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改革”推进下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的路径研究

2021-01-31 03:20孙鹏伟
关键词:三教改革职业院校校企

曹 婷 孙鹏伟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1)河北石家庄050041衡水铁路电气化学校2)河北衡水053000)

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以及区块链技术的融合发展,不仅改变着人类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结构,也正在掀起会计行业的一场重大变革。随着5G技术的逐步运用和数字化经济时代的来临,企业财会定位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作为培养职业技能人才的主要力量,高职院校应该与时俱进,及时转变教育模式,培养出一批符合实际需求的专业人才,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需求单位招聘难的结构性社会问题。2019年教育部依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对高职院校也明确提出职业教育的“三教改革”任务要求,针对目前高职教育教师、教材、教法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教学改革,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劳动者和现代化技术技能人才。

1 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涵义

在国务院的指导下,教育部会同财政部、人社部等部门出台了系列文件,提出职业教育“三教改革”任务,主要目的在于培养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文件要求职业院校必须积极“赋能”教师以提升素养能力,“升级”教材以推动教材改革,“激活”教法以推动教学改革,做到教师、教材和教法三位一体,不可分割。

对于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涵义,可以从以下点理解:(1)一种新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改革。它是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树立科学的教学观,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推动形成实施“三教”改革的基本共识。(2)一种涉及教、学等多环节的综合改革。高职院校“三教”改革融教师、教材、教法改革为一体,教师、教材、教法分别对应解决“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三个核心问题,它们属于不可分割的系统工程,实施过程中需要做到统筹规划。(3)一种信息技术支撑的教学改革。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开始融入大数据技术、云计算、物联网等科学技术的运用,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教材和改善教法成为新常态,将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纳入到实践教学标准和内容中去,通过信息、技术与专业实践的创新性学习,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及时掌握专业领域的信息化技术。

2 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专业方向、教学内容与行业变化脱离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云计算的发展,会计行业相继产生了一些巨大的新事物,如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财务机器人报销,会计业务的云代账等,对会计职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和知识范围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据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大多数高校设置的会计专业方向和教学内容,并没有随会计行业的需求转变而及时更新,依旧保留着传统的专业方向,如涉外会计方向、会计电算化方向、税务会计方向等,比较落后。课程内容上,课程改革速度并没有跟上会计行业新事物的脚步,课程体系的设置还比较单一,内容缺乏新颖性。虽然国家层面根据会计行业的发展,通过颁布文件等形式对高职会计专业群教学内容做出了指引和意见,但这些政策的变化最终并没有完全体现在专业教学内容之中,导致教材本身就与新事物脱离。专业授课教师也只是按部就班,一一按照教材的内容结构进行备课与教学,云计算、智能财务等新知识没有在课堂上体现出来,最终导致,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专业知识陈旧,会计实操能力差,不能适应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财务工作。

2.2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足

高职教育的发展和调整,对高职教师的知识素养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目前,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就是,高职教育师资队伍与高职教育的发展、社会发展的要求不一致。大多数高职院校存在“双师型”师资力量建设不足,建设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学院缺乏系统、完善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案和激励制度,不能调动教师的主动积极性,加上专业教师日常任务繁重,很难有时间主动提升业务,所以很多时候,企业实践的任务都是领导通过“命令”强制下发到各位教师的身上,预期效果不佳;另一方面,在结构上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双师型”培养过程中,企业实践或者大型的专业培训,学院更偏向于安排给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授,而忽略了新来的青年教师,导致“双师型”师资队伍在年龄、职称、学历上存在结构偏失,长久看来不具有可持续建设性。

2.3 教学方法改革力度不够

教师是教学的执行者,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作用是否得到充分发挥,教师的现代教学理念是否真正树立起来。教育技术的进步和数字化资源的应用,推进了教师创新教学方法,设计“学创一体”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然而,因为教学评价机制的传统性和教师的教学改革理念不足,据调查分析,目前大多数高职教师仍坚持“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方法,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时,时间分配上更偏向于知识传授,习惯“一言堂”式的授课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4 校企合作载体不明确,合作机制有待创新

在现代学徒制的推进下,高职院校签订了一系列的校企合作协议以共同培养人才,但是双方合作的载体并不明确。如有的高职院校提出以“学生”为中心,倡导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而最终的培育方案却没有得到充分的论证和跟踪,导致校企合作的成果仅仅体现在学生到企业实习或就业。有的高职院校提出以“专业建设”为中心,通过校企合作共建专业群[2],但是企业人员应该如何加入高校专业群的建设过程中,真正发挥引企入校的作用,一直没有很好的措施。据统计了解,超50%以上的高职院校,存在校企合作的对象随意,对企业的规模、企业文化、专业岗位技能等要求上没有统一的标准。大部分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合作不够深入,与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后,依旧如故,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理论知识,大三学年到合作企业实习,这种落后的合作机制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效果不大。

3 基于“三教改革”会计职业人才培养的建议

3.1 优化体制建设,促进教师“双师、双能”

新时代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求,不仅仅体现在理论知识的层次上,还应该更加全面,为了保障学院培育出标准的社会型技能人才,职业院校教师是改革的第一对象。这也响应了中国的那句俗语:兴国必先强师。为优化体制建设,高效促进教师“双师、双能”,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首先是师德;职业院校教师的为人之要,首在立德。师德师风建设及教师思想信仰的构筑是学院实现教书育人的核心和根本任务。学院要坚持思想铸魂建设和价值导向,将课堂育德融入和渗透到讲台这个主阵地;要加大优秀教师的选拔和宣传工作,增强教师的荣誉感和主动性,实施典型树德;要将师德师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体系化[3],实现规则立德,将德置于管理之中;学院还要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招聘进入的标准,将师德师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能力与教师的职称评定、绩效考核、年度奖金关联起来,以达到教师自觉和积极提高德行品行的效果,争做以德育人的好老师。其次是培训;为全面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综合水平,培养高素质“双师型、双能型”教师队伍,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就成了职业院校的基础性工作,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力量[4],职业院校可以借助国家师资培训基地、研修访学活动、网络教学在线培训等平台或者建立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出国留学深造等机会,根据教师的成长需求和近期发展规划,构建不同的培养培训体系,分类型、分层次制定教师的培养方案,以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拓展教师的国际视野,真正实现教师“双师、双能”水平。最后是完善师资激励评价机制,实施职业院校教师聘任制改革,完善待遇和保障机制,构建多元化人才评价机制,将师德、教学能力、业绩等纳入考核指标体系中,将个人考核结果和聘任与团队建设成效挂钩,带动教师职业发展,带动团队教师职业发展。

3.2 重构理实课程体系,实现课程资源“宽与活”

课程资源在教学培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新型会计人才的引导应该是以“课程广延”为基础的。学院应该进一步加强“产教赛”的融合,创新校企合作的机制与方式,组织专业教师深入到企业,企业专家入驻到学校,遴选有经验的教师、管理高层、企业及大赛专家,依据国家职业教育的要求与标准,共同开发课程与培训资源,包括教学题库、教材备选库、在线开放课程、大赛案例库等[5],建立技术资源共享机制,从根本上改变教材的落后性,实现课程内容的多元化与职业对接性。实验实训教学方面,打造校企赛共建共享实训平台,统筹学院和企业实践资源综合利用,把学院的实训基地建设、企业的产品研创中心建设、技能大赛训练模拟场地建设[6],这三项任务紧紧结合在一起,相互促进协调统一,更加有利于应用型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课程体系上形式新颖、结构多元,课程内容上广阔、灵活,真正实现“产教赛”资源共享,满足课程改革的基本需求。

3.3 创建“四个结合”新体系,推进课程改革与能力培养

在会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课程课堂的改革至关重要,为了落实职业教育三教改革和课程思政的建设要求,职业院校至少应做到以下四个结合:

第一,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构建“育人联合体”的圈层教学模式效应,打造以立德树人为引领的全方位应用型人才,将学业专业理论知识课程与思想教育课程相互融合,职业院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思想道德修养和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贯穿到相应的专业知识课程中,让学生在充分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使得专业技术能力和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双向提升,真实感受科学理论是能够指导实践的道理。

第二,思政教育核心元素与专业课程相结合[7]。改革教学课程,增强育人成效,创新特色课程培养方案,构建专业课程-思政学习的着力融合特有课程,将思政教育核心元素融合到专业课程中去,打造教育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同向同行。

第三,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顺应时代发展,立足社会所需,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职业学院学生素质拓展项目,通过邀请行业专家通过讲谈宣讲等方式,升华当代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情感认同和理念认同,将专业理论知识发展为人生的社会职业能力,将知识变为职业,深化教学内容[8]。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由专业理论知识教师带头,指导校外实践活动,并根据社会实践效果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理论真谛,在实践中树立择业观念,明确自身职业规划,感受社会道理。

第四,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教师与学生作为教学任务的两个方面,在教学任务中同等重要,教师的主导主要是引导,是知识的引导、是思想观念的引导,学生主体是知识的输入、能力的输入、品行的输入、价值观念的输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是不容忽视的教学目标,这不是教师与学生身份的结合,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输入与输出成效的结合。学院应当建立这种结合成效考核评价机制,将学生的实践效果、毕业后的社会能力、职业素养以及就业情况等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作为调整和改进学生培养方式的重要依据,将社会发展需要与培养方案相结合,将学生的思政教育课程教育与经济发展方向相结合。

4 结语

三教改革是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任务,也是当前构建“学创研用”教育体系的根本要求。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和核心力量,必须加强教材、教师和教法的改革,优化教学体制,重构课程体系,强大师资力量,从而拓展课堂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打造高职教育的第二课堂,从“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转变。三教改革实践证明,高职院校的教育离不开思政的引导,因此,如何在教材与教法中融入思政教育,也是目前高职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信息化教育背景下,要想培养出真正的社会性技能人才,就得从学校教育抓起,从教师、教法、教材本身特性入手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加快推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培养出社会应用型技能人才,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储备基础。

猜你喜欢
三教改革职业院校校企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财务管理教学发展的趋势研究
基于产业集群的职业教育“三教改革”人才培养创新研究
借扩招契机促办学改革
找准症结破解难题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