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基层教学组织“课程思政”实践和探索研究

2021-01-31 16:11尹雪莲
宿州学院学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专业课课程思政机制

尹雪莲

安徽建筑大学机关第二党委,安徽合肥, 230601

1 提出问题与相关研究

高校教育的本质在于立德树人。因此,教师授课不仅要教授专业知识,还要具有育人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方式与理念,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将专业课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相结合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融合了思政课程授课与专业课程授课的优点,极大地提高了高校立德树人的能力和效果,同时课程思政也体现了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势的重视和要求,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人生观以及提高大学生利用辩证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国内已有许多学者对课程思政的价值、理论基础与思政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路进行了研究。邱伟光、石书臣、朱飞、王茜[1-4]等人对课程思政价值表示认同,并且认为课程思政有利于实现教授知识和价值引领相统一以及高校实现其立德树人的本质。胡洪彬[5]对课程思政理论基础进行分析,指出“课程思政”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课程文化发展理论以及有效教学理论三大理论基础。而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之间的关系上,杨卫军、邱仁富、王春华[6-8]等人认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需要共同发力以解决政治方向、育人方向以及文化认同的差异性问题,而赵美凤[9]认为思政课程在课程建设中起到引领其他课程的作用,而课程思政可以将思政教育与课程教育结合起来。在推行课程思政方面,吴宁指出,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构建协同育人体系格局[10]。刘承功、赵利平、江颉等[11-13]分别从实际教学经验与顶层设计等角度对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相关建议。以上研究多停留在“价值建构”“理论论证”和“经验借鉴构建系统”等层面。对于“课程思政”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运用高校教学实际,尤其在基层教学管理运用的研究尚处于空白。在基层教学组织当中,许多教师认识到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并且努力在授课过程中进行课程思政,但是只靠授课教师自身的力量难以实现课程思政建设效果的最优化。因此,为了提高基层教学组织当中课程思政的效果,需要对基层教学组织中相关机制进行创新。

2 基层教学组织“课程思政”实践所需机制创新

“课程思政”即是将思政元素融入各类课程,通过形成一种合力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全过程教育的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基层教学组织由院系领导、教学办、专业系、教学督导组成,负责制定培养方案、课程大纲教材与教材选用、课堂教学和实践实训管理和监督等。既是制定人才培养方向的主体,又是课程实践环节规划和实践的主体,管理者即引导者,基层教学组织需要形成“课程思政”理念并植入教学管理全过程,牢固树立主体责任意识,确保高校始终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有力支撑。本文根据现有研究以及作者所在机构基层组织中课程思政建设实际推进经验,提出在基层教学组织“课程思政”实践过程中,需要构建五大机制,即授课教师课程思政理念培养机制、课堂教学与优秀教材互补机制、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合作机制、资源整合与效果评估动态机制和师生交流合作机制,由此更好地在“课程思政”的实践过程中进行发力。

2.1 授课教师课程思政理念培养机制

在“课程思政”的实践过程中,授课教师始终处于基层教学组织“课程思政”实践的第一线,因此高校“课程思政”效果的好与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授课教师自身的“课程思政”理念及其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在授课教师教授专业知识的时候,不能只是单纯地教授同学们课本上的专业知识,而是要把握专业知识讲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契合,在教授同学们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同学们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授课的过程中,挖掘每门课的思政元素,点点滴滴地影响学生。如果授课教师的“课程思政”理念及其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思想政治教育素养不够强,则会导致授课教师“课程思政”的积极性不够或者是想要进行思政教育但是不知道如何来实践。

因此,在基层教学组织中,对授课教师进行培养时不能仅仅是在其教学能力方面,同时需要加强授课教师的“课程思政”理念的培养,增强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思想政治教育素养,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才能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对此,需要进行如下几点工作:加强授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各种讲座、交流会、培训来提高授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开展思政授课相关比赛,通过比赛的形式激励授课教师积极主动地加强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和授课本领;充分发挥党支部以点带面的作用,建立形成以“党支部为主导,行政密切配合”的新形态。通过党支部的“三会一课”等,“课程思政”理念融入每一位教师的精神中[14];开展思政授课学习小组互相学习优秀有效的“课程思政”授课经验,最终形成一套有效果、有特色、有水平的“思政授课”教育体系[15]。

2.2 课堂教学与优秀教材互补机制

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是有效提高学生思政水平、促进青年一代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优秀教材是各类课堂教学的依托,是教学活动的基础和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资源。在基层教学组织“课程思政”的实践过程中,不能仅仅是通过授课教师的个人努力来进行,而是要将授课教师的能力与优秀教材的作用结合起来。课堂教学需要优秀教材的支撑,教师不可走马观花“搬教材”,而应善于“用教材”,实现课堂教学与优秀教材的互补。因此,十分有必要将课程教学与优秀的教材结合起来,通过教材提高课程教学中思政的效果,通过授课过程中的宝贵经验来为教材进一步修订与完善提供素材。

基层教学组织在落实课程教学任务的同时明确要求教师使用“马工程”教材、十三五规划教材等一批优秀教材,引导教师运用“课程思政”理念,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与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相统一的教学案例,形成课程教学良性互动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使用优秀教材,更要读懂优秀教材,积极探索优秀教材内容更好的呈现方式。思政教材具有理论性强的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各环节中要善用教学案例,用好身边诸如抗疫、脱贫攻坚等“生动教材”,可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不断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另外,在教师实际的授课过程中,不能直接对着教材进行照本宣科,而是要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思考与想法,从而实现对教材的超越以及对教材内容的创新。因此,在教师使用教材进行授课的同时必然会产生大量前沿的、新颖的授课经验,通过将这些授课经验进一步融合到教材当中,可以使教材更加与时俱进。通过教材引领教学、教学补充教材一次次循环,相信“课程思政”的效果将会得到不断的提升。

2.3 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的协同合作机制

在基层教学组织中,专业课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者,但“思政课程”教师同样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力量。在基层教学组织“课程思政”实践过程中,专业课教师毕竟不是专业的思政教师,因此在“课程思政”的实践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与教学瓶颈,如果不寻求帮助的话,“课程思政”虽然能够进行实践,但其效果或许差强人意。另外,思政教师的思政能力较强,如果能建立专业课老师与思政课老师之间的协同合作机制,不仅能充分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思政能力,而且能充分利用思政教师的思政能力,从而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比如,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讲稿中加入必要思政元素的设计。

为了充分加强基层教学组织“课程思政”实践过程中思政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能力互补,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可以从备课的角度加强授课教师与思政教师之间的合作,通过一起备课的形式,发掘专业课中的思政资源,从而利用思政教师的思政能力直接带动“课程思政”的效果。第二,可以加强授课教师与思政教师之间日常的交流合作,通过交流会、茶话会等形式增加授课教师与思政教师的交流机会,从而潜移默化的提高授课教师的思政能力,弥补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教育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不足的短板。第三,要加强思政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公开招聘、学院转任、管理岗遴选考核转任等方式打造一批专职思政课教师队伍。第四,加强与其他高校的合作,联手进行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第五,做好本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加强相关学科建设,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从而提高思政课教师的能力,为提高协同合作筑牢坚实基础。

2.4 资源整合与效果评估动态机制

在基层教学组织“课程思政”的实践过程中,思政教育资源的充分发掘与利用是提高“课程思政”效果、加强学生价值观引领的重要手段。由于“课程思政”实践过程中存在许多可以互相借鉴的地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的课程会产生许多宝贵可互相借鉴的“课程思政”资源,而面对如何发掘思政教育资源、如何充分利用思政教育资源的问题,则需要通过建立资源整合与效果评估的动态机制来进行解决。

通常情况下,校内已有许多思政资源,但是这些思政资源的利用效率却十分不足,基层教学组织中的广大教师可能并不知道思政资源的所在,哪怕其就在身边。因此,首先需要加强校内思政资源的整合,通过资源整合机制来融合如院系思政教学课题、讲课工作总结、校内“金牌课程”“一院一课”等内容,而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则可以有许多。首先,可以通过建设校内思政资源网站的形式来整合这些资源,或者是对这些思政资源进行宣传。其次,可以通过专门的思政资源讲座的形式来对校内思政资源进行整合以及普及,让更多的教师了解到校内的思政资源。另外,为了加强思政资源的利用效率,让价值高的思政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有必要对思政资源进行动态的评估,通过教师对思政资源的实时反馈,从新颖性、实用性、吸引学生注意力等方面来对思政资源进行一个实时动态的评估。通过评估,可以将高价值的思政资源挑选出来,在进一步资源整合与宣传的过程中,重点对高价值资源进行宣传,充分有效地利用高价值思政资源。

2.5 师生交流合作机制

在“课程思政”实践的过程中,授课教师的作用十分重要,但是也不能忽视学生在“课程思政”之中的作用。在思政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可以提高教师“课程思政”的能力,也能够让同学们更好融入思政的过程中来,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来进行学习,从而改善“课程思政”实践效果。

一方面,加强师生之间的合作,可以使教师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前授课过程中使用的思政资源能否被学生理解,由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经历、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差异,许多教师认为好的思政资源对学生来说可能理解起来会过于困难,从而导致此资源教师看起来好,但是一用就糟糕的情况。另一方面,许多思政资源可能在学生群体中缺少吸引力,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加强师生交流,有利于教师选择能够更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思政资源,更能抓住学生的眼球,提高教育效果。而且,通过师生合作,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在提高“课程思政”实践效果的同时营造出轻松愉快的上课氛围,充分激发起学生上课的积极主动性。另外,可以通过思政资源评议、思政主题专业知识展示、“课程思政”师生交流会等形式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3 结 语

“课程思政”即是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结合起来,通过形成一种合力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全流程教育的先进的教学方式与理念。而在基层教学组织“课程思政”实践过程中,如何进行“课程思政”则值得思考。本文从基层教学组织的视角出发,提出要构建五大机制。即授课教师课程思政理念培养机制、课堂教学与优秀教材互补机制、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合作机制、资源整合与效果评估动态机制和师生交流合作机制。由此更好地在“课程思政”的实践过程中进行发力。

猜你喜欢
专业课课程思政机制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