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温情课堂构建的实践研究

2021-02-13 13:47袁成建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温情氧气师生

袁成建

(江苏省南通市北城中学 226000)

“温情课堂”可以定义为师生双方共同营造和谐、良好的课堂氛围,并运用其间的情感特质,实现课堂的高效性和融洽性.温情课堂强调教师秉持温暖的教育情怀、提升课程的温度、实施温润的教学工艺、开展有呼吸有生命力的教学,也强调学生怀揣感恩之心,全身心投入到课程当中,并且注入情感,体验直击心灵的学习过程.

一、“温情课堂”助力教育教学

“温情课堂”是指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能润泽学生的灵魂,唤醒学生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获得温暖的情感体验.由此可见,“温情课堂”的构建在对于青少年的教育中是尤为重要的,“温情课堂”创设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深度,甚至影响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1.“温情课堂”让教育教学更高效

在传统课堂的教学观念中,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是毫无遗漏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理解并记忆这些知识点,并通过大量的题目训练来应对种类繁多的考试.而在这样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会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知识一遍又一遍的讲解和众多例题的分析之上,从而忽略了和谐课堂的氛围的营造,使得学生在单调、冰冷的教学环境中被迫吸收学科知识,机械地刷题练题.而像初中化学这样注重思维逻辑和知识记忆的科目,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下,很难让学生高效地吸收课堂知识,从而让教师在日后的复习中将知识一遍一遍地在学生面前重复,既浪费时间,也浪费精力.

然而,“温情课堂”有温度、有呼吸的教学特质,可以很好地让学生和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的教学之中,让自己的情感随着课程的推进上下起伏,感受学习教学过程所带来的安静与美好.这样一来,学生对于课堂的学习的态度就不再是消极的、冰冷的,而是积极的、热情的.于是,课堂效率的提高所带来的效果,就会是学生对知识透彻和清晰地理解,教师也会在教学过程享受“温情课堂”所带来的放松与愉悦.

2.温情教学陶冶师生情操

“温情课堂”要求教师和学生双方真切地将感情投入到日常的教学之中.教师就需要在备课时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将学习的热情充分调动起来,自己又该如何在课堂上声情并茂地对课本知识进行讲解,应当以怎样的情感状态向学生展示课本知识.而学生就需要在课堂开始之前思考,怎样才能紧跟老师的教育步伐不遗漏知识点,如何把控教师的教学节奏,自己又该怎样全身心投入到课堂的学习和讨论之中.双方积极思考的同时,就会对自己的课堂言行,课堂精神面貌提出更好更高的要求.教师就能够在课堂教学之中轻松地把控学生的知识接纳程度,随时调控教学节奏和教学氛围,用巧妙的方式激发学生当堂思考的热情,让知识的传授准确且有效.而学生也能够在课上集中注意力,跟随着老师的教学脚步,将知识逐一理解并记忆.当教师和学生在这样温情的教学中达到思想上的“共情”,课堂就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的场所,而变成师生交流情感、思想融合的地方.

二、“温情课堂”需要师生共建

课堂本身就是一个以知识为载体,让师生共同学习和进步的地方.教师和学生任何一个角色的缺失都不能组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课堂.而“温情课堂”的构建,不仅仅需要学生和教师肉体上共处一室的教学,而是强调师生双方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之中,为课堂的学习教育注入感情.

1.课堂温情氛围由教师调动

唐代教育家韩愈曾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由此可见,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起到主导的关键作用.教师能否将自己懂得的“道”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的“惑”得到解答,就取决于教师在课堂上对于课堂氛围的营造和学生热情的调动.

在面对全新而陌生的知识时,学生往往会表现出两种不同的状态,一是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和憧憬,二是对陌生知识的无视和冷漠.而教师就需要在整堂课开始的关键几分钟之内,充分营造和谐、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把自己的课堂态度调整为第一种,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投入到新章节知识的学习之中.而教师在课堂氛围的调动时,就需要结合自身学科特点,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地方,激起学生的探索和研究的好奇心.

以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气体”为例.当学生注意到本章节的标题和三个课题的内容时,“空气”、“氧气”、“制取氧气”三个关键词会让学生产生误解,他们可能会认为这些常见事物的学习是没有必要的,从而使得学习兴趣大大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没有做好知识的引入,直接开始向学生介绍氧气的性质、氧气的作用等等知识,学生能听进去的知识无疑是微乎其微的.相反,如果教师在课堂开始时,用满含激情的语调提出有关氧气的新奇问题,就可以向学生传达出愉悦、积极的信号,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你知道吗,吸氧过多会导致‘氧气中毒’,从而致死,是不是很不可思议?”“你知道吗,充足的氧气是可把火扑灭的,是不是觉得违反了生活常识呢?”这样颠覆学生认知问题的提出可以迅速激发学生探求问题答案的热情,教师活力四射的语言神态更能让学生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从而使得“温情课堂”的氛围得到充分的调动,让整个学习过程变得互动性强、参与度高.

2.学生是“温情课堂”的主要参与者

化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一定化学知识、掌握充分化学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够在生活中从化学的角度解决实际所遇到的问题.所以,当教师成功调动温情的学习氛围后,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就成为整个化学课堂的主要推动力.这就要求学生在教师对知识点进行解读和剖析时,思维要紧跟教师的课堂节奏,积极思考该知识点下所蕴含的化学道理,并思考这一知识能够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得到应用和推广.由此,学生的思维就可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活跃状态,沉浸在教师为他们所营造的温情氛围中,而当教师感受到他们对于知识的渴望和热情时,自然会将更好的教学态度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从而实现师生教学的双赢.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很好地保持这一状态,这也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气氛随教学进度的逐渐变化的过程,让更多的孩子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温情课堂”之中.

承接上文中化学课的例子,当教师在课前提出了新奇有趣的问题之后,可以顺利将本单元学习的“氧气”这一物质引入,并开始围绕氧气进行知识的展开和解析,这时学生就需要关注老师口中的每一个知识点,试图从中找寻之前教师所提出的问题的答案并及时对知识要点进行摘录和理解记忆,主动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但是往往在这长达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学生的注意力会逐渐降低,使得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不再那么积极,这时就需要教师来调节课堂氛围,重新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氧气的性质介绍完毕后,教师可以拿出事先制取好的氧气,向学生演示“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复燃”的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氧气助燃的性质,此时又会让学生思考先前提出的“氧气灭火”的问题,于是学生就会带着疑惑继续跟着老师的脚步继续学习.

“温情教育”的探索和研究,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相互配合、共同投入来实现的.在这一探索的过程中,师生可以共同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让教师在轻松的环境下专心地教学,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不断地收获知识.学生和老师在促进课堂进步的同时,课堂也在反过来影响教师和学生的品质.“温情教学”的未来仍然充满光明,等待着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参与者去发掘其中的奥秘.

猜你喜欢
温情氧气师生
聚焦空气与氧气
氧气的测定与制取
氧气汇流排间电气设计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氤氲的温情,混沌的大美
地球上的氧气能用得完吗?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温情美文两则
温情故事两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