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间故事看满族的祭天习俗

2021-02-18 22:52俞晴谢忆梅
文学天地 2021年11期
关键词:民间故事满族

俞晴 谢忆梅

摘要:在民间信仰中,“天”是广泛崇拜的对象,北方民族对于“天”的崇拜渗透在各种民俗活动中。本文将结合相关的满族民间故事,来探究满族人们对于“天”的敬仰与崇拜。

关键词:  满族  民间故事  祭天

在沈阳故宫的后宫建筑群中,位于清宁宫的南侧矗立着一根约三、四米高的木杆,其顶端套有一个碗状的锡斗,这就是满族祭天所用的索伦杆,这一习俗体现为满族萨满教的祭天礼仪。中国满族的原始信仰属于萨满文化圈,因此它源于萨满教中的“天”崇拜思想。

一、原始先民的“天”崇拜

“北方民族原始初民们的这一最初的世界观,即灵魂观念和万物皆有灵魂的认识,就是萨满教产生的世界观基础。” [1]萨满教是北方民族共同信奉的原始宗教,其理论基础就是万物有灵。在人类发展初期,原始先民生产水平低下,对于自然环境中发生的一切都无法理解且不能有合理的解释,所以他们,将头顶的天空、脚下的大地、周围的飞禽走兽以及花鸟鱼虫都人格化,认为它们都是有独立思想的有灵性的生命体。因此满族先民的民间信仰为万物崇拜,其中以对“天”的顶礼膜拜最为重要。

在黑龙江中下部的女真部落流传的有关“天宫大战”的始祖神话故事里讲道:“最早最早以前,天是没有形体的,它像水一样流溢,像云一样缥缈”,这是原始先民面对浩渺苍穹时最直观的认识,在经历过天空中变幻莫测的风雨雷电之后,人们对自己不能掌控把握的“天”便产生了恐惧感与敬畏感,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原始信仰,在想象中将其形象化,并加以神话,认为在“天”之上有强大而不可知的神灵在操纵着一切,把控着世间万物的休养生息。萨满神谕里有的把“天”称作“舜莫林”(日马),即纵横驰骋之所,以神马来比喻天际的万般变化;有的则把“天”称作“昂啊额顿”(风嘴),将天比作可以肆意吞噬万物的巨大风口。

这时的神话故事充满了原始时期的浪漫主义色彩,但在虚幻的想象之下,随着社会的发展,满族先民们对于“天”的理解逐渐带有了一定的组织性与逻辑性,他们将宇宙划分为“三界”,上界就是天界,是所有天神居住的地方,地位最高的天神就是阿布凯恩都里;下界就是地界,是妖魔鬼怪栖止的地方;而中界则是人界,是人类及其所有动植物共同生存的地方。

此时的许多民间故事,体现出天神阿不凯恩都里的神威。如在《白云格格》里描述的是,天神为了毁灭地上的生灵,派众神向大地施威,于是大地一片汪洋。天神的三女儿白云格格不忍看到人间惨象,即使触犯家法天规,也要冲破重重阻碍解救生灵,最终洪水被止住。天神震怒,但白云格格誓死不屈服,最后化作了兴安岭上的白桦树,受到世人的称颂敬仰。《日月峰》、《太阳和月亮的传说》等故事,或讲述天神對世界的无情、或讲述他的造福人间。

这些故事都从侧面反映出了天神阿布凯恩都里的威力无边、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天神的畏惧之情。

二、“索伦杆”与祭天之礼

天神掌控着天地万物,因此满族先民要举行一定的祭祀活动,来表达自己的敬仰崇拜之情,同时也是为了祈求天神的庇护。在祭祀天神时,满族先民多半在家中院落树立杆子,这就是“索伦杆”,汉语称为“神杆”,“索伦杆”是人神沟通的重要媒介。《满洲源流考》中明确提及:“我朝自发祥肇始,而恭设堂子立杆以祀天。”[2] 所以满族自形成以来,就有设杆祭天之礼。一般情况下,会选择在春天和秋天来竖立木杆进行祭祀活动,对于木杆的选择也很有讲究,必须是山中没有受到损害和污染的松树,木杆长度为两丈,直径大致五寸,树梢处留着九层枝叶以此来象征九重天,或者也可以用从高山上砍来的挺拔直立的树干,长度要达到九尺,这代表着九层天;而木杆的顶端要涂上鲜血,同时还要绑上带有五谷杂粮和猪杂碎的草把,以供天神的侍从享用。

这些史料的记载与民间故事的内容存在相左之处。如在《小罕逃生记》、《乌鸦和“窝楞”》、《小罕挖棒槌》、《索伦杆子和影背墙》等传说故事中,“索伦杆”是当年努尔哈赤从明朝总兵李成梁的追赶中逃脱,到长白山挖棒槌使用的杆子,锡斗里面放上猪下水,是为了报答乌鸦、喜鹊的救主之恩。当然这些故事是在努尔哈赤取得政权后得以在民间传播的,目的是为了烘托努尔哈赤的神勇,以及君权神授的神圣性,因此与史实不符,但是另一方面,这些故事也同样在强调君位的获得完全是上天的恩赐。从中应看到满族对“天神”的崇拜、敬畏之情始终没有改变。

因此有学者曾提到:“满族尽管一六四四年五月入关后很快全面吸取了汉族先进文化,并对人为宗教也开始建立了不同程度的信仰;但是,在一五八三年努尔哈赤以十三副甲起兵后的六十年间,满族信仰仍处于原始信仰范畴。”“不论这时汉族的佛教、道教和藏、蒙族的喇嘛教怎样向辽东渗透和影响,然而满族却依旧沿袭了十二世纪初女真人信仰原始宗教“萨满族”的信仰”[3]。其中对于“天”的信仰与崇拜依旧居于首要位置,甚至努尔哈赤在建立后金政权后,以“天命”为年号,借助“天”的信仰来巩固加强自己的统治,同时以“天”的代言人身份鼓舞士气、笼络民心。因此努尔哈赤从起兵开始,每有大事必要举行祭天仪式。可见在封建时期,满族对于“天”的信仰崇拜不再局限于简单的祭祀祈福,他们在保持维系自己的民族信仰的同时,也在通过共同的民族信仰及民族文化来实现民族认同与民族独立,这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增加凝聚力是极其有力的。

满族入主中原后,尽管礼制受到了汉文化各方面的影响与同化,但祭天仪式却仍然保留着原先的习俗,乾隆十二年还著有《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一书来明确祭天拜神的各种活动流程。可见,尽管满族人民“天”崇拜的民间信仰目的与内容是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演化的,但它却始终具有满族民间信仰的典型意义——万物有灵,灵魂不灭。这也是“天”崇拜在满族的信仰及文化中可以久延不衰的原因。

参考文献

[1] 巴干,《蒙古族萨满教及其世界观简论》 [J],内蒙古社会科学,1993年第4期,40页;

[2] 阿桂,《满洲源流》:卷18[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88年,330页;

[3] 乌丙安,《论满族兴起时期的天灵观——满族信仰民俗研究之一》,[J],《满族研究》1987年第3期,65页。

(课题):沈阳大学2020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项目:满族民间故事“动漫化”的前期制作

猜你喜欢
民间故事满族
让民间故事成为培养幼儿文学想象力的沃土
十二生肖·鼠
浅谈呼和浩特市满族文化
十只金鸡(彝族民间故事)
服务成长:“民间故事进幼儿园”
哪双是自己的脚
中国为何少有民间故事了
“全国满族自治县文学创作展示”活动拉开序幕
“尼山学”的出现与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