声的权利,这是公共性对社会个体的尊重,艺术的呈现不再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宣泄也不是某个集团或政权表达的诉求,公共艺术作为承载大众和社会的交流平台以促进更广泛的互动与交流。公共艺术作为城市当中的重要构成元素,也是在城市商业中心中重要的构成元素,它在商业中心往往代表着这个场所的特质,在商业空间中平等接待每一位顾客,强化互动与交流以促进更好的消费,是提升商业中心辨识度、认知度的有效手段,维护视觉审美。

三、新媒体对商业性公共艺术的影响

随着新媒体的介入,本身在城市生活中运用广泛的公共艺术又产生了新的影响力,与此同时,新媒体技术的成熟,使得公共艺术又有了新的可能性,公共艺术在搭建促进交流的平台上,产生了更大的商业价值。在商业性的场所中,将人的需求作为设计的出发点,以为顾客服务为宗旨,通过对空间气质的营造与有效引导人流、引导消费、传播信息,促进互动与交流成为公共艺术作品在商业性上的追求,体现了公共艺术理念中的“公共性”与“互动性”。随着新媒体介入商业性场所,通过公共艺术在信息繁杂的空间中来构筑某种秩序,营造媒体空间,利于信息传播的大众化。交流互动是信息传播的必要手段,是现代商业性场所所必备的。在商业性场所中交流与互动可以拉近商家与消费者的距离,为商业行为做好铺垫,有趣的购物体验和舒适的审美环境可以刺激消费,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与以往不同,“刚需”消费之外更多的兴趣消费、社交消费、体验消费等构成了现代的消费体系,公共艺术的介入可以使消费者有更好的消费体验,可以使商家更好地传播信息并引导消费。

四、结语

本文基于对“公共艺术概念”“商业性”两条主线的梳理,试着总结公共艺术概念与含义。公共艺术是配合营造环境,是搭建人与人、人与城市、人与商家交流互动的平台,所体现出来的并非单纯的美学角度,与社会性的问题紧密相连。在这个五彩缤纷的时代,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传播信息的载体有很多,形态各异,以公共艺术为载体的传播信息,可以更加有效地促进交流与互动,因公共艺术品最少是三个维度的展现,第一个是公共艺术品本身,第二个是观看、参与者的解读,第三个是身处的环境。这三方构成了一个空间秩序与形态,让信息得以丰富又准确的表达,在商业性场所里无论是塑造空间、营造气氛或是信息传播、引导消费都是很好的方式。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商业性公共艺术的形式与载体日渐丰富。本文分析了公共艺术的理念与商业性的结合对商业场所的影响,从而推测公共艺术发展的可能性。

猜你喜欢
商业性公共性场所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间隙、公共性与能主之人:楠园小记
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公共性中的角色探究
听的场所
2020年5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2019年12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2019年11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大众文化视野下《林海雪原》的改编与传播
浅谈中国电影的商业性与艺术性的关系
论文化因素与设计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