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

2021-02-13 10:03邓海涛
关键词:叠词目的论儿童文学

邓海涛

(沈阳师范大学 大学外语教学部,辽宁 沈阳110034)

当今的世界飞速发展,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让中国的孩子读到世界各地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不仅能拓展儿童的思维、增长见识,还能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翻译工作者需要将全世界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译介到国内,为中国儿童提供优秀作品,培养扎实的文学素养,让孩子从小了解世界,感受不一样的风土人情及文化差异。然而,实际情况并不乐观,虽然翻译领域的学者们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然而由于对儿童文学翻译特点认知的不足,以及儿童文学翻译策略的缺失,在儿童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不免会有一些瑕疵。儿童文学翻译不受重视,究其原因,大概是一部分人觉得儿童文学的语言和文字极其简单,根本不用耗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儿童文学翻译。其实越是简单的文字,越是对译者提出了严格要求,儿童文学的创作、翻译对创作者和翻译者都有很高的要求。本文将从翻译目的论的视角出发,分析目标群体的特性和阅读习惯,探讨儿童文学翻译过程中能够采用的策略和方法,为译者提供参考。

一、儿童文学翻译

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1]。儿童文学属于文学范畴,所以应具有文学作品的特征。此外,儿童文学因目标读者的特殊性决定了它还应具有与普通文学作品不同的特点。

儿童文学翻译必须考虑到特殊的阅读目标群——儿童,作品应保证语言简单易懂、句式简短,同时儿童作品的故事情节需具有可读性,为让孩子们在阅读时充分发挥想象力提供空间,因而,儿童文学翻译要在作品中体现儿童趣味、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满足儿童的心理需求、拓展儿童的视野、传递正能量的信息。总之,要以儿童为出发点,符合儿童心理需求,服务于儿童。

事实上,我国的部分儿童文学作品存在教育性突出、趣味性欠缺的问题。究其原因,应该是没有考虑到目标受众的特点而造成的。目前,我国儿童文学作品及译作数量并不少,但优秀作品数量有待提高。另外,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成年人需要精神滋养,儿童的精神和心理需求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儿童文学作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仅为孩子们带来知识和乐趣,更是帮助孩子们建立良好阅读习惯的关键,还可以陶冶儿童性情,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孩子们成长路上必不可少的内在源泉。

二、翻译目的论

翻译目的论属于功能派理论,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目的”源于希腊语的“Skopos”,表示目标、目的[2]。目的论认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方法和策略。

凯瑟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作为目的论的先行者,最先提出了功能的概念,她从译文功能的视角展开研究,发现译文要实现的目的有时与原文的目的并不同,这种情况下,译文的功能相对于原文而言显得更加重要。赖斯认为不同类型文本对应不同的翻译策略,这有助于译者对翻译方法和策略的选择[3]。

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是目的论原则的提出者,他认为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有特定的目的,翻译自然也不例外。翻译是“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生产的语篇”[4]。他提出的三个重要原则分别是:翻译行为服从翻译目的的“目的原则”;使译文可读并有意义的“连贯原则”;保持译文与原文语义连贯的“忠诚原则”,后两个原则必须服从“目的原则”。

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曾在《翻译为有目的活动》中指出,目的论存在两个局限性,并提出“功能+忠诚”理论。“功能+忠诚”原则上是目的论的升华,为翻译研究提供更加合理的解释[5]。

三、目的论指导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策略

儿童文学翻译总体上属于文学范畴,译作语言必须要具备文学语言的特点。文学文本能够对读者产生特定的审美或诗意效果,这可以称为文学文本的特定效果或功能[6]。虽然儿童的认知水平有限,但是他们可以通过文学作品来感受语言带来的神奇力量,一本好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仅能帮助到孩子们学习语言,而且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所以儿童作品的语言风格尤为重要。在儿童文学翻译中,要实现翻译的最终目的,把语言的美感传递给目标读者,译者需要通过翻译策略来实现。

(一)语音和韵律的翻译策略

富有韵律的语言在潜移默化中能够培养儿童对美的感知。大家都知道,带韵律的歌谣在最初孩子们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韵律在儿童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首先就要注重美感的传达,不丢失原文中每一个声音符号,这对目标读者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

1.拟声词的妙用

拟声词是儿童文学翻译中常见的韵律表达方式。在篇幅有限的儿童书籍中,拟声词的使用能够达到用最少的文字来最大化地实现故事情感的传达。尤其是对儿童这个群体而言,拟声词更生动逼真地描述故事情节和思想情感,从而使儿童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麦克·麦克林托克在Stop That Ball(《抓住那个球》)中,以生动而朗朗上口的文字讲述了一个风趣而幽默的疯狂冒险故事。一个小男孩把自家院子里拴在杆上的球给打飞了,球越墙而出,小男孩跑来跑去,试图抓住那颗到处蹦的球,每当他以为自己快要抓到球的时候,总会发生一些意外情况使他不仅没能抓住球,反而让球又蹦到别处去了。书中涉及击球声、爆炸声、球撞树的声音等,译者在翻译时运用了不同的拟声词,给目标读者儿童在听觉和视觉上带来了极大的乐趣和享受。

例1

原文:Then BOOM!BOOM!BOOM!Oh,what a thump!I saw the hill just kind of jump.

译文:轰隆!轰隆!轰隆!奥,好吓人的爆炸声!我觉得那座山都在跳个不停[7]。

孩子们喜欢听各种新奇的声音,也愿意通过模仿声音来探索世界,儿童文学翻译中拟声词的应用能够让儿童把文本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体验书籍带来的快乐,在此基础上培养儿童对事物的感官描述,这对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不无裨益。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在儿童文学翻译中,译者应恰当地运用拟声词,这对目标读者儿童而言有着特殊的积极意义。

2.叠词的运用

除了拟声词能够带给儿童形象逼真的感觉之外,带有韵律的其他词汇的使用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如叠词的应用。重叠词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语言现象,在儿童文学作品中较为常见,因为在儿童语言启蒙阶段,语言习得是通过不断重复相同的词语而实现的,叠词对儿童而言简单且容易习得。另外,重叠词的应用令文本更加富有表现力。

目的论原则要求译者在翻译时考虑目的语的特点。因此,在翻译中可以适当地使用重叠词以达到令译文更接近汉语的语言特点,让孩子们更容易接受。这也是使故事生动有趣并达到交流目的的有效途径。

例2

原文:But they did not sleep well.Upstairs,Fred thumped and bumped And tossed and turned.

译文:可是他们俩都没睡好。楼上的弗雷德辗转反侧,好一阵乒乒乓乓。

例3

原文:Downstairs,Ted moaned and groaned And crashed and thrashed all over the bed.

译文:楼下的泰德在床上哼哼唧唧,到处乱撞。

这是美国著名的卡通剧作家、儿童文学家、插画家伊斯曼(P.D.Eastman,1909-1986)创作的Big Dog...Little Dog(《大狗和小狗》)中两段描述,分别是大狗弗雷德和小狗泰德在入住了小旅馆之后的情形。译者在翻译中分别用到了“乒乒乓乓”和“哼哼唧唧”两个双叠词,准确地展现了大狗和小狗一夜没有睡好的狼狈场景,叠词的使用令目标读者——儿童瞬间读懂两只狗狗睡觉时的忙乱和不堪,深刻地感受到他们无法安睡的无奈与疲惫。所以,在做儿童文学作品翻译时,为了更好地实现翻译目的,适当的叠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叠词的使用契合了目的论的连贯原则,保证了译文的正确理解。

例4

原文:Ted slept all day long in the cozy little bed.

译文:泰德在小床上舒舒服服地睡了一整天。

原文:And Fred slept all day long in the cozy big bed.

译文:弗雷德在大床上舒舒服服地睡了一整天[8]。

《大狗和小狗》里还有一段文字,泰德和弗雷德在换了床睡觉之后,两个好朋友都“舒舒服服”地睡了一整天。译者在翻译的时候用“舒舒服服”这个叠词来描述换床后的感受,孩子们非常轻松地就读懂原文本表达的含义,达到了翻译的最终目的,让目标读者接受,叠词的适当运用对译文功能的实现功不可没。目的论的原则渗透在每一个儿童文学翻译的细节里。

3.韵律的应用

儿童对于声音非常敏感,当孩子们听到故事中有以相同的初始音素开头的一串单词时,他们会利用内在的听力技巧来识别声音中细微的规律。儿童文学中对于声音的描述除了有拟声词、叠词等,还有一类是富有韵律的语音呈现,如头韵和押韵。童谣在儿童语言启蒙阶段有着不可替代的非凡意义,儿童文学中也经常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词构成的句子,单词开头的发音相同,这就是文学作品里的头韵。现在不止是在诗歌里有押韵的现象,文学作品如果有两个词尾发音相同的短语和句子,我们认为也是一种押韵。

例5

原文:We like this way To spend a day.We make a sand house On the shore.We make some windows And a door.

译文:我们喜欢这样度过一整天——在海滩上建起一座沙城堡,窗户和门一样也不少。

例6

原文:Then waves come up.They come up fast.Sometimes our sand house does not last.But there is lots of sand to dig to make another just as big.

译文:海浪涌了上来,就在转眼之间。有时候我们的沙堡刚建好就被冲散。不过好在沙子多得很,再建一座同样大的也不难[9]。

爱丽丝·洛文的Summer(《夏天畅想曲》)中,源文本几乎每段文字都押尾韵,译者在翻译时,为了达到和原作相同的阅读体验,极为巧妙地使用韵律,再现了原作的形式美和音韵美。这令中国的儿童在读到翻译文本的时候,体会和感受到了与原文读者相同的乐趣和愉悦。原文中以“On the shore”和“and a door”结尾的部分以[ɔː]为韵脚,中文翻译的“城堡”和“不少”也都是以汉语拼音“ao”为押韵,和英文的韵脚保持一致,非常巧妙,这个译文堪称亮点。另外一段文字是以“They come up fast”和“does not last”结尾,韵脚[ɑːst],中文翻译的“之间”和“冲散”的“间”和“散”也是押同一个韵脚“an”。译者在翻译时准确地定位了翻译目的,力求做到形式和含义的双重连贯及忠诚,目的论在此得到了完美体现。

(二)词汇的翻译策略

1.口语化的具体词汇

根据翻译目的以及目标读者的不同,目的论认为译者要相应地采取适当的技巧和策略。儿童文学翻译既然是面向儿童这个认知能力不足的群体,译文中所应用的词汇就显得尤为重要,毕竟词汇是构成文本的最基础的结构。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语言更容易被儿童接受。所以,在目的语中使用口语化和接近生活的词汇有助于儿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促进翻译目的的实现,使译文达到语内和语际间的连贯。

例7

原 文:“And a cherry jelly tower,says Peppa.“That was the princess’s favorite food!The princess and the knight invitedtheir friend Pedro Pony,and they all ate the yummy desserts.”“Yes,”says Mummy Pig.“And afterward,everyone was so full,they fell right asleep.The end.”

译文:“还会做樱桃果冻塔,”佩奇说,“这是公主最爱吃的东西!公主和骑士邀请他们的朋友小马佩德罗一起来吃这些好吃的点心。”“是的,”猪妈妈接着讲,“最后,大家都吃得饱饱的,他们都很困很困了。故事讲完了。”[10]

在《小猪佩奇》动画故事书第四辑的Princess Peppa(《佩奇公主》)中,贴近生活的用词与口语化的表达,都让孩子们疯狂地爱上这只粉色小猪。口语化的表达让孩子们感觉到亲切,每一个孩子在佩奇身上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如书中把“everyone was so full,they fell right asleep.”译成“大家都吃得饱饱的,他们都很困很困了”。接近生活的口语化表达使目标读者感受到了与源语读者相同的乐趣,成功地实现了译文的语内和语际间的连贯,是儿童作品翻译的可行性策略。

2.充满童趣的词语

童趣是儿童文学区别于其他文学形式的重要特征,它是以儿童的口吻和视角表达出的既幽默逼真又活泼有趣的语言。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言拉近了与儿童的关系,令译文没有距离感,在轻松的氛围下体会阅读的快乐。

例8

原文:She can sing like an angle,and roar like a lion.My mum’s as beautiful as a butterfly,and as comfy as an armchair

译文:她的歌声像天使一样甜美,吼起来像狮子一样凶猛。我的妈妈像蝴蝶一样美丽,还像沙发一样柔软[11]。

国际安徒生大奖的获得者安东尼·布朗在《我妈妈》一书中,运用比喻和夸张等修辞手法形象地刻画了妈妈的模样。“像狮子一样凶猛”“像沙发一样柔软”这样描述恐怕只有小孩子能想到,也正是这种充满童趣的语言对儿童是极具吸引力的。因而,通过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可以实现儿童富有想象力的语言表达,这份想象力就是对童趣的最佳诠释,是儿童文学翻译不可或缺的翻译策略。

(三)句子的翻译策略

儿童文学翻译的最终目的是让目标读者儿童理解和接受译文,译者应力求达到在目标读者阅读译文时感觉和阅读中国作家的作品一样容易接受。因此,译者在翻译句子时需要尽量避免译文中英语的特征,使目标读者尽可能在没有理解障碍的前提下顺畅地阅读。

1.长句分解成短句

就句子而言,英语是一门结构语言,在句子主干的基础上,还有类似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有时还有从句,所以句子比较长,这是英语的典型特征,但这样的句子结构增加了儿童阅读的难度。为了文本更容易为目标读者阅读和理解,译者最好把英语原文中的长句拆分成几个短句,这样的结构符合汉语语言的特点,同时避免儿童在读到长句的时候知难而退,产生挫败感。

例9

原文:She was growing rapidly,and her constant walking and running about would have given her a keen appetite even if she had had abundant and regular meals of a much more nourishing nature than the unappetizing,inferior food snatched at such odd times as suited the kitchen convenience.

译文:她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又总是跑前跑后。就算一日三餐定时足量,营养丰富,胃口也应该好得很。可她现在吃的都是些难以下咽的剩菜剩饭,还有一顿没一顿的,完全要看厨房里剩了些什么[12]。

《小公主》中的这句描述萨拉在长身体的时候却吃不好饭的句子比较长,是包含了从句的复合句,翻译时如果不采用适当的策略,句子太长容易给儿童带来压力,产生放弃的念头,译文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译者在翻译时将一个长句拆分成三个句子,这样语义片段长短适中,令译文读起来轻松不冗长,使儿童更容易接受。

2.重复的有效使用

重复相同的单词或句子在儿童作品中是可以接受的,因为语言的习得是不断重复和积累的过程。在儿童文学翻译中,为了实现译文的特定功能,达到良好的习得效果,适当地重复一些句子,不仅能让孩子印象深刻,而且减少了故事的复杂性,会给儿童带来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

S.Mc Bratney在《猜猜我有多爱你》中讲述了一个关于大棕兔和小棕兔喜欢用竞争来衡量彼此的爱的故事,文中重复句的使用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为了使故事符合孩子们争强好胜的天性,书中无论小兔子做什么,大兔子都会做同样的事情,而且做得更好。所以,书中不断重复相同的句子,而故事最令人兴奋的部分就是当重复停止,一个温暖的结局便出现了,孩子们最终意识到原来父母的爱有那么多。孩子们的乐趣和感悟主要来自作者精心设计的各种重复举动,这也正是作者的创作意图。译文有目的地重复一些句子或短语,在实现译文功能时会带来出乎意料的效果。

猜你喜欢
叠词目的论儿童文学
妙用叠词我来说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的宜兴特产翻译实践研究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细读文本,品叠词之美
用叠词写景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从目的论角度看中药药名英译
唯童年不可辜负
——两岸儿童文学之春天的对话
让叠词走进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