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视角下的现当代文学作品人文素养探析

2021-01-31 16:11王启俊
宿州学院学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人文文学

王启俊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育学院,安徽合肥,238000

阅读优秀作品是一种心灵与心灵互相碰撞和交流的过程,是一种以自己的心灵为触角去探索另一个或为熟悉或为陌生的心灵世界。加拿大学者阿尔维托·曼古埃尔在《阅读史》刊载一幅图片:1940年10月22日在德军轰炸伦敦荷兰屋图书馆后,仍有人无视危险,捡起散落在地的图书阅读[1],可见越是在艰难时刻,越需要阅读作为精神支撑。一部人类的文明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就是一部阅读史,是通过对书籍的生产和阅读来获取知识、传播知识、创造财富的历史。马克思在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无论是精读或博览的阅读方法,还是韦编三绝的苦读或信马由缰随性的阅读,体现出来的并不仅是一种阅读的行为,更多的是人文素养积淀和提升的过程。曾国藩说过,人之心性,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可以促其改变,苏东坡说“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同理,阅读可以看作是提升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手段。

1 人文素养及现当代文学作品的人文禀质

《辞海》对“人文”解释为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集中体现在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和爱护人。现代社会中对“人文”诠释为:人的文明处事,是一种高尚道德,是一种唯美的境界[2]。而“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3]。葛兆光先生认为人文素养这一概念有如下含义:自觉地守护和践履家国情怀,关注人的命运,关注人的价值、尊严,关注人的自由、人的权利,具有理想主义倾向,具有终极关切和宗教情怀,具有超功利的价值取向、乐于用审美的眼光看待事物,具有叩问心灵、反身而诚的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等多个方面[4]。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导言》评论“文艺复兴运动”时指出:“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5]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认为:在“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过程中[6],对富有人文素养、德才兼备优秀人才需求尤其迫切。

199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达里奥·福说:“剧院、文学、艺术表达不代表它自己的时代是没有意义的。”“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学是社会现实的产物和知识分子认知世界的主观反映。中国现当代文学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从始于1917年的文学革命到当代的百年岁月,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切近、最剧烈、最宏大的时代转型期,在百年间完成了叙述角度、抒情方式、结构组成等艺术手法的现代转型,不仅形式上脱离了文言文,而且在思想内容上也迅速完善和成熟。现当代文学作品艺术化地反映了重大历史变革和社会转型期社会面貌及民众的心路历程和精神状态,体现了中国现当代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是世界文学史中的独特存在。

文学是用文字实现情感深处的共鸣和共振,从而满足人类的情感需求的天性和本能,这也是文学之所以不朽的内在原因,所以高尔基说“文学即人学”[7]。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认为新文学具有“抒情”和“写世”的职能,提出“人的文学”,密切了文学与人生的关系。人文性是现当代文学内在特征之一,从鲁迅的《狂人日记》开始,现代文学作品便承担起了改造国民灵魂的重大社会责任。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文中把现代文学看作“新一国之民”,“改造国民之品质”不可缺少的“要件”;周作人在《论文章之意义暨其使命因及中国近时论文之失》一文提出新文学“具神思,能感兴,有美致”的价值;鲁迅在《坟·摩罗诗力说》中认为新文学:“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而“涵养人之神思”“启人生之閟机”,则简明概括了现代文学的“职与用”。从诸多评论中可看出现当代文学具有的人文基因。

2 现当代文学作品蕴含的人文素养

就文学阅读层面而言,现当代文学作品大多以典范的现代文写作,具有很好的传播优势。现当代文学阅读不只是语文知识和文学常识的了解与记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浸润其中的更是人文素养的提升和人文精神的传播与弘扬。

2.1 自觉守护家国情怀

思想是作品的灵魂,情感是文艺作品的核心。其中情感包括骨肉情、故园情、爱情、友情、乡情、民族情、家国情等,都关涉到美与丑、善与恶、崇高与卑微的映照。家国情怀是人生中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深入骨髓,沁人心脾。爱国主义精神犹如文学夜空中的启明星,指引着苦难的人们由屈辱走向胜利。如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写道:“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用“嘶哑”歌喉歌唱,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喷之欲出,描绘了诗人为祖国命运担忧,心力交瘁之情状。

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是1942年在日本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母亲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诗歌坚实崇高,情绪高扬阔大,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象,让它去摸索心中的祖国地图,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和对祖国深沉的爱恋。

郁达夫的小说《沉沦》一发表就震撼当时文坛[8]。主人公是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追求个性解放,渴望爱情,却最终不能忍受异族的歧视和欺辱而投海自杀,临死前面对祖国的方向喊出了“祖国呀祖国,……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的心声,表达了那个时代青年内心忧国的悲愤情绪,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沧海桑田,物转星移,每当读起这些经典诗文,仍让我们热泪盈眶,为之动容。位卑未敢忘忧国,引导大学生认识到家国一体、荣辱与共的道理,认识到“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正是历史的需要、国家的需要,而发愤图强于今仍极具现实意义。

2.2 关注人的命运和存在

史铁生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一起,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在《我与地坛》中说:“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9]史铁生以存在的意义理解命运,从地坛这个特定的环境中,感悟到人的生死只是上帝或自然法则的一种安排。死是一种必然,在史铁生眼里,“死”成为一种回归。对“死的默想”其实就是对“生的沉思”。 “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史铁生的残疾给他的母亲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她不得不以“我”的行踪作为她魂牵梦绕的线索,作为她全部生活的焦点,这是一曲母子相依相爱、共度患难、催人泪下的人间颂歌。

对于人的命运和存在意义的诠释,见仁见智。对大多数人而言,因为对死的恐惧必然导向对生之意义的追问,提出为什么活的问题。死亡是一种挥之不去的焦虑,英雄感喟“壮志未酬身先死”,诗人咏道“无可奈何花落去”。生死相依,黑格尔在《哲学全书》中写道:“生命本身即具有死亡的种子”,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概括更简洁:“生就意味着死。”笔者深度认同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的“向死而生”观念,只有意识到死亡脚步的越来越近,人们才能真实地感受到自我的强烈存在感,即古人所言的“置于死地而后生”。振聋发聩、醍醐灌顶的话语,引导和教育当代大学生珍爱生命,奋发有为。

2.3 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

司马光说过:“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人不该把安逸和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马克思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表达了为人类服务的美好理想,体现了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崇高利他价值观。

余华的《活着》有“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生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10]细读起来让人泪目,小说中“福贵”们是如此卑微,却带着尊严与苦难的生活进行殊死的抗争。他们活着的时候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莫言的小说《红高粱》是对先辈们原始生命力的赞歌[11],他们身上洋溢着原始的激情和自由的生命力,他们不是理想中的英雄,却是最强悍、真实和自然的生命。“我奶奶”不屈服于命运,新婚之夜用一把剪刀来捍卫生命的尊严,当遇到“我爷爷”,这个粗野、多情又狭义的土匪式的英雄时,义无反顾地爱上了他。先辈们抗击日本侵略者,牺牲在家乡的土地上,牺牲是为达成最终价值和尊严而付出的代价,“人生有死,死得其所,夫复何恨。”他们是生命意义上的英雄。在参与阅读时,引导大学生对人生价值观、幸福观的讨论和认知。

2.4 关注人的自由和权利

人生而自由,却无不在枷锁之中。自由是一种免于奴役、免于伤害和满足自身欲望、实现自我价值的和谐心理状态。这种心态人人渴望拥有和赞美。帕特里克·亨利的“无自由,毋宁死”的宣言,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有“有些鸟儿你是关不住的,他们身上的每一片羽毛都闪烁着自由的光芒。”的对话,诸多睿智之语,皆给人以力量。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人类对自身自由、权力之声的颂扬永久地在文学艺术殿堂回荡。

郭沫若在《天狗》:“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我便是我了!我是月的光,我是日的光,我是一切星球的光,我是x光线的光,我是全宇宙的Energy底总量。”[12]诗人用夸张的想象力产生了破除一切旧事物的巨大能量,至今读来仍然十分震撼。

2.5 关注人的心灵和梦想

李大钊认为新文学新运动的土壤、根基是要引导人们具备“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优美的文艺,博爱的精神。”[13]冰心的《笑》是1921年发表的一篇唯美的散文,在文章中描绘了一副清朗、静美、令人心喜的“图画”:“这时心下光明澄清,如登仙境,如归故里。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作者的理想境界是处处有欢笑,人人相亲,天地是一片光明澄清的世界。这境界是冰心早期作品中的泛爱主义思想的体现。还有《往事(七)》中对雨中荷叶护卫红莲的描写,联想母亲对儿女的深情,亲切感人。冰心所展现的“爱的哲学”不再是传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古典咏叹,而是新时代新青年对整个宇宙人生多愁善感的母爱。冰心在1921年还发表《超人》《斯人独憔悴》,表达了对人生的渴望与梦想,引起青年读者共鸣,极具五四文学特点[14]。另外,庐隐的《海滨故人》与淦女士的《慈母》等都具有主观抒情性小说,语言清新,对年轻人,尤其是对青年女性的心灵世界真实、细腻的描写直抵心扉,对人的直觉与灵性等给予深切的关注,值得大学生阅读和思考。

3 培养人文精神的社会价值

3.1 对个体与人类之间的关联认可

评论家废名(冯文炳)认为沈尹默的《月夜》“为新诗的第一首诗”:“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並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这是一种象征,写出了“五四”青年一代自觉追求独立人格和强烈的自我意识,是新诗,也是新文学诞生的标志。而郭沫若的《女神》中的现代自我形象多次歌颂地球、宇宙,他的目光不仅有“年轻的祖国”,更投向了扬子江、黄河,也投向了恒河、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尼罗河,向着俄罗斯、泰戈尔道一声问候,表现出胸怀世界、放眼世界的广博情怀和现代精神。可以看出,五四时代不仅需要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现实主义,也需要热情昂扬的浪漫主义来表现个人和民族的内心激情和志向。

而茅盾在《白杨礼赞》中描写黄土高原上“力争上游、紧密团结,不屈不挠的精神”的白杨树,来象征在抗日最艰苦年代的坚韧、勤劳的北方农民这个群体的共同抗争意识,赞美他们在民族解放斗争中表现出来的朴实、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毛主席的《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三篇经典论述,分析人的生命价值和人的社会责任,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体现了历久弥新的革命传统和民族风格。

3.2 具有理想主义思想和追求完美的精神

理想主义是基于信仰的一种追求,有信仰的地方理想主义才会形成。有信仰、有追求的人称之为理想主义者。新时期文学作品《平凡的世界》可以看作是探讨人生的作品[15]。作家路遥把苦难转化为一种前行的精神动力,主人公之一的孙少平不为贫困所困,反而铸就了心灵的成熟,他说:“生活总是美好的,生命在其间又是如此短促;既然活着,就应该好好地活……即便是痛苦,也应该看作是人的正常情感;甚至它是组成我们人生幸福的一个不可欠缺的部分呢!”生活的磨难使他成为睿智豁达之人,“我们出生于贫困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生,它给我们的带来的好处将一生受用不尽,但我们一定要从我们出生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意识上彻底背叛农民的狭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孙少平所言所为证明了人生奋斗的意义,散发着理想主义的光芒,是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传统的自觉继承,对于大学生而言,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3.3 具有自省意识和能力

巴金的《随想录》中诚实、坦白、严肃的反思精神使巴金达到了文学、思想和人格的最高峰,是这位世纪老人付诸一生心血的嘱托,“唤醒的是人的良知,肯定的是人的价值”[16],回荡着时代的磅礴之声。《随想录》始终的是反封建的锐气和智慧,是对五四时期反封建精神的恢复、继承和弘扬,实现了自己人性意识的回归。在巴金这部长达50万字的中,严酷地解剖自己的灵魂,他说:“老舍死了,使我们活着的人惭愧”,何其光明磊落;巴金深刻地批判奴性意识,批判封建主义残余思想,并努力地寻找着为“人”的尊严、“人”的价值。

4 结 语

刘勰提出“情者,文之经”、作品“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观念,亦多为后代作家认可和遵循。现当代文学早已进入“文学的自觉时代”,它不仅是一门课程,不只是一种语言文化、语言文学,它已寄寓着人间正义、人世真情,流淌其中的人文的精神的脉冲和神韵。在阅读现当代文学作品时,我们能够体味创作者对别离、生死的感喟,体会到蕴藉在作品中的思辨和智慧,亦能感受到自然的亘古流变、大道的生生不息以及人的本体存在。如影片《卡萨布兰卡》的台词:“如今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从而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大学生的人文情怀。

猜你喜欢
人文文学
最朴素的人文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人文绍兴
对“文学自觉”讨论的反思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文学病
医生要有一颗“人文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