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语文》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探索

2021-02-18 23:47盖丽娜
文学天地 2021年11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爱国主义教育

盖丽娜

摘要: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一直贯穿于我国各个阶段的学校教育中。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沿着感知--激发--拓展这一途径展开,进而实现教育目标和落实教育方针,培养社会需要的德才兼备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大学语文  爱国主义  教育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情感。对中华民族而言,它是一面旗帜,引领着各族儿女团结奋进,勇往直前;它是民族的精神核心,激励各族儿女把对祖国深层持久的伟大情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自强不息的纽带。爱国主义教育是指建立敬爱国家并为之献身的思想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项重要工作和提升全民族素质的根本性工程。

一、《大学语文》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

作为我国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爱国主义教育一直贯穿于我国各个阶段的学校教育,并且渗透于学科教学中。

(一)能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宏观上,这一教育方针为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指明了方向;微观上,要求不同学段的学科教学都需要围绕教育方针实施教学,不能偏离。爱国主义教育是为社会培养需要的全面发展人才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的重要环节和内容,现行的《大学语文》课程是公共基础课,涉及专业多,涵盖面大,更应该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优势。

(二)有效达成学科的教学目标

“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① 。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更高质量的全面发展,倡导“立德树人”,是我国目前大学阶段的主要教育目标。可见,《大学语文》课程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既可以促进学科目标的达成,也可以激发学生形成强烈的爱国意识,增加为国为民服务的社会责任感。

(三)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

对于大学生而言,大学阶段的学习一方面要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适应社会和个体发展需要的职业能力;另一方面,作为学校教育为社会输送的高水平人才,他们还需要逐步形成正确的政治意识,高尚的道德品质,健全完美的人格。“文以载道”是我国一直以来文学创作所遵循的传统,千百年来,那些濡养人们心灵的名篇佳作对于爱国主义情感和高尚道德品质的形成、价值体系的树立等较之其他学科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在迈入社会前的准备阶段中,借助《大学语文》这一人文沃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无疑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

《大学语文》中的爱国主义的教育,可以沿着感知--激发--拓展践行这一途径展开。

(一)感知历史文化,增加认同感

对一种文化的认同感,一是源自于公众的认可,一是源自于自我的认可。对于大学生而言,充分认识本民族文化在人类发展史上的卓越贡献,肯定其价值和持久生命力,是增加文化自信,激发爱国情怀并为自己国家的强盛努力奋发的前提。

“汉语言是汉民族的母语,是每位公民維系民族认同感,弘扬中华文化,构筑心灵,深化意义探究,传承民族精神的共同基础和有效工具 。”②借助语言得以传承的源远流长的五千年中华文化孕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大学语文》编选的脍炙人口的篇章中,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伟大智慧的华夏儿女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取得的成就。《齐桓晋文之事》让学生了解到先人的治国理念;《老子二章》教会学生要用辩证的眼光认识事物,和而不同;《赤壁赋》启迪学生如何以豁达的态度面对人生的起落……教学中借助这些凝聚着人类智慧与才智的篇章,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它们对世界文化发展起到的作用,进而树立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激发学生满腔的爱国主义热忱,自觉维护祖国的统一。

(二)阅读鉴赏文本,激发爱国情感

现行的《大学语文》教材虽然有诸多版本,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阅读文本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是教师在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凭载体。因此,在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立足于文本,通过阅读鉴赏,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的有利因素,把握时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从大学语文教材的选文来看,以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第11版)为例,教材按照“仁者爱人”、“和而不同”、“以史为鉴”、“胸怀天下”、“故园情深”、“礼赞爱情”、“洞明世事”、“亲和自然”、“关爱生命”、“浩然正气”、“冰雪肝胆”、“诗意人生”12个主题来进行编排,每一个主题中,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着爱国主义的因素。如果说屈原的《哀郢》、班固的《苏武传》、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旗帜鲜明地表达着对祖国、故土深深的眷恋与热爱;那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张孝祥的《念奴娇 过洞庭》则借助生花妙笔描绘并讴歌了祖国壮美山河。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朗读、情境创设、问题讨论等多种手段引导学生品鉴文本,激发起学生由衷地热爱祖国,忠诚祖国,献身祖国的高尚情感, 凝聚成不可撼动的中华民族强大向心力。

(三)拓展延伸,知行合一

《大学语文》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虽然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但是要把这种对祖国的崇高敬爱之情化为社会生活中的外显行为,还可以通过课外阅读、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和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活动等进一步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古往今来那些为了抵御外族侵略,维护民族大义和祖国统一的优秀作家及他们感天动地的作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革命历史观。教师可以组织以“爱国”为主题的有针对性的文学活动,通过辩论、演讲比赛、文学作品朗诵、表演、征文等,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乡的巨大变化,使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把热爱党、报效祖国作为自己毕生努力的动力。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做义工、支教、支农,参军等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活动践行对祖国的热爱。

当然,强调《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履行新时代的教育思想不能削弱对学生知识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①陈洪.大学语文[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②何宏晔.试论高职院校应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10).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爱国主义教育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一)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二)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