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三月》:封建礼教下的人物悲剧

2021-02-18 23:47张海楠
文学天地 2021年11期
关键词:觉醒封建礼教悲剧

摘要:翠姨作为《小城三月》中的悲剧人物,她所有的不幸归结起来都是因为她生在了这个新旧交替的社会,封建礼教的压迫与偏见导致了她的性格悲剧,自由进步的春风使她意识觉醒却又无力改变现实,最终导致了她的命运悲剧。而小说反映的又不仅仅是女性的悲剧,新观念表层下的封建意识根深蒂固,旧社会的伦理束缚压迫着所有的人,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故事从春天开始到春天结束,在宁静优美的叙述中引人深思。

关键词:《小城三月》;悲剧;封建礼教;觉醒

《小城三月》的作者萧红一生凄苦而短暂,从19岁离家出走后她的命运便被彻底改变了。她追求自由与理想,却半生受尽白眼冷遇。在她的创作中,她将自己生命过程中所有的痛苦体验都融入到了笔下的人物形象上。她说:“一个题材必须要跟作者的感情熟悉起来,或者跟作者起着一种思念的情绪。”于是我们看到《生死场》中受尽折磨的“她们”,看到《呼兰河传》里的过早夭折的小团圆媳妇,看到《小城三月》中短暂觉醒后毁灭的翠姨……萧红的作品如同她的自叙传般,在描述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时也在向人们述说着她自己的悲剧,同时让读者看到那几千年来深深植根于中国人心中的迷信与偏见。

一、简析翠姨的性格养成

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封建社会虽然已经瓦解,但是传统的封建思想仍然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五四新思潮的春风并没有在“我”所在的小城留下多少印记,这里的人们批评着现在的书生不如从前,因为他们不会“一见了女人就脸红”。而小说中的悲剧人物——翠姨,正是在这种封建礼教的束缚下成长起来。

在当时,妇女在社会中的生存环境仍然十分恶劣,她们大多数没读过书,没有主见,生活地混沌而愚昧。她们被传统的伦理道德所控制,被作为男性的“附属品”而存在。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翠姨作为一个再嫁寡妇的女儿,就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自古“寡妇门前是非多”,而母亲的改嫁更是彻底违反了封建传统中所信奉的妇女“从一而终”的信条。出身于这样的家庭并没有错,可是传统的伦理道德却使翠姨从心底里觉得自己比别人低一等。

更可悲的是,抛开外部环境,就连翠姨自己也觉得这是自己的命不好,她相信这就是自己的命运。当“我”和翠姨三番五次去买绒绳鞋都没有买到时,“翠姨深深地看到我的眼里说:‘我的命不会好的’” ,随即流下了眼泪。翠姨晓得“我”族中的祖母对她身世的嫌弃,在她订婚后,“她自觉地觉得自己的命运不会好的。”“她是出了嫁的寡妇的女儿,她自己一天把这个背了不知有多少遍,她记得清清楚楚。”

周围环境的压抑保守和翠姨自己的封建迷信观念,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她的性格悲剧。再加上翠姨并未读过书,所以在看待很多事物上她都缺乏理性的眼光,使她如同“林黛玉”般,柔弱,矜持,忧郁,孤高。小说中这样描写翠姨的形象:“翠姨生得并不是十分漂亮,但是她长得窈窕,走起路来沉静而且漂亮,讲起话来清楚地带着一种平静的感情。她伸手拿樱桃吃的时候,好像她的手指尖对那樱桃十分可怜的样子,她怕把它触坏了似的轻轻地捏着。” 她给人一种沉静,端庄,稳重的形象,是一种典型的封建社会淑女的形象。她压抑着自己欲望,对于自己喜欢的绒绳鞋,在大多数人买了后她才会去买。在同“我们”一起打网球时,“球撞到她脸上的时候,她才用球拍遮了一下,否则她半天也打不到一个球。因为她一上了场,站在白线上就是白线上,站在格子里就是格子里,她根本不动。有的时候她竟拿着网球拍子站着一边儿去看风景去了。”

但翠姨的欲望并没有消失,她是爱美的,也追求着生活的艺术。她会为了自己喜欢的绒绳鞋在风雪中跑过大街小巷,她的头发必定梳的一丝不乱,擦的粉也是洗了擦,擦了洗,一直到她满意为止。爱美的翠姨也同样多才多艺,她会弹琴,也会吹笛子。在和“我”在一起时,对各种女孩子的小玩意儿谈过半夜也谈不完。可是世俗的礼教观念,却硬是将一个本应青春烂漫的翠姨变成了郁郁寡欢、复杂深沉的封建社会的悲剧女子。

二、从朦胧到觉醒的爱情意识

旧社会的女子,她们的婚姻在很多时候都不能自己选择。婚姻幸福生活的与否完全是看运气。情投意合在那个年代是一种奢望。翠姨的悲剧,也正是因为她在民主自由思想的冲击下对追求美好爱情的意识觉醒,却痛苦的发现自己无力改变现实。

由于翠姨性格上的压抑与自卑,她总是克制着对自己心仪东西的喜欢。在流行穿绒绳鞋时,翠姨并没有像妹妹一样立刻去买。她心里边儿虽然喜欢,但表面上仍表现出反对的样子。在很多人都买了以后,她才拉着“我”陪她去买,于是“我”发觉了“她的恋爱的秘密就是这样子的,她似乎要把它带到坟墓里去,一直不要说出口,好像天底下没有一个人值得听她的告诉……” 这进一步体现在了翠姨对哥哥无声的爱慕中。翠姨时常寄居在“我”家里,一次,当“我们”吃完晚饭后。“我”的哥哥邀请翠姨吹箫,但翠姨却没有言语,而是站起身跑回自己的房间去了。翠姨虽爱慕哥哥,但“翠姨对我的哥哥没有什么特别的好,对我们都是一样的态度。” 这时候的她,还处于少女的懵懂中,对于妹妹的订婚,她“绝对的没有重视”,她还未预想包办制的婚姻今后带给她的痛苦。但她会询问我:“是不是一个人结婚太早不好,或许是女孩子结婚太早是不好的!”

后来,翠姨订婚了,她未来的丈夫虽然家境很富有,但是人长得又矮又小, 穿一身蓝布棉袍子, 黑马褂, 头上戴一顶赶大车的人所戴的五耳帽子。十七岁,在乡下的私塾读书。而“我”的哥哥,却是家族中顶漂亮的人,而且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优秀青年。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使翠姨渐渐清的意识到自己悲剧的命运。但此时的她,依然没有言语的不满甚至是行动上的反抗,只是会向远处的哈尔滨市的市影痴痴的望着。直到三年后婆家的人来娶翠姨时,翠姨才立刻就病了。对于这安排好的悲剧命运,翠姨觉得无法接受,她为自己不能嫁给心爱之人而感到万分痛苦。

在去哈爾滨市采办嫁妆的那几天,是翠姨爱情意识彻底觉醒的时候。男同学对她的尊敬与爱护,让她不由得想起妹妹却在家里长期遭受丈夫的毒打。在强烈的对比中,翠姨心中对自由恋爱、美好生活的憧憬彻底被激发。她不愿向命运妥协,甚至勇敢的用婚姻做要挟来争取她读书的机会。翠姨渐渐病重了,她却希望自己快点死,并因在死前再见到哥哥而感到满足。相比于浑浑噩噩的屈服于现实,翠姨宁愿选择清醒地离开人世。她内心深处渴望自由与幸福的意识已经彻底觉醒。

三、不可避免的悲剧

在这样一个新旧交替的社会,自由的思想浪潮还是太弱太弱。尽管翠姨的意识已经觉醒,但现实生活本身却并不能给予她冲破传统的力量。束缚人们思想的枷锁已存在了几千年,它们看不见,摸不着,却在无形中将人们彻底淹没,吞噬了他们勇敢追求幸福生活的信念。

封建礼教的根基是如此牢靠,以至于像“我”生活的這样民主自由的家庭,在面对外祖母为翠姨向族中的一个小叔叔提婚时,却也一口拒绝了这门婚事。“说是寡妇的儿子,命不好,也怕没家教,何况父亲死了,母亲又出嫁了,好女不嫁二夫郎,这种人家的女儿,祖母不要。” 翠姨不过是恰巧出生于这样的家庭,却要平白无故遭遇旁人的冷眼。在压迫中长大旳翠姨,如果她像母亲和妹妹那样,对生活做出妥协,她也许还能坚持下去,可她偏偏常寄居在“我”家。接受“我”家开明思想影响的翠姨,为自己的不懂知识感到自卑,她觉得没有尊严。当伯父评论翠姨是林黛玉时,她却不知林黛玉是谁。和“我”家人的巨大落差,自己的身世,周遭的环境,性格的悲剧,让她发现她跟“我”的哥哥根本没有可能在一起。她清醒的认识到自己作为封建家庭出身的女子的不幸。

愚昧的思想是如此深重,即使是受过社会思潮深入影响的男大学生,也脱离不了这封建的束缚。他们不得不接受包办婚姻。就连翠姨爱慕的哥哥,当病中的翠姨一把抱住他的手时,他也茫然不知所措,“他不知道现在应该是保护翠姨的地位,还是自己的地位。” 传统观念如此牢靠,更何况是在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里的翠姨?

从“我”的视角看过去,周围人的,甚至是“我”的哥哥,他们的冷漠与不解,都是进一步导致翠姨悲剧的原因。换句话说,这是一场悲剧社会里悲剧的人所间接造成的悲剧。小说中的“我”家庭生活幸福,是一个纯真的小女孩儿,“我”懂得翠姨细腻的心思,同时“我”也对周围的事物没有太多复杂的感情,因此“我”更为客观的看到了周遭环境影响下翠姨的悲剧。当翠姨因为出嫁闷闷不乐时,翠姨的母亲关心的不是女儿的婚姻幸福问题,而是认为可能是嫁妆准备的不满意或是因为不能来“我”家玩的缘故。当翠姨病倒后,“我”听到的是大家都觉得翠姨是读书读累了。而当翠姨死去后,就是“我”的哥哥也不能理解翠姨的死因。“哥哥后来提起翠姨常常落泪,他不知道翠姨为什么死,大家心中也都纳闷。”他们没有去认真地关注翠姨的内心世界,周围环境的冷酷无情,最终推动翠姨掉入黑暗的深渊。

四、结语

封建社会对女子的偏见与束缚造成了翠姨人生的悲剧,但不仅仅是翠姨这样的传统女性,旧社会下所有的人都被封建礼教毒害着。他们要么在这种思想的侵蚀下成为加害别人的人,要么成为被加害的人。即使民主与自由的意识觉醒,但又怎能撼动几千年来养成的习惯与礼仪。新的思想只是影响了人们的表面言行, 如同那个小城的春天,只是美丽的瞬间闪现,没有彻底清除封建思想并取而代之。“春天的命运就是这么短……不久春装换起来了, 只是不见载着翠姨的马车来。” 小说在春天清新优美、恬静淡远的意境中, 留给阅读者更多的回味和思考空间。

参考文献:

[1]任秀蓉.一曲凄婉缠绵的悲歌——萧红小说《小城三月》解读[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09).

[2]王艳慧.《小城三月》儿童视角的叙事作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03).

[3]杨昌俊.《小城三月》中翠姨悲剧的特点及原因探索——兼议单恋或互恋[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29(06).

[4]周丽萍.女性视野下的经验叙事——读萧红《小城三月》[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06).

[5]萧红;《呼兰河传·小城三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15页。

[6]萧红;《呼兰河传·小城三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10页。

[7]萧红;《呼兰河传·小城三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21页。

[8]萧红;《呼兰河传·小城三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14页。

[9]萧红;《呼兰河传·小城三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25页。

[10]萧红;《呼兰河传·小城三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18页。

[11]萧红;《呼兰河传·小城三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26页。

[12]萧红;《呼兰河传·小城三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31页。

[13]萧红;《呼兰河传·小城三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29页。

作者简介:张海楠,女,汉族,2001年生,河南省三门峡市人,河南大学文学院本科在读。

猜你喜欢
觉醒封建礼教悲剧
Chapter 23 A chain of tragedies 第23章 连环悲剧
画家的悲剧
《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
《西厢记》中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
意识的觉醒形象的抗争
浅谈年画中人物的变化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
《西厢记》和《牡丹亭》之爱情比较
近视的悲剧
谁是封建礼教的忠实信徒
“觉醒”背后的美国华人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