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城市姑娘》中的女性形象与爱情观

2021-02-18 23:47朱玲芳张亮平
文学天地 2021年11期
关键词:爱情观女性形象

朱玲芳 张亮平

摘要:城市女性有其特殊的社会形象与价值观,文学作品中有对这个群体的典型刻画并反映社会现实。本文以玛·哈克奈斯的《城市姑娘》为研究对象,共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作品的主要情节和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揭示作品结局的必然性,第二部分介绍作品中主要的典型女性人物,并浅析她们爱情价值取向的形成因素和现实价值,第三部分是结论部分,做简要概述和分析对文学创作和现代社会女性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城市姑娘》;女性形象;爱情观

引言

在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英国,劳动群众的生活极端困苦,长期遭受阶级剥削和宗教压迫,由此爆发了一系列的斗争运动。同时由于工业革命的进一步推进,女性逐渐挣脱思想束缚,自主意识得到部分提高。玛·哈克奈斯的《城市姑娘》(A City Girl)[1]以社会现实为依据,注重对普通劳工生活的真实描绘和女性形象的生动刻画,至今仍有可借鉴的文学意义和现实意义。早在上个世纪新中国成立之初这本书便被引入中国,其中文译本也得到多次印刷。

对《城市姑娘》的分析比较著名的是弗·恩格斯写的《致玛·哈克奈斯》[2],他从现实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对这本书予以客观批评,并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接受和深入解读。近年来国外学者多从新闻纪实[3]和社会研究[4]的角度分析作品的现实意义,作者哈克奈斯的文学视角和政治意识[5]也受到西方学界的深入剖析。国内学者大都是从典型性的角度解读恩格斯写的《致玛·哈克奈斯》,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分析和丰富现实主义理论和文学艺术理论,对《城市姑娘》一书的直接研究还很少。

因此,本文以《城市姑娘》为例,通过直接分析和侧面分析的方式总结西方19世纪城市劳动女性形象和社会影响因素,探讨这类典型人物形象对文学解读和现代社会女性的积极意义。

一、玛·哈克奈斯的《城市姑娘》

(一)作品情节概述

1887年女性作家玛·哈克奈斯成功出版了她的第一部中篇著作《城市姑娘》(A City Girl),作者在书中生动描绘了英国维多利亚后期大城市伦敦东头的社会生活画面,主要讲述纯朴善良的缝纫女工人耐丽·阿姆布罗兹陷入所谓的上流绅士阿屠尔·格朗特的婚外情骗局,惨遭抛弃和爱子早夭,最后和看门人乔治离开伦敦东头的故事。女主人公耐丽的爱情经历串起书中的主要故事线,虽然情节设置上略有俗套,但其中对阶级代表人物形象和阶级差距的生动刻画才是作品的重点特色。

书中的另一条故事线借耐丽的视角,穿插讲述了瘸腿姑娘希尤金和小驼子提姆的爱情故事。两人同样身有残疾,生活贫困,希望能在神甫的祝福下结婚却被拒绝。希尤金一直寄希望于宗教摆脱苦痛折磨,但最终身体情况恶化,早早离世。尤金和提姆之间没有阶层隔阂,但身体上的病痛折磨和宗教上的精神桎梏成为两人悲剧的根源。

(二)社会环境对作品结局的影响

1.社会经济

19世纪八十年代英国的整个社会处于动荡时期。18世纪60年代起,由于率先开展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经济实力领先世界,长期统治世界市场。但进入19世纪中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美德两国大力利用科技发展工业,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给英国经济造成威胁。同时自70年代起,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开始逐渐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国际上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在英国国内资产阶级对劳动民众加重剥削和压迫,经济危机频繁爆发,工人生活极端困苦。女作家玛·哈克奈斯深切同情劳动人民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其作品中对人物和环境的刻画就来源于她对工人实际状况的深入实践考察。主人公耐丽和其他女缝纫工人纯洁俭朴,在缝纫工作上有娴熟技能且辛劳工作,但所获得的劳动报酬仍旧无法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擦鞋匠提姆攒上多日的结婚钱也仅够为恋人买份小虾和下水。单身母亲的耐丽要一边工作一边看顾孩子,孩子生病了也无法得到及时妥善的治疗。阶级剥削下的贫困生活也为故事最后的悲剧埋下伏笔。

2.女性地位

在当时,英国女性的思想和权利得到了部分解放,但仅局限于一些上层阶级女性。在普通群众阶层,妇女仍受到国家制度、社会习俗和父权制的控制。例如,“妇女在商品劳动力市场中处于劣势地位,工资低于男工”;“妇女的家务劳动在资本主义制度中获得了合法地位”[6]等都真实体现出女性在社会上得到的不平等地位和收益。耐丽的不幸由多方因素造成,不僅是格朗特的欺骗和抛弃,还有母亲重男轻女的表现和哥哥时常的奴役与打骂,以及裁缝铺对女工的剥削,耐丽的形象也正是普遍不重视女性的社会面貌的一个缩影。

3.宗教信仰

《城市姑娘》中,宗教影响贯穿全书。自16世纪以来英国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一直存在,并发展至19世纪末。在19世纪,英国国教在英国各宗教派别中占统治地位,但天主教在社会生活上仍有影响。60年代中后期信仰基督教新教的威廉·布斯曾在伦敦东贫民聚居区活动,并创立了传教组织救世军,以实际行动开展社会服务工作来宣扬信仰 [7]。作者哈克奈斯在考察伦敦普通民众的生活时就对救世军的行动予以肯定,在书中以洛布队长和格莱女士作为救世军的代表人物,他们帮助贫困女性,照顾耐丽平安生下孩子。但救世军的主要目的是布道宣教,并不能从根本上帮助普通民众摆脱剥削获得解放。

书中奥·哈拉神甫这一人物是典型的天主教神职人员,严肃自持,恪守宗教教义和宗教教规,对普通民众的痛苦报以深切同情和怜悯,相信教化能帮助人们减轻痛苦。但就书中描写的现实表明,宗教最终未能实现诸如希尤金等一些忠实信徒得到救赎的愿望,反而还加深了他们生活中的负担和痛苦。瘸姑娘希尤金千辛万苦得到的圣水并没有治好她的疾病。主人公耐丽自发现陷入与格朗特的婚外情起就饱受精神上的折磨,她年纪轻轻在迷茫中生下孩子,满怀一位母亲最深切的期望带着孩子去洗礼,还受到其他教徒的轻视和神甫的责问。底层民众深受贫困和剥削,迫切找寻一条解放自身的道路,然而宗教信仰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实问题,有些严苛的教规和宗教仪式还加重了他们的苦难。

二、《城市姑娘》中的女性形象

(一)女性人物的形象概述

1.耐丽·阿姆布罗兹——向生活妥协的悲剧女主

耐丽是作品的女主角,她的经历和心理变化是全书的线索。耐丽家境贫寒,但纯朴善良,勤劳工作,属于伦敦东头典型的年轻劳动女性形象。她在缝纫上有过人的手艺,但也时常和其他女工一样要受到雇主的敲打,在身体不适难以工作时更是毫不留情地被辞退。长期繁重的工作使女工们的物质生活没有保障,精神生活更是无从谈起。虽然耐丽处于被剥削阶级,但接触到女房东们光鲜亮丽的样子,不可避免地向往有更高物质水平的生活和爱情。因此在已经有恋人乔治的情况下,她仍沉迷于格朗特的引诱,也侧面证实了她内心真实的物质渴望。然而,时代条件和阶级现实决定了她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都无法得到满足。

思想上,虽然耐丽有独立的能力但一直在精神上依附于他人,以至于面对哥哥的奴役打骂和格朗特的欺骗抛弃,她都没有顽强抗争,是传统父权制压迫下的典型代表。耐丽对生活压迫的种种妥协正是哈克奈斯在真实考察了伦敦贫困劳动女性生活的真实写照。作为书中主角,耐丽并未表现出应有的反抗性或革命性,也与当时社会上工人运动的不成熟和女性受束缚的现实有关。但作者仍赋予耐丽可敬的人物特质:不忍破坏他人家庭决然离去的道德亮点,面对孩子开始自立自强的母性亮点,对同样贫困的人们报以深切同情和关怀等。

2.裁缝老婆——剥削和被剥削的统一体

在书中她都没有具体名字,却被赋予了“活圈套”这个特殊含义的绰号。她既是无情的剥削者又是可悲的被剥削者。丈夫以爱情和家庭的名义束缚她,使她“心甘情愿”地付出自己的身心和自我,为丈夫的利益变得刻薄冷漠。“她挖空心思压榨那些不能保卫自己生活权力的女人”[1],对同为女性的女仆和工人,她毫无同情心,志得意满地拿鞭子恐吓她们,用恶毒的言语羞辱她们,以最大的恶意揣测她们。沉默寡言埋头做活的裁缝老板看似没有直接参与妻子的恶行,实际上正是由于丈夫的默许和背后操纵,才会塑造出裁缝老婆卖力榨取利益、剥削底层女性的反面形象。而所有利益的最终获得者却是一旁的丈夫。此时,“活圈套”下失去自我的裁缝老婆也显得尤其可悲。

3.格朗特太太——沉默的家庭妇女

格朗特太太属于传统的中产阶级家庭妇女,她的生活重心就是自己的孩子和丈夫,而她也满足于丈夫对她“德行”的敬重。面对丈夫变化无常的态度,即使感到伤心她也选择沉默忍受。配合丈夫在他人面前扮演恩爱的夫妻,独自看顾生病的孩子,殷勤招待丈夫的朋友,照顾丈夫病好后看着他再一次离家闲逛,在丈夫长年累月不归家的冷清中日渐沉默。她与耐丽等底层劳动女性不同,不需要为物质生活而发愁,但她终日在家庭生活中忙忙碌碌,没有自己为之奋斗的生活目标。

4.希尤金——无知的虔诚信徒

希尤金是女主角耐丽的朋友,书中主要描写了她虔诚信仰天主教,以及穿插讲述了她与小驼子提姆的爱情故事。希尤金是个单纯的姑娘,以至于当她想与提姆结婚时,身边的人都以为他们在“闹着玩”。她身患残疾且十分贫困,极度期望虔诚的信仰能带她摆脱苦难。然而,即使希尤金终于凑足旅费取到圣水,她所信仰的神也并没有实现她的愿望。以往支撑她的信念使她陷入迷茫,最终在病痛的折磨中消亡。作者对希尤金的描写常常是一笔带过,但在书中出现的次数却颇多。希尤金的悲惨结局也折射出作者痛恨宗教虚伪的观点,同时也说明在当时无知的底层民众在苦难中寄托于宗教是无用的。

(二)女性人物的爱情观

《城市姑娘》一书主要讲述了女主角耐丽、格朗特和乔治三人的感情故事。耐丽在有男友乔治的前提下,认识了有妇之夫格朗特。格朗特伪装的样子与耐丽心中理想的爱人相似,于是耐丽便陷入与格朗特的婚外情。在幡然醒悟和痛失爱子后,她最终回到男友乔治的怀抱。耐丽的情感纠葛实际上是她在理想爱情和现实爱情中的游移不定,她对现实中没有物质基础的爱情感到失望,于是便憧憬出一个有物质支撑的理想爱情,格朗特的形象只是恰好与这个理想爱人吻合。

1.现实的爱情

大部分的恋人如同乔治和耐丽,有一定的情感基础,但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会让两人的情感受到挫折甚至破裂。书中由于时代背景和阶层条件,将耐丽和乔治间的困难突出为物质问题。耐丽是爱喬治的,所以她才会默许乔治的亲密举动,在陷入另一段恋情后面对乔治会感到羞愧痛苦。但是耐丽的爱显然不足以抵挡内心的物质渴望,不仅仅体现在金钱上,还有阶级差距上。痛失爱子后,耐丽先后又遇到格朗特和乔治,最终她选择了乔治的怀抱。经历了一系列坎坷,她深知不离不弃的乔治才是她可以依靠的对象,而中间有阶级隔阂并且曾经抛弃她的格朗特并不值得她再次托付。

现实的爱情或许会让我们有失望,但至少不是遥不可及、没有未来。物质问题等现实问题是我们在爱情中必须考虑的因素,但我们不能一时冲动将某一问题过分放大,应该从整体考量寻找解决办法,在爱情中也要努力做到理智与情感并存。

2.幻想的爱情

书中多次提到并描绘出耐丽“理想的爱人”,与恋人乔治类似,但又比乔治各方面都要更符合心意。而当格朗特的形象与耐丽脑海中幻想的形象重合时,她便陷入与“理想爱人”的爱情。这场爱情带有明显的目的性:格朗特是为了寻找新鲜感,看到来自贫民区的少女迷恋于他而感到满足;而耐丽是为了追寻心中幻想的恋人,通过更进一步触及她的幻想,来逃离不能满足自己需求的现实生活环境。耐丽知道格朗特并不十分爱她,所以在这场恋爱中她时常陷入惊惶无措。当耐丽亲眼发现格朗特有妻儿后仓皇跑走,这个理想的爱情也就破灭了。这场爱情是两人的背叛,没有延续幻想,只留有双方痛苦的结局。亲友的责骂,社会众人的羞辱还有私生子的死亡,耐丽需要承担的代价是巨大的。作者运用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为这场少女幻想的爱情画上悲惨结局,也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现实:跨阶级的爱情和违背社会伦理道德的爱情都将酿造悲剧。

现实中女性可以憧憬自己的理想对象,但是如果过分追求脱离实际的幻想,往往会与我们预想的结果产生较大偏差。同时,爱情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在爱情价值取向中要遵循基本的社会道德,正确的爱情观应该与社会价值观相符。

三、总结

在中西方文学界,以爱情故事为主线的作品有很多。女作家哈克奈斯的《城市姑娘》是借助常见的爱情故事,来强调阶级社会的现实和人物形象的刻画。尽管作品基调比较悲情,但其中女性人物的多种形象和爱情选择可以为现代社会女性提供对照引发深思,鼓励现代女性勇于突破束缚获得自我价值,树立正确爱情价值观。

参考文献

[1]Harkness,Margaret.A City Girl.Trans.Shui Qing秦水.Beijing: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196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4 册)[M].461—463.

[3]Cameron S. Brooke. Margaret Harkness's Journalistic Fiction and Women’s Work in the East End[J].Women's Writing,2020,27(4):498-509.

[4]Ann Oakley.Fact,fiction and method in the early history of social research: Clementina Black and Margaret Harkness as case-studies[J]. Women's History Review,2019,28(3):360-379.

[5]Tabitha Sparks.WORKING-CLASS SUBJECTIVITY IN MARGARET HARKNESS'S A CITY GIRL[J].Victorian Literature and Culture,2017,45(3):615-627.

[6]王曉焰.英国社会转型时期妇女就业地位边缘化的成因[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08):194-201.

[7]孙茹.救世军[J].国际资料信息,2003(04):33-35.

*项目资助:本文为武汉轻工大学2021年大学生校科研项目“19世纪英国城市劳动女性的形象与爱情观——以玛·哈克奈斯的《城市姑娘》为例”的最终成果,立项编号xsky2021246。张亮平为项目指导老师及通讯作者,项目负责人为朱玲芳。

猜你喜欢
爱情观女性形象
从《寡妇春怨》与《孤雁儿》对比中看中西爱情观
Analysis of Shakespeare’s Sonnet 116
张生与柳梦梅爱情观之比较
阿尔比作品《动物园的故事》“厌女”可能性分析
“看”与“凝视”中的美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与愤怒,焦虑与恐惧
浅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在商业化运作下的作用
文化视野下日本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