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下我国跨境电商出口风险识别与防范研究

2021-01-30 03:10
上海商业 2021年9期
关键词:通关跨境出口

刘 婷

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贸易便利化程度的提高,国际贸易方式日益多样化,我国跨境电商持续高速增长。2015—2020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由5.4万亿元增长至12.5万亿元,平均增速达到20.05%。在全球贸易受到新冠肺炎疫情重大冲击的2020年,我国跨境市场交易规模增速达到19.04%,快于同时期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1.9%的增长速度。其中,跨境电商出口和进口分别为9.7万亿元和2.8万亿元,同比增长达到20.79%和13.36%。2020年,我国跨境电商B2B交易和B2C交易占比分别为77.3%和22.7%。从跨境电商主要出口目标市场来看,美法英等发达国家依然是我国出口电商主要目的地,俄罗斯、巴西、印度等新兴市场蓬勃发展,东南亚、日韩、沙特等市场交易额显著提升。但我国跨境电商出口面临诸多风险,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发展,借助大数据强化跨境电商风险的识别能力,提高防范水平。

一、我国跨境电商出口主要风险

1.市场环境风险

跨境电商需开拓诸多国外市场,国内外市场环境差异是跨境电商面临的主要风险影响因素。国外目标市场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与国内存在巨大差异,加之近年来全球经贸环境变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疫情冲击带来的各种不确定性,加剧了市场环境风险。最常见的是目标市场贸易壁垒、商品知识产权问题等。贸易壁垒包括传统的关税壁垒以及由环境标准、技术标准引起的新型贸易壁垒。知识产权问题则是由于跨境电商出口企业多为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法律意识淡薄,容易引发知识产权纠纷。当前,欧美地区贸易壁垒繁复,知识产权保护纠纷较多,由于跨境电商企业对目标市场贸易政策、法律法规的不熟悉以及维护自主品牌、专利和技术等权利意识淡薄,故存在潜在的市场环境风险。

2.通关风险

跨境电商的商品需通过进出口海关,在传统贸易通关模式下,相关部门与跨境电商企业、跨境物流企业之间信息共享有限,各国海关采用的通关流程、验放标准、征税依据存在差异。同时,跨境电商商品普遍存在批量小、频次多等特点,商品检验效率受进口国海关商品检验电子化水平、清关时效不确定等影响,加之众多跨境电商企业依赖跨境电商平台的通关服务,通关时间有所增加,可能的商品知识产权问题导致无法通过进口国海关的申报,都会直接影响通关效率,存在通关风险。此外,税收问题也可能影响通关效率,通关税制的信息化和系统化管理并未普遍实现,跨境电商出口涉及出口货物的增值税、消费税退(免)优惠的具体执行,商品在进口国的进口税征收等问题。

3.物流风险

跨境电商出口物流一般包括境内物流运输、中间转运运输、境外目标市场运输等环节,即便是海外仓发货也会涉及入仓前期出口物流及海外仓库发货物流等。出口商品物流运输过程受到时间、距离、不同运输主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各国跨境物流运输效率不稳定、境外运输配送时效不确定、跨境物流服务水平不一致、跨境物流生态化标准不统一,都会导致物流风险。物流风险直接影响境外客户消费体验,对跨境电商出口产生不利影响。由于地理距离并不必然与跨境物流运输成本正相关,不同区域物流基础条件、运输规模、境外运输企业等都构成了物流成本的重要影响因素。海外仓虽然能规避一定的相关风险并优化境外客户体验,但仓储成本高、境外仓库可管控性弱、库存积压风险等因素,也可限制海外仓的快速增长。

二、大数据在我国跨境电商出口风险识别中的应用

1.大数据在市场环境风险识别中的应用

大数据的应用可以通过构建市场环境风险模型、实时跟踪各类环境变化动态,利用数据的集中化和细分化,为跨境电商出口目标国市场环境分析提供客观数据支持。进一步通过数据加工的优势,结合前期交易或国外同类型商品交易的信息,为目标国环境判断提供决策依据,实现大数据技术在市场环境风险中的识别。

2.大数据在通关风险识别中的应用

通关流程涉及多环节、多部门、多主体,大数据的应用可以高效实现数据集中和数据梳理,确保有效信息能够互联互通,为主管部门提供更为清晰和准确的商品信息,也为跨境电商企业提供更多的流程信息,能有效地提升通关效率。并通过大数据应用场景,聚集优势功能,汇总、整合和梳理有效信息,实现大数据技术在通关风险中的识别。

3.大数据在物流风险识别中的应用

以大数据为基础,更好地评估和选择物流运输方式、合作物流对象,提升物流业务的时效性和稳定性,降低物流成本。实时跟踪并提供物流进程信息,最大限度消除物流运输中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实现大数据技术在物流风险中的识别。

三、大数据下我国跨境电商出口风险的防范

1.大数据下市场环境风险的防范

大数据背景下,可以加强对目标市场环境的评估,结合国际贸易和投资的评估信息并综合跨境电商商品的具体特征,构建不同目标市场环境风险模型,做好市场环境风险的预测和防范。不断跟踪数据信息,加强目标市场研究,准确定位跨境电商商品,充分了解各目标市场的跨境电商政策并把握政策新动向,动态完善环境风险模型。通过行业协会或跨境电商平台企业等纽带形成合作关系,加强非竞争性信息共享,共同应对目标市场环境壁垒,有效防范环境风险。

2.大数据下通关风险的防范

目前,我国跨境电商出口企业通过跨境电商通关服务系统和货物申报系统,向海关提交申报数据、传输电子信息,跨境电商出口通关更为便利。我国加强大数据下跨境电商出口的监管,优化监管流程,综合跨境交易的数据信息,构建大数据下的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降低跨境电商出口的通关风险,从监管层面有效提高通关效率。构建跨境电商出口退税机制,加快相关平台信息共享等。借助大数据,跨境电商企业针对不同进口国海关监管标准,精准确定目标市场清关模式,确保进口清关决策有效施行。并基于有效通关数据,建立符合企业商品特征、不同目标市场的通关模式,加强对通关风险的防范。

3.大数据下物流风险的防范

利用大数据构建适合企业自身的容错率低、适配主要商品、时效合理的物流体系,并基于各跨境电商出口企业物流体系选择、综合跨境电商平台物流数据及境外物流企业服务体验,持续更新数据信息,从而建立一整套合理、适用性广、安全性高的综合物流体系。利用大数据加强对目标市场物流体系的风险评估,实现风险防范前置。利用大数据综合测算物流时效、物流费用、货损率等,提高物流风险预测的准确性。多渠道共建、共享海外仓,提高海外仓发货率。借助大数据加强物流成本测算,有效实现物流成本、物流风险的双降低和物流效率、物流安全的双提升。进一步强化数据跟踪和反馈,最大限度防范可能出现的物流风险。

猜你喜欢
通关跨境出口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开七窍的混沌大帝又活了:修辞通关①
通关英雄榜
一碗面的通关密码
跨境支付两大主流渠道对比谈
在跨境支付中打造银企直联
关于促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的几点思考
给情绪找个出口
上海自贸区初步建立便利通关新模式
跨境直投再“松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