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

2021-02-18 22:52赖淑芬
文学天地 2021年11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赖淑芬

摘要:小学生的人生阅历浅显,认知与道德意识较差,对身边事物不具备客观的分辨能力,并没有形成积极、健康的个人意识与法制观念。小学道德与法治能规范学生的行为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思想水平,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拥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将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重要的教学任务,强化对小学生道德素养与法制观念的引导和构建,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构建学生法制意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进步与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新课标重新定义了对素质教育的要求,将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重要的教育任务。教师要借助道德与法治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就必须将教学内容与实际学情进行有机地结合,将学生作为课堂中的主体,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灵活地开展教学活动,规范学生行为,提高学生思想水平,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自我、认识世界。将道德与法治内容与学生生活融合到一起,使学生具备将所学知识转换成自己的生活经验,帮助自己解决部分生活问题。

一、从生活入手,整合学科主题

教育并不是让学生按照教师的说法去做,教育是一个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应试教育让学生成为学习的机器,并未掌握知识的内涵,这种教育导致“两面人”的出现,学生的言行不一,这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了消极影响[1]。教师应当找到教育弊端的根源,找到突破口,回归教育本质,从生活入手,帮助学生整合学科主题。教师要将课本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有机地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中发现与自己生活相联系的案例,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拥有更加深刻地领悟,帮助学生做到知行统一。

以人教版《吃饭有讲究》该课内容为例,教师为学生列举家中有客人拜访时应当怎样做,从文化特点、座位安排到上菜与进食规矩入手,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内涵。例如在不同的季节食用不同的食物,并改变做菜方法,如冬天重在味醇浓厚,多炖焖煨;夏天清淡凉爽,多凉拌。让学生知道餐桌上,长者为尊,要等长辈动筷后自己才能吃,不能在夹菜时将盘中的菜翻来覆去、挑挑拣拣等。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对相应的知识点进行细致的讲解,让学生在生动的案例内容中探究中华文化的独特韵味。

教师从生活入手,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学习和领悟。让学生主动投入到餐桌礼仪的学习之中,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活跃课堂氛围,还能提升学生认知,这为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从课堂入手,养成道德素养

让学生以背诵的方式记住道德与法治的理论知识,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也不能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感,学习的过程是枯燥而无趣的。新课改要求将学生作为课堂中的主体开展教学,基于此,教师应当将课堂中的主导权交还给学生,借助體验式教学法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记住课本中的知识,这能让学生从潜意识中形成正确的道德与法治观念。

以人教版《我们的校园》该课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校园,从校门口到教学楼、到操场、到食堂、到微机室、到学校其他场所,帮助学生了解校园,了解不同场所不同的教育职责的同时,告知学生爱护校园环境与认真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这种真实的学习体验避免了“纸上谈兵”,且将学生融入到真实的学习环境之中,并为学生带来了良好的学习体验感。教师在带领学生参观的过程中就可以渗透德育教育,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教师:“同学们,这里的绿化植物是冬青,谁知道冬青的生长习性呢?”学生:“冬青有一定的耐寒力,一年四季都是翠绿的颜色。”教师:“那如果这些冬青旁布满了垃圾会怎么样呢?”学生:“会很难看,严重的话还会影响冬青的茁壮成长。”结束参观回到教室后,教师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地球垃圾的图片,并过渡课堂。教师:“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不能乱扔垃圾的原因,校园的范围有限,即便有人不讲道德乱扔垃圾,也能用素质的师生看到后捡起来,扔到垃圾桶去。我们的地球这么大,大家乱扔垃圾就会怎么样呢?”学生:“如果扔到有人的地方,还能被清理,如果扔到没有人的地方,那么那里的生物就要遭殃了。”

教师从课堂入手,为学生带来良好的学习体验感,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学习和感受,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三、从习惯入手,夯实道德素养

在小学阶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生活学习习惯,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极大的益处。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也要重视引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以人教版《早睡早起》该课内容为例,首先,教师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让学生家长填选学生在家中的作息状态,对学生的作息习惯进行记录和整理,将此作为开展教学的依据。其次,教师在课堂中为学生讲解早睡早起的好处,帮助学生了解良好的作息与健康息息相关。最后,教师以匿名的形式公布几例典型学生的作息时刻表,例如,某位同学早睡早起,按时吃饭,很少生病;某位同学总是晚睡,早上赖床,没有时间吃饭,因消化系统生病曾住过院等等。教师让学生想一想自己的作息习惯是否健康,意在让学生真切地意识到不规律的生活作息与习惯会损害自己的身体健康。

教师从学生的习惯入手,采取个性化的教学举措,将学生作为课堂中的主体,让学生分析自身行为习惯,并改正不足之处[3]。这不仅令每一位学生都对自己拥有更加清晰的认知,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了有效的培育与强化。

结束语:

教师借助道德与法治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从生活入手,回归教育本质,帮助学生做到知行统一,提高学生个人认知。其次,从课堂入手,让学生在体验式学习中获得完整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学习和感受,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最后,从习惯入手,采取个性化的教学举措,将学生作为课堂中的主体,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曹现波.德润心灵法护成长——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J].教育艺术,2019,000(007):64-64.

[2]魏军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转型的思考——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视角[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9(11):24-26.

[3]王郧军.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探究[J].新课程(小学),2019,000(007):54-55.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